首页 百科知识 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

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

时间:2023-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余开祥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洲货币市场是在一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计值的资金借贷活动。欧洲货币市场则在一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为计值单位的资金借贷,不受该国法令的管辖。欧洲货币市场在其发展早期,规模并不大。美国的银行法规也有利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而在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必交存准备金。

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

余开祥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欧洲货币市场是在一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计值的资金借贷活动。它起源并且至今集中于欧洲,主要是美元资金借贷,故通称欧洲美元市场。这个市场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形成,6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有显著的不同。传统的国际借贷,以贷款国的货币为计值单位(有时换算为借入国的货币),受该国法令的管辖。欧洲货币市场则在一国国境以外进行以该国货币为计值单位的资金借贷,不受该国法令的管辖。它是战后国际金融领域出现的重要的新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表面上看是战后一些国家所采取的互不关联的经济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实质上是战后生产和资本日益国际化以及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货币金融领域的矛盾的产物。

欧洲货币市场是从1957年伦敦银行系统地开办美元存放款业务正式开始形成的。1957年英国发生英镑危机,英格兰银行为了保卫英镑,宣布提高利率,并加强外汇管制,禁止伦敦银行把英镑资金借给非英镑区国家融通它们之间的贸易之用。而英格兰银行传统上对伦敦的非英镑业务不予干预,特别在它涉及的借款人和存款人是非英国的居民则更是如此。于是英国银行就采取系统地吸收美元存款,并把美元资金借给那些需要贸易信贷的人。这样,一个美元借贷市场就开始在美国(纽约)之外,首先在伦敦发展起来。

欧洲货币市场在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这时已经具备形成这个市场的客观条件和需要。首先,战争结束前夕建立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使美元取得了国际货币的地位,它不仅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工具和国际支付手段,而且成为主要的外汇储备,在国外被广泛接受。美国又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以迫使其他国家持有美元债务的办法来弥补它为进行军事经济扩张所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西欧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工商企业积存的美元资金日益增多。其次,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58年西欧共同市场建立后,生产的扩大、改组和国际贸易的扩展,对外币(如美元)资金的需要大大增加。为了加紧渗入西欧市场,美国许多跨国大公司在西欧扩建企业,也增加了在当地筹集美元和其他货币资金的需要。再次,1958年末西欧主要国家解除了外汇管制,对外实行货币自由兑换,资金基本上自由转移,对境外户的外币存放款更加不予限制,这使欧洲银行取得了经营外币存放款业务的可能性。西欧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一般比美国高,也吸引了许多美元存款户把美元存款从美国转到西欧。欧洲货币市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欧洲货币市场在其发展早期,规模并不大。据估计,1957年末欧洲美元存款约10亿多美元,1960年末为20亿美元,1962年末为50亿美元。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1973年间它以每年平均递增31%(按净额计)的速度迅速发展,1970年底,欧洲货币市场总额跨过1 000亿美元大关,1973年底超过3 000亿美元,净额也达到1 600亿美元。在这期间,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刺激了市场的迅速扩大。战后,纽约曾经是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的资本市场,许多国家都到那里筹集资金。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逐步扩大,被迫采取限制资金外流的措施。1963年,美国实行利息平衡税,1965年1月,美国实行旨在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的自愿计划,1968年1月,美国政府对美国的国外直接投资实行强制性的管制。这使外国的工商企业不得不转向西欧筹措资金,也使美国跨国公司更加不愿把国外利润全部汇回美国,并且进一步在国外金融市场上寻找资金来源。美国的银行法规也有利于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美国对期限在30天以内的定期存款不付利息,但在欧洲货币市场,对隔夜的外币存款也支付利息。美国银行吸收存款,要交存一定比例的准备金。而在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必交存准备金。更为重要的,美国1933年银行Q项条例,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银行可付给定期存款的利率规定最高限额。此项规定,在相当长时期内,因为市场利率总是保持很低水平,没有发生什么影响,但是,1965年起,由于侵越战争扩大,财政赤字增加,通货膨胀严重,美国联邦储备当局便采取限制通货膨胀政策,而这时信贷需要正在增加,从而发生信贷紧张、利率上升的现象。Q项条例当时把定期存款利率最高限额定为4%,但市场利率已上升到5%—6%之间,长期利率比这还要高。结果人们就纷纷从美国商业银行抽走存款,把它们改投到国外利息较高的地方。美国银行也不得不转向国外筹措资金。1966年、1968年,特别是1969年,美国银行通过它们的国外分支行,竞相在国外吸收存款,调回国内使用。就这样,Q项条例大大刺激了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

美国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但不能把它们看成是欧洲货币市场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1970年间,美国联邦储备当局废除了Q项条例即利率最高限额的规定,1974年1月,美国又废除了利息平衡税,取消了对美国居民的国外直接投资的限制,以及美国金融机构对国外贷款的自愿限制,但欧洲货币市场并没有因此衰退。除了1975年明显地由于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速度有所减低外,近几年来仍以每年递增24%—28%的高速度继续发展。

1974年以后,一些新的因素推动欧洲货币市场继续扩张。第一,1971年以来,美国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巨大逆差,这更扩大了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国又在1971年8月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不再以黄金储备部分地抵偿其收支逆差,从而使逆差成为美国对外负债,造成更多的美元资金流入欧洲货币市场。1974年1月美国取消资金外流限制后,美国居民的存款也大量流入欧洲货币市场。第二,1973年10月,石油生产国组织国家宣布提高油价后,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资金(“石油美元”)。1973—1978年,六年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累计达1 850亿美元,1979年估计达450亿美元,合共2 3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估计约有三分之一)以短期存款的形式存放于欧洲货币市场。而西方许多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贫油国家在石油提价后,国际收支出现巨大逆差,纷纷到欧洲货币市场筹措资金,欧洲货币市场乃成为“回流”石油美元的重要渠道,欧洲银行也竞相招徕石油美元,企图利用这些资金捞一把。第三,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西方国家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后,各国货币汇率起伏波动很大。为了减少汇率风险和投机牟利,外汇买卖大增,这也扩大了对欧洲货币市场资金的需要。第四,许多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业务扩展并便利资金的使用,也增加在欧洲银行的贷放。经营欧洲货币市场业务的欧洲银行,往往为了业务需要,也通过其总行把资金从国内调到欧洲货币市场。1974—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相对减缓,固定资本投资不振,出现资金过剩情况,这些过剩资金也涌入欧洲货币市场。第五,第三世界不少国家为了发展民族经济,引进技术装备,增加了对外国资金的需要。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大量利用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欧洲银行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竞相延长贷款期限,中、长期信贷开始激增。

必须指出,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对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有着重大关系。美国国际收支逆差,除促使美国实行限制资本输出计划,并使欧洲国家外汇地位改善,从而有可能放松外汇管制外,还造成美元大量输出国外,积存在西欧、日本和其他一些国家手中的美元资金日益增多。持有过剩美元资金的国家,纷纷把美元资金投放到欧洲美元市场。此外,由于美元过剩,在国际上泛滥成灾,美元一再贬值,也促使人们纷纷以美元抢购其他硬货币,这也推动了“欧洲马克”、“欧洲瑞士法郎”等其他欧洲货币的发展。但是那种认为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美元大量流到国外,是造成欧洲美元市场的根源的说法还值得研究。资料表明,欧洲美元市场的增长速度的高低与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并无紧密相连的关系(1)。再则,尽管联邦德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顺差,但欧洲货币市场的联邦德国马克部分却与美元部分同时增长起来。这从反面说明,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并不是以该国货币为计值单位的欧洲货币市场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不能由此推论,随着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减少,欧洲美元市场必将缩小。即使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全世界美元持有者(包括美国国内和国外),仍会被欧洲美元市场所提供的便利和较高的收益所吸引,被鼓励把资金放在那里,而不存放在纽约。

总之,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其根本原因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的日益国际化,国际经济交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展,需要有一个发达的国际货币市场为它融通资金。而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引起的货币金融领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欧洲货币市场适应了这个客观上的需要,从而发展起来。著名的国际金融学家埃因锡克和奎因也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说:“……这个制度满足了非常重要的需要,它是随着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趋势而发展起来的。货币市场的国际一体化,存款和贷款利率的凝固化的消除或减少;人为障碍的克服,贷款者间的竞争自由,市场机构自动运行的改进,这些需要早已等待解决。奇怪的不是它在50年代发生和发展,奇怪的倒是它没有在比这还早许多年问世。”(2)埃因锡克和奎因所说的“进步的基本趋势”就是战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必然要求货币金融的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根源就在这里。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组成和借贷方式

欧洲货币市场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借贷市场。它由两部分组成:(1)银行间市场,即银行相互间的交易,它的存款占全部市场总额的三分之二左右;(2)银行与非银行间的交易。根据摩根保证信托公司估计,1978年底它的总额达到8 950亿美元,把银行间相互转存、重复计算的数额扣除后的净额为4 850亿美元,1979年9月底,总额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净额也达到6 000亿美元。这里要指出的,欧洲货币市场的净额,是二十多年来市场已借入贷出的余额数字,当年可能提供的贷款额,则要视这个市场资金流入量和贷款归还的情况而定。每年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实际上只有几百亿美元。据估计,1976年为288亿美元,1977年为417亿美元,1978年为701亿美元(3)

欧洲货币市场是由参与这个市场活动的一个广泛的国际银行的网络组成的,组成这个网络的银行被称为欧洲银行。这个国际银行网络以伦敦为主要中心,散布在世界许多地方。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欧洲货币市场主要由英国银行和几家美国银行的欧洲分支行所组成,英国银行在这个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以后,参加这个市场的金融机构增加很快,许多国家的银行都在伦敦建立分支机构。60年代末,英国银行在伦敦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已被美国银行所取代。进入70年代以后,日本银行也显著地增强了它在这个市场上的地位,1978年11月底,日本银行份额已达到13.2%。

伦敦是欧洲货币市场的主要中心,20世纪60年代约有50%的欧洲货币市场交易在伦敦进行,近年来伦敦虽然仍为最重要的中心,但其市场份额降到只占三分之一。1975年以来,巴哈马(拿骚)是次于伦敦的第二大中心,1978年9月底,其份额占市场总额的12.4%。在亚洲,近年来巴林的份额急剧上升,它正在紧追欧洲美元市场的亚洲部分(又被称为亚洲美元市场)的最大中心——新加坡。

欧洲货币市场中,1976年末美元信贷占73.3%,马克次之,占16%,瑞士法郎又次之,占5.8%,英镑占0.7%,荷兰盾占1.2%,法国法郎占0.8%,其他货币占2.2%。在欧洲货币市场组成中,美元仍然保持主要地位,但其比重已略有下降,联邦德国马克和瑞士法郎比重则在上升。

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1)各国中央银行和政府机构;(2)商业银行;(3)跨国大公司和国内一些工商企业;(4)国际金融组织。按地区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西欧国家是资金的主要来源。1973年石油提价后,中东和拉美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和政府机构也把剩余美元资金存入这个市场。1976年,欧洲八国占35.5%,石油输出国占18.3%,美国占7.6%,加拿大、日本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占1.29%。

欧洲货币市场资金的去向,按借户分,主要是以下四种:(1)工商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这是市场的主要借款人。美国跨国大公司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大客户。(2)政府和地方当局、公营企业。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地方当局以及公营企业、公用事业为了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财政赤字,为了短期周转和实施长期发展计划,也大量向欧洲货币市场借款。(3)商业银行。一般商业银行为了短期周转,融通套汇活动,还有一些投机商为了进行黄金货币投机,也经常到这个市场借款。(4)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各种地区性开发银行以及欧洲煤钢联营有关的机构也是经常的客户。

从地区上讲,20世纪60年代,几乎所有贷款都是给工业发达国家使用的,但70年代初,尤其是1973年以后,发展中国家主要是一些“中进国家”也增加了向市场的借款。苏联和东欧国家也力图利用这个市场的资金。1976年,贷款的地区去向如下:欧洲八国占30.8%,美国占7.4%,加拿大、日本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占22.2%,东欧占8.4%,石油输出国占3.9%,除石油输出国外的发展中国家占10%,离岸银行中心占16.5%,其他地区占1.2%。

欧洲货币市场按借贷期限和借贷方式,可分为三部分:(1)短期资金借贷;(2)中长期欧洲信贷;(3)欧洲债券。

短期资金,期限以1天、7天、30天、90天居多,少数为半年或一年。贷款主要是一些银行、企业和私人短期内多余的资金,借款者大多用于短期周转。这种信贷,主要是在银行与熟悉的大客户间进行,彼此凭信用,一般不签订合同,而通过电话电传成交,事后以书面确认。利率由双方具体商定,一般都低于各国国内商业银行对大客户的放款利率。欧洲美元每笔存款的最低额规定为5万美元,但有些银行为了招揽生意,5千美元也在吸收之列。欧洲美元贷款,往往以百万美元为起算单位。

根据英格兰银行1978年5月17日公布的材料,欧洲货币市场的存款(负债),期限3个月以内的占69.7%,6个月以内的占85.7%,1年以内的占94.1%,期限1年以上的只占5.9%。欧洲货币市场的贷款(资产),期限在3个月以内的占52.3%,6个月以内的占68.9%,期限1年以内的占76.8%,1—3年的占9.3%,3年以上占14.2%。由此可见,欧洲货币市场中,收进的存款,九成是短期存款,放出的贷款中,短期贷款将近八成。

中、长期欧洲信贷,期限从1年以上到5年、7年、10年或更长一些,一般为3—7年。期限1年以上至5年的为中期信贷,5年以上的为长期信贷。在中、长期信贷中,中期信贷占绝大多数。中、长期欧洲信贷从1973年起有很大的发展。根据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的资料,全年贷款额从1972年的69亿美元,猛增为1973年的293亿美元,1974、1975年有所下降,以后又回升,1976年为289亿美元,1977年为418亿美元,1978年为702亿美元,1979年为770亿美元。

中、长期欧洲信贷的借款人,1975年前后有明显的变化。1975年前,西方国家是主要借款人,1975年发展中国家则成为主要借款人。1979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中长期信贷借款约占总额的32%,发展中国家占总额的58.2%。此外,苏联、东欧国家中长期信贷借款也增长很快。1972年只有2.7亿美元,1976年增为25亿美元,占总额的8%,1977年又增至33.9亿美元,占总额的7.9%,1978年为37.7亿美元,占总额的5.3%,1979年为36.5亿美元,占总额的4.7%。

在签订贷款协议和制定贷款文件时,对利率(及费用)和选用货币须慎重权衡利弊得失。中长期贷款利率以伦敦市场银行间拆放利率(LIBOR)为基础,另加一定幅度的利差。LIBOR是伦敦欧洲市场上银行同业间相互拆放3个月或6个月的利率,外加的幅度则视贷款金额大小、期限长短、市场资金供应一般情况以及出借人对借款人的资信的评价而有所不同,一般为0.5%—3%不等,平均为1%—2%。

如贷款期限较长,由于市场利率趋势很难预测,出借人或借款人的一方或双方不愿承担利率风险,一般采取浮动利率,每3个月或6个月随市场利率调整一次,支付一次利息。借款人对协定中规定应提用而未提用的部分,要对银行支付带有赔偿性的费用,这就是承担费,通常为年率的0.125%—0.25%。

中长期欧洲信贷金额大(一般为1亿—2亿美元),期限长(一般为5—10年),一家银行很难承担,多是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组成由多家银行参与的银团共同提供。牵头银行为主管贷款银行,其他银行为参与银行。为此,牵头银行还向借款人一次性收取管理费。管理费按贷款金额大小、期限长短具体确定,最低为0.25%,最高为0.5%。此外,在银团贷款中,还要对代表银团同借款人联系的代理银行支付代理费和杂费。

在浮动汇率和汇价激烈变动的情况下,贷款使用哪种货币关系很大。一般来说,采用软币对借款人比较有利。但这要结合借款的用途,能否借到该种货币的资金以及利率高低等情况统一考虑。中长期欧洲信贷协议中,规定有货币选择权条款,允许借款人转用其他货币,即按照当时汇率提取资金得采用贷款协议中规定之外的货币。有的规定只有在转息时,才能部分或全部改换为其他货币。

欧洲债券是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发行的各种外币票面值的债券。它的发行始于1963年,1967年后有所增加,但1967—1974年,每年发行总额也只有20亿—30亿美元。1975年猛增至85.6亿美元,1976年又增至173.3亿美元,1977年为177.7亿美元,1978年为141.3亿美元,1979年为183.76亿美元。

欧洲债券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国营企业、私营大工商企业、国际机构以及某些国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团体为了筹措中、长期资金而采取的一种借贷方式。而一些银行、大企业、保险公司和福利基金,以及团体或个人为了投资牟利或周转、保值,也大量购买债券。发行债券,一般是先与银行集团联系,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十几家或几十家银行出面代为发行。债券有普通债券、可兑换债券和以旧换新债券三种,也可分为政府债券和私人债券两类。

欧洲债券按货币分,仍以美元票面的债券为主,1978年占51.6%,1979年占66.6%;联邦德国马克次之,1978年占37.2%,1979年占19.2%;再次为荷兰盾及其他西欧国家货币,还有以复合计算单位为票面的(如欧洲计算单位、特别提款权以及多种货币的复合单位,这是为了避免汇率变动而采取的)。按借户分,私人工商企业1978年约占40.0%,1979年占53.7%;国营企业、政府和国际组织1978年约占60.0%,1979年占42.3%。按地区分,西方主要国家占四分之三以上。

欧洲债券,按规定在伦敦、卢森堡股票市场公开挂牌发售,而不是个别提供的,但实际上是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一个银行集团认购债券后,把它转售给一个国际性的债券经销集团,后者又转售给经纪人,然后经纪人直接同买主接触,向买主个别提供。早期,英国银行作为新发行的牵头的管理人,起着支配的作用。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它们的财力有限,其优势地位已被联邦德国、瑞士的大银行所取代。欧洲债券发行的中心是卢森堡。

欧洲债券期限通常为5—20年,发行额每笔约在1亿美元左右。利率一般略低于国内债券的利率,官方发行的欧洲债券利率一般又略低于私营企业的债券利率。具体视不同的期限、不同的货币以及不同的发行单位而异,大致与中长期欧洲信贷利率差不多。

国际债券除欧洲债券外,还有外国债券,主要是指在美国、瑞士、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其他地区发行的以所在发行国家的货币为票面值的债券。外国债券发行总额,1976年为181.9亿美元,1979年为216.6亿美元。近年来,美国债券在外国债券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瑞士法郎、联邦德国马克和日元债券则不断上升。国际债券发行总额1978年为342.8亿美元,其中西方工业国家占72.8%,发展中国家占12.4%;1979年为400.35亿美元,其中西方工业国家占78.6%,发展中国家占7.6%。过去,发展中国家由于资信及其他条件限制,很难挤入国际债券市场。但近年来,一些“中进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已开始利用这个市场。东欧国家中波兰、匈牙利也利用这个市场,但数额较小。

三、欧洲货币市场的国际经济影响

欧洲货币市场是国际货币金融机构的一个重大的新发展。埃因锡克和奎因说:“欧洲美元制度的发展,是货币机构的一个重大改进,单是这个原因它就同〔社会经济〕进步的基本趋势相适应。它是在为克服把国际金融体系分裂为彼此隔离的不同部分的民族壁垒的进步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步骤。”(4)它的出现,沟通了国际有多余资金者和需要资金者的要求,促进了资金在国际的移动。它不仅是跨越国境转移短期资金的主要工具,而且也逐步成为跨越国境转移中、长期资金的重要工具。它迄今为止主要是为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跨国公司提供了一个方便的资金供应的“蓄水池”,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正在积极地利用这个市场筹集资金。但由于这个市场是不受政府管制的,其资金大多是脱离生产过程的游资,金额庞大,流动性强,投机性大,大股啸聚,到处流窜,因此,对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也起着很大的干扰、破坏作用。

(1)削弱了政府根据国内需要运用货币金融政策的能力。例如1970年西欧国家面临经济衰退,需要放松银根,刺激经济。但是这时由于美国利率较低,致使欧洲美元大量流出,西欧国家不得不竞相提高利率。1971年以来,西欧国家为了制止通货膨胀,企图实行紧缩政策,但因美元不稳,美国利率下降,欧洲美元又大量涌入,西欧国家反而不得不纷纷降低利率。美国的海外银行从欧洲货币市场大量调进、调出美元资金,也削弱了美国政府的反通货膨胀措施。

(2)加剧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美国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手段和清算工具的地位,用大量输出美元的办法来弥补其巨额国际收支逆差,这些美元资金流入别国势必增加那些国家的货币供应量(5),这不啻是以邻为壑把通货膨胀输出国外。而且,这个市场使一国的闲置资金变为另一国的活动资金,提供了大量新增的信贷扩张手段,增加了货币流通速度。此外,欧洲银行为了牟利,往往放松贷款条件。借款人因为较易借到款项,也往往借贷过多,造成经济过热,致使通货膨胀加剧。凡此种种都助长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6)

(3)加强了外汇黄金投机活动,使国际金融市场更加动荡不安。这个市场,集中了大量的美元游资,市场上汇率稍有差异或变动的迹象或传说,投机者就会进行套利套汇活动,并借进大量美元,抢购硬通货或黄金,造成货币危机、黄金风潮。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到现在,西方金融市场激烈动荡,风潮频繁,欧洲美元市场就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4)增加了国际信贷结构的脆弱性和风险。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大都是短期资金,但它的借贷期限却越来越长,信贷结构的不平衡和脆弱是很明显的。而且,这个市场缺乏中心领导机构,不像国内金融系统有中央银行做它的后盾,如果发生信贷危机,中央银行会出面支持。参与这个市场的金融机构,一旦发生大规模金融风暴,存户挤提存款,而借户不能如期归还,就有可能会使有关银行停业、倒闭并引起连锁反应。

由于欧洲货币市场加剧了国际金融的动荡不安并潜伏着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因素,许多西方国家金融当局和有关人士为此忧心忡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米勒曾说:“欧洲美元市场使我们深感忧虑,原因是那里存在着大量以美元为主的货币,而中央银行对它们又无能为力。”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西方一些国家就不断发出了要求管制这个市场的呼声。近年来,这种呼声愈益强烈。1971年6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委员会曾提出管制方案,主张各国中央银行不再把美元存入欧洲银行,并逐步抽回已存入的款项,限制各国企业向欧洲美元市场借款并鼓励企业归还欧洲美元借款。1978年西方金融市场空前动荡,美元、联邦德国马克首当其冲,因此,美国、联邦德国又提出管制欧洲美元市场的要求。1979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每月例会期间,西方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首脑曾讨论过管制欧洲美元市场的方案。会上美国主张用规定最低限度准备金要求的办法来控制欧洲美元,但遭到英国、瑞士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反对,它们担心这可能会损害这个市场作为世界银行体系的一种有用的工具的作用。会上提出的另一项建议是,要求将其国外分行的业务纳入综合的资产负债表中,这就是要求银行增加它们合法确定的债务的资本数量来减少游资。一些中央银行的代表欢迎这个建议。1979年11月,国际清算银行例会期间,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首脑再度讨论了欧洲货币市场管制方案。会上对一项分两阶段进行的计划,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按照该计划,第一阶段,西方十国中央银行将迫使它们的商业银行发表综合资产负债表,以说明它们全球业务活动的全面情况,包括在欧洲货币市场上的贷款活动;第二阶段,各中央银行将使这些综合账目成为对商业银行在国际和国内放款实施新的数量控制的基础。对西欧来说,预料一家银行可以在其全部信贷金额与其活动资金额之间建立固定比例。对美国来说,联邦储备委员会可能继续采取目前的管制放款办法,要求银行交纳必要的准备金。但是,由于各国的利害不同,西方国家能否真正达成协议,对欧洲货币市场实行共同管制措施,尚待观察。

为了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主要依靠国内的力量、依靠国内的资金,但是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我们也要善于利用国外资金。正如提出要进入国际市场一样,我们也应提出要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问题,我们就无法真正解决进入国际市场的问题,因为这两者总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实际上我国已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利用欧洲货币市场了。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弄清楚我们对市场可以利用的程度,以及如何趋利避害地善于利用的问题。

原载1980年第3期

【注释】

(1)埃因锡克和奎因:《欧洲美元制度》,1977年英文版,第109页。

(2)杜菲和吉提:《国际货币市场》,1978年英文版,第114页。

(3)摩根保证信托公司:《世界金融市场》1979年10月号。

(4)埃因锡克和奎因:《欧洲美元制度》,1977年英文版,第111页。

(5)约翰·休逊主持的国际货币基金一项研究表明,欧洲美元市场的信贷倍数实际上约为1至1.5,但有些估计倍数高达25。

(6)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