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需求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

需求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

时间:2023-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一、欲望1.欲望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消费者行为通常从欲望的研究开始。主张物品的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计量的效用理论,被称作基数效用论。基数效用论认为,总效用与商品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效用函数来表示。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前面我们介绍了需求、供给等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并且知道需求、供给与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亦即需求与价格有反方向变动关系,供给则与价格有正方向变动关系。在本章以及接下来的第四章我们将进一步介绍消费者、生产者者依据什么原则作出他们选择的,也就是具体考察一下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是如何形成的。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对消费者消费原则的确定,采用了不同的分析方法。下面我们分别介绍用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和序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来说明这一理论。

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

一、欲望

1.欲望的定义

西方经济学研究消费者行为通常从欲望的研究开始。欲望是指人们的需要,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即:欲望是不足之感与求足之愿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欲望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觉。

2.欲望的特点

关于欲望或需要的学说,目前最流行的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关于欲望或需要层次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人的欲望或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即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的需要。

(2)安全需要,即生活能够得到保障,如保证人身安全和健康,保证就业等需要。

(3)社交需要,即社会交往中感情上的需要,如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获得与他人之间的友谊等。

(4)尊重需要,即需要受到他人的尊重,个人的能力被别人承认等。

(5)自我实现需要,即获得成就的欲望,希望自己的才智潜力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实现自己的目标与理想。这是最高层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们的欲望或需要是按以上五个层次由低级向高级逐层发展的。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人们就开始追求更高一层的需要。驱使人们不断追求更高层次需要的动力就是人的无限的欲望。

可是,人们的欲望或需要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因为:①任何社会的资源都有限,因而能够提供的产品也有限;②一个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只能满足部分欲望;③欲望或需要的满足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来提供,而任何人所能提供的劳动都有限,因而也不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或需要。

正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或需要有限,人们必须在资源、产品和时间中加以最优选择,才产生了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理论。

二、效用

1.效用的含义

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如果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效用和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争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例如,一支香烟对吸烟者来说可以有很大的效用,而对不吸烟者来说,则可能毫无效用,甚至有负效用。因此,效用本身既没有客观标准,又没有伦理学含义。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甚至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效用也是不同的。例如,同一件棉衣,在冬天或寒冷地区给人带来的效用很大,但在夏天或热带地区也许只能带来负效用。这就说明效用的大小与有无完全是一种主观感受,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效用的度量

既然效用有大有小,那么比较效用大小的标准是什么?19世纪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的大小是可以测度的,其标准就是效用的统一计数单位(util)。人们就是根据这个效用计数单位来衡量不同商品效用的大小。例如吃一块面包20个单位,看一场电影100个单位,一辆小汽车8万个单位,等等。

主张物品的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计量的效用理论,被称作基数效用论。本节就讨论这种效用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消费者行为规律。

案例1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新解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与惠子在一座桥上游玩,庄子看见鱼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感叹说:“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反驳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段对话讲庄子善辩。但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这段话作为对鱼儿快乐与否的判断。

如果鱼有感觉,它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它在水中自由地游来游去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在享受,只有鱼自己才能判断。效用或满足是一种心理感觉,只有自己能作出判断。所以,应该说惠子说得对,你又不是鱼,怎么能知道鱼快乐还是不快乐呢?

消费者行为理论强调的是从个人出发来判断效用,正如要鱼儿自己判断自由地游来游去是否快乐一样。个人的感觉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出发点。当然,由于人的行为有共同之处,人对满足程度的判断表现为他的消费行为,所以,这种心理感觉仍是可以研究的,有共同的规律可探寻,这正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意义。

案例2

最好吃的东西

兔子和猫争论,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兔子说:“世界上萝卜最好吃。萝卜又甜又脆又解渴,我一想起萝卜就要流口水。”

猫不同意,说:“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老鼠。老鼠的肉非常嫩,嚼起来又酥又松,味道美极了!”

兔子和猫争论不休、相持不下,跑去请猴子评理。

猴子听了,不由得大笑起来:“瞧你们这两个傻瓜蛋,连这点儿常识都不懂!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是桃子!桃子不但美味可口,而且长得漂亮。我每天做梦都梦见吃桃子。”

兔子和猫听了,全都直摇头。那么,世界上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

这个故事说明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不同的偏好决定了对同一种商品效用大小的不同评价。

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含义

总效用(Total Utility)就是通过消费一定量的商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总满足程度。基数效用论认为,总效用与商品消费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效用函数来表示。以TU表示总效用,以Q表示消费量,效用函数就是:

TU=f(Q)

上式表示,总效用(TU)是消费量(Q)的函数,它随消费量的变化而变化。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就是通过消费一定增量的商品和服务所产生的增加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是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物品和服务给人带来的满足程度的增量,边际效用以MU表示,则有

即边际效用MU,可表示为总效用增量与消费量增量之比。如果消费量的增量ΔQ非常小,趋近于零,边际效用就是总效用对消费量的一阶导数,即:

现举例说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假如某人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天)喝咖啡。喝咖啡的杯数以及对该人所产生的效用和边际效用如表3-1所示。

表3-1 效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该消费者一天喝9杯咖啡,这9杯咖啡对他产生的总满足程度就是对他的总效用,即27个效用单位。开始,随着喝咖啡杯数的增加,对他产生的总满足程度也随之增加。但喝完第7杯,再喝第8杯时,总效用却并没有增加,仍然是28个效用单位,这时的效用达到饱和点。当继续喝第9杯咖啡时,总效用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这说明最后一杯咖啡产生了负效用。不过一般来说,人们并不强迫自己进行负效用的消费。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喝咖啡杯数的增加,总效用是递增的,但是总效用增加的幅度却随着杯数的增加而不断减少。这是因为每杯咖啡产生的效用不同的缘故,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在西方经济学中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它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特定商品或服务,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不断增加,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的增量不断减少。

造成边际效用递减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种原因来自人们的欲望本身。人们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当消费某种商品时,其欲望获得部分满足,因而对这种商品的欲望降低。同时,对其他商品的需求欲望则感到强烈。第二种原因来自商品本身的用途。每种商品都有多种多样的用途。当某种商品数量很少时,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把它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如果数量增加,人们就会用于其他用途。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沙漠中行走的人决不会用水洗澡,而在水源充足的地方,不仅可以用水洗澡,还可以用水洗衣、冲刷地板等。这样就形成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

根据表3-1,可以作出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图,如图3-1所示。这里假设咖啡的杯数可以进一步细分,并且连续变化。

图3-1

从图中可看出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有以下几点关系:

(1)只要边际效用大于零,总效用必定不断增加。

(2)边际效用递减。从总效用曲线图上看,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就是边际效用,它随着总效用的不断增加而不断减少。

(3)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高点,即饱和点。

(4)当边际效用为负值时,总效用曲线开始下降。

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他们认为,物品越少,边际效用必越大,其价值也越大;反之,物品越多,边际效用必越小,其价值也越小。按前所述,商品的效用取决于消费者的自身感觉。同时,西方经济学家也往往把价格与价值混为一谈。显然,主观心理判断便成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

案例3

吃三个面包的感觉

美国总统罗斯福连任三届后,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面包让记者吃,这位记者不明白总统的用意,又不便问,只好吃了。接着总统拿出第二块,记者还是勉强吃了。紧接着总统拿出第三块,记者为了不撑破肚皮,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总统微微一笑:“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了吧!”这个故事揭示了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为什么记者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还比如,水是非常宝贵的,没有水,人们就会死亡,但是你连续喝水超过了你能饮用的数量时,那么多余的水就没有什么用途了,再喝边际价值几乎为零,或是在零以下。设想如果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面包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得越多越上瘾。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他消费更有效用,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他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下来。

四、消费者均衡

所谓“消费者均衡”,就是指消费者将其收入取得了商品或服务最大总效用的状态。

在消费者追求“消费者均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在什么情况下才会达到最大满足?假定消费者对各种不同商品的偏好不变,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也不变,那么,只有当最后一元钱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所产生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时,才能达到消费者均衡。用MU代表商品的边际效用,P代表价格,消费者均衡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用M代表消费者的收入,上述公式的约束条件为:

设M=100元,PX=10元,PY=20元,X、Y商品的边际效用如表3-2所示,总效用如表3-3所示。

表3-2 X与Y商品的边际效用表

表3-3 X与Y商品的总效用表

从表3-3可以看出,各种组合都符合P1·Q1+P2·Q2+P3·Q3+…+Pn·Qn=M式,即各种组合都正好用完100元,但只有在QX=4,QY=3时,才能满足的条件,因此,也只有在这种组合下才实现了X与Y商品所带来的总效用最大——29个效用单位,其他组合X与Y商品所带来的总效用都不是最大的。以QX=8,QY=1的组合为例,第8单位X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为-2,价格为10元,,X商品所带来的总效用为12(即第1单位到第8单位的边际效用之和为12),第1单位Y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为6,价格为20元,,Y商品所带来的总效用为6。X与Y商品带来的总效用为12+6=18,因为:

所以,这种组合并不能带来最大效用。而在QX=4,QY=3的组合时,第4单位的X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为2,价格为10元,,X商品所带来的总效用为14,第3单位的Y商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为4,价格为20元,,Y商品所带来的总效用为15,X与Y商品带来的总效用为14+15=29。因为

所以,只有这种组合才能带来最大效用。

MUm(或λ):每一元钱收入的边际效用。

以上是两种商品均衡条件。当消费者购买n种商品时,要求每一单位货币给他带来的边际效用都相等。

五、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意对某商品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或者说,是消费者消费某种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总效用与为此花费的货币的总效用的差额。

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存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是逐步下降的。但是,在实际的市场买卖中,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按照实际的市场价格支付的,而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并不等于该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价格,或者是高于或者是低于实际价格。于是,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的市场价格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便构成了消费者剩余的基础。

例如,某种面包的市场价格为2元,某消费者在购买第一个面包时,根据这个面包的边际效用,他认为值得付4元去购买这个面包,即他愿意支付的价格为4元。于是当这个消费者以市场价格2元购买这个面包时,就创造了额外的2元的剩余。在以后的购买过程中,随着面包的边际效用递减,他为购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面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分别递减为3.5元、3.00元和2.50元。这样,他为购买4个面包所愿意支付的总数量为4.00+3.50+3.00+2.50=13元。但他实际按市场价格支付的总数量:2.00×4=8元。两者的差额:13-8=5元。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也正是从这种感觉上,他认为购买4个面包是值得的,是能使自己的状况得到改善的。

图3-2

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几何图形来表示。具体地说,消费者剩余可以用消费者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之上的面积来表示,如图3-2中的阴影部分面积所示。具体地看,在图3-2中,需求曲线以反需求函数的形式给出,它表示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假定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为P0,消费者的购买量为OQ0。那么,根据消费者剩余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在O到QO区间需求曲线以下的面积表示消费者为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总效用,即相当于图中的面积OABQ0;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等于市场价格P0乘以购买量Q0,即相当于图中的矩形面积OP0BQ0。这两块面积的差额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消费者剩余。

上面,是利用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得到的单个消费者剩余,这一分析也可以扩展到整个市场。与单个消费者剩余相似,我们可以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得到整个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市场的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市场需求曲线以下、市场价格线以上的面积来表示。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它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消费者剩余被当做是衡量消费者福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虽然并不真正代表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所剩下的真实的收入,但它代表了消费者以低价购买商品所获得的利益。从图3-2中可以看出,消费者剩余与市场价格成反比。

第二节 序数效用论

一、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上一节介绍的消费者需求理论所采用的效用分析法,是把各种不同的商品以效用为统一计数单位,来衡量不同商品效用的大小,比如吃一只苹果会产生20个效用单位。这是19世纪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持有的观点。这种效用被称为“基数效用”。但是,后来连西方经济学家们本身也认为这种分析方法未免牵强附会,因为谁也无法确定效用计数单位的标准,谁也说不出效用的记数单位util究竟是什么东西。于是,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又提出了“序数效用”的概念,来代替基数效用的分析方法。

所谓“序数效用”,是指按消费者个人偏好程度排列出大小或先后顺序,并不涉及满足程度的单位有多少。实际上,表示了基数效用,同时也就表示了序数效用,而表示了序数效用却不能表示基数效用。但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了使用基数效用的荒谬计算。

二、无差异曲线和无差异曲线图

1.偏好及其基本假定

偏好是消费者对商品或商品组合喜爱或不喜爱的程度。

序数效用论对消费者偏好有以下三个基本假定:

第一,完备性。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仅仅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A的偏好小于对B的偏好,对A和B的偏好相同(A和B是无差异的)。

第二,传递性。对于任何三个商品组合A、B和C,如果某消费者已经作出判断: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C的偏好。那么,该消费者必须作出对A的偏好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对C的偏好的判断。

第三,非饱和性。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都处于饱和以前的状态。

2.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无差异曲线表示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的商品的满足程度是没有差别的。无差异曲线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进行微观分析时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

假设某个家庭只消费两种物品:衣服和食物。衣服和食物分别按其数量的多少,边际效用是不同的。衣服随着件数的减少,边际效用不断增加,食物随着数量的增加,其边际效用不断下降。消费者可排列出衣服、食物的许多不同的数量组合,而每一种组合所产生的总效用都一样。假设不同组合形式如表3-4和图3-3所示。

表3-4

图3-3

图3-3上的曲线就是无差异曲线,它表明,曲线上任何一点组合,对消费者产生的总效用即总满足程度都一样。例如消费者对18件衣服和10件食品即B点的组合感到的总满足感与对D点的组合即10件衣服和20件食品所感到的总满足感都一样,无差别。

图中的G点高于无差异曲线,说明G点的组合所产生的效用大于曲线上任何一点组合所产生的效用。H点则低于无差异曲线,它表示H点的组合所产生的效用小于曲线上任何一点组合所产生的效用。

无差异曲线可以有许多条,每一条曲线上各点的总效用都一样,但各条曲线之间总效用则不一样。位置高的总效用大,位置低的总效用小。许多不同的无差异曲线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无差异曲线图”,如图3-4所示。因3-4中有四条无差异曲线,每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所有的点都代表不同数量衣服和食物的组合,所产生的总效用一样,而各条曲线之间在总效用上有差别,无差异曲线I4位置高于无差异曲线I3,故I4的总效用大于I3。I3和I2相比,位置又高,故I3的总效用又大于I2。以此类推,即I4>I3>I2>I1

图3-4 无差异曲线

图3-5

无差异曲线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负斜率的曲线。

如图3-5所示,曲线的AB段为负斜率,BC段为正斜率。AB段符合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因为假如X、Y商品数量组合的绝对数量大时,其效用必大。而AB线中不同点X和Y商品的组合,都无法断定它们之间所产生的效用谁高谁低,因为减少Y商品数量的同时,增加了X商品的数量。在BC线中,增加X商品数量的同时,也增加了Y商品的数量。这样,当X、Y两商品同时增加时,其效用必大,故不符合无差异曲线的定义。

第二,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曲线。

如图3-6所示,无差异曲线是为了维持同等效用,不断改变X、Y两商品的组合。随着Y商品的不断减少,则替代Y商品的X商品不断增多,X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数量的增加越来越低。与此同时,Y商品的边际效用则随着数量的减少而不断增加。这时,需要越来越多的X商品才能获得Y商品减少的同等效用。因此,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只能如同AB线,而不能如同CD线。

图3-6

图3-7

第三,无差异曲线之间绝不会相交。

如图3-7所示,A、B两点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I1上,A、B两点的效用相同。A、C两点也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I2上,A、C两点的效用也相同。根据推理,B、C两点的效用也应当相同。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B、C两点的效用不可能相同,C点的效用一定大于B点的效用。因此,在同一幅无差异曲线图上任何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绝不会相交。

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1.边际替代率定义

在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某一种商品的数量就要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减少的商品的减少量与增加的商品的增加量之比就是边际替代率。假如用X商品取代Y商品,则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MRSXY:X商品代替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ΔX:X商品的变化量;ΔY:Y商品的变化量。

A点的商品组合为3单位X商品和10单位Y商品,B点的商品组合为4单位的X商品和7单位的Y商品。现在消费者要从A点组合转到B点组合而保持总效用不变,当增加一个单位的X商品时,必须放弃3个单位的Y商品。这时的边际替代率为3,即

同理,假如消费者要从B点组合转到C点组合而保持总效用不变,则边际替代率为2。即MRSXY=2,以此类推,见表3-5。实际上,当两点越靠近,越能精确地求出边际替代率的数值,如求B点的边际替代率,可过B点做一条切线,该切线的斜率即为B点的边际替代率。用微分公式表示为:

表3-5

图3-8

2.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即人们为不断获得一单位的某种商品而愿意牺牲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这被称为“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这种现象从表3-5中可看出,X商品每增加一个单位,牺牲的Y商品的单位分别是3、2、0.8、0.7,不断减少。反映在图3-8中,从A点到B点,B点到C点,C点到D点,D点到E点,各点的斜率不断下降。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是:当一种商品增多时,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的增量,即边际效用就降低,而被替代的另一种商品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就升高。因此,为保持总效用不变,消费者必须不断更多地增加某一种商品的数量,才能弥补因另一种商品减少而放弃的效用。这说明,边际替代率概念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以边际效用概念和边际效用递减概念为出发点的,用公式表示则为:

上式可由以下推理证明:在消费者看来,改变前后的两个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即总效用)是无差异的。就是说,X商品的增加和Y商品的减少对效用水平的影响是零,或总效用的增量(ΔTU)为零。即

3.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

第一种,完全替代品,即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固定不变。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如图3-9,在某消费者看来,一杯牛奶和一杯咖啡之间是无差异的,两者总是可以以1∶1的比例相互替代。

图3-9 完全替代品的无差异曲线

图3-10 完全互补品的无差异曲线

第二,完全互补品,比如一副眼镜架必须和两片眼镜片同时配合,才能构成一副可供使用的眼镜。

完全互补品无差异曲线中平行于横轴的部分边际替代率为0,垂直于横轴的部分边际替代率为无穷大。

四、消费可能线

1.消费可能线的含义

消费可能线又称预算线,或等支出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消费可能线表明了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限制条件。这种限制就是购买物品所花的钱不能大于收入,也不能小于收入。大于收入是在收入既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小于收入则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这种限制条件可以写为:

PX·QX+PY·QY=M

用QX和QY分别代表X商品和Y商品的数量,PX和PY分别代表X商品和Y商品的价格,M代表消费者收入。上式也可以写成:

设M=60元,PY=20元,PX=10元,这样可以作出图3-11。

在图3-11中,连接AB两点的直线就是消费可能线。该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能购买到的X商品与Y商品的最大数量的组合。该线内的任何一点,所购买的X商品与Y商品的组合是可以实现的,但并不是最大数量的组合,即没有用完收入。例如,在D点,购买2单位Y商品,1单位X商品,只用了40元。在该线外的任何一点,所购买的X商品与Y商品的组合大于C点,但无法实现,因为所需花的钱超过了既定的收入。

图3-11

图3-12 收入变动对消费可能线的影响

2.消费可能线的变动

消费可能线的变化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因消费者收入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变化;一种是因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而产生的变化。现分别予以说明。

如果商品价格不变而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会平行移动。收入增加,消费可能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收入减少,消费可能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如图3-12所示。

在图3-12中,AB是原来的消费可能线。当收入增加时,消费可能线移动为A1B1;当收入减少时,消费可能线移动为A2B2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以同比例上升或下降,则其结果与收入变动相同。

如果收入不变而两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则消费可能线也要移动,但并不是平行移动的。假如X商品的价格下降,而Y商品的价格与消费者收入不变,则消费可能线的变动如图3-13所示。

在图3-13中,消费者的收入与Y商品的价格不变,而X商品的价格下降,则消费可能线由AB移动为A1B:

Y商品价格上升,以及X商品价格不变所引起的消费可能线的变动。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图3-13

图3-14

五、消费者均衡

采用序数效用分析法,是把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预算线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来描述消费者均衡是什么含义,如图3-14所示,图中有一条预算线和四条反映不同效用程度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追求最大满足。四条无差异曲线中,I4效用最大,但消费者却无法在既定收入水平下达到。I1和I2虽然可以达到,都没有在花费同样收入的情况下获得最大效用。例如,消费者可以选择A点的组合,获得一定的效用。也可以在同样收入水平下选择B点组合,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用。根据无差异曲线图,I2的效用比I1大。因此越向B点靠近效用越大。可是B点并非是最大效用组合点,假如消费者可选择C点组合和D点组合,那么经比较后一定会放弃D点而选择C点。因为同样收入水平,越向C点靠近效用越大。可是C点也并非是最大效用组合点。从图中可看出,只有E点才是效用最大化组合点。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如下:消费者均衡就是无差异曲线同预算线相切的那点的商品消费组合。

六、收入消费曲线和恩格尔曲线

假设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偏好不变,同时假定这两种商品的价格不变,当消费者收入变化时,会产生许多个新的预算线。消费者在每个收入水平上都可按消费者均衡的原理找出均衡组合点,连接所有的均衡点所形成的曲线,就是“收入消费曲线”,如图3-15所示。换句话说,收入消费曲线就是在消费者偏好和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入的变化所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变化的轨迹。

图3-15

从收入消费曲线可以引申出每个商品的“恩格尔曲线”。这是以19世纪德国著名的统计学家E.Engel的名字命名的曲线。它反映的是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某种商品消费量变化的影响状况。

凡是反映收入变化和商品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曲线都是恩格尔曲线。根据此定义,恩格尔曲线的形状有以下两种情况,如图3-16所示。

图3-16

(a)图中,恩格尔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大,表示当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这种商品需求量增加不多,且越来越少。这时的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一般必需品都属于此类。

(b)图中,恩格尔曲线的斜率越来越小,表示商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长的幅度,这时的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奢侈品类商品或劳务都属此类。如食品中的牛排,还有教育、娱乐等。

恩格尔根据经验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提出这样一个看法: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一个国家越穷,国民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家庭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将会下降;一个国家越富,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小。这就是“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

根据恩格尔定律,人们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来表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也可以用恩格尔系数来比较不同国家的富裕程度。这就是恩格尔系数的作用或意义。

以后,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根据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不仅食物支出方面存在着上述随收入增加而递减的情况,衣服、住房等方面的生活必需支出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即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家庭总支出中,用于衣服和住房的支出所占比重也会递减。

七、价格消费曲线和需求曲线

图3-17 价格消费曲线的推导

假设消费者对两种商品的偏好不变,同时假定该消费者收入不变,当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预算线在斜率上发生变化。消费者在每个价格水平的预算线上,都可以找到消费者均衡点,连接所有消费者均衡点所形成的曲线,就叫做“价格消费曲线”。换句话说,价格消费曲线就是在消费者偏好和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时,消费者均衡点因此而移动的轨迹,如图3-17所示。

价格消费曲线上的三个均衡点E1、E2和E3上,都存在着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把每一个P1数值和相应的均衡点上的X1数值绘制在商品的价格—数量坐标图上,便可以得到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如图3-18所示。

图3-18

八、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当消费者收入不变而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化时,消费者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会改变;第二,消费者可能会改变所消费的商品组合,购买更便宜的商品,以替代更贵的商品。图3-19具体表示了这两种影响。

图3-19

上图中,曲线A为消费者在一定收入水平上商品价格没有改变时的原预算线。消费者根据X和Y两种商品的价格比例选择出消费者均衡点M,即无差异曲线I1与预算线A相切的一点。这时X商品的需求量为OX1。假如Y商品的价格不变,X商品的价格上涨,则预算线由曲线A移至曲线B,消费者按新的价格比选择出新的消费者均衡点N,即无差异曲线I2与预算线B相切的一点。这时X商品的需求量为OX2。X商品价格的上涨使消费者减少对X商品的需求量为OX1-OX2,即X2X1。在消费者减少的这些X商品量中,包括两种因素的影响。为说明这一点,先作一条辅助线C,就是按曲线B作一平行线向右上方平移与无差异曲线I1相切于T点。辅助线C的斜率与预算线B相同,表示辅助线C可代表价格调整以后的价格比(即相对价格)。辅助线C与I1相切,表示考虑实际收入不变。实际收入可以用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中实际得到的满足感或效用来表示。假定实际收入不变,就是等于假定消费者得到的总效用与X商品价格变动以前一样,这就要考虑无差异曲线I1。这样从M点到N点就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从M点到T点,消费者总效用没有改变,只改变X商品和Y商品的组合。这种由于相对价格变化而使商品组合发生的变化,称为“替代效应”,意思是以价格相对变低的商品去替代价格相对变高的商品。第二部分是从T点到N点,消费者的收入发生了变化。因为显然,当X商品价格上涨时,消费者不能享受到原来的效用,等于收入减少,必须按新的价格比例在预算线B上寻求消费者均衡点,即N点。这样,从T点到N点由于收入的变化而受到的影响称为“收入效应”。从图中可以看出:X3X1的商品减少量是替代效应的结果,X2X3的商品减少量是收入效应的结果,从M到N,商品需求量从一个均衡状态到另一个均衡状态的总变化,称为“总效应”。

思考与作业

1.如果某消费者对苹果的偏好大于橘子,对橘子的偏好又大于西瓜,那么,该消费者对苹果的偏好大于还是小于西瓜?为什么?

2.根据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定义填写下表中的空白部分:

3.在炎热的夏天当你吃第一块冰棍时感觉最好,吃得越多感觉越不好,如果一次吃十根冰棍就会痛苦,请解释这种现象。

4.某消费者对一场电影的评价(即他愿意支付的价格)是20元。当电影票的价格分别为10元、15元和25元时,消费者剩余分别是多少?当价格高于多少元时,消费者不去看这场电影?为什么?

5.假设某消费者收入为120元,X物品价格为10元,Y物品价格为15元,画出该消费者的消费可能线。

6.假定某消费者只买X、Y两种商品,试用文字和图形说明当他购买时情况为超过,而总支出水平和PX、PY又既定不变,则他应当多买些X而少买些Y才能使总效用增加。

7.什么是收入消费曲线?

8.简述恩格尔曲线的定义及其经济含义。

9.什么是价格消费曲线?它和需求曲线是什么关系?

10.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说明当某种商品价格变化时消费者均衡变动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