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粮食行业人员结构的优化策略

粮食行业人员结构的优化策略

时间:2023-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国家粮食局编制的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粮食行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①夯实调控基础。上述目标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时期,我国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必将进一步加强,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五章 粮食行业人员结构的优化

第一节 粮食行业人员结构与粮食安全

一、粮食行业人员结构优化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本质要求

1996年11月,第2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出了第3次表述: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的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这个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要有充足的粮食;要有充分获得粮食的能力;以及这两者的可靠性。这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或两个因素,都将导致粮食不安全。

200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首次提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问题,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之中。

目前,中外专家对粮食安全认识不一,过去的粮食安全单纯只是一个总产量指标,看来不是很符合实际,所以现在讲粮食安全更多的是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来考虑粮食的供求问题,现在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粮食安全,实质是食物安全,就某一国而言,应是粮食生产的安全、粮食流通的安全、粮食消费的安全。粮食行业人员结构是指粮食行业中按照年龄、学历、技术等级、职称、企业性质、岗位性质等人员特征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的分类及其内在联系。这就决定了在粮食行业的人员安排方面必须按照确保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几个方面进行有效的人员配置,以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粮食行业人员结构合理化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内在需求和本质体现。

二、粮食安全战略为粮食行业人员结构优化提供了战略机遇

在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工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国内粮食市场基本稳定;粮食仓储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粮油仓储管理规范化持续前进,粮油加工业不断壮大;粮油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粮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粮食法规标准体系、监督检查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

目前,国家粮食局编制的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粮食行业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目标:①夯实调控基础。目标提高了中央专项储备和地方粮食储备的规模,对库存粮食种类进行结构调整。省级粮食应急指挥加工企业、成品粮油供应企业、粮食市场信息直接报点数量明显增加。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和后备基地进一步扩建仓容,在部分特大和大城市建立成品粮低温储备仓,维修和改造现有粮食储藏设施。③扩大农户科学储粮覆盖范围。为约800万农户配置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具,使全国农户科学储粮总户数达到1 000万户。④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全国统一的粮食竞价交易系统,扩大联网交易市场范围。⑤推进粮油加工业健康发展。粮油加工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提高粮油加工关键设备自主化率。⑥加快国有粮油企业改革与发展。培育和扶持地方大型粮食企业和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⑦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上述目标的确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粮食流通产业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时期,我国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必将进一步加强,从而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同时,粮食流通产业升级和设备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也对粮食行业技能人员结构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从粮食系统人员结构看,我国粮食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职工队伍,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拥有职工400万人,现在仍有200多万人。从职工年龄构成看,中青年职工所占比例较大,45岁以下职工占粮食职工的绝大多数;从业务环节看,从事粮食加工、收储工作的职工人数居前两位,其次是从事营销工作的职工;从职工文化程度看,基本上是初中、高中及以上学历,通过近年来的培养和引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数量明显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有所上升,例如在粮油加工企业120多万在岗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就有15.5万人,还有31万多技术工人。经过岗位培训,职工的业务技术熟练程度增强,自身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粮食流通各业务环节的顺畅运转提供了必需的人员要素条件。

三、人员结构优化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现有研究认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涉及三个方面,即粮食加工、储备和物流。首先,就粮食加工而言,刘兴信(2005)提出,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有助于建设节粮型社会,缓解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矛盾。姜长云(2007)以东北地区玉米加工业为重点分析对象,认为粮食加工业迅速发展不会引发中长期粮食需求格局的重大变化,也不会影响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观点有三:一是稳定提高粮食加工转化能力,是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解决“三农”问题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二是玉米库存的适度减少和价格水平的稳定提高是我们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目标;三是从中长期的角度看,适度扩大粮食进口、减少玉米出口将是必然趋势。

其次,就粮食储备而言,石汝杰(2001)提出国家粮食储备对粮食市场起到支撑、引导和培育的基础性作用,是一种粮食安全保险,只有在非常时期才能用得上。游建章(2003)也认为,从长期来看,粮食供给能力是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决定因素。从短期来看,粮食储备调节能力也是粮食安全的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舒在习(2001)则从农村粮食储备的视角展开研究,认为农村粮储点多、面广、数量巨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用极为重要。马久杰等(2002)、朱晶等(2004)认为,建立和维持适度规模的粮食储备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虽然扩大储备量规模能够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但粮储成本也会增加。贾晋(2012)认为,粮食储备作为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粮食储备政策,既包括优化储备规模,还需要合理布局和配置中央—地方储备、产区—销区储备以及品种结构间的粮食储备。

再次,就物流因素而言,孙洪磊等(2006)指出,中国粮食加工技术和粮食储藏技术进步很快,但现有粮食物流体系建设水平低下、产销衔接不畅、运输成本高,给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市场价格都带来负面影响。何蒲明(2009)也认为,粮食安全需要物流支撑。中国粮食产销分布不均,而当前粮食物流体系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成为制约粮食安全的关键和中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

综上所述,要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就是要解决加工、物流和储备等环节上存在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将各环节有效衔接关键是要解决人员配置的问题。从流程优化和凸显各个流程环节价值的角度合理配置相应管理、技术和一般操作人员,真正实现人员结构优化,从人员结构优化中释放粮食安全的正能量。

第二节 粮食行业人员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粮食行业人员结构是指粮食行业中按照年龄、学历、技术等级、职称、企业性质、岗位性质等人员特征对所有从业人员进行的分类及其内在联系。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能动性的,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土地、资本、信息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出效率。粮食行业在计划经济中并不严格区分行政、事业、企业三大领域,因此,粮食行业人员分布在粮食局、粮食企业、粮食类协会、粮食类科研院所等广泛的从业领域之中。

从2006年正式启动粮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国家粮食局从夯实基础入手,立足质量,锐意进取,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提高了鉴定管理水平,拓宽了人才成长渠道,实现了培训鉴定范围的逐年扩大。人数的逐年递增,显著提高了行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改善了技能人才队伍的结构,为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鉴定工作从无到有,逐步探索,逐步推进,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50 086名粮食行业职工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39 786人获得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十一五”期间,高级工的比例上升了1.93%,初级工的比例下降了0.16%,无等级人员比例下降了3.81%。“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建设完成了技能人才培训、鉴定考核体系,《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共新增了粮油购销员、粮油信息员、粮油竞价交易员、粮油保管员、粮仓机械员、粮库中央控制室操作工、粮油质量检验员、制米工、制粉工和制油工等10个粮食行业特有工种,制定了7个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编写出版了7个职业的培训教程,填补了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的空白。编写完成了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操作技能考试手册》,建立了这两个职业完整的培训教材体系。开发了包括6个职业2万多道鉴定试题的职业技能鉴定国家试题库粮食行业分库,实现计算机的随机组卷,保证鉴定考核命题标准统一、难易程度相同,确保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客观、公正、科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2个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7个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52个粮食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十一五”期间,粮食行业共产生了19名全国技术能手,96名全国粮食行业技术能手,3个单位获全国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名个人获全国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9个单位获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6名个人获全国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一、粮食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状况分析

(一)粮油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整体状况

2012年末粮油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总计148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幅为8%,在岗职工为139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万人,技术工人25万人,经营管理人员15万人,其他从业人员9万人。见图5-1。

图5-1 2011年与2012年粮油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比较

当前粮油加工企业按照生产对象可划分为稻谷加工、小麦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玉米加工、粮食食品加工、杂粮及薯类加工、饲料加工以及粮机设备制造等八类,从表5-1可以看出,从业人员在上述各类企业中分布的数量和内部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截至2013年末,按行业分,粮油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和稻谷加工业对就业贡献较大,从业人员分别为33万人、27万人、26万人,分别占总数的22.3%,18.2%和17.6%。

表5-1 国有及国有控股粮油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情况表( 单位:万人)

图5-2 粮油加工业从业人员企业类型分布情况

从企业类型看,如图5-2所示,粮油加工企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从业人数达105.5万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业人员数最少,仅有11.2万人。

(二)粮油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

按地区看,2011年末企业从业人员较多的前三位是山东、河南和安徽,分别为17万人、15万人和12万人。从具体的生产作业对象看,粮油加工企业的从业者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和安徽三个省份,从业人数分别为16.5万、13.2万和11.7万。见图5-3 。

图5-3 粮油加工企业地区分布情况

与粮油加工企业不同,稻谷加工企业的从业者以黑龙江、江西和湖北等稻谷主产区人数最多,分别为4万和3.1万人。见图5-4。

图5-4 稻谷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

在河南省,从事小麦加工的企业人数高达5.9万人,其次是山东,从业者数量为3.3万,安徽以2万从业者居第三。见图5-5。

图5-5 小麦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表

从事食用植物油加工的从业者以山东、江苏和黑龙江三省份最多,分别是2.9万、1.8万和1.6万。见图5-6。

图5-6 食用植物油加工企业从业人员地区分布情况

(三)粮食仓储企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粮食仓储企业从业人员2012年末从业人数76万人,其中粮油保管人员12.6万人,粮油质量检验人员4.3万人。相比2011年年末,粮食仓储企业从业人员减少0.3万人,其中粮油保管员一年内减少0.4万人。两者共占从人员总数的22.23%,比例明显偏低。另外,目前通过国家粮食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考试并持证的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只有27 773人和18 402人,只占到各自总数的21.4%、43%,说明粮油保管员和粮油质量检验员在培训与持证上岗方面亟待加强。见图5 7。

图5-7 粮食仓储加工从业人员结构

二、粮食行业技能人才结构现状

1.学历层次偏低。粮食行业工人高中及以下学历占职工总数的70%。粮食行业从业的低门槛,是导致粮食行业一般职工学历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如表5-2所示。根据对国有粮食单位的座谈了解情况和表格数据对比反映出,在岗职工中高层次人才缺乏,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业后通过党校、函授或其他途径取得,所学专业中,学习粮食经济管理、粮食工程等专业的较少,如表5-3所示。

表5-2 粮食系统内技能人才队伍学历结构

表5-3 国有粮食单位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表(镇江)

2.年龄层次以中青年为主。目前粮食行业工人在35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29.7%,36~45岁职工占总人数的41.8%,46~54岁职工占总人数的23.8%,55岁及以上职工占总人数的4.7%。镇江作为国有粮食单位的代表,表5-4反映出35岁左右中青年人才主动流失较多,而学历层次较低的职工被动离开较多,许多单位已出现“青黄不接”现象,这种状况与前几年基本一致。表5-5中大专以上人员绝对数略有下降,但由于在岗职工总人数下降,相对比例略有上升。

表5-4 粮食系统内技能人才队伍年龄结构

表5-5 国有粮食单位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表(镇江)

3.技术职工比例有所增加,高技能人才还很匮乏。2009年底,技术职工占工人总数比例由2004年的28.71%上升至32.7%(其中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占工人总数的10.6%),普通工人数量占工人总数的67.3%。此外,几个主要的国有大型粮食生产与储运企业也呈现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情况,如表5-6至5-9所示。

表5-6 粮食系统内技能人才队伍职级结构

表5-7 中储粮总公司技能人才队伍职级结构

表5-8 中粮集团技能人才队伍职级结构

表5-9 华粮物流集团技能人才队伍职级结构

目前粮食行业工人队伍约有42.5万人,10年内对新技术工人的需求估计在73 300人,即每年单位自然减员后需补充新技术工人在7 300人左右。

从职业岗位上看,粮油保管员、粮油质量检验员、制米工、制油工、制粉工、粮油购销员6个工种未来10年每年至少需要24万个技术工人才能满足粮食行业企业工作需要。

4.行业管理者素质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国家粮食局以竞争上岗为主要方式,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已成为国家粮食局机关、事业单位选拔任用的主要途径,至“十一五”期末,正司级及其以下领导岗位全部实行了竞争上岗。通过竞争上岗,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干部群众信得过的同志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优化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经过5年努力,国家粮食局所属事业单位全部完成岗位设置,新进人员全部实行公开招聘,所有职工全部签订了聘用合同,初步建立起以领导班子任期制、处级干部聘任制和一般干部聘用制为基础的干部选任制度体系和以工作业绩为基础的收入分配体系。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上述基本情况中反映出:一是年龄结构相对老化,46岁及以上在岗职工占所有在岗职工人数的28.5%;二是知识结构不平衡,专业层次较低,专业技术人员中专业技术理论和业务相对较弱;三是培训力度还不够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相对较少。就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管理机制不灵活

一是制度不完善。没有形成完备的能者尽其才、人才自由流动、公开考录的新型人员调配制度,提供招聘的就业岗位和应聘人员整体层次普遍偏低。二是人才流动较少。部门之间的人才流动存在着关卡多、流动难、阻力大的现象,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人才流动机制。三是吸引人才措施较少。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人才引进方面的政策,对急缺人才情况不熟悉,企业对人才引进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2.人才培养观念不先进

一是重视程度不足。人才队伍建设周期长,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等较多,但产出却相对较少,容易使人忽视。部分企业只把眼光放于经济指标、业务成绩等,对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在粮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长远的认识。二是缺少竞争意识。部分企业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吃“储备粮”和“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饭,市场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和紧迫感。

3.人才发展环境不佳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但基于粮食系统目前的经济实情,资金投入较少,一些必要的知识更新教育难以进行,造成了队伍知识结构老化。二是培训设施不够完善。缺少专业的培训场所和师资力量,难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教育效果。

粮食行业关系国计民生,市场化与国际化的进程滞后于其他行业,长期以来行业内人员结构变化不大。2002年我国正式加入WTO,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旧的粮食行业人员结构已经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不能适应参与国际粮食市场竞争的需要,粮食行业业务结构、组织结构的优化指明了未来人员结构优化的方向,同时人员结构优化也是粮食产业升级的保证。国家立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提高、优化资源配置。

第三节 粮食行业人员结构的优化策略

解决粮食行业人员结构问题,从人事管理角度来看,主要是需要为粮食事业提供各类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兴粮”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粮食流通产业科学发展。

一、增强粮食行业综合实力,优化人才引进观念与机制

首先,通过提升粮食行业综合实力,增强人才兴粮的物质基础,“筑巢引凤”,提高粮食行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一是探索管理创新。各级主管部门对目前直属的基层单位,改行政式管理为服务式管理,改直接式管理为间接式管理。二是注重配好配强领导班子,帮助分析内外部竞争因素、确立改革发展方向、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协调外围矛盾等,使他们迅速成为市场“弄潮儿”。三是树立“大粮食”观念,利用政策优势,加强对社会涉粮单位监管。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储备粮油“招拍挂”机制,引入社会粮油购销企业参与竞争,既用好用活各级储备粮油,提高政策性粮油“红利”,又能加强社会涉粮单位管理。

其次,树立科学人才观念。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国家粮食行业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精神,将人才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开展经常性的人才工作专题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人才队伍状况,主动与各级各类人才加强沟通与联系,了解他们的思想、生活状况,加强与他们的感情交流,关注他们的需求。二是健全激励机制。评选、表彰政治素质高,专业技术硬,乐于奉献的行业带头人,进行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双重鼓励。要通过树立人才王牌,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不断扩大各类人才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增强优秀人才的成就感、自豪感、荣誉感。

再次,积极广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一是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加大对专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优先招录高学历、经验足的优秀人才。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公开选聘制度。二是切实改善工作环境。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粮食企业工作环境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彻底改变。但有些职业的从业环境是可以改善的,例如增加绿化、升级加工设备、加装通风除尘或降温设备等等,尽量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三是提高职工薪酬福利待遇。粮食企业在注重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职工的工资待遇,增加职工福利。在无法大幅度提高工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提高福利待遇予以弥补。在尽量做到待遇留人同时,也要注重感情留人。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使职工真正认同企业,愿意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四是要加大培训资金投入。要针对自身的专业技术状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专业性强、有实效的培训,加大培训资金投入,争取在五年内达到省局各类储备粮承储企业保管员、检验员等工种持证上岗率达100%的要求,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撑。

二、加强人才培养使用,营造人才成长环境

坚持以全市粮食行业科学发展需要为导向,注重在粮食流通工作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一是开展党政干部全员业务知识培训。有计划地组织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党政干部参加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高等院校学习。省市粮食局可以通过联合举办进修班等方式,同时建议省粮食局联合相关高校,对党政干部分类实施粮食业务培训,争取五年内各级从业人员至少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脱产业务学习。同时,积极利用考察学习、挂职培养等多种方式加强党政干部的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二是开展大规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知识培训。依托高校、党校等平台,开展大规模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组织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接受现代粮食业务培训,积极推荐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参与国家及省粮食局举办的高层次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发挥粮食行业协会在人才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适时举办粮食企业家沙龙或论坛,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相关业务知识讲座,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能力素质。三是紧扣产业升级培养粮食专业技术人才。围绕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五个一”工程、“数字粮食”工程、粮油质量监测体系等重点项目,大力培养在粮食仓储、粮油机械、粮油食品生产、质量检测、粮食经济研究、粮食物流、信息工程、统计监测、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重点推进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建立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技术人才创业平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努力形成科技领军型、学科技术带头型和科技后备型等人才阶梯结构。四是积极探索粮食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新途经。在抓好党政干部基层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将基层普通职工纳入粮食行业人才培训范围,建立以粮食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全粮食系统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围绕粮食行业特有工种开展培训竞赛,通过培训提高普通职工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通过竞赛在生产一线发现人才。五是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基础建设。整合行业培训资源,依托粮食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和培训机构,搭建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平台,促进相关院校加强粮食专业建设,培养优秀教学团队。依托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和大型骨干企业,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全省粮食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到2015年,建设1个面向粮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行业教育培训基地,重点建设4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8个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构建资源共享、品牌示范和辐射带动的行业人才培养基地网络。依托粮食行业组织搭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粮食行业人才信息服务网。建设粮食行业人才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业绩档案、专业背景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粮食行业人才信息平台,并实现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共享。组织粮食行业人才供需见面会、座谈会或招聘会,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和流动。

三、完善人员流动机制,加强人才激励考评

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行业科技支撑力为目标,加快粮食行业人才流动、激励、考评工作。一是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从改革发展的需求出发,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各方人才来粮食行业干事创业。全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组织人事部门的沟通,优先招录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和基层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充实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深化国有粮食企业干部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公开选聘制度,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国有粮食企业领导人员,并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改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管理队伍素质。以加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建设为重点,引进具有粮食科技、仓储物流、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知识的高学历实干型人才。引导粮食物流园、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具有竞争优势的油脂加工、饲料工业、粮机产业,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引导企业“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在引进项目资金的同时,采取项目聘用、管理合作等方式灵活引进各类人才。探索“柔性引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特聘专家”岗位,创造条件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二是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注重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建立健全公正客观、透明高效的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完善符合粮食行业特点和企业发展状况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加强与人事劳动部门联系,积极落实各项专业技术职称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聘任专业技术人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力度,对于取得一定技术职称的人员要优先列入后备人才培养队伍。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为核心的技能人才薪酬考核办法,鼓励多劳多得,按贡献论报酬。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研究制定优秀人才奖励办法,定期开展人才评比奖励活动。积极探索荣誉激励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粮食行业人才,授予荣誉称号,并可以享受特殊津贴等。对优秀基层粮食经营人才在入党、提拔,推荐参选代表、委员中适当予以优先考虑,增强他们的政治荣誉感。对行业各类人才要在政治上爱护、事业上支持、生活上关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三是搭建人才培养交流建设平台。依托粮食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和培训机构,搭建行业、企业、学校多方联动平台,有计划、有重点地建设全市粮食行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开展订单招生、定向培养。依托粮食行业组织搭建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粮食行业人才信息服务网。建设粮食行业人才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业绩档案、专业背景为主要内容的高层次粮食行业人才信息平台,并实现企业、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共享。不定期组织粮食行业人才供需见面会、座谈会或招聘会,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和流动。

四、构建人才分类管理体系,逐步优化人才层次结构

(1)建设党政人才队伍

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粮食行业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精通业务、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粮食事业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90%,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能力进一步增强。

(2)建设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按照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以企业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的粮食行业优秀企业家和一支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业务娴熟、能力突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15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4万人。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7万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11.5万人。着力培育10名能够引领粮食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战略企业家,重点在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培养500名优秀企业家。

(3)建设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根据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粮食行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1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2%,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重点培养10名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粮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4)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

适应粮食流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5.4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3.9万人。到2020年新增粮食行业特有工种技师、高级技师1.8万人,培训粮食经纪人13万人次。

以江苏省为例,到2015年末,人才规模稳步增长。粮食行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7万人,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4 500人,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3 500人。着力培养260名管理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法人代表,培养1 000名懂管理、会经营的粮食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总量均达到6 000人,较好地满足粮食流通产业发展需要。人才素质明显提升,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90%,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30∶6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从目前的14%上升到20%。各类储备粮承储企业保管员、检验员等工种持证上岗率达100%,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持证上岗率达到50%。全省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 200名,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240人,粮食物流园(产业园)、省级示范库和中心库高技能人才不低于职工总数的10%。培养选拔10名省级以上技术能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