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形成的政策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形成的政策分析

时间:2023-06-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来说,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形成阶段、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阶段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高度化阶段。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核心的新兴支柱产业,新兴支柱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比重已达75%。

第6章 实证分析: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道路分析

6.1苏州工业园区概况

6.1.1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现状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30万,其中,中新(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苏州工业园区的目标是:把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园林化、国际化的新城区。

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多年来,在中新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近7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8万个,城镇职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3万元和1.3万元,率先全面达到江苏省高水平小康考核指标,综合发展指数在国家级开发区名列前茅,并被评为跨国公司眼中综合吸引力最强的中国开发区之一。

2007年,园区上下以党的十七大成功召开为动力,按照理事会提出的新定位新要求,始终坚持科学率先和谐发展不动摇,全面推进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倍增、科技跨越“三大计划”和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呈现出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增长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增长45%;进出口总额567亿美元,增长13%;新增注册外资47.7亿美元、到账外资18.2亿美元,分别增长24%、14%;城镇职工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和13%,经济发展保持了财税增长高于GDP增长,企业利税增长高于产值增长的良好局面。

目前,园区以约占苏州市3.5%的土地、5%的人口、7%的工业用电量以及1%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2%的COD排放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已经成为苏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得到了中新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上充分肯定园区“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地、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

6.1.2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历程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最大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自1994年5月启动以来,在两国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园区建设者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增创发展优势,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协调最好的开发区之一。

建区14年来,苏州工业园区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成就令人瞩目。总体来说,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形成阶段、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阶段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高度化阶段。

6.1.2.1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形成阶段(1994~2001)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形成阶段也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过程,这个过程从时间上看应该是从1994年到2000年。在这个阶段,苏州工业园区完成了从苏州城东一片高产的农田到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区的转变,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科技产业,初步具有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航空零部件为主导的产业集群的雏形,具有了一定了整体竞争力和园区知名度。

6.1.2.2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阶段(2001~2007)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阶段也是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是苏州工业园区核心竞争能力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从时间上看是从2001年到2007年。在这个阶段,苏州工业园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打造出了完善的产业链条,真正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1.2.2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高度化阶段(2007~)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和阶段是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不断升级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尚未完成。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升级的压力从建园伊始就已经存在,这是由苏州工业园区的性质决定的。作为一个主要靠外部资本驱动的园区而言,虽然园区产业形成的过程本身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苏州工业园区原有的产业升级,但这种升级的质量还远远不够。因为跨国公司的产业转移一方面看中新建园区的成本优势、政策优势,园区虽然建成了,但建成的园区往往面临着其他成本和政策优势更为明显的园区的竞争,这就使由外资驱动的工业园区有产业空心化、沦为“飞地”的可能,就要求工业园区不断提高跨国公司的根植性,不断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向母国以外地区进行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业环节,要占领价值链高端,真正形成同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同样需要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6.2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形成阶段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形成阶段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苏州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确定的过程,二是在园区产业规划的前提下进行招商引资,逐步形成园区的产业集聚过程。

6.2.1 苏州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确定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首先在于其园区主导产业选择科学、合理。苏州工业园区选择发展的主要是高科技产业,具体集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核心的新兴支柱产业,新兴支柱产业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比重已达75%。

6.2.1.1 苏州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确定的原则

苏州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确定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能够保证苏州工业园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前沿性和领先性,另一方面还要保证苏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能够顺利进行。要实现第一个目标,就必须保证产业的前沿性,要实现第二个目标,就要引进适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发展环境的产业。基于此,苏州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确定要体现两个原则:

(1)先进性原则。先进性原则是指确定的主导产业应该属于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尤其通过发展能够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的产业。另外,先进性原则还应该能够保证主导产业能够对地区经济的拉动起到积极有益的影响。先进性原则主要是从地区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是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是本地区招商引资的对象,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不符合未来发展潮流的产业即使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盲目的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

(2)符合本地工业基础原则。并不是所有先进的产业都能够在任何地区生根发芽的,一个产业之所以能够在某地区而不在其他地区安家落户,归根到底取决于该地区具备了符合该产业生存的前提条件。而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产业在当地一定会有相应的产业基础,所以,根据本地区的工业基础也就是本地现实的或者处于萌芽状态的产业集群来确定未来主导产业就能够保证地区招商引资的成功。符合本地工业基础原则主要是从产业供给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是有很多产业都是非常先进、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产业,但并不是所有的产业都能适合本地区的发展,由于企业落户于某一园区也是企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结果,如果确定了这些产业作为园区的主导产业来发展的话,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目标就很难实现,恐怕招商引资都难以进行。

6.2.1.2 苏州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确定的依据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确定究竟什么产业符合未来发展的潮流,例如现在的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都是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高科技产业。但究竟哪些产业适合苏州工业园区,就要取决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基础了。所以,主导产业确定的依据主要是哪些产业适合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当然,这些产业既包括前面所说的高科技产业,同时也包括一定程度的传统产业。

符合苏州工业园区发展基础的产业取决于苏州工业园区背景区域江苏省的产业发展基础,而苏州市的产业发展基础可以由苏州市当时的产业集群或者处于萌芽状态的产业集群的存在情况来确定。由于数据获得原因,本书采用简单的用区位商来确定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并以此确定适合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各个产业(见表6-1)。

表6-1 江苏省地方专业化水平

续上表

资料来源:王晓燕,郑京书.浅析产业集群下的苏州模式.经济与管理. 2007.4

从苏州工业园区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起来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是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或者说,苏州工业园区现有的发展离不开原有的产业基础(见表6-2)。

表6-2 苏州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

资料来源:王晓燕、郑京书.浅析产业集群下的苏州模式.经济与管理. 2007.4

6.2.2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形成的政策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之的成功,除了产业规划得力之外,还取决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6.2.2.1 先进的招商理念

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理念借用了新加坡的亲商概念,即政府并非真正的财富创造者,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企业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只有当政府成功地提供了—个适合工商业发展的环境,并使这些企业取得比在其他地方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时,才能吸引更多的优质投资。亲商服务观念已经在苏州工业园区被广泛接受。

亲商、尊商、重商,给投资商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是各地政府应该做的分内之事。可是,在国内吸引投资商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有的地方为吸引投资纷纷降低门槛,待投资商如上宾,而漠视百姓利益,亲商到了唯商的地步,更有甚者竞置法律于不顾。近闻某县为启动“亲商爱民工程”,规定:“……对涉及正在进行重大项目洽谈,重要经营活动和科技攻关骨干人员的违法犯罪案件,只要上述人员犯罪情节不是十分严重,又没有现实危害的,一般不采取强制措施,对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予立案追究……。”在这里,之所以出现了“没有现实危害”的“犯罪”、“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不予立案追究”的超越法律的怪事,恐怕就是“唯商”的思想在作祟。既然在你这里法律都可以超越,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那么投资商还会相信你的承诺吗?事实上,因“亲商过头”而吓走投资商的报道已不止一例。

苏州工业园区在政策设计上的“亲商”理念,改变了传统行政体系中的主体中心主义,它亲商而不唯商,一切按国际商务活动的通行规则办事,从而赢得了投资商的信赖。在园区,亲商的概念就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切实为投资商做好服务。10年来,管委会科学定位政府职能,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准,从精简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压缩行政事业性收费着手,先后推出了社会服务承诺制、一站式服务中心、电子审批、网上预审等,千方百计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环境,与此同时,园区还在招募人才、保护知识产权、实行快速通关、方便员工生活等各方面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受到了外资企业的广泛好评。“亲商”,这种主体的边缘化不仅使腐败现象丧失了发生的依据,而且,让园区从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观念和作风都与国际接轨。

6.2.2.2 一站式服务

一站式服务是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将所有涉及对外审批和受理的事项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场所集中办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的一种快捷、优质的专项服务。1996年,苏州工业园区学习新加坡经验在国内开发区中率先开展一站式服务,为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开工建设、招工提供了一条龙的便利。1999年,在一站式服务大厅各相关部门分别设立了服务窗口,将众多事项集中受理。2002年,在学习新加坡裕廊集团客户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具体服务项目为:负责办理国内外投资者申请投资项目等需要审批核发的各种批准文件及项目登记备案的有关表格、证照;负责办理工业项目基础设施使用权方面的审批事项;负责办理各类经济组织申领及外国人就业的有关证照以及相关资质的认定;负责受理各类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各种证照申领的咨询释疑、资料发放、信息发布等事项。

目前,管委会正在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中心授权工作,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把分散在管委会机关职能部门承办的36项审批业务授权一站式服务中心。由管委会机关承办的102项审批业务已全部授权一站式服务中心集中办理,一站式促使地方政府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的转变。

6.2.2.3 优惠的招商政策

(1)苏州工业园区的特殊政策

园区被授予许多具有唯一性的特殊政策,形成了“不特有特、特中有特”政策优势。拥有上不封顶的自行审批特权。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外资项目,园区均可自行审批。拥有灵活高效的外事管理权。享有公务出境任务审批、颁发公务护照、向外国驻华使领馆申办签证及签发境外人员入境签证通知函电等管理权限。拥有中国唯一的区域性公积金制度。具有“企业提得少、个人留成多、保障待遇稳定、有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等优点。拥有快速的物流通关优势。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率先进行通关作业制度改革和现代物流试点的区域,不仅拥有独立的海关、高效的绿色通道、具有内陆口岸功能的进出口货物分流中心,而且经国务院批准还可在区内设立现代物流园、允许成立外商独资或中外合作经营的国际物流公司,上海机场监管仓库可直接延伸至园区,使区内企业通关效率大幅度提高。

(2)苏州工业园区的税收优惠政策

进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及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政策可享受15%的所得税税率,并免征3%的地方所得税;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可享受二免三减半的优惠。

外商投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在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期满后,凡当年出口产品产值70%以上的,可享受10%的优惠税率;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按规定延长3年享受10%的优惠税率。

从事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享受“二免三减半”期满后,经批准10年内可按应纳税额减征15%至30%的所得税。

进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企业利润直接再投资以增加注册资本或开办其他外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批准可退回其再投资部分已缴所得税的40%税款。其中,再投资举办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可退回其再投资部分已缴所得税全部税款。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投资总额内购买国产设备的可按该设备投资的40%从当年新增所得税中抵免;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增长10%以上,经批准可再按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外国企业从园区取得的股息、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除依法免征所得税的以外,都可以减按10%的税率征收预提所得税。

6.2.3.4 完善的基础实施

1994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成功地运用了新加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环保管理经验,—个具有新加坡裕廊镇水平的新城在金鸡湖畔屹立。它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彻底实现“两先两后”,即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国内很多开发区尚普遍存在的边建设、边规划,地下、地上同时建设甚至先地上、后地下的不科学做法;累计实施6000万立方米的填土工程,使园区足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相继建设了发电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和燃气厂等重要基础设施,还相继建设了中央公园、湖滨大道、城市广场、香樟园、红枫林等重要生活与生态公共设施,充分满足了区内产业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提升了园区土地等要素价值,形成了投资环境的综合优势,成为吸引跨国公司竞相投资的重要品牌,为吸引大批企业进驻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积极依托苏州老城在人才、资本等方面的先发优势,满足园区的多方面需求,促进新区老城互补双赢。

坚持依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原则,实施了《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了专家依法治园的规划管理体制,采用国际发达国家的通行办法,以政府批准的规划为法规,然后授权规划师分级进行管理,行政首长只处理违规申请和上诉案例。所有建设项目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重点工程和景观项目面向全球公开招标,确保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能成为代表园区形象的精品。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发展项目,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开发建设过程中投资者超出规划范围的要求,严格执行“违规申请”相关程序,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规划。令人赞叹的是,10年来园区开发建设的外在形态与规划设计的要求几乎一模一样。许多外商纷纷反映,园区的科学规划及其严格实施,创造了可预见低风险的投资环境,这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最好保护。

6.2.3.5 科学的招商方式

园区自创建以来,始终依据产业定位开展全球招商,充分发挥中新联合招商体制的优势,建立国际招商网络,及时把握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走势,确定招商主攻区域,突出招商重点领域,主动前往有投资意向的跨国公司“敲门”招商。园区创建初期,招商的主攻方向为欧美地区的跨国公司。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园区招商工作受阻。面对挑战,园区坚定发展目标不变、招商信心不变,坚定不移地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美国“9·11”事件以后,针对欧美经济一度增长乏力的情况,适时调整主攻方向,将招商重点转向台湾和日韩。近几年,园区更加强调内外资协调发展,大力吸引国内IT、新材料、医药等新兴产业。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型招商方式,根据不同情况开展专业招商、中介招商、网络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实际成效。集约开发的关键是把握好进区企业的规模和科技含量。

园区始终瞄准世界500强,重点引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项目,重点吸引关联度大、上下游延伸配套紧密基地型、旗舰型高新技术企业。十分重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大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市场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水平。规模型高科技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主要产品本地配套率明显提高,尤其是半导体、光电、机电一体化等产业集聚优势十分显著。到2004年底,进区企业累计达到9400多家,其中70%是高科技企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750亿元,成为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中新合作区工业项目平均投资额达3100万美元,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投资强度达到14.8亿美元,均列全国开发区首位。为适应外资转移的新趋势,加大服务业利用外资力度,加快发展与现代制造业相配套及出口导向型的服务业。为提高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园区海关保税物流中心已吸引三井物产、伯灵顿、UPS等1O多家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进驻。

6.2.3.6 高效率的政府

推进经济国际化,融入经济全球化,关键是体制机制与国际经济接轨,按照国际惯例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园区创办以来,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管理的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建设高效、廉洁、亲商的服务型政府,积极营造公开透明的法制环境。

建立新型管理体制和开发体制。在管理体制方面,园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刀阔斧地归并整合政府职能,减少管理层次。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十分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管理效率,积极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员工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园区管委会下设机构仅有13个,人员编制控制在160人以内,仅为常规编制的1/3。面向全社会招聘公务员,工作人员一专多能,交叉兼职,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实行严格的绩能考核和末位不称职淘汰制。在开发体制方面,坚持管理与开发分开,大力推进市场化开发。中新双方合作投资成立了CSSD(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负责园区土地开发、房地产经营、高科技投资等开发建设工作。园区管委会除了在园区推介上与CSSD协同外,不直接从事园区开发业务,妥善解决了政企不分、职责不明的问题,避免了财政收入与开发收益混淆不清,促进了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6.3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园区现在已经形成了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等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的产业链条也日趋完善,极大的提高的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竞争力。之所以在短短的数年间取得这样的成果,同苏州工业园区的园区管理思路是密不可分的。

6.3.1 长远的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之所以长盛发展而不衰,这与它的长远规划和有效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与国内一些城市的开发区建设相比,苏州工业园区在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公共管理经验进行长远规划和有效管理方面更具有其独到的特色。

6.3.1.1 规划长远,投入到位

在规划设计方面,苏州工业园区立足长远,高端设计,清晰地预见未来的发展面貌。10年前,园区高价聘请中新双方专家编制了先进、科学的园区总体规划。规划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在园区中合理布局了工业、商业、人居、景观等各项城市功能,科学地预见了园区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园区的长远发展与科学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前提基础。如,考虑到苏州工业园区地处低洼的平原地带,为保障进驻企业不受洪灾影响,园区地坪被填土加高,使之超过百年一遇洪水水位标准0.5米以上,为投资商放心大胆地投入吃下了定心丸。

6.3.1.2 严格制度,有效管理

在苏州工业园区,最大的权威不是管委会的领导,而是园区的总规划师,这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政策设计的特色之一。10年来,只要是规划图上的线条和色块仍然符合现实要求,那么,这些线条和色块就仍然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人都无权改动,这与国内其他许多地方因领导喜好而异,因班子调整而异,建了拆,拆了建,反复折腾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许多外商看来,园区最值得称道的莫过于10年来的开发建设与10年前的规划一模一样,这种可预见的、充满着管理者诚信的投资环境,自然是投资商最为放心的。

当然,随着园区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来的规划设计与现实要求也会有不尽相符的地方,这时,管理者并不囿于条条框框,而是采取积极的管理措施。例如在规划方面为了保证未来产业的发展,园区有“弹性绿地”理念,并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白地。

6.3.2 高科技产业培训机制

6.3.2.1 高科技研发和中试的孵化制

高科技研发和中试的“孵化制”在苏州工业园区,已有英飞凌、三星、日立等50余家跨国公司设立了研发机构。而园区高科技研发和中试的“孵化制”主要载体是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该园总开发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建筑总投入12亿元,已成为一个集研发、商务、康乐休闲、居住等于一体的留学人员创业社区。2005年底,园区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275家,已有200多家留学生创办企业及高科技企业在园内落户,其中包括了苏州三分之二以上的软件企业和90%以上的IC设计企业。现有30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软件和IC设计人员1500多名。

在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两大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尤为引人注目,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设计平台,配备了国际一流公司的EDA设计软件,设备水平超过已认定的7个国家级IC设计基地,可向集成电路企业提供开发平台和技术、信息、人才、创业融资等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另一个则是为中、小型软件开发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是江苏省软件产品检测中心。其中,苏州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是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的非赢利性机构。股东单位为苏州市科技局、苏州市工业园区科技发展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

6.3.2.2 高科技公司建立的“创投制”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由五家股东出资组建,注册资本为l2.8亿元人民币。是江苏省唯一一家进入“Zero2ipo-2003年中国本土创业投资机构30强”的创投公司。中新创投以促进苏州工业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化、培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以半导体和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为主的企业初创和成长阶段的直接投资,是江苏省第一家获批投资境外项目的国资控股投资公司,中新创投与大型跨国公司合作进行策略投资,2003年成功与德国英飞凌公司合作,该项目被列入中德第三届高技术对话论坛的合作签约项目,总投资l0亿美元,中新创投占股27.5%。中新创投积极参与IPO公司的改制上市活动,已获得良好的投资收益。

6.3.3 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

经验表明:增强开发区持久竞争力,必须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作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度开发与高效率使用有机结合,以高层次人才实现高水平发展。

6.3.3.1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

为了加快培养和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园区大力实施教育优先战略,累计投资28亿元,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网络。

接受新加坡总理吴作栋的建议,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园区建立了“以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培养的高级技术工人成为外资大公司争抢的“宝贝”。自1997 年12月建校并与德国费斯托、美国艾默生、瑞士夏米尔等著名跨国公司合作创建了“技术培训中心”、“教学工厂”的职教模式,倡导的理念是:用明天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教学现场就像一个工厂车间,教学实验设备大都按照外资企业实际使用的要求进行配备,还接受了大量跨国企业最新的设备捐赠。

先后设立独墅园高等教育区、研究生公寓、国际科技园、博士后工作站、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扶持和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独墅园高等教育区吸引了中国科技大、西安交大等高校的研究单位入驻,南京大学在此设立了研究生院。国际科技园设立3年多来,有200多家国内外企业进驻,其中2/3是软件研发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中心成为园区集聚优秀人才的载体,大大增强了研发力量和发展后劲。

6.3.3.2 人才吸引制度的完善

苏州市政府将人力资源培育作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通过招聘会等形式以及灵活的人才政策,为人才引进和人才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吴江常年开设面向全国的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引进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熟练技工,为落户在吴江的企业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源。昆山实行的是“广吸引、低门槛、给机会、奖股权”的人才激励政策,以给落户昆山的企业提供各种紧缺人才。

苏州工业园则借鉴了新加坡的园区管理模式,在吸引人才上采取独特的公积金制度,为高技术人才解除后顾之忧。由于苏州的外商投资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集聚效应,外资企业的待遇普遍较高,人才流动的氛围也比较浓厚,因此,苏州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人才来创业。苏州的外商投资集聚具有聚敛人才的重要作用,而人才的集聚反过来会影响外商的投资决策。苏州工业园设有留学生创业园、国际科技园等,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和创业提供基础设施、优惠政策以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知识氛围。高素质的优秀IT人才在吸引外商投资IT业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外商投资和人才集聚交互作用,促进了苏州IT业的螺旋式上升。

6.3.4 中介组织体系的培育

苏州工业园区整个社会中介组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各种类型协会和理事会。如苏州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已有会员单位达70多家;园区外企协会,协会会员单位已达205家;园区公积金理事会等等。第二层面是各种专业人员俱乐部。如苏州软件企业俱乐部、集成电路企业VIP俱乐部、园区软件出口联盟、日商俱乐部、美商俱乐部等;第三层面是各种类型的联谊会。苏州工业园区博士联谊会、苏州工业园区境外女士联谊会等等。

从整体来看,园区中介组织民间性强,经费充足,活动较多,交流充分。在苏州工业园区,大多数企业是高科技企业,通过多层次社会中介组织活动,使户外的各种场所,成为会员重要的交流地方,加强了人们的联系,在园区中开始形成一种开放、合作的文化气氛,使得信息能够在区域内快速传递。同时,多方面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谋求项目合作,依靠群体的力量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6.3.5 高科技产业的扶持政策

为鼓励科技创新和优化创业环境,园区先后围绕“人才服务、技术研发、产业促进、科技服务、知识产权”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更具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制订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园区的决定》苏园管[2006]11号,重点推出了“五大计划”。

6.3.5.1 科技领军人才创业计划

制定了“创业十条”优惠政策,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型人才,针对科技领军型人才或团队及其创业项目给予最大可能的支持,主要内容包括:单个项目有机会获得100万元左右创业启动资金、100万元左右2年期左右优惠利率贷款、500万元左右种子期风险投资以及流动资金贷款担保等各类资金支持。此外,领军人才还可以同时享受项目资金配套、研发用房补贴、租用住房补贴、购买住房补贴、家属子女安置等五方面的关照。其中,在园区购买自用住宅的,园区给予100万元左右的补贴。单个项目最多可获得各类资金支持超过2000万元。

6.3.5.2 科技投入超双百亿计划

力争5年内,政府通过载体建设、科技扶持、风险补助等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区内各类创投机构、担保公司、产业投资基金等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

6.3.5.3 科技亮点企业培育计划

每年排出一批重点企业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扶持,重点培育10家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规模型企业、10家快速裂变增长的科技上市企业、10家技术先进型服务外包示范企业、10个获得著名或驰名商标的科技产品品牌、10个具有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

6.3.5.4 科技贡献重奖重扶计划

设立“年度科技奖励资金”,对当年评出的10个大创业、研发、产业化和科技贡献项目给予重奖;设立“园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对年度专利申请大户和获得江苏省乃至中国名牌产品、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重奖,成为江苏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设立“创业投资跟进和引导基金”,每年出资1亿元,用于扶持创投、分担风险、鼓励创业。同时,对当年区内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或新上市企业也将给予一次性奖励。

6.3.5.5 科技产业重点促进计划

凡属园区重点鼓励的软件、IC设计、生物科技、纳米技术、动漫游戏等领域,可进一步降低入驻门槛,并在购地租房和相关费用抵扣及税率减免上给予更大优惠。同时,园区管委会将对区内企业开发的高科技产品实行政府收购和订购制度;对软件产品出口1美元给予人民币0.2元奖励;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给予15%所得税税率,税前扣除工资等优惠政策;对科技服务企业(包括科技中介、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投企业等)可免征一定期限的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等相关税费。

6.4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的结果。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形成乃至在一定程度上竞争力的打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园区形成的方式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跨国公司看中的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成本和政策优势,其向苏州转移的是其所有价值创造环节中的“松脚型”环节,一方面这导致了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另一方面,这些“松脚型”环节基本谈不上“根植性”,随时会因为某地更低的成本和更优惠的政策而离开苏州工业园区,使苏州工业园区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风险,随时有变为飞地的可能,所以,在未来的若干年内,苏州工业园区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获得更长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致力于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本地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跨国公司的投资企业的根植性。苏州工业园区现在没有完善的升级思路和升级政策,故建议提建议如下。

6.4.1 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模式

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攀升是苏州工业园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思路。由于苏州工业园区主要是由跨国公司投资发展起来的经济体,园区内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同全球价值链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大部分园区内企业已经嵌入了全球价值链,对于这些企业尤其是本土企业而言,找出适合其升级的模式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环节。

从目前一些成功的经验来看,沿着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原始设备制造业务,俗称贴牌)到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设计制造)再到OBM(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原始品牌制造)是一种有效的升级方式。

苏州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利用OEM的机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工艺,这正对应前面所讲的产品升级、工艺流程升级。在此基础上,强化研发和设计,实现从OEM向ODM的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上获取更大的利益。当本土企业在ODM上积累一定实力时,接下来需要做的是以自有品牌开拓全球市场,实现OBM并丰富产品线,ODM、OBM对应前面的功能升级。需要强调的是,从OEM到OBM要比从OEM到ODM具有更大的难度,但没有自有品牌,在国际竞争上会永远受制于人,从这个角度讲,OBM要比ODM更有价值。我国台湾的信息产业集群是这一升级路径的典型代表。

6.4.2 苏州工业园区的升级路径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是苏州工业园区内企业不断适应内外部环境,从内部提升自己竞争力,从外部嵌入全球价值链才能完成的事业。这就要求苏州工业园区内外兼修,对内加强企业间的内部联系,对外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不断攀升。

6.4.2.1 加强内部联系,提升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充分利用内部资源,加强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联系,不断提升苏州工业园区的内部竞争力。首先是要明确集群内部资源状况,加强内部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具体内容包括充分了解苏州工业园区内本地企业和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生产能力、销售能力、和企业规模等,通过加强园区内企业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促进编码知识和默会知识在园区内流动,为产生新的知识创造条件。其次是把新的知识应用于园区所有企业。具体内容包括通过园区内生产企业之间以及园区内生产企业同科研院所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知识在集群边界内流动、转化、整合和衍生,创造出苏州工业园区独特的异质性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迅速付诸实践,使其成为集群新的核心竞争力来源,拉动地方产业集群不断升级。

6.4.2.2 加强外部联系,使苏州工业园区占领全球价值链高端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强地方产业集群同全球价值链上的其他集群之间的联系。首先明确苏州工业园区在全球价值链所处的位置,并加强同全球价值链其他价值环节的联系,实现外部资源的整合。具体内容包括,明确本集群处于价值链的哪个环节,是否占领了价值链的高端?如果没有,同价值链高端的产业集群有多少距离,差距在哪里?其次是从外部获取、并创造新的知识。依靠产业集群知识和技术外溢的优势,引导本地民营企业主动承担跨国大企业非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分解任务,嵌入全球价值链,在通过同本地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逐步朝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6.4.3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6.4.3.1 构建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公共服务平台,如技术中心、市场信息、展销会、培训学校等,对产业集群的升级必不可少。公共服务平台最终应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行业性研发中心、信息中心、贸易中心、标准中心、检测中心和培训教育中心。苏州工业园区在这方面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例如其已经设立的软件测试、IC设计、知识产权保护三大公共服务平台,其中软件测试、IC设计平台着眼于为企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加速成果转化、真正使科技园成为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创业园和孵化器。

6.4.3.2 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督

引导和有效的扶持:通过规划、协调、提供优惠信贷和税收政策等措施,促进中介组织及其网络服务体系的形成;通过建立健全信用担保制度、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等,解决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通过培育专业市场、生产资料交易租赁市场等促进中间品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等,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通过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软环境。

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市场规则,使市场交易主体、交易程序、交易活动有章可循。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力度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强对商标、专利、版权的保护,切实维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建立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纠纷预警和处理机制,提高集群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切实维护好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6.4.3.3 建立和完善国家和地方的创新体系

进一步加强同科研院校主动对接,鼓励研究机构在本地区设立相应机构,这方面,苏州工业园区也已经有了成功的尝试,例如中国科学院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设立了国家生物电子研究院。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主动吸引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向园区内集聚,吸引跨国公司区域研发中心、国内领先企业研发总部落户产业集群,使创新成为园区发展的推动力。

鼓励园区内企业必须利用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价值链网络重新嫁接、延伸、扩张和协调的良机,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与技术积累,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要建立健全区域内部经济技术合作机制,拓展本土企业发展的幅度,为持续升级营造软环境。苏州工业园区政府要把握全球产业的变化动态,积极获取外部资源,变“多集群”模式的“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从而克服产业价值链横向上各企业的战略趋同刚性缺陷,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以促进园区内产业的技术结构升级。

6.4.3.4 大力发展企业自主品牌,适时打造区域品牌

苏州工业园区有很多知名品牌,但是都是跨国公司品牌。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1)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集群内的企业应该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不能满足于目前能够稳定的接到大批的订单、获得稳定的加工费收入。工业园区内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从品牌的顾客满意度、服务水准、文化内涵等方面创建和巩固本集群自由服装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2)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要做好品牌管理工作。在创建品牌方面,要引导企业科学制定名牌战略目标规划,制定和完善商标注册、使用、宣传、管理、保护措施,扎实开展行之有效的争创活动,做到总体有规划,全年有目标,季度有检查,年终有考核。在品牌运营方面,要把发展名牌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引擎,即通过品牌的市场化和社会化运作,放大名牌辐射作用带动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使产品、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互促进,打造区域产品、行业和区域品牌的良好整体形象,不断提升产品、企业、行业和地区的知名度。

(3)打造区域品牌。为打造区域品牌,注册的商标是一种公共资源不能为某个企业所独有,应充分发挥政府和支撑机构的作用。支撑机构应负责商标的注册、维护和管理,集群企业只要符合标准和条件,就可自愿申请使用统一商标,并接受支撑机构的监督。政府应在创建初期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必要的扶持,引导其健康发展。

6.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通过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对本书的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工业园区的产业形成阶段、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阶段以及工业园区产业结构高度和阶段。本书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形成阶段和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合理化阶段的政策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本书的观点;同时应用本书的理论观点和政策思路,给出了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政策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