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将有限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布
抗战胜利后,有人问毛主席:“是什么让你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主席说:“我们的经验是,分兵几乎没有一次不失败,集中兵力打击小于或等于我或稍大于我之敌,则往往胜利。”
由上可知,“集中最优兵力”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原则。当可利用资源有限时,必须学会“集中最优兵力”这一战术原则,将你的时间、精力、才能、金钱等投入到最有希望获胜的战场,确立自己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地位。你的每一场胜利都会使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这样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直至取得全局性优势时,“最后的决战”也就胜券在握了。
研究拿破仑的学者普遍认为,拿破仑之所以能20年在欧洲所向无敌,主要归功于他在战略上善于动员最强大的力量集中于根本性的目标上,用决战取胜。在克劳塞维茨眼里,集中兵力主要体现在他说的数量原则上。他在对拿破仑战争进行反思后说:“对于近代军事史无偏见的检讨导致下述结论:数量优势是一天比一天变得更具有决定性,所以尽可能集中最大数量的原则也就被认为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数量优势“乃在战略和战术中最普遍的胜利原则”。拿破仑自己则有“多兵之族必胜”的格言。当然,克劳塞维茨也知道,集中兵力原则不是唯一的胜利原则,“仅当数量优势大到足以抵消所有其他因素的能力时,它才是决定战斗胜利的最主要的因素。”
这些例子似乎违背了马太效应,但是经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从双方总体实力对比来说,胜利一方处于劣势,但在每一场具体的战役中,却都是以优势兵力击败对方的劣势兵力,这正是《孙子兵法》的“倍则分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胜利者才是真正了解马太效应并善于驾驭它的人。
如果我们做不到数量上的优势怎么办?
克劳塞维茨回答说:“每当不能获取绝对优势时,唯一的方法即为利用我们手中已有的兵力来做巧妙的运用,以求在决定点上产生一种相对优势。而所谓相对优势,即在决定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通常是以下述几种因素为其基础:对于那些点的正确研判,开始时就对兵力给予正确方向,以及为重要利益而不惜牺牲不重要利益的决心。”
对此,毛泽东总结出了简单的四个字:各个击破。
“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的局部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的局部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例如,在朝鲜战场上,毛泽东曾提出以9倍数的优势兵力歼灭美军。1930年12月30日第一次反围剿的第一仗,红军集中4万人打张辉瓒的9000人。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毛泽东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是过去3个月歼敌25个旅时所采用的唯一正确的作战方法。我们集中兵力必须6倍、5倍、3倍,至少3倍于敌,方能有效歼敌。”1947年,毛泽东更把这一条放进了十大军事原则。
军事上如此,成功的企业家也都非常看重集中兵力的原则。在王石表现为其“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在华为表现为其写入“华为基本法”的“永不进入”原则:“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广汇的孙广信,也似乎有同样的信条。
但在管理上,要真正做到集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像毛泽东曾感慨的那样:“集中兵力看来容易,实行颇难,人人皆知以多胜少是最好的办法,然而很多人不能做,相反地每每分散兵力,原因就在于指导者缺乏战略头脑,为复杂的环境所迷惑,因而被环境所支配,失掉自立能力,采取应付主义。”
你要清楚地知道,你的一切资源假如没有被充分利用,它就不能给你换来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不能将你所拥有的资源善加利用,同样也不会取得成功。面对纷繁杂乱的资源,不要企求面面俱到,而要学会攻其一点,只要你能做到这点,相信成功对你来说也不是件难事。其实,胜利的奥秘就在于你如何选择,并将能力发挥到极致,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