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金融海啸”说起
互联网报道:公元2008年,美国当地时间9月14日晚上,纽约曼哈顿人流熙攘依旧。在第七大道雷曼兄弟公司总部门口,警察用隔离栏围住大门,周围站满了记者和好奇的行人。“究竟发生什么事情了,雷曼兄弟公司真的要倒闭吗?”一位路人询问着。没有人应答,只见从雷曼兄弟公司不断走出抱着箱子、拖着行李的员工,走向街头寻找出租车。
9月15日,在美国纽约,一名雷曼兄弟公司的雇员拿着装有私人物品的纸箱离开公司。当日,美国第四大证券公司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意味着这家在华尔街生存了158年的老牌投资银行将寿终正寝。
秋风萧瑟,愁云密布,一片阴霾笼罩着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昔日的金碧辉煌,似乎淡化成一页“枯藤,老树,昏鸦”的写意画……
第一节 可怕的“金融海啸”
海啸——一种可怕的海洋灾难,波涛汹涌,巨浪滔天,大有毁灭一切之势……
海啸——《现代汉语词典》注:由海底地震或风暴造成的海水剧烈波动。海水冲上陆地,往往造成灾害。
公元2008年9月,由美国华尔街衍生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迅速波及全球,其影响程度和破坏性,以及在人们心底引起的恐慌,都越来越显示出大有超过以往历史上任何一次金融危机之势,以致在互联网上被称之为“金融海啸”。
自2007年初以来,美国金融界由金融衍生品生成的怪胎——房地产次级贷款,开始疯狂地噬咬着金融体系的大厦,导致了金融危机暗流湍急,终于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引发放贷机构收回房产—所有非政府债券资信下降—通过杠杆放大百倍对冲基金—日元、瑞郎等套利交易砍仓—美国及其他国家消费者信心受挫—套息交易恐慌性结利—房贷金融机构风雨飘摇—引火烧身到华尔街投行,以致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纷纷落马……
实际上,早从2007年年初,已经是风声乍起——2007年4月2日美国新世纪金融中心申请破产保护,同年8月6日美国第10家住房贷款公司又申请了破产保护。从2007年6月开始,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因次级抵押债券出现严重亏损,成为次贷危机中最先倒掉的一批基金。贝尔斯登的噩梦也从此开始,在一番挣扎之后,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于2008年3月16日被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公司成为第一家葬送于次贷市场的著名投行。走过85年风雨历程,在华尔街也曾显赫一时的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于6月凄凄惶惶地关上了金碧辉煌的大门而宣告停业。
像瘟疫传染一样,可怕的灾难在华尔街继续蔓延……
2008年9月,被西方称为“黑色9月”:
美国政府9月7日宣布正式接管濒临破产的两大住房抵押贷款机构、房贷“巨头”房利美、房地美。曾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因受次贷危机冲击,在过去一年中亏损达140亿美元,股价暴跌了约90%,最终陷入困境。但“两房”问题只不过是更大“金融海啸”来临前的一个序曲。9 月14日,美国银行与华尔街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达成收购协议,美国银行15日发表声明,宣布以接近500亿美元总价、约合每股29美元收购拥有94年历史的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集团被美国银行收购,标志着美国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9月15日,华尔街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有着158年辉煌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里昂证券首席股票策略分析师Christopher Wood发布报告指出,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随着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的信贷相关损失会增至1.5万亿美元。
至此,美国的五大投资银行中已经有三个沦为次贷危机的牺牲品。以贝尔斯登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美林集团、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五大投资银行为代表的有着200多年辉煌历史的美国投资银行体系,陷入了岌岌可危之中。
然而,危机并没有因此而终止,硕果仅存的美国最大两家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金融动荡中也未能独善其身,16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相继发布财报,其中高盛季度盈利出现其上市以来最大跌幅,摩根士丹利盈利也有小幅下滑。为了防范华尔街危机波及两大重要金融机构,9月21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采取了一项非同一般的措施,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从投行转型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至此,次贷危机已使美国前五大投行全部经历巨变,华尔街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路透社评论说: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大摩和高盛的决定,标志着以往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前主席威廉·伊萨克感叹道:“这个消息糟透了。要知道,这些敢于冒风险的华尔街投行曾经帮助创造了美国经济的太多辉煌。”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升级,更多的金融巨头成为其“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牺牲品。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美联储向其提供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银行倒闭案的主角,其部分业务被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9月29日,美国第四大商业银行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以530亿美元收购;消息称,美国瓦乔维亚银行正在积极寻找买家,包括花旗集团、富国银行和西班牙国家银行,当天瓦乔维亚银行股票猛跌27%,加深了市场对这家美国第六大银行的担忧。
而且,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地在全球范围扩大,影响波及全球央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公司、股市等金融领域,给全球金融市场也带来沉重打击,因而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进入“黑色9月”的第三周,9月18日,英国最大抵押房贷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以122亿英镑(1英镑约合1.84美元)价格被英国莱斯特银行收购;英国联合莱斯特银行的股东们已经同意西班牙国际银行将其收购;诺森罗克银行则于2月就被国有化了。
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比利时与荷兰合资的富通集团陷入资金困境。富通集团是欧洲最大金融机构之一,占有荷兰小型企业借贷市场40%的份额,全球雇员大约8.5万人,一旦破产,将重创欧洲金融业。荷兰政府在其网站上发表公报说,经与荷兰中央银行密切协商,2008年10月3日由荷兰财政部接收了富通集团旗下富通荷兰(控股)银行、富通荷兰保险公司以及富通企业保险公司的全部股份。
“黑色9月”似乎并没有可能结束这场可怕的灾难,即使是西方国家纷纷出马救市甚至联合救市,乃至一波三折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终于在10月4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获得通过,也没有能够阻挡住“黑色”继续向10月蔓延。
中心正在迁移至欧洲大陆的华尔街“金融海啸”持续升级:9月29日,冰岛政府宣布,为确保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将该国第三大银行Glitnir银行收归国有。冰岛总理哈德发表全国电视讲话称,冰岛面临全国性破产风险。10 月7日,政府宣布接管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以“确保冰岛的商业银行能继续运营”。而在欧洲金融中心的英国,10月6日有消息披露,近况不佳的该国最大几家商业银行正在寻求从政府获得巨额注资,从而在事实上被部分国有化。英国《独立报》的分析文章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波罗的海三国银行与破产的冰岛银行公开相提并论,可能会导致资本加速流出,从而推动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银行的崩溃进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还发出警告,东欧国家、阿根廷、乌克兰以及哈萨克斯坦同样面临很大的国家风险。
“金融海啸”的冲击波仍在肆虐……
第二节 无奈之中催生的合作
市场经济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几乎一直是竞争主宰着市场的运行,弱肉强食、尔虞我诈、无所不用其极的残酷竞争充斥着历史过程。竞争对手就是敌人,一个个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即使是为了一时的需要坐到一起协商事务,也是台上握手、台下踢脚。然而,这一次面对扑面而来的“金融海啸”,昔日的竞争对手,于无奈之中只好坐到了一起,联合应对危机。
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全球股市连锁式崩跌之时,美联储连出重手。为缓解雷曼破产可能导致的市场流动性紧缺,美联储在9月14日晚宣布出台一系列扩大流动性的新措施,包括扩大金融机构从美联储贷款的抵押品范围,以及将部分贷款拍卖的频率从每两周一次提高到每周一次。同时美国财政部宣布针对美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业建立临时性保障计划,最高可动用500亿美元的资金。
为避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各国央行纷纷向金融系统注资,各国政要也先后出面讲话稳定局面,避免恐慌心理蔓延。9月15日,欧洲主要央行也追随美联储的救市步伐。全球央行紧急救市,两天就输血逾3000亿美元。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动荡,全球各大央行的救市力度在不断加大。为缓解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尤其是美元融资市场存在的压力,美联储更是联合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共同向全球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19日,在各国的单独救市行动失败后,为缓解货币市场的吃紧状况,以美联储为首的六大央行再度联手,宣布共同向金融体系注入高达1800亿美元的资金,之后,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以及瑞士央行六国央行决定增加670亿美元,把注资总额提高至2470亿美元,由央行向资本市场进行独立注资,以期恢复市场信心。在此之前,全球央行已累计注资近4000亿美元。
互联网新闻:“最新的联合行动,辅以在过去几天各央行独自采取的其他行动,有助于改善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六国央行的联合声明说:“此次行动旨在缓解美元短期融资市场持续上升的压力,央行将继续密切合作,并采取适当举措应对挥之不去的压力。”
瑞信集团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巴里表示:美元短缺造成全球金融危机恶化,因此主要央行不得不联合出招。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汉斯利则表示:团结力量大,对央行也是一样,联手行动总比单打独斗强。在此之前,包括英国财政大臣达林和意大利央行行长德拉吉等官员已呼吁采取“国际行动”稳定市场。
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让美国金融体系重新洗牌,也迫使美国政府迅速推出新的救援计划。9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布什发表经济方面的讲话,拟动用7000亿美元的资金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这也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最庞大的救援计划。9月20日,经过反复商讨后,布什政府提出总额为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拟通过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帮助华尔街走出困境。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商讨,国会两党于9月28日就救市方案细节达成一致。但9月29日众议院出人意料地否决了该方案,华尔街顿时陷入恐慌,当天股市收盘时,道琼斯指数下跌近800点,创历史最大跌幅。美国资深财经记者杰拉尔德·塞布评论说:“政治和经济崩溃的后果已经席卷了华尔街和华盛顿,波及面很可能是全球性的。”
北京时间10月4日凌晨,美国国会众议院再次就布什总统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展开辩论,并对修改后的救市方案进行投票表决。投票中,263名议员投了赞成票,大大超出反对的171人。方案经过一番波折后,终获通过。一波三折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在众议院第二次叩关成功,以较大优势获得通过。美国总统布什随即签署,该方案即日起生效。这项由布什政府9月20日提出的金融救援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授权政府购买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以缓解信贷紧缩局面。由于投资者依然担心美国金融危机的前景,当天国际金融市场仍持续动荡。在法案通过前,美国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双双高开欢迎,不过在通过后却出现跳水,跌幅达到一个多百分点。
在美国之前,英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已经出台了类似的银行国有化方案,政府将直接向该国最大的八家银行注资500亿英镑,并获得相应的优先股。这八家机构分别为: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集团、HBOS、莱斯银行、渣打银行和汇丰控股等。政府宣布,前期的250亿英镑将马上用于收购这些银行的优先股,如果有必要,将再提供250亿英镑资金。对各家银行的投资额度将视具体情况而定。英国央行当天也宣布,将通过所谓“特别流动性计划”的渠道,为各家银行提供至少2000亿英镑的融资。此外,作为政府银行救助计划的重要部分,英国还将成立一个特别公司,为银行和建筑协会提供债务保证,涉及资金达2500亿英镑。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也出台了类似计划。法国总理菲永8日在国民议会宣布,政府将以国家参股公司的形式来救援濒临破产的法国金融机构。不过菲永强调,法国的国家参股公司与英国的方式完全不同。法国政府不会从财政预算中拨款,而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金融机构施以援手。当一家银行濒临破产时,法国的国家参股公司将会在市场上以优惠条件筹措资金,并以某种形式参股该银行。国家参股公司对银行施以援手将以增值为目的,一旦被救援银行起死回生,国家参股公司会在能够获得收益的情况下出售所持股份。意大利政府称,已起草了一个紧急法案,旨在建立一只稳定基金,可在意大利银行遇到流动性问题时动用。政府称,如有必要,这只基金将通过获取不具投票权的股票向陷入财政困难的银行注入资金。
业内认为,相比美国之前通过的7000亿美元收购银行坏账的方案,英国的方式更为直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授梅森表示,英国的做法“领先一步”,而美国则不像欧洲国家,比较缺少国有化的概念。伦敦城市大学CASS商学院的金融教授克莱尔表示,他比较偏好英国的做法。美国的做法比较模棱两可,只是说要动用7000亿美元,却未解释要怎么做,政府真的要做也只是买下不良资产。瑞银的策略师查普曼认为,英国的计划更为全面,设计也更为完善和可靠,而美国对银行危机的处理则显得有些片面。“总的来说,英国的办法较好。”他说,8日在介绍政府新推的金融救援计划时,英国首相布朗也刻意强调这一方案的优越性。布朗说,这不是美国的计划,“美国人的计划是以国家基金买下不良资产。我们知道纳税人的利益总得有保障,因此我们选择入股银行,而不只是给钱而已。”华尔街投行史福伯登9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如果英国的救援计划全部落实,届时英国政府将最多获得该国四大银行最多30%的股份,这四家银行分别是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HBOS以及莱斯银行。
然而,一切努力都似乎无济于事——中新社纽约10月6日电华尔街新的一周以历史性大跌开局。本周一,道琼斯工业指数单日最高下跌797点,以接近800点的单日跌幅创下历史纪录。标普五百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当天也出现巨幅下跌,其中,纳斯达克指数跌幅一度接近9%。恐慌性的抛盘造成周一最高时约有2.5万亿美元市值蒸发殆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交易所当天共有5300多只股票下跌。相比2007年10月高峰时,股指下跌了约30%。同一天,欧洲和亚洲股市也经历了“黑色星期一”……
10月8日,也许是这次金融风暴中一个最富历史意义的日子——
全球主要央行同步实行降息行动,以应对空前严重的金融危机。美国、欧盟、英国、瑞士、加拿大和瑞典等国的中央银行周三宣布减息,日本央行对有关政策表达强力支持。媒体称,此次国际间的联手减息行动前所未有。其中,美联储降息0.5%~1.5%,并调降贴现率0.5%~1.75%;欧洲央行把基本利率由4.25%减至3.75%;瑞典央行把基本利率由4.75%减至4.25%;英国银行的基本利率由5%减至4.5%;加拿大把基本利率由3%减至2.5%;瑞士央行把三个月期的银行同业拆息由3%减至2.5%。此外,中国央行也决定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 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银行、瑞士央行、加拿大银行、瑞典银行及日本央行还发表联合声明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多个央行不断商讨,采取前所未有联合行动,提供资金流动性,舒缓金融市场的紧张情况。声明指出,因能源及商品价格下跌,多个国家通胀预期下跌,物价趋稳。近日金融危机恶化,令经济增长受威胁,更令物价上涨的风险下降,所以可对货币市场采取宽松政策。
10月8日,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宣布,除G7会议外本周末将在华盛顿举行G20财政会议,商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这次会议是美国爆发经济危机以来20国集团财长首次聚会,反映了世界格局的现实。“召开G20国峰会反映了现实世界经济情况的需要,多个7国集团以外的国家对世界经济影响重大”,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麦考密克说道。
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造成市场恐慌,受此影响,俄罗斯股市7日上午再次停止交易;亚太股市主要股指8日纷纷暴跌,遭遇“黑色星期三”。日本股市日经指数全天收于9203.32点,大跌952.58,跌幅达9.4%,创下1987年股市崩盘以来单日最大跌幅。韩国综合股价指数收盘重挫5.81%至1286.69点,为2006年7月26日以来的最低收位。澳大利亚普通股指数收于4369.80点,跌228.10点,跌幅4.96%,创三年收盘最低点。
10月10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五”——伦敦股市出现大跳水,银行股全军覆灭;巴黎CAC40股指在经历了“最黑星期一”的开始之后,又以“最黑一周”结束了本周的交易,全周累计下跌22.16%;10日,巴黎CAC40股指放量下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1%,股指全天报收于3176.49点,较前一交易日大幅下跌7.73%,当天的收盘点位也回到5年前的水平;德国法兰克福股市DAX指数一度跌至4430.17点,跌幅达9.35%;西班牙股市IBEX35指数跌幅也达到8%左右;维也纳证券交易所因一些股票跌幅超过10%而宣布停盘……亚太股市重挫:香港恒生指数跌幅达7.19%;日本股市周五出现恐慌性的杀跌,跌幅9.6%,创下5年来新低;韩国首尔综合指数跌4.21%,创2006年7月以来最低位,券商负责人在紧急会议中决定,成立联合基金支撑股市;澳大利亚股票指数暴跌360点,跌幅8.34%,创1987年股灾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本周累计下跌16%,主要银行市值缩水6%~12%。在部分市场,因跌势过猛,交易所一度中止了股指期货交易。
10月10日,日本未上市的中型寿险企业大和生命保险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这是受本轮金融风暴波及而倒闭的第一家日本金融机构。该公司当前的债务总额达到27亿美元,净债务达1.16亿美元。以债务金额计算,这是今年第五大日本企业倒闭案,也是自东京人寿在2001年倒下后,日本倒闭的最大保险企业。
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华盛顿互助银行,这些昔日的世界金融巨头们已经纷纷倒下。全球经济衰退阴云笼罩,炼狱的幽灵穿过华尔街,走向世界,全球股市已经濒临崩盘,实体经济开始陷入危机,西方世界的冰岛正面临全国性破产风险,远在东方的中国也未能幸免于难,中银香港因代销雷曼迷你债券可能发生巨额损失。全球经济已经伤痕累累。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偶像,在危机的冲击下,偶像们表现出来的脆弱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截至2008年10月19日,全球股市市值已蒸发超过25万亿美元。面对空前的股市暴跌,全球各国都采取了从联合降息到银行国有化等一系列强力救市举措,于昔日你死我活的竞争市场上,在急于救市的无奈选择中,催生了一场媒体称其为“史无前例的合作”。
第三节 为何冤家成了盟友
难挨的黑色日月似乎透出了一丝希望的亮光——
2008年10月10日,西方七国集团在华盛顿集会,慎重研究如何进一步联合应对愈演愈烈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紧接着,10月11日,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响应二十国集团主席国巴西和美国财长保尔森的呼吁,也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同样的问题,该会议10月12日发布的一份公告称,二十国集团成员国“将致力于动用所有经济和金融手段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正常运传”。公告称,成员国同意确保密切通报为减轻危机所采取的措施,以便一国采取的行动不会以另一国的利益或者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为代价。二十国集团称,成员国“强调了它们合作以改善全球金融市场的规则、监管和总体运转的决心”。考虑到危机的全球影响,必须进行国际合作以控制危机。
重症猛药,效果如何,全球拭目以待……
在复杂的、巨大的危机漩涡中,最重要的是应该保持清醒的观察,情况不容乐观。有媒体评论说,眼下,各国政府救市之声可谓锣鼓喧天,可是,一直期待援兵的投资者却总是用脚投票,将每一个利好都视为逃离熊市漩涡的救生艇。即使美国政府和联储局使用十八般兵器来救市,仍然未能阻止道指本轮熊市自2007年10月的14198点跌至当前的8579点,最大跌幅接近四成。为什么诸多救市之举迟迟不见成效?也许可以用得上中国的一句俗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或许是旁观者清——信心的恢复是最关键的。一位站在纽交所前留影的希腊游客对记者说:“‘9·11’摧毁的是两座看得见、摸得着的摩天大楼,而这次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却是美国人对未来信心的丧失,这要比世贸大厦倒塌更加可怕。再高的大厦倒塌后都可以重建,但信心一旦被毁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来发布了一系列报告,对维护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增加世界金融流通和恢复投资者信心提出了建议。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警钟”。他建议更多国家进行更广泛的合作,用包括中国、巴西和俄罗斯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替代僵死的不再有效的西方七国集团。
现在,已经众所周知的是,这场令世人震惊的“金融海啸”的危机源,是美国华尔街精心设计出来的一种所谓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一种看似普通的住房贷款产品,其实质是利用人们的逐利心理和美国人长期养成的借贷消费习惯进行的套利性运作,具体方式是由美国的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贷款,因此又被称之为次级抵押贷款。与此相适应的、更是推波助澜的市场环境是,自2001年“9·11”事件后,由于担心经济下滑,美联储开始了连续的降息历程,联邦基金利率从当年的3%一路降至2003年1月的1%这一近30年的最低水平,并维持至2004年6月。在这三年的超低利率环境里,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国房地产业格外繁荣,流动性泛滥助长了住房按揭贷款的风生水起。低利率环境虽然保住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美元持续走弱、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流动性泛滥带来的资产泡沫。自2004年底,美联储又被迫走上加息历程。利率从1%的低点一路加到2006年7月的5.25%,并连续保持了13个月。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还不起贷款的人陆续浮出水面。自2005年底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屋贷款公司也受到了沉重打击。最先出事的是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该公司2007年3月宣布无力偿还所有债务,因而以破产告终。此后,一批同类型公司相继关门。
在美国房地产繁荣的那几年,投资银行也纷纷加入争夺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按揭的大蛋糕。竞争房地产市场次级按揭的大战愈演愈烈。一方面,投资银行纷纷大举收购中小银行或按揭公司。另一方面,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贷款机构将流动性很弱的次级抵押房贷包装成抵押担保证券(MBS),因为MBS债券评级不高难以脱手,按照可能出现违约的几率,MBS又被分割成不同等级的“块”,一举被“创新”为债务抵押凭证(CDOS)。这样,不同级别的“块”可以有不同的评级,投资银行将各种不同收益及信用评级的证券产品,销售给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某些国家的央行甚至像加州工人退休基金、哈佛大学基金这样的稳健投资机构。一些以稳健著称的商业银行也因投资MBS债券品种而蒙受巨大损失。据美国银行业监管部门——联邦储蓄保险公司统计,2008年年初以来,美国已有11家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破产。第二季度,有117家商业银行和吸储机构被列入“问题银行”名单,为2003年中期以来最高。FDIC董事长希拉·贝尔预计,更多美国银行将面临破产危险,银行业动荡局面预计将持续到2009年。
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4月份《全球金融稳定报告》预测次贷危机在全球造成的损失总额将高达9450亿美元之时,这个预言遭到了美国金融界几乎众口一词的抨击,指责基金组织夸大其词;然而,时隔不到半年,事实就证明基金组织的预测在某些方面还过于温柔敦厚。当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政府支持的房贷巨头被接管,当有着158年历史的雷曼轰然倒地,当美林不得不低价自卖委身美国银行,当摩根士丹利不得不变卖10%~20%股份换取东京三菱UFJ金融集团9000亿日元(84亿美元)投资,当摩根士丹利和高盛获准由投资银行转型为传统银行控股公司……这一切标志着次贷危机已经正式成为1929~1933年大危机以来全世界最大的金融危机,标志着高风险、高收益的华尔街投资银行时代结束,令关于次贷危机正在走向终结的乐观判断彻底沦为笑谈,更令美式金融体系声誉扫地。这次金融危机的灾难性堪比1929年,而且这次的复杂性与危机传播速度无与伦比。这已导致人们对金融市场失去信心,信心的缺失又可能给投资银行造成毁灭性打击。美国的金融体系已摇摇欲坠。美国借了15万亿美元的外债来运行金融市场。如果这些资产贬值10%,美国金融系统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公正和优越感将彻底崩溃。对于美国政府而言,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办法是将处境艰难的金融机构国有化,重组或者破产清算,美国政府确实也开始这样做了,而且西方各国政府也在国有化的路子上竞相赛跑。经济自由主义一下子被远远扔到了身后,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空前受到了青睐,而其中有许多做法也许更像是一直被西方经济学所否认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宏观调节。
历史也许是开了一个玩笑,但又的确是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一个值得引起我们多方面反思的现实——“市场失灵”现象为什么越来越严重?政府调节为什么越来越重要?
面对愈演愈烈的金融动荡,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各国央行纷纷施救。尽管欧盟各国由起初的自保到后来的纷纷解囊相助救市,有许多是因为不少欧洲大型银行从美国购买了不良证券等“毒药资产”,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但在美联储的协调下,救援之手首次搭在了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市场合作拉开了历史性的一幕。
“这种央行联合注资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不多见了,因为以往的经验表明这种干预一般效果不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这一罕见举措表明全球对美国的依赖,尤其是金融财富管理方面对美国的依赖非常强,所以各方出于自身利益也要与美国联合。”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其储备货币地位虽然因为美元走弱等因素不断下降,但是作为交易手段以及标价基准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动。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08年6月的一份报告,欧洲的银行以美元计价的债务自2000年以来已经猛增了4990亿美元。次贷危机以来,整体的市场动荡不但令美国的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危机,也令欧洲等离岸金融市场上的美元缺乏。作为银行间美元拆借基准利率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的走势就反映了欧洲市场美元缺乏的状况。在各央行联手注资之前,2008年9月16日上午LIBOR上涨了一倍多。而在联手注资后,LIBOR从17日的5.031%急剧下滑至3.843%。随着美元离岸市场的发展以及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提高,美联储向国内注入流动性已经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美元流动性短缺以及美元短期拆借利率趋高的问题。美联储与其他央行合作注入流动性是拯救全球金融市场所必需的。“尽管全球经济和贸易都已经实现了多极化,美国金融一极化的局面却一直没有改变。美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度、流动性以及金融产品的多样化是任何其他金融市场无法比拟的,因此金融学所倡导的投资多元化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尤其是投资的地域分散化更为艰难。”孙立坚表示。正是美国金融市场的垄断性优势,造成了全球资本都被美国次贷危机拉入泥潭的局面。不论欧洲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美国,还是外储充足的亚洲国家通过购买债券等方式间接投资美国,全球资本都在以各种方式汇聚美国。目前,全球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以美国双赤字为代表的全球经济失衡。美国消费透支,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而东亚国家出口旺盛,为美国的透支消费提供了商品来源。另一方面,东亚国家通过贸易顺差实现的外汇资产又不断流入美国市场,为其贸易赤字提供融资。美国得以维持这种高消费、高负债局面的法宝就在于其金融市场。然而次贷危机却让目前金融体系发展失衡的格局摇摇欲坠。当投资美国不再安全,海外资金撤离必然导致美国目前经济结构无法维持,而外储丰富的国家也面临财富大幅缩水的损失。也许这是解决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办法之一,但是代价太过惨重。因此,对美国以外的国家而言,与美国联手救市是无奈但必需之举。
也许是保尔森的说法有道理,一来,为了防止手中的美元资产贬值,握有大笔美元储备的国家纷纷成立主权财富基金(SWF),积极参与华尔街投行的投资活动,以实现增值保值;二来,华尔街投行作为辅导发展中国家企业赴海外上市的重要桥梁,与这些国家的银行、券商、IT公司存在千丝万缕的股权关系。可见,维护华尔街金融秩序的稳定,并不只是美国“内政”。
为何冤家成为盟友,在昔日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之间为什么能够产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合作?以上分析也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对于中国而言,这场危机的空前深化不仅有助于启发我们挣脱盲目崇拜西方模式特别是美国模式的思想枷锁,也向我们警示了开放经济环境下的风险传染。当然,本书研究的重点,不是探讨金融危机的根源,所以没有致力于对金融危机的根源的更深入的探讨,而是要在透视这一历史过程中去进行更深层次的警醒和反思:为什么合作的意义越来越重要,由此引申到论证中国式管理艺术的精髓——“和合为上上计”。弄明白为什么“和合为上上计”,就可以由此及彼地走出市场经济新阶段的悖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而需求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萎缩,企业取得获利性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的“竞争悖论”,[1]就可以融会贯通所谓的“竞争合作”、“合作竞争”思想,从而正确地把握当代西方管理学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风靡一时的“蓝海战略”,也就进一步弄清楚了合作对于抗击“金融海啸”的现实意义,从而最终找到彻底摆脱全球性经济危机威胁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选择。
【注释】
[1]黄昊宇:《伦理文化与企业持续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