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
数字鸿沟概念的表述直接影响着数字鸿沟理论研究的内容和方向。目前,学术界对数字鸿沟一词存在着泛化、滥用和片面理解的倾向,缺乏严密性和系统性。对数字鸿沟多是现象描述,没有严格定义,涉及内容过于宽泛,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因此,本书首先对数字鸿沟的概念进行辨析和界定,为后面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一、现有的数字鸿沟概念
关于数字鸿沟的观点很多,但是截至目前仍没有公认的权威定义,可谓众说纷纭。下文列举部分组织机构、研究学者提出的代表性观点。
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1995)是国际上最早研究数字鸿沟问题的机构之一,在其名为《在网络中落伍》的系列研究报告中,从技术应用角度将数字鸿沟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之间的两极化趋势,即信息分配与有效使用的资源在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实质性不对称”,有效获取知识与信息方面存在着“技术上的差距”。两极化趋势的后果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国家内部区域之间以及不同人群之间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84]
美国商务部的数字鸿沟网(Bridge.net,2000)认为:“在所有的国家中,总有一些人拥有社会提供的最好的信息技术。他们有最强大的计算机、最好的电话服务、最快的网络服务,也受到了这方面的最好的教育。另外有一部分人,他们出于各种原因不能接入最新的或最好的计算机、最可靠的电话服务或最快、最方便的网络服务。这两部分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85]
美国传播学家Arquette(2001)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三维度框架来定义数字鸿沟,认为所谓的数字鸿沟包括三方面的鸿沟:信息传播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用来传递声、光、图像、影像、数据的技术物理手段)、信息传播技术的拥有和信息传播技术的使用上的差距,数字鸿沟被具体化为不同地区在这个三维度框架之上的信息智商的差距。[24]
美国社会学家阿方索·莫利纳(Alfonso Molina,2001)提出:“我们可以把数字鸿沟理解为人们在接触信息与通信技术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绝对可以量化的差距,或者说,它是不断加深的相对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内在固有的因素和后果”。[21]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Pippa Norris(2001)认为,数字鸿沟是一种包含三方面典型特征的现象。其中包括:①全球鸿沟: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接入网络方面的差距。②社会鸿沟:是指每个国家中信息富足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③民主鸿沟:是指那些使用和不使用数字资源去从事、动员或参与公共生活的人们之间的差别。作者不仅把网络应用的技术、经济因素包括进了数字鸿沟的概念,而且把网络应用方面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所导致的差别也包括了进去。这无疑是对数字鸿沟概念的深化和扩展,不仅涵盖了数字鸿沟的不平等维度,也包括社会分化维度。[22]
经合组织(OECD,2001)认为,数字鸿沟是“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之间在获得信息通信技术的机会上,以及在互联网的使用上所存在的差距”。[86]
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GIIC,2001)认为,数字鸿沟是影响个体、社会团体、国家和地区接入与信息经济相关的技术,实现有效应用这些技术的教育技能等一系列要素的集合体。[15]
国际电信联盟(ITU,2002)提出:“数字鸿沟可以理解为由于贫穷、教育设施中缺乏现代化技术以及由于文盲而形成的贫穷国家与富裕发达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年轻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NICT)方面的不平等。”[87]
我国学者祝建华(2002)在其《数码沟指数之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中提出了数字鸿沟的概念性定义,认为数字鸿沟是指“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另外,他又提出数字鸿沟的操作性定义,认为数字鸿沟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互联网使用者(网民)比例之平均差别”,并以此作为量化数字鸿沟的原则。[69]
胡鞍钢(2002)认为:“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是一种极不平衡的扩张,出现了国家之间以及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普及差距,这就是数字鸿沟。”[88]
胡延平(2002)将数字鸿沟定义为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59]
谢俊贵(2003)从信息社会学角度对数字鸿沟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将数字鸿沟创造性地定义为信息分化。他认为,所谓数字鸿沟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不同信息主体之间在信息接触和信息拥有方面的差距。这种差距通常称为信息差距,是作为一种存在状态的信息分化的含义。二是不同信息主体之间信息差距的生成与扩大态势,这是作为一种变化过程的信息分化的含义。因此,他将两者结合统称为信息分化,并定义为:在当代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有效应用而导致的一种人类社会的不同信息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差距及其不断扩大的社会分化现象。[67]
二、概念的辨析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到,数字鸿沟名词频频出现在各种文献中,但是它的含义却一直是模糊而随意的,数字鸿沟的概念不统一,而且不规范。正如Arquette(2001)所指出的:“人人都假设其他人在使用数字鸿沟这一概念时,所指的含义和他使用时所赋予的含义相同。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这样的共识。”[24]因此,笔者认为,上述数字鸿沟的定义中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对数字鸿沟研究主体的认识存在歧义。有的定义侧重于关注个体之间的差距(Bridge.net,2000);有的则主要强调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距(胡鞍钢,2002);有的既指国家、地区间的差距,也涉及企业间和个体间的差距(胡延平,2002);部分研究机构在定义中具体说明数字鸿沟是指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等人口特征下的差距(ITU,2002)。
其次,对“鸿沟”的理解角度不同。一些学者(Pippa Norris,2001)认为,鸿沟是一种在政治民主中的不公平待遇,由于ICT在个人、公共和经济生活各个领域不断普及,个人是否具有操作这些技术的能力以及接入技术的具体方式,都被认为是体现社会包容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和组成部分,而数字鸿沟正是社会包容的反面——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89]有的定义认为鸿沟是ICT连通性上的差异,也有的认为是使用能力上的差距,有的定义则认为鸿沟表现为数量上的不平衡,即在信息技术接入和信息使用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性,还有学者将数字鸿沟看做是社会经济利益分配不平等的结果。
最后,对“数字”理解的不同。周甄武(2004)认为,“侧重于从互联网技术的角度来理解‘数字鸿沟’ ,突出了网络社会的数字化特征。不可否认,电话、有线电视、传真机、手机等产品作为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把它们作为数字鸿沟的技术指标来看待,就脱离了数字化这一时代语境,难以体现‘数字’一词本身的内涵。因此,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应当着重从互联网技术去理解‘数字鸿沟’这一概念”。[90]研究者对“数字”理解的分歧在界定数字鸿沟时也充分地体现出来。从以上列举的定义来看,有的只是强调互联网技术(胡鞍钢,2002),有的泛指信息通信技术(OECD,2001),有的则针对不断产生的新兴的信息通信技术(ITU,2002)。在NTIA1995年的调查研究中,数字鸿沟主要被界定为个人电脑的所有权问题。1999年,调查报告的研究对象转变为综合的互联网接入问题;到2000年,数字鸿沟似乎又转变为关注高速宽带接入与低速拨号上网方式间的差异。这些都说明了对数字鸿沟的理解是多义的、动态变化的。
三、本书对数字鸿沟的界定
如果不明确界定数字鸿沟概念,就意味着数字鸿沟问题的宽泛化,导致研究无法深入开展。笔者根据本书选择的研究视角和范畴,力求从以下角度来全面、客观地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以便本书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
(一)明确界定“数字”的含义
数字鸿沟是传播学中知识沟和信息沟的现代版本的延伸。笔者认为,使用“数字”(digital)的表述方式,主要是为了避免与以往的“知识”概念和“信息”概念相冲突,强调数字化特征。数字化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用数字编码来表示知识和信息,称为信息形态的数字化。数字化信息把传统的符号编码结构向数字编码结构转移,是将内容和形态转化为字节表示的过程。二是用数字技术实现和改造ICT,称为ICT的数字化。从该意义上讲,包括计算机在内的大多数ICT都是数字化技术,并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载体,实现知识、信息甚至于产品和服务(如信息技术产品、软件和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向字节的转变。
研究数字鸿沟问题,就是要研究知识和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上的传输和应用过程,并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不同于传统技术的特征与作用。同时,因为互联网只是基于TCP/ IP协议的网络技术,因此不可能独立实现数字化过程以及商业应用,需要与其他相关技术相互依赖。笔者认为,从数字鸿沟的产生溯源来看,数字鸿沟的产生有其历史发展背景,不能单纯地研究数字化技术而忽略了其存在的技术基础和信息与知识的价值本质。数字鸿沟中的“数字”一词不能单一理解为数字技术,而应该以ICT为中心,不仅包括新兴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还应包括非数字化的一系列信息通信技术,实现技术一体化。[91]
ICT的英文全称为“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中文翻译为信息通信技术。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EC)的定义,信息技术是“针对信息的采集、描述、处理、保护、传输、交流、标识、管理、组织、储存和补救而采用的系统和工具的规范、设计及开发”,也就是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技术,其中包括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等。国际数据协会(IDC)则将ICT分为三部分,包括信息技术硬件,即计算机系统中心的处理部件、存储设备、打印机、捆绑在一起的操作系统、数据通信设备;IT服务和软件,即软件、服务,内部IT消耗,其中包括信息系统运行消耗、定做的软件等;电信,即公共的和私人的网络设备、电信服务等。IDC认为ICT首先具有知识密集性,表现在人的智力的增强。它不仅仅是知识累积的成果,属于知识密集性产品,包括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其次具有创新性,IDC认为ICT的更新速度是每三年增加一倍。尤其是20世纪以来,包括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出现,已经超越了技术本身,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和重组,体现了信息通信技术的高度创新性。最后是渗透性,表现在已经覆盖到生产制造、产品设计、家庭生活、教育、交通、通信、商业、大众传媒等多个领域,表现为信息产业内部有关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对传统产业的渗透。
中国信息学家钟义信指出,信息技术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认知、信息决策、信息控制和信息优化;通信技术则是信息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完成信息的传递,包括传输技术、组网技术和网络技术。因此,ICT是一种通用的智能工具,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认知、信息决策、信息执行几个模块,是从外部世界得到本体论信息,再以认识论信息的形式通过通信网络传递。ICT能够支持整个信息流程的完成,是由通信、传感、计算机、人工智能、控制系统构成的一个完善的系统网络。[92]
(二)充分理解“鸿沟”的范畴
首先,鸿沟(divide)是一种现象,表现为广泛存在的不平衡状态。其广泛性体现在不同的研究主体之间都会存在差距。因此,对数字鸿沟研究的意义在于首先要明确差距是否是必然存在的,是否有客观原因影响甚至扩大了鸿沟,并且因此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危害。其次,除了在不同研究主体之间存在鸿沟,在数字化客体的内涵中也存在鸿沟,具体可以包括“硬”鸿沟和“软”鸿沟之分。一方面,数字鸿沟可以理解为“硬”鸿沟,表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的接入和普及水平,以及ICT产品生产和消费水平上的差距。另一方面,数字鸿沟可以理解为“软”鸿沟,表现为对信息和知识的创造、理解、处理和吸收能力的差距,以及ICT使用和应用服务创新上的差距。因此,数字鸿沟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不同研究主体和客体中的综合性的差距。
(三)严格区分数字鸿沟的研究主体
林毅夫在《经济学方法论》中提到,研究任何经济现象或问题时,应该首先明确该现象参与的主体是谁、谁是参与者、谁是受益者以及谁是决策者,以便全面研究该问题。[93]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数字鸿沟的主体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微观层次看,数字鸿沟主体首先关注个人(家庭)。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人是否愿意使用互联网等ICT产品、是否具有足够的教育程度和对信息和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影响社会公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个体的认识具有多个角度,包括个人的性别、种族、教育、年龄、地域、收入水平甚至于参与政治的民主性、个人资本对信息技术的偏好等多个人口学特征,它们都会导致群体之间出现差异性。其次,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不仅仅将ICT产品作为投资消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将互联网等ICT应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利用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等方式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和技术应用模式创新,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从宏观层次看,各个国家、地区以及行业之间都存在ICT普及水平和创新能力上的差距,进而对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字鸿沟本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跨学科性。数字鸿沟涉及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范畴。②动态性。数字鸿沟研究的ICT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电报、电话到互联网,从拨号网络到发达国家的宽带上网,数字鸿沟的范畴在不断发生变化。③综合性。人们必须从多个视角来描述数字鸿沟,因为数字鸿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给数字鸿沟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针对数字鸿沟具有的特征,笔者试图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从广义上来讲,数字鸿沟是ICT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的集合体,表现为个人和企业在ICT接入、使用、生产和应用创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与信息的创造、理解、应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狭义的概念强调时效性,主要针对目前互联网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普及和扩散问题,强调数字鸿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现为各个主体在信息通信技术拥有数量上的差异,强调“硬”鸿沟;广义的概念则将数字鸿沟的范畴扩大化,将“数字”泛指信息通信技术,从信息化的广度来理解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硬”鸿沟和“软”鸿沟两方面的内容。本书为了便于深入研究,着重关注国家主体之间存在的广义和狭义的数字鸿沟,更多地从宏观层次分析国际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水平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换言之,本书基于经济视角,专注于国际数字鸿沟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