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建设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 付延慧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具有寄生性服务功能的需求制约型产业。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必须以农业、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和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为前提。文化产业突出地表现出对提升人的素质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功能。一方面,文化产品通过对人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方式的判断和引导,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服务于人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文化品格,增加附加值,实现了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两个功能的顺利实现,使具有趋利避害本能的人,在幸福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物质与精神得到弥合。唯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随“物”潜入市,润“心”细无声,为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助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第三产业;服务功能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是以幸福最大化为目标,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动下,伴随群体化的社会需要,从农业、工业、服务业、知识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次第演变依次发展的。文化产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一种产业形态。文化产业通过市场关系中的创意设计、品牌塑造、企业文化、大众娱乐、传媒传播、艺术欣赏、审美体验等一系列方式,满足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意义交流、价值判断和自我实现,促进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升,再进一步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创新再造,为传统产业注入文化品格,形成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对传统产业提升带动,优化升级,实现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的动态平衡。
一、产业结构演变中的文化产业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把人类社会所曾经历的农业、工业、服务业这三次产业形态的演变过程归结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并从统计学的角度证实了三次产业的演变发展规律。
其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和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费希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由社会需求和生产效率带来的变化将会产生新的拉力,带动产业结构重心和产值比重逐渐转移的变动规律。
这些发现内在地揭示了,人类社会自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后,产业结构将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发社会需求产生新的变化,推动三次产业结构的地位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所占劳动力、国民收入比重等结构由“一次(农业)、二次(工业)、三次(服务业)”产业向“三次(服务业)、二次(工业)、一次(农业)”转移的趋势。
这种变动规律不仅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相融合,也表现在同一发展时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一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二次、三次产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和二次、三次产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国民总量的比重相对越大,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和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小;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国家,三次产业劳动力和产业总值比重结构则相反。
在三次产业结构的关系中,“三、二、一”的结构表现得最为复杂。二次产业———工业在为全社会提供日用轻工产品的同时,也为一次、三次产业提供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和劳动手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以直接的物化手段提高了一次、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
三次产业———服务业的经济贡献率最大,对二次、一次产业的作用,是以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方式,降低了产业的劳动成本,扩大了产业的生产规模,提高了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经济效益。工业对其他产业的作用是纯物质性的,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作用既有物质性的,也有非物质性的,包括专业服务和知识信息发挥的作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第三次产业———服务业中一些提供知识信息专业化的服务部门作用越来越突出,产值占国民经济总量越来越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西方有学者将第三次产业中物质性的专业服务与知识信息性的专业服务相区分,把诸如管理咨询、广告策划、市场调研、战略规划和计算机软件开发、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服务等这一类产业称为“第四次产业”,也叫“知识信息产业”。
知识信息产业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经济活动中的原本属于个人化或组织化但非专业化的知识信息活动分离出来,成为知识信息的商业化专业组织,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准确、快捷和较低的边际成本,增强了知识信息的有用效能,减少了经济与社会领域中各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提高了产业系统之间与全社会的运转效能。第四次产业———知识信息产业的出现,表明了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电脑”的出现,全社会神经网络化和社会“大脑”科学决策系统的产业化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文化产业,作为第五次产业形态的出现,是在西方知识分子的批判中成长起来的。在一次、二次产业的稳步发展,以及消费者对文化娱乐产品的旺盛需求和科技进步的带动下,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借助影视、音像、印刷等各种技术手段和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迅猛发展,率先成为欧美等国的支柱产业,并引起人们从人类社会需求的阶段性与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变动规律的角度去认识它、了解它和关注它。
人们发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下,消费市场已经很难找到不借助文化影响的销售过程,不体现文化价值的消费行为。文化产业以满足人类审美需要和生存意义体验为能事,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和无限的发展前景,突出地表现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性和人的需求对传统产业的促进、带动和提升作用,表达了人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对以“美”的方式创造生活、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文化产业是人类社会逐步摆脱“物”的束缚向精神王国的逐步回归。
二、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从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来看,概括起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劳力经济阶段、自然经济阶段和知识经济阶段。
1.劳力经济阶段
劳力经济阶段,主要是指农业经济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口数量有限,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受到限制,相对多数的自然资源来说,劳动力成为稀缺资源。这个时期全社会的财富和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数量和体力,因此资源的分配方式不是根据生产方式,而是按照劳动力资源的占有量和劳动能力进行。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南匈奴呼韩邪单于,生下两子。呼韩邪死,其前妻大阏氏之子复株累单于欲收继昭君,昭君很难接受儿子收继庶母的婚配关系,遂“上书求归”,而汉元帝却要求她“从胡俗”。昭君只得勉强从命。这段史实,虽是婚俗制度在两种不同地域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却说明经济发展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文明样态和文化制度。以游牧文化为代表的匈奴,劳动力资源的稀缺程度远远高于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汉朝。为了人口生产,氏族强大,处于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一个民族看来有悖于伦常礼俗的文化习惯,而在另一个民族看来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2.自然经济阶段
与传统经济学的界定方式不同,从资源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经济阶段是指依赖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阶段,主要指工业经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开发和使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的生产分配方式主要按照全社会对自然资源的占有量来进行配置。
在这个意义上,工业革命的完成虽然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效率,然而铁矿石、煤和石油等机器工业大生产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在工业社会轰鸣的机器声中很快成为稀缺资源,资源环境代价惨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英国的“伦敦雾”、美国的多诺拉事件、日本的水俣事件、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等频频发生的世界各国的重大工业污染事件以及为争夺资源发动的战争向人类社会发出严重警告,自然经济的不可持续。
3.知识经济阶段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为资源要素进行开发生产的经济形态,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对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这一时期,伴随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认识资源以及开发富有资源替代短缺资源能力的增强,加快了科学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经济发展进入知识形态生产力的物化阶段。自然资源的作用退居次要地位,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进入知识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资源再次成为经济活动中获得收益的主要力量。而此时的劳动力资源,则需要接受过专业技能和高等教育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素质能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为此,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会会长舒尔茨提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所经历的上述三个发展阶段,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和改造过程:天命论、决定论、或然论、征服论……并不断与之调整适应,最终进入现代社会的协调论,即人、自然和技术这个大系统应该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只有当人类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人与自然大系统的一部分的时候,才可能真正实施与自然协调发展,也只有当人类把各种资源都看成人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正确处理这个资源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时,人类才能高效利用这种资源,以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是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公认的最基本目标。经济发展不仅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和人类文明意识的提高。就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来说,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而且复杂,发展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交替使用,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经济总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二,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三,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水平;
第四,人口质量的提高,即在物化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和总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培育和提升人们对事实、对价值和对实践的判断能力,提高人们参与社会、管理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改善对幸福的感知方式和审美创造能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确保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概括起来,经济发展就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提高人们认识水平的过程,它的基本目标首先是要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在此基础上提高人类的尊严,扩大选择的自由,实现幸福最大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认识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变量。随知识经济浪潮继起的文化产业,无论从其社会功能表现出的对大众的娱乐心智、规范教化、价值引导、素质提升等方面的作用,还是对传统产业品牌塑造、创意设计、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提升带动上来看,都是人类群体在趋利避害本能的驱使下,在经济形态上对人的自我存在的认识上的飞跃。从产业形态上来看,文化产业在调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文化产业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30年,农业的稳步发展,工业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进步。尽管全社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但由于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开始聚焦于人的发展。文化,成为一种生产力、消费观,涵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方方面面。由以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和广大消费者旺盛需求为前提催生的新型经济业态———文化产业,正为实现人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发挥作用。
文化产业是在中国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转型过程中被提出来的。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并提出要完善文化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化产业在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过去我们对文化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看见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没有看到文化的产业属性、市场属性,更没有看到文化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服务功能。
文化产业是寄生性服务产业,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必须以农业、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和消费者的旺盛需求为前提。文化产业具有如下功能:
一方面,它通过对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的批量生产,广泛传播,在满足大众社会消费群体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提高了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文明意识,促进了人的发展,为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具有创造力、凝聚力、高素质的新新人类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通过把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全面融入传统产业的人才培训、产品研发、制造销售、营销服务等各个环节,以创意和审美提升传统产业产品质量和外观形象,使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形成互补,推动经济社会以人的发展、科技进步为前提,凭借人才优势和文化创新重新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向国际产业分工的上游转移。
在文化产业的运行系统中,文化生产以满足消费者的精神诉求和人性化为特征,以产业为手段,通过市场关系,把消费者的潜在需要通过理念创意、形象造型、品牌塑造、企业文化、大众娱乐、传媒传播、高雅艺术欣赏、消费中的审美体验等形式的文化交流体现出来,实现了人在文化意义层面的沟通、评价和自我完善,在推进产业升级和满足人的精神消费需求的同时,推动了全社会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进阶。文化产业经济形态的出现,表明以文化意义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意审美提升产业品质和人格素质的时代已经到来。
四、以文化产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文化,由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物质文明);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精神文明)”(1)
文化造就人的社会性人格,将具有生物属性的人教化成为一个社会化成员,参与国家建设,创造物质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一个人,越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高深文化的培养,他的生物属性就越小,社会属性越大,人格就越显高尚,鄙俗的庸人之气也就越少。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借助先进文化的推行,涵养芸芸众生,提高劳动力素质,参与国际竞争。
1.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统领文化生产
社会的现象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人,以及人类文化与社会本质、发展规律的研究,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认知水平,达到指导和改造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营造一个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环境,而且更注重探讨与人类生存、发展、幸福有关的价值和意义,来指导人们认识幸福、发现幸福、创造幸福、感受幸福、获得幸福。
美国政府每年用于社会科学的科研经费,占科研总投入的五分之一以上。以美国电影产业为例,社科研究与电影工业的文化生产紧密结合,使美国电影的发展如虎添翼。美国电影制片商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密切且深入,比如类型电影,社科研究从心理学与市场学入手,对受众心理深入研究,跟踪定位,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的类型模式,在市场和观众的反应中反复求证固定组合,除布景、人物、情节等基本元素的变化外,电影结构和主题基本不变。配方式的生产模式虽然降低了电影的艺术性,但是作为文化商品,它完全迎合了观众的口味,使其具有可复制性,因此,美国的西部片、恐怖片、惊悚片、科幻片、战争片等一系列让全球观众耳熟能详的类型影片一经进入全球院线,总是能频频掀起票房沙尘暴。
电影,是美国国家营销的主要手段;电影,也成为美国对外传播自己的价值体系,提升国家形象、争取世界不同地区的民族和国家的广泛认同与合作的有力武器。美国的商业电影主题鲜明,价值观念明确,自诞生那天起,它们就一直在强调和宣扬美国式的英雄主义。英雄主义的背后折射出的则是强烈的国家主义的精神———英雄是放弃私我的英雄,他们为国家而战,为正义而战,英雄一定会战胜“邪恶”,给观众以振奋、鼓舞和对美国文化的亲近。无论是让人绝望的灾难片《后天》、《2012》,还是对人性不断作出反思的《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等,都保持着美国特色的主旋律,经年不变。
2.以高度的“文化自知”实现文化自觉
文化创造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不可能是无源之水。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要实现文化自觉,就要提高全民族文化自知的水平。文化自知,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要加强对自己本民族文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二是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平台上,对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历史,特别是先发国家的文化渊源、文化性格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三是要立足于当下,将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深刻体认到本民族文化与他国文化各自的优与劣,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大,以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明确把握本民族文化应该努力的方向。
以美国文化为例,历史地看,美国文化构成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16世纪英国清教徒带来的价值理念、法律体系和基本的商业组织形式;二是随这批定居者其后的移民潮。清教徒普遍怀有一种同君权、神权以及英国教会相分离的思想,为不同民族的整合提供了基础。这种基础使德国、爱尔兰、英国等来自不同国家的民族可以共处于一个足够宽容的社会系统之中,把东西南北整合在一个国家的框架下,形成了美国文化兼容并蓄的集体无意识。
在这种集体无意识心理的引导下,进入新大陆的“美国人”,抛弃了传统社会的繁文缛节,培养了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和自律品格,他们讲求实效,形成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任何替别人打算、帮助别人做判断、侵犯别人权利的行为都被认为是错误的。美国“暴力文化”的基础始于独立战争的“武力征服”,接下来沙漠风暴、科索沃战争,使美国真正成为一个“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国家。“枪”于是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并以宪法的形式保证个人拥有枪支的权利,这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
为什么美国制片商选材中国“花木兰”?因为木兰的身上有深受美国人认同的精神价值———独立精神和国家主义。这种文化精神被改编放大,借助中国崛起的影响力,辅之以亚洲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符号,输入电影院线,在全球获得超过3亿美元以上的票房。可见,文化产品被消费掉的是价值理念,如果没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作基础,再绚烂的画面、夸张的语言和高超的技巧,也难以被消费者接受。美国推行的国家主义、独立精神、英雄崇拜是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它为我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美国学者看来,中国人的世界观归因于中国是一个独立的有着悠久地理文化历史的国家。几个世纪以来,中国被巨大的天然屏障隔断,历代农民都被束缚在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因此把宗族和家庭看得比国家更重要。这种“隔绝”使中国人认为所有其他文明都要比它落后,那些曾与之密切接触的文明都源于中国。尽管中国承认自己也接受了外来文化,比如佛教,但是中国认为自己的国家是中央王国而其他国家都是蛮夷。(2)
一百年前,西方人这样看中国,我们可以理解;倘若一百年后,在西方学者的论著中还出现这种观点,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播实在需要反思了。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问题之严峻在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初现端倪:中国人愤青现象之出现,仇富心理之加剧,人情世故之冷漠,社会阶层分化沟通之困难,以及对独生子女之溺爱带来了人口素质等问题,加上西方国家制造文化矛盾干涉中国主权制造混乱等等,如果不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中国的政治改革、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等各项建设也终将因为文化的落后性逐渐落后于国际社会的发展步伐而退出历史的舞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求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科学辩证地传承其历史的、社会的合理之处。
以宗族伦理文化而论,处于封闭的、不流通的农业社会语境下,强调宗族关系、强化家庭重要性,倡导“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忠孝观有利于农业经济社会形态的和谐和稳定;进入现代社会城市经济发展阶段,社会财富的创建和积累必须在流通中产生,过于强调家庭宗族的重要性,势必培植裙带关系,养成个人对家庭的依赖心理,就不利于社会的流通、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文化的创作者、生产者,在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逐渐弱化家庭的重要性,强化国家、集体的重要性,引导大众脱离传统社会的文化桎梏,提高对现代社会经济形态文化建构的深刻认识,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语境,轻装前进,接受挑战。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文化及人化,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先进的文化,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并且能自觉承担起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落后的文化,则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从很多方面来说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产生认知失调的错误观念,比如古代妇女裹脚的陋习。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与现代城市社会工业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文化思想、文化行为、价值体系,比如在社会引导中,强调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这样一旦父母远离,孩子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忍受孤独,坚强地生存,这种“教化观”就适应了现代社会城市经济的流动性和复杂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一定要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知的意识,创建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体系。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无法辩证地理解和认知自己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又如何能拥有自信呢?即便拥有了自信,也是盲目自信。
3.强化效益先行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理念
社会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建立在文化发展基础上的认识上的进步,无论是政治改革还是经济发展,是社会安定和谐还是国家繁荣富强,都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我国文化产业历经十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市场需要和利益诉求的驱动下,大众文化作为普通民众的精神食粮,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思想的指导下,被一些文化企业炮制成毫无思想可言的文化垃圾,于潜移默化中对大众行为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为了吸引眼球,聚拢人气,商家在网络上频频投放带有色情暗示的图片和文字;为了收视率,赚广告费,电视节目编造谎言娱乐大众;为了创收,获取经济效益,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变成摇钱树,助长了钱、学、权的三角贸易……文化,虽以产业为手段,暂时满足了消费者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却并没有带来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社会风气的改善,民众感知幸福能力的增强,带来的却是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社会管理成本增加,诱导了很多不文明,甚至是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这种发展方式有悖于经济发展规律,更有悖于文化发展规律。
发展文化产业是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性精神文化需求,是提高大众文化自觉性和文明意识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大众群体,文化产业以工业化和科技进步为基石,借助现代传媒手段生产和传播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慰藉广大消费者精神需求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承担着逐步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使大众的文化自觉意识与现代社会同步的责任。因此,文化生产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大众文化产品的服务性,面向大众消费的文艺创作,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正确的是非观念,用以启发大众心智,明辨是非曲直,弘扬社会正义,凝聚民族力量,为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健康进步的生活情境和生产氛围。
4.加强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补,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当代产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已然超越了以自然资源禀赋和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阶段,进入以人才优势参与国际竞争的时期。在这一轮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想要重新获得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于三次产业的知识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补性认识,以文化价值全面提升赋予传统产业新的内涵,将文化内容全面融入传统产业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把文化价值全面融入传统产业的人才培训、制造销售、营销服务等各个关节点,把握产业链上游和战略环节,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产业链上游化的战略性转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广东奥飞动漫公司为例,作为原国内最大的玩具代工企业之一,在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工资和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下,玩具制造业利润微薄,前景堪忧。于是奥飞公司把动漫创意与玩具生产结合在一起,赋予玩具产品以故事性和文化价值,借助传媒手段营销推广,创造玩具产品新的利润增长点,成功地把企业从一个进行来料加工被动生产的地位推向以创意设计提高产品知名度、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企业的战略性高度。
再如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案例,作为以内容生产为主营业务的原创动力文化传播公司,借500集电视动画获得市场知名度,又在电影、舞台剧领域崭露头角,推动品牌价值和动漫形象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最后将其品牌形象与文具、装饰产业等传统产业结合,增加传统产业附加值,提升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五、结语
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先于个人而存在。人类从蒙昧进入文明,靠文化的进步;从动物性人格到社会性人格的形成,靠文化的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情操、风格,靠文化的培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只有推行先进文化建设,借助产业经济手段,将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的价值理念传播推广,提高大众认知水平,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增强国家凝聚力,才能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助力。唯文化产业的发展,可随“物”潜入市,润“心”细无声。
参考文献
1.史培军等:《资源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唐晋主编:《大国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Building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Realizing Economic and Soci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u Yanhui
Abstract:Cultural Industry is restricted to market demand with the function of parasitic service.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s based on agricultural,industrial and the strong demand of consumers.At the same time,it has shown the outstanding service function of enhance people’s qua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On one hand,it produces consequences for people’s thinking and behavior at the service of human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products’impact on the value of human existenc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judge and guide.On the other hand,it achieves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with the means of pouring cultural character to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s to increase the added value.Two functions smoothly,it shows the human nature of drawing the advantages and avoiding the disadvantages and maxi‐mization of happiness and happiness to combine the material and spirit.And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can provide the impetu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people oriente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at is to say that cultural industry through the products to the economic marke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nsumers silently.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tertiary industry;the function of service
【注释】
(1)傅铿:《文化:人类的镜子———西方文化理论引导》,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页。
(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闵惠泉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