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q求一阶导数得:
π′(q)=r-c-(r-s)F(q)
对q求二阶导数得:
π″(q)=-(r-s)f(q)<0
二阶导数小于零,因此经销商期望利润π(q)在q=q∗时存在最大值,q∗由一阶导数为零得出:
报童模型就是易逝品经销商面对随机需求时决定最优订购量的数学模型。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运筹学》(1990)对报童模型有详尽的分析。报童模型是库存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报童问题源于19世纪80年代的银行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库存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报童问题引起关注并形成报童模型。报童模型本身并不复杂,但它是处理易逝品随机需求的有效方法,之后出现了大量基于报童模型的随机需求模型。Khouja(1999)对报童模型及其扩展进行了汇总分类。
3)(s,S)存储策略
Ⅰ.连续性检查策略(提前期为零)的情形
实施连续检查且订货提前期为零时,(s,S)型存储策略要求不间断检查库存水平,当发现库存水平低于小s时,将库存水平补充到大S水平。实施(s,S)型存储策略的关键在于确定小s和大S的具体数值,以下说明具体过程。
当需求为连续的随机变量,且存在多次订购机会时,通常采用(s,S)型存储策略。
设:货物单位成本为单位采购成本C,单位存储费用为h,单位缺货费用为h2,每次订货费用为K,期初存货为I。随机变量x[1]的概率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F(x)和f(x)。问如何确定订购量Q。
解:期初存货I在本阶段为常量,订货量为Q,则期初库存达到S=I+Q,本阶段需订货费用为:
K+CQ
本阶段需支付的存储费用期望值为:
本阶段需支付的缺货费用期望值为:
总费用为:
Q可以连续取值,TC是S的连续函数,求导数得:
有:
由此可以确定S和Q,因为S=I+Q。
本模型中有订购费用K,如果本阶段不订货可以节省订购费用K,因此设想是否存在一个数值s(s≤S)使下面不等式成立。
当s=S时,不等式显然成立。
当s<S时,不等式左边期望存储费用小于右端对应值;左边期望缺货存储费用大于右端对应值;不等式有成立的可能性。如有不止一个s使下列不等式成立,则选择其中最小者作为本模型(s≤S)存储策略。
Ⅱ.连续性检查策略(提前期不为零)的情形
实施连续检查且订货提前期不为零时,实施(s,S)库存策略确定小s和大S的具体数值的过程需要分以下3种情形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作如下假定:
•日需求量是随机的,并服从正态分布。
•如果分销商无法满足顾客发出的订单,那么分销商将失去订单。
•分销商指定达到的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指提前期内不发生缺货的概率。
(Ⅰ)无固定订货成本
最高库存水平(基准库存水平)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前期内的平均库存,是平均日需求量与提前期的乘积;
L×μt
第二部分安全库存
z×δt×
此时:s=S=RL+ss。安全系数z从正态分布统计表中选择,以确保在提前期内缺货概率为1-α,这意味着最高库存水平满足:
P{提前期需求≥L×μt+z×δt×=1-α
(Ⅱ)有固定订货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s,S)库存策略,其中再订货点与最高库存水平是不同的。
s=L×μt+z×δt×
最高库存水平是根据经济订货批量来计算的
安全库存为
z×δt×
(Ⅲ)变动提前期
许多情况下,交货到仓库的提前期固定且事先知道的假设不成立。实际上,在许多实际情况中,到仓库的提前期都满足正态分布,平均提前期定义为μL,标准差定义为δL。在这种情况下,再订货点为:
安全库存为:
最高库存水平为:
4)周期性检查策略下的目标库存水平存储策略(提前期不为零)
在许多实际情况中,库存水平的检查是周期性的,检查间隔期固定,每次检查后都要适当订购产品。例如库存水平的检查可能在每个月初或每个周末进行,检查完都要发出一个订单。由于库存水平的检查是周期性的,发出订单的库存成本是沉淀成本,可以被忽略。订购的批量经过一定的提前期才能到达。
周期性检查不存在再订货点问题,只要确定一个目标库存水平——基本库存水平即可,并在每次检查库存水平之后,订购足够的货物使库存状况上升到基本库存水平。设检查周期为T,提前期为L,提前期内的平均需求为:
RT+L=(T+L)R
安全库存为:
ss=F-1(CSL)δT+L=F-1(CSL)
其中CSL为间隔期内顾客服务水平(也就是库存检查间隔期内不缺货的概率)。F-1(CSL)为正态分布分位点函数,δT+L为T+L期内需求变动的标准差,代表需求的不确定性;δ为单位时间内的需求变动标准差。
基本库存水平为:
RT+L+ss=(T+L)R+F-1(CSL)
周期性库存检查策略下,库存水平在收到订货之际达到最大,在临收货前为最小;且收货之际的期望库存水平为:
T×R+F-1(CSL)
临收到订货前的期望库存水平就是安全库存:
ss=F-1(CSL)δT+L=F-1(CSL)
因此,平均库存水平是两个库存水平的均值:
5)(R,Q)存储策略
连续检查(R,Q)存储策略在实践中是不间断检查库存水平,一旦发现库存水平低于R,立即发出订单Q补充库存。连续检查(R,Q)存储策略同样需要确定再订货点R和订货批量Q的具体数值。
设:λ:单位时间内的平均需求
K:固定订货成本
Q:订货批量
R:再订货点
h:单位产品存储费用(百分比)
C:产品成本
H:缺货成本
Lμ:提前期内的需求均值
则有:
为提前期内的平均缺货水平,其中h(x),H(x)分别为提前期内市场需求x的概率密度和概率分布函数。
则单位时间内的总成本为:
上式分别对Q和R求偏导数,并令其等于零。然后求解联立方程可得如下结果。
根据以上两式可以求得Q和R的结果。但上述两式不能得出Q和R的解析解,一般通过循环求解方法得到,循环求解方法较为复杂,现实操作中多采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确定Q,然后根据Q计算R的数值。大量文献探讨了在不同情形下确定Q和R数值的启发式算法,包括Hadley&Whitin(1963)、Platt,Robinson and Freund(1997)等,有兴趣读者的可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5)安全库存与风险分担
安全库存是指在给定时期内,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保有的超过预测数量的库存量。采用安全库存的原因在于需求以及提前期等的不确定性经常会导致实际需求超过预测,发生缺货。要想确定适当的安全库存水平,必须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供给或需求的不确定性;二是理想的产品供给水平(顾客服务水平)。随着供给或需求的不确定性加大,必需的安全库存水平也会相应提高。随着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强,要求的安全库存水平也会上升。
一般来说,用一段时期内的平均需求和标准差来衡量需求的不确定性;另一个度量需求不确定性的变量是变异系数(cv),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产品供给能力,是顾客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也即通常所讲的服务水平。常用衡量顾客服务水平的指标有产品供给率、订单完成率、补给周期供给水平(Customer Service Level,简称CSL)。产品供给率指一段时期内,以库存产品来满足的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订单完成率指一段时期内,以库存产品来满足的订单占全部订单的比例。补给周期供给水平指在所有的补给周期中,能满足顾客所有需求的补给周期占全部周期的比例。补给周期指连续两个补充订货交付点的时间间隔。补给周期供给水平实际上是一个补给周期内不出现缺货的概率,是实践中常用的衡量产品供给水平的指标。
假设提前期为L,单位时间内需求标准差为δt,提前期均值为μL,单位时间内的平均需求为μt,Zipkin(2000)给出了提前期确定情形下和提前期不确定情形下的安全库存公式:
提前期确定情形下的安全库存公式:
提前期不确定情形下的安全库存公式:
供应链管理者的目的在于,在不影响产品供给水平的情况下,降低必备的安全库存水平。根据安全库存的表达式,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缩短供应商的货物交货期、降低潜在的需求不确定性、降低货物交付期的不确定性。
风险分担是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风险分担指需求汇集会减少需求的变动,当我们将不同地区的需求汇集起来时,一个顾客的高需求很可能会被另一个顾客的低需求所补偿。需求变动的减少使得安全库存减少,从而降低平均库存。风险分担有以下3个关键点:集中化库存可以同时减少系统的安全库存和平均库存;变异系数越大,集中库存获得的好处越多;风险分担获得的利益依赖于不同区域市场之间需求的相关性。风险分担表明如果把各地、各种产品、各个机构的需求集合起来处理,可以降低需求的变动性。实践操作策略有集中库存、信息集中化、产品分类管理、产品替代、零部件通用化和延迟产品差异化等。
(6)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管理
到目前为止,我们考虑的是单阶段的库存管理策略,现实中一个企业往往拥有多个阶段。如奇瑞汽车公司就拥有从汽车零部件、半成品和汽车成品等多阶段的供应链系统。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如何在供应链环境下有效管理库存。下面我们就以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mpany)的一个多阶段库存优化项目为例说明供应链下的库存管理。
图1.3描述了柯达公司为其高端数码相机产品组建立的初始供应链示意图(图中三角形表示库存)。项目最初的范围包括总装部门控制下的部分流程。从总装部门的角度来看,数码相机主要有3个主要部件构成:相机机身、成像器和电路板。其他部件属于ABC分类法中“C”类部件,根据他们提前期的不同又可分为两组。尽管C类部件与其他部件相比价值较低,但也需要确定这些零件合适的库存管理策略,以满足生产需要。阶段被定义为能够持有库存的生产装配环节。在实践中,生产/测试/包装的操作包括流经6个不同工作中心的10个步骤。然而由于空间有限,只可能在生产/测试/包装操作前以零部件的形式或在生产/测试/包装操作后持有库存。
图1.3 高端相机供应链示意图
Fig 1.3 Inventory behaviors of EOQModel
目标函数是确定从总装到分销的最优安全库存计划。分销引出了一个额外的约束,因为分销必须持有安全库存。通过与销售和市场部门讨论,系统被设置成在顾客愿意为产品等待的5天时间内,企业能够提供95%的服务水平。虽然产品流经柯达的好几个部门,但是所有阶段都属于柯达公司。因此总装部门的经理能够扮演集中全局决策者的角色。
格雷夫斯(Graves)和威廉斯(Willems)2003年撰文指出他们提出的供应链库存布局模型被用于优化柯达公司的供应链库存。项目最初的阶段降低了20%的库存水平,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是将成品库存从装配点移除,因为库存需求已经由分销点的库存缓冲。二是合理地减少所有其他地点的目标库存。基于初期所取得的成功,项目的范围扩大到将成像器的生产流程也包括进来,因为成像器是成本最高的部件。在模型中考虑成像器的结果是,项目组决定将安全库存从两个高成本的成像器加工流程步骤末端移除。这要求增加一部分下游的成像器成品安全库存,但是整个供应链中成像器的安全库存减少了一半还多。项目的前两个阶段注重的是改善现有供应链的运作,随后项目组研究了如何改变供应链结构,以减低库存水平的方法。
表1.2列举了柯达公司两个装配生产线采用上述模型的优化结果。装配线A已经将模型应用于它的8种产品,装配线B将模型应用于它的3个产品族。销售量在3年内略有增长。在1996年初,这两个装配线由面向计划生产(Make To Schedule,MTS)转向面向订单补货(Replenish To Order,RTO)系统。建模工作始于1995年底,用于帮助指导面向订单补货系统的转型。两年来,这些产品被消减了1/3的库存总额。
表1.2 柯达公司多阶段库存优化项目结果(单位:万美元)
Table 1.2 M ulti⁃echelon inventory optim ization projects in Kodak(unit:10 thousand dollars)
柯达案例应用的模型是众多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的多阶段模型之一。李(Lee)和比林顿(Billington)于1993年以及埃特尔(Ettl)等人于2000年都开发出多阶段库存系统的绩效评价模型,并将它们分别应用于惠普公司和IBM公司。这些模型侧重于恰当描述链中每个阶段面临的补货提前期。然后他们设计并求解了一个非线性优化问题,在满足最终产品服务水平目标的前提下,最小化供应链库存成本。相反,格雷夫斯(Graves)和威廉斯(Willems)2003年的模型假设每个阶段都为其下游顾客提出一个保证的补货时间,然后提出了一个确定这些补货时间的优化模型。
上述模型侧重于优化一个给定供应链结构,面临不确定需求时的供应链安全库存水平。此外,还可以通过对产品或其供应链进行重新设计,达到更高水平的库存绩效,常用的策略就是延迟策略。再者在供应链网络设计以及在确定环境下解决多层次下库存、生产和配送联合优化决策方面,还存在一些研究成果。一般而言,这些模型确定了最低成本下的生产和配送网络,以及给定网络能力、成本及需求情况下的库存、生产及配送计划。与安全库存模型不同,它们并不特别考虑需求或供应中的不确定性。而是由于能力约束、固定成本对期末库存的强迫限制,使得一个阶段的部分需求在更早的周期中就生产出来,从而形成库存。这些模型可以与安全库存模型一起使用。一家企业可以使用网络设计优化工具来决定供应链的整体结构,并采用安全库存模型在优化给定结构下的库存配置。
1.2.2 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概念及理论
(1)ERP的概念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由美国Ganter Group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以制造资源计划(Mnauafcturing Reosucre Planning,MRPⅡ)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原材料、质量、销售、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集合起来。ERP超越了MRPⅡ范围的集成功能,吸收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nagement)、准时生产(JIP)、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内容,实现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以计划和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生产、财务、质量、服务、信息集成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功能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强调人、财、物、产、供、销的全面结合与全面控制,追求效益最佳、成本最低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和系统。
ERP管理思想与技术的成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变革,从物料需求计划MRP到制造计划MRPⅡ,再进一步发展到企业资源计划ERP。ERP系统大多包括财务管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供应链管理(销售、采购、委外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和生产制造(物料需求计划、主生产计划)等标准模块。各个模块通过一个共享数据库密切集成在一起,模块的标准化且高度集成性,带来了ERP系统的复杂性,增加了ERP系统的实施难度。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包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硬件设备、需要购买专业的ERP系统软件,而且还需要请专业的实施咨询公司帮助实施。目前ERP业界对ERP投入有一个基本共识——软件、硬件和咨询费用的比例为1∶2∶3(徐青,2006)。
成熟的ERP系统是高度标准化的系统,为了能够支持一般业务流程,软件供应商是基于行业已被证明的“最佳实践”(BestParctiec)进行开发的,这样可以做到系统实施的时候对软件修改最少,通过调整企业的业务流程来适合ERP系统。一般的企业都是通过调整自身的业务流程、工作方式来适应软件包的标准化。对于成熟的ERP系统来说,并不是一个设计、编程、开发的过程,而是对软件进行配置、对组织进行业务流程重组(BPR)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经常是需要最终用户、业务人员和IS专家一起组成项目组,对基本结构进行讨论、设计业务蓝图、确定配置方案,并按照配置方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徐青,2006)。
(2)ERP实施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理论基础
①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源于Coase(1937)《企业的性质》一文,它主要的理论框架是由Williamson发展的。Williamson(1975)将交易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成本,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和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交易成本理论将交易的效率作为价值产生的一种来源,即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来创造价值,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减少交易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的复杂程度、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和降低小额契约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来提高交易效率从而创造价值。
组织的成本由3部分构成:市场交易成本(也称外部协调成本)、内部交易成本(也称为内部协调成本)和生产成本,组织的合理规模应该使总成本最低。根据交易成本理论,信息技术应用可以减少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影响企业规模及企业边界。大量文献根据交易成本理论提出研究假设,通过收集数据资料验证信息技术应用对企业的影响与预期是否一致。
②基于资源的观点
基于资源的观点(Resource⁃Based View,RBV)是源于Wernerfelt(1984)“企业——基于资源的观点”,但真正对RBV发展起到最大影响的是Barney(1991)。Barney基于两个基本假设:一是不同企业的资源是异质的;二是这些生产性的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不可能实现无成本的转移,提出企业是资源的结合体,整合一组互补和特定的资源和能力(这些资源和能力是稀缺的、有价的、难以模仿、难以代替和难以转移的)能够创造价值(陈升,2005)。
近几年,从RBV观点来研究信息系统及电子商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文献越来越多,Craighead and Shaw(2003)基于RBV理论建立了电子商务在供应链中价值创造的概念模型,同时给出了这种价值增加的动态过程;Zhu(2004)运用RBV理论指出电子商务能力在信息技术能力的结合下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绩效;Wade and Hulland(2004)综述了运用RBV对IS的研究,确定了6种重要的IS资源以及在运用RBV进行IS的实证研究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③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DOI)
作为一个综合领域,创新扩散理论(DOI)已有很长的历史,它涉及了经济学、社会学、组织学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企业采用技术创新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衔接而成的过程,主要包括获取技术创新信息、评价与判断、采用决策和实施等主要步骤。从微观层次上看,信息技术应用和扩散的过程就是企业采用技术创新的过程。Rogers(1983)认为技术的扩散比技术的创新更重要,“除非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否则技术创新不会以任何形式影响经济”,“没有扩散,创新便不可能有经济影响。”而技术创新扩散在微观上表现为每个企业(或机构)对技术创新的采用上。
Kwon and Zmud(1987)基于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划分为6个阶段:发起(Initiation)、采用(Adoption)、适应(Adaptation)、接受(Acceptance)、制度化(Routinization)和深化(Infusion)。Marianne Bradford(2001)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则应用了5个模型即采用(Adoption)、准备(Preparation)、实施(Implementation)、例行化(Routinization)、深化(Infusion)对ERP/IT应用进行研究。除此之外,Marianne Bradford(2003)对创新扩散的3个方面要素即创新特征(Innovative characteristics)、组织特征(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和环境特征(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对ERP/IT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创新扩散理论是研究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1.3 本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据现有文献,在库存管理的研究上,国内鲜有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而在ERP应用方面,国内外学者大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少有利用客观财务和经营数据进行研究的。另外在研究结果上存在分歧,未能充分考虑企业业务类型、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与环节、软件选型、企业先天条件以及行业等因素的影响;在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企业绩效的研究上,也大都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鲜有利用客观财务和经营数据进行分析的。再者,在供应链伙伴关系及企业绩效的衡量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对于交通基础设施与库存水平之间的关系,现有文献虽然都从各自的角度得到了证实,但其微观影响机制的分析不够详尽,容易得出较为片面的结论。基于以上问题,利用国内制造业和零售业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财务和经营数据以及中国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文献中尚未涉及或未得出一致结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佐证上述研究的相关结论,并与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互补,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完善。根据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本研究要解决的4个问题:
(1)库存管理与企业绩效问题
库存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如果管理好库存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国内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从理论模型来研究如何有效管理库存,这些模型给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经过反复试验以及实践检验的理论模型往往嵌入到各类信息系统,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但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更关注企业库存管理策略的选择以及影响企业库存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库存管理策略选择对库存水平的影响,以及影响库存水平的关键要素现实意义十分明显。本研究基于以下几个问题展开:首先,我国近年来企业库存水平有什么变化?其次,哪些因素影响库存管理?最后,库存管理对企业绩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ERP应用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面对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和跨国公司的巨大挑战,中国企业面临严峻的形势。企业信息化是中国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措施。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许多企业相继实施MRP,ERP,SCM,CRM,EDI等信息技术。然而有些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巨大的投资却未见明显成效,实施ERP等成功率不高,企业绩效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出现绩效下滑的尴尬局面。据统计,我国已有千余家企业购买了MRPII/ERP软件,投资逾80亿元人民币,但成功率只有10%~20%,国外的企业也仅有40%左右成功实施。如此低的ERP成功实施率受到国内外理论界与企业界的日益关注。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业内人士对ERP的实施给予了大量关注并做了不少研究。这些研究大多认为,实施成功率低主要是ERP软件选型不当或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未得到正确解决的结果。研究方法多局限于采用问卷调查或案例研究这两种形式,对ERP实施过程只做了大量的描述说明,而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予以分析的研究则很少。考虑到以上两种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试图采用上市公司客观财务和经营数据,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国内上市公司实施ERP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化。着重分析企业ERP实施前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企业的先天条件、类型、规模等特点以及软件选型、实施时间对ERP实施结果的影响。
(3)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供应链伙伴关系是否影响我国制造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从理论上来看,结论毋庸置疑,但现实实践如何,不同的学者结论不尽相同。现有研究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选取供应链伙伴关系和企业绩效的衡量指标上存在差异,因此分析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结论的可靠性存在问题。本研究采用上市公司客观财务和经营数据,选取制造企业向前5名供应商年采购金额占企业年总采购额的比例以及企业前5名销售商年销售额占企业年总销售额的比例来分别衡量企业与供应商和销售商的伙伴关系,通过客观数据来验证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国内制造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实践支持。
(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制造业库存水平的影响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否降低中国制造企业库存水平?一般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提高生产制造企业运作效率,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运作时间,从而降低库存水平。事实上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同样会导致国内生产制造企业扩大市场辐射范围,增加运输距离,从而增加供应链各个环节运作时间,导致库存水平增加。因此交通基础设施能否降低生产制造企业库存水平取决于两种效果的对比,本研究从微观层面详细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库存成本和库存水平的机制,利用我国2005—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省域面板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库存水平的状况进行计量估计。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①库存分为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库存。以库存周转率为因变量,控制宏观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考察毛利率、固定资产比重、销售变动率和企业规模对库存周转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控制其他因素,对销售变动率进行分类,考察库存周转率对销售增长和销售下滑的敏感程度。此外还控制以上因素,考察库存周转率随时间的变化,目的在于分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库存管理理论与模型的推广应用是否被企业很好地消化吸收,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的库存管理。再者,改善库存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公司的绩效,最后还要考察库存周转率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试图通过对库存周转率进行分类,将其分为高、中、低三等库存周转率水平,来考察不同水平的库存周转率对企业经营绩效的不同影响。
②当前企业实施信息化存在这样尴尬的局面,实施ERP是找死,不实施ERP是等死。面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提出的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问题和实证研究证明了信息技术生产率悖论不存在的结论两种不同的结果,本研究试图以国内制造业和零售业上市公司为例,选取企业的运营绩效和财务绩效的相关指标,来考察实施ERP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化。分别选取库存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期间费用率和销售成本率等作为衡量企业运营绩效的指标;选取投入资本报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作为企业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在控制行业因素的情况下分别考察实施ERP前后企业绩效的变化。寻找国内上市公司实施ERP前后绩效变化的规律。
③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都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收集供应链伙伴关系与绩效的有关数据。考虑到问卷调查存在局限性和样本的主观因素存在,而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制造业各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着手来进行实证研究。首先从运营绩效着手,选取库存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在控制宏观经济环境因素、销售毛利率、固定资产比重、企业规模等因素,考察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企业库存周转率的影响。更进一步,试图分析供应商伙伴关系、销售商伙伴关系对原材料库存周转率和产成品库存周转率的影响。接下来验证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以及企业运营绩效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整个思路见图1.4。
图1.4 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企业绩效
Fig 1.4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 and enterprise performance
④1998年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但物流费用却在持续快速攀升。本研究从微观层面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制造企业库存水平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5—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省域面板数据,估计了公路和铁路基础设施对库存水平的影响程度和途径。
1.4.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面板数据分析法、Wilcoxon秩和检验法及事件研究法。以下分别简单介绍各种研究方法。
(1)面板数据(Panel Data)分析法
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的优点是便于控制个体异质性、包含的信息量大以及便于分析动态调整。因此面板数据模型很好地处理那些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面板数据分析方法首先要在常截距模型和变截距模型之间做出选择,采用常用的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检验,发现本研究数据适用变截距模型。该方法利用无约束模型和有约束模型的回归残差平方和构造F统计量,通过F检验进行面板数据适用变截距还是常截距模型。
H=χ2[K]=[b-β]′[b-β]
其中b是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系数,β是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系数,=Var[b]-Var[β],H服从一定自由度的卡方分布(Chi⁃Squared),若大于临界值,则接受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接受随机效应模型。
(2)参数和非参数检验方法
Wilcoxon秩和检验法。Wilcoxon秩和检验法是一种用于检验两相关样本配对变量间是否有差异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利用Wilcoxon秩和检验来衡量实施ERP前后企业绩效变动的显著性。
T检验。T检验一种用于检验两相关样本配对变量间均值是否有差异的检验方法。利用T检验来衡量实施ERP前后企业平均绩效变动的显著性。
符号检验法(正负号个数检验法)。符号检验法一种用于检验两相关样本配对变量间数值之差的正负号是否有差异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利用符号检验法来衡量实施ERP前后企业平均绩效变差与变好的个数是否有显著差异。
(3)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主要目的是探讨当某一事件发生时(如公司股利宣告或盈余发布等事件)是否会引起股价的异常变动,因而产出异常报酬率(abnormal returns,AR),此信息可以用来了解市场证券价格与特定事件是否有关联性。主要就是利用统计方法检定异常报酬率状况,亦即检定期望异常报酬率是否为零,零假设为H0:E(Ri|event)-E(Ri)=0,其中E(Ri|event)与E(Ri)分别代表有无事件发生之下的期望报酬率,借以明了事件是否对公司股价造成影响。事件研究法大量应用于会计与财务领域实务状况,截至目前已累积相当多的研究文献。如可以用来研究实施ERP事件的影响。
1.4.3 技术路线
图1.5给出了技术路线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一步是搜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从这些研究中寻找影响库存管理、ERP应用和供应链伙伴关系管理的相关因素,从而提炼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图1.5 技术路线示意图
Fig 1.5 Technolgy flow Chart of this book
在研究库存管理问题时,拟通过以下3个问题展开:一是我国零售业和制造业库存水平的现状如何?二是分析哪些因素影响库存水平?三是库存水平对企业绩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对这3个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可以总结出影响库存水平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关库存管理策略,为企业库存管理实践提供相应指导。
其次研究国内企业实施ERP的绩效变化。从理论上讲,ERP实施有利于企业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最终提升企业的绩效。然而现实并非那么理想。从国内外案例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问题着手分析:其一,ERP实施对企业运营绩效是否存在影响?其二,ERP实施是否明显改善企业的财务绩效。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再结合案例研究,深入分析我国企业ERP实施所遇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对策。
接下来研究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企业绩效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将其细分为以下两个子问题来进行研究。其一,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企业的运营绩效存在什么样的影响?其二,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绩效)有什么样的影响?从以上两个问题来反映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佐证和补充现有通过问卷调查所得结果。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做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找出现有研究存在的尚未充分探讨的细节,在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变量的选取和模型构建上既吸取前人的精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使该领域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本研究在国内率先引入库存管理的实证研究。之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偏向于库存管理模型的研究,鲜有关于库存管理的实证研究。考虑到库存管理模型研究中严格的假设和实际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因此借鉴了国外学者关于库存管理实证研究的成果,并结合国内实践进行改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关于库存管理实证研究的空缺,为库存管理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并检验了现有库存理论模型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状况和效果。
②系统考察了国内企业ERP实施前后的绩效变化。与国内外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不同,本研究采用上市公司年报以及网站等公开披露的客观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而非调查问卷,可克服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同时可以佐证和补充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所得相关结论,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完善。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上市公司实施ERP的“一手”数据,加上现有数据库提供的国内上市公司经营和财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国内企业实施ERP前后绩效变化的规律;为国内企业实施应用ERP系统提供经验借鉴和规律指导。
③以客观经营数据衡量供应链伙伴关系,以此分析供应链伙伴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与国内外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不同,项目通过收集国内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数据,如前5名供应商占整个采购金额的比例等,也选择能够衡量供应链伙伴关系的代理变量,客观考察供应链伙伴关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采用上市公司年报以及网站等公开披露的客观财务数据和经营数据,而非调查问卷,可克服一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同时可以佐证和补充采用调查问卷研究所得相关结论,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完善。
【注释】
[1]指随机需求x,随机需求x可能是单位时间的需求,也可能是单个客户的购买量,也就是说连续性检查策略为每天检查、每小时检查时,指单位时间内的需求(两个随机因素的综合);当连续性检查策略通过信息系统实时监控时,为单个客户的随机购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