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您在日本留学多年,而且在日本获得了博士学位,您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您感受到的,或者您经历的日本的经济学界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跟中国的经济学界有什么差距?
孙立坚:我在日本一桥大学,这个学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跟欧美现在一些主流学派靠的非常紧的学派,也是日本经济学界数一数二的学校。日本的央行行长、日本财政部的主要官员,丰田、索尼公司的总裁都是由这个学校的精英部培养出来。此外,它还为RMF世界银行、哈佛大学、MIT大学送出了很多一流的教授,包括我们中国最熟悉的、比较经济制度的青木教授,他也是在一桥做了教授以后,到了哈佛做了知名的教授,现在成为了世界知名的学者,所以这个学校的特点基本上就是跟欧美的主流学派在靠拢。
但是日本又有自己的特点,日本的研究风格非常严谨、细致入微。美国注重对整个经济机制背后的设计、以及思路的拓展能力,我们经常会看到美国学者有很好的想法,但是日本学者会把他这种很好的想法通过学术的语言把它规范化,这是日本学者非常有特点的地方。
一次创新绝对是欧美国家厉害,但是二次创新,把人家创新过的东西再进行改良,做得细致化,点点滴滴都做得很到位,是日本文化的一个体现。无论是学界还是产业界都有这样的特点。有时候在中国学者看来过于拘泥了,疏忽了一些大问题的思考,感觉他们不大气,这个确实是中国学者和日本学者的差异。
相反,日本的学者也担心中国学者大气过头了以后,把一些学术的规范化失去了,这一点我觉得应该和日本有一个互补。
网易财经:您觉得这两个特点会不会影响到中日的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
孙立坚:在今天我们已经发现的中国的问题,正如当初日本在它高速发展阶段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了欧美学者,包括全世界的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而且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出现在美国主流杂志上。
我相信只要这些研究的话题出现在世界主流杂志的机会越多,被大家关注的机会也会越多,对研究成果的认可也会增加,慢慢的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有可能接近诺贝尔经济学奖。从这个当中日本也有很多可以获得诺奖的学者,比如宇泽宏文这样的教授;中国也有和诺奖很接近的学者,比如说张五常教授。
网易财经:在您的经济学生涯中受谁的影响比较大?
孙立坚:我很难说只受一个人的影响。我在日本的时候,发现日本搞研究产业发展的,就是国家怎么制订一个产业政策,把它扶植起来,成为一个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政策,在这当中,有很多好的一流的学者,比欧美国家多。
我受到某个人的影响很少,但我感觉一个群体给我的影响大,就像刚才我讲日本的那些学者。
网易财经:您比较钦佩大陆哪一位经济学家?
孙立坚:大陆有很多很好的学者,有自己本土的学者,也有在欧美有很资深的研究功底,然后回国、非常活跃的学者。但是我感觉,对我间接影响、并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知识、研究学问的态度,可能还是吴敬琏教授。前年我在日本讲中国经济学和金融的特殊课程的时候,用了吴敬琏老师的著作。他给我的一个最大的印象,就在于他对中国问题本质的把握非常到位,对经济学原理的拿捏比较准。
网易财经:您认为经济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应该是什么?
孙立坚:我想最重要的品质,是对问题本质的挖掘,不是简单的对方法论层面过于追求技术的东西,而是追求解决问题的本质的东西。要精思机敏,要解决现实生活所提出的问题。这一点我感觉到吴敬琏老师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网易财经:您觉得经济学家最恶劣的品质是什么?
孙立坚:最恶劣的品质,我感觉有些经济学家高高在上,或者说表现出一种傲慢的态度,把自己和其他人分成了等级,认为自己是一流的学者,或者我现在经常看到在网页上有很多学者讲“我是一流的,他是二流的”,我不大喜欢这样区分,这是我不大喜欢的做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