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每个人都应该有礼貌、保持谦逊的态度,这是做人起码的要求。面对一些人品高尚、能力很强,让你心生敬意的人,很多人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颠来倒去地赞美。其实,尊重绝不等于低三下四,也不等于没有节制地赞美。好话说多了就变成了奉承,尊敬过了头就变成了谄媚,而刻意而为的奉承和谄媚,往往容易让人觉得不真诚。
大部分人在与人交往时容易走进这样一个误区:要表现尊重就要放低自己,要博人好感就是要多对别人说一些赞美的话,事实却未必如此。要知道,真正有能力、人品高尚的人,身边并不缺乏赞美的声音,对于一味奉承、随声附和的人,他们是不会去真正欣赏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当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卑不亢地对待每一个人,真诚的赞美才能打动人心,言过其实、过分谦卑的言论、行动并不能帮你达到设定的效果,很多时候还会让人觉得厌恶至极。
林晓晓所在的公司创意部门的总监是个著名的策划人,林晓晓看过创意总监的很多作品,对这么个“大腕”很是崇拜。每次见面,林晓晓总是毕恭毕敬,谨小慎微。一开始,大家还觉得这个新人很有礼貌、尊敬老师,但林晓晓总是这样,大家就开始感觉不舒服了。
一次,部门开策划会议,总监也只是提了一个很一般的方案,其他人都觉得这个策划没什么特色,林晓晓却满口溢美之词,差点把这个方案夸到天上去。然而,赞美的话说得越多,总监的脸色却越黑,到最后,总监说:“你们刚才看到的其实是我故意安排的反面教材,这个策划虽然看上去没有明显缺憾,却也没有什么特色,我们创意工作的大忌就是没有特色、人云亦云。林晓晓,这样看来,你的鉴赏水平很有问题,也许其他工作更适合你。”
林晓晓想要辩解,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经过这件事,总监认为林晓晓从前说喜欢他的作品之类的话,也许只是谄媚的违心话,心里越发不舒服,不久,林晓晓就接到通知,被调到了其他部门。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们平时说话也是一样的道理,话不在多,点到就成;话不在好,时机对就行。过犹不及,凡事都要掌握一个恰当的度,表达太过与不及都不是一种完美的表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赞美的话要说,但不能说过了头。
邱言到一位年轻的公司老板那里去推销产品。在此之前,邱言早已了解了这个老板的创业事迹,对他很是钦佩。邱言一进到办公室就开始对老板奉上赞美之词:“您如此年轻,就做上了老板,真了不起呀,很少有人能做到像您一样。据说,您很早就开始工作了?”
“17岁,在我高中阶段就开始做一些兼职工作了。”
“17岁!天哪,太了不起了,这个年龄,大部分孩子还在爸妈的怀里撒娇呢。听说,您大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当老板了?”邱言眼中满是崇敬。
“是啊,我是大三那年开始自己创业的。”老板微笑着回答。
“哎呀,那么早就已经有如此魄力,一般人可真是做不到。对了,您怎么这么早就出来工作了呢?”
“因为家里只有我和妹妹,家里穷,为了减轻负担,我就出来干活了。”
“您妹妹好像是名校毕业的吧?”
“是的,北大的博士。”
“您妹妹也很了不起呀,你们都很了不起呀。”
就这样一问一赞,最后越扯越远了。这位老板本来对邱言很有好感,合作也不在话下,结果却放弃了。
后来,邱言才知道,原来那天是自己过度地赞美了老板,本来刚开始时,老板听到几句赞美后,心里很舒服,可是邱言为了表达对老板的崇拜和了解,说得太多了,而且越来越不靠谱,让人觉得很不真诚。老板也就由原来的高兴变得不胜其烦了。
虽然人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也不是所有赞美都能起到恰当的作用。能引起对方好感的只能是那些发乎情止乎礼的真诚赞美。过度地赞美别人,对方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
职场潜规则
赞美虽然能帮你拉近与对方的距离,但也要注意“奉承”的手法,不落俗套的赞美效果更好,如果是初次谋面,这种方法尤为有效。经验表明,最好避免以对方的人品或性格为对象,而要称赞他过去的成就、行为或所属物等具象事物,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赞美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