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西蒙 (Herbert Simon)
(1916~ 2001年),美国 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
卡内基—梅隆大学
赫伯特·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因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
1978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197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63岁的美国心理学家、卡内基—梅隆大学知名教授西蒙。
诺贝尔奖委员会以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Decision Making Process)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由于“他的思想大部分是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的基础”,授予他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生平简介
1916年,西蒙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德国移民,犹太人,是一位电气工程师、专利法律师、当地学术界和社会事务界的活跃的领导人,受过严谨的德国式大学教育,一生有几十项发明专利;母亲是典型的第三代美国人,来自一个钢琴世家,是一位极有才华的钢琴家,在音乐专科学校任教。父亲的严谨 认真、一丝不苟,对西蒙的性格有着重大影响,而母亲则培养了他一手出色的钢琴技艺。在父母的熏陶下,西蒙从童年就与书籍和其他智力活动结了缘,并显示出极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对西蒙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舅舅哈洛德·迈可尔,迈可尔师从于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在国家工业委员会工作,是他最早把西蒙引上了社会科学的探索道路。
西蒙天资过人,他6岁上学,17岁不到就高中毕业。在同学们心目中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他的聪明、色盲和左撇子习惯。他在密尔沃基的公立小学和中学接受了很好的基础教育,公共图书馆的出色的科学部和他在家里能找到的书籍充实了他的教育。学校的课程既有趣又容易,使他在中学期间有足够的时间玩业余棒球和足球、远足、野营、博览群书和参加课外活动。他在中学期间的兴趣相当广泛,不过逐渐将兴趣集中于科学。但他不能确定是对哪类科学更感兴趣。对大多数青少年来说,科学就是指物理、数学、化学或生物学,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所接触到的就是这些学科。至于人类行为的也可以进行科学研究的观点是在后来才被引入教育过程中的,而当时所教授的历史或公民课程不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1933年,西蒙准备入读芝加哥大学,他对将来的发展方向有了大致的认识。他认为,像那些卓越的“硬”科学一样,社会科学也需要严密的数学基础。他希望自己成为一名数理社会学家。在芝加哥大学期间,西蒙获得了大量的经济学和政治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并相当熟练地掌握了高等数学、符号逻辑和数理统计等重要知识技能。大学毕业前夕,西蒙结识了里德利,里德利是国际城市管理者协会的主任,芝加哥大学的兼职教授。西蒙在选修里德利的市政管理课程时,参加了他的课题,进行市政管理的计量研究,开始在《公共管理》杂志发表文章,22岁时就成为《公共管理》和《地方年鉴》的助理编辑。西蒙给里德利当助手做出的成就,引起了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注意,邀请他设计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地方政府研究项目。1939年,西蒙被加利福尼亚大学聘为地方政府研究项目的主管。就在这一阶段,他形成了自己对管理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思想,并以此作为他的博士论文的主题。这一博士论文,就是他后来赖以问鼎诺贝尔奖的大作《管理行为》的雏形。这时,西蒙已经在事实上进入了管理学家行列。
1942年,在朋友的推荐下,西蒙被聘为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政治系教师。在伊利诺伊,他深入展开了自己的研究。从他开设的课程来看,他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的多面手。他讲授宪法学、城市规划、地缘政治学、合同法、统计学、劳动经济学、运筹学、美国史等,还开设了科学哲学讨论班,并加入芝加哥大学的考列斯委员会每周一次的经济学讨论班。伊利诺伊的经历使西蒙的管理学研究更为深入,尤其在公共管理领域形成了相应的研究特色,有了如史密斯·伯格、汤普森等研究伙伴,同时开始了他以数理逻辑方法融合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研究起点。
1946~ 1950年期间,他曾任过多个政府部门或协会的顾问。
1949年,西蒙应邀来到卡内基—梅隆大学,先是任行政学与心理学教授(1949~ 1955年),后来任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教授终生。在那里,他完成了大部分的学说,获得了广泛的信赖。他自由地出入各个系,但绝不是在随便串门。走到那里,他就用那里的规范语言谈论问题,不论涉及的是牛顿力学、化学、技术发明、科学哲学,还是商业经济学、认识心理学、人工智能。他在卡内基—梅隆的计算机科学同事爱伦·纽威尔(Allen Newell)说:“我认为,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像西蒙那样,在如此众多的领域做出如此众多的好文章。”西蒙还作为该大学工业管理研究生院的创办人之一,开创了组织行为和管理科学两大学术领域的研究,承担了组织理论家、管理科学家和商学院行政管理者的工作,他重视逻辑和理论的教学特点,使卡内基大学的工业管理研究生院名声鹊起,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式的管理教育道路,指导并帮助该研究生院成为了美国最好的商学院之一。西蒙的管理学研究,也由此达到了顶点。
1955年,西蒙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转移,开始转向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在这之前,他虽然在多个学科领域跋涉,但基本上还是在管理学、经济学的大范围内游弋。但这种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迟早会导致学术性溢出。在卡内基,这种溢出的火候到了。他在管理学和经济学上的造诣,使他在接触到计算机后,一眼就看出了这种机器有可能带来的奇迹。于是,他立即转向了人类问题解决的心理学研究上,特别是转到对人类用于思维过程的符号处理研究上。从此,西蒙开始了他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创新,并赢得了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的地位。
西蒙不仅执教于著名大学,也活跃于企业界、行政机构及多种顾问公司。他对管理学上组织理论的研究有独特的见地,不但是专业研究的先锋,更是行为科学的代表性学者。
二、学术贡献
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上,西蒙是为数不多的那种不需要以学科来限定头衔的大科学家,他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甚至还有部分人文科学都融汇到了一起。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很广,前期主要是在管理学、经济学的大范围内游弋,后期开始从事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尽管西蒙后来的研究重点已经不在管理学领域,不过,他对组织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却使管理学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他提出的决策理论在当代管理学中还引领着研究潮流。西蒙对管理学的突破性理论贡献是他提出了有限理性理论和决策标准理论。
1.关于有限理性理论的研究
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作为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的“管理人”。“管理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不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而且处于变动之中乃至彼此矛盾状态;“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企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而只以找到满意解为满足。在实际决策中,“有限理性”表现为:决策者无法寻找到全部备选方案,也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还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它能在多种多样的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西蒙的管理理论关注的焦点,正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理性方面与非理性方面的界限,它是关于意识理性和有限理性的一种独特理论──是关于那些因缺乏寻找最优的才智而转向寻求满意的人类行为的理论。
西蒙在他的《管理行为》一书中几乎只是针对“完全理性”和非理性提出他的“有限理性”观点,但对“有限理性”的深入论述是在他以后对人类的认知系统的研究中逐渐完善的,这也是对“有限理性”进一步研究必然导致的结果。西蒙在他的《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理论》中讲到,根据米勒等人的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 2项(西蒙认为可能是4项);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存入一项需要5~ 10秒钟(西蒙认为可能是8秒钟);记忆的组织是一种表列等级结构(类似于计算机的内存有限,从内存到外存的存取需要时间,以及计算机的储存组织形式)。这些是大脑加工所有任务的基本生理约束。正是这种约束,使思维过程表现为一种串行处理或搜索状态(同一时间内考虑的问题是有限的),从而也限制了人们的注意广度(选择性注意)以及知识和信息获得的速度和存量。与此相适应,注意广度和知识范围的限制又引起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类似于无知和某种目的意识所产生的宗教或信仰),而价值偏见和目标认同反过来又限制人们的注意广度和知识信息的获得(类似于宗教或信仰对科学和经验事实的抵制和排斥)。因此,西蒙认为,有关决策的合理性理论必须考虑人的基本生理限制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认知限制、动机限制及其相互影响的限制。从而所探讨的应当是有限的理性,而不是全知全能的理性;应当是过程合理性,而不是本质合理性;所考虑的人类选择机制应当是有限理性的适应机制,而不是完全理性的最优机制。决策者在决策之前没有全部备选方案和全部信息,而必须进行方案搜索和信息收集;决策者没有一个能度量的效用函数,从而也不是对效用函数求极大化,而只有一个可调节的欲望水平,这个欲望水平受决策者的理论和经验知识、搜索方案的难易、决策者的个性特征(如固执性)等因素调节,以此来决定方案的选定和搜索过程的结束,从而获得问题的满意解决。因此“管理人”之所以接受足够好的解,并不是因为他宁劣勿优,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根本不可能获得最优解。
西蒙从生理学及心理学层面对“管理人”进行了科学而精细的分析,其对信息处理的有关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眼光远大,见解深刻,对当代大量信息的处理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在信息社会时代到来之际,随着计算机网络、电话等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面临的“信息危机”不是由于信息匮乏,而是信息数量过剩的问题,即“信息爆炸”带来的问题,“在信息社会,没有控制和组织不再是一种资源,它倒反而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在这种“信息爆炸”的生活环境中,意识到“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即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这一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它将能更好地指导我们集中精力搜寻有效、合适、满意的信息量,而不是搜寻所有相关信息,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优解。
2.关于决策标准理论的研究
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着眼于合理的决策,即研究如何从各种可能的抉择方案中选择一种“令人满意”的行动方案。赫伯特·西蒙是决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该学派吸收了系统理论、行为科学、运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管理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经济理论,特别是消费者抉择理论,即在一定的“合理性”前提下,通过对各种行为的比较和选择,使总效用或边际效用达到最大。因此,它们也是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决策对象。
决策理论学派很重视对决策者本身的行为和品质的研究。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将“决策人”作为一种独立的管理模式,即认为组织成员都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地选择手段的决策者。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做决策。
(1)决策的制定包括四个主要阶段:一是找出制定决策的根据,即收集情报;二是找到可能的行动方案;三是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即根据当时的情况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从各个备择方案中选定一个方案;四是对已选择的方案及其实施进行评价。决策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对于保证所选定方案的可行性和顺利实施而言,又是关键的一步。经过综合概括,发现在这四个阶段中,公司经理及其职员们用很大部分工作时间来调查经济、技术、政治和社会形势,来判别需要采取新行动的新情况。
(2)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所谓程序化决策,就是那些带有常规性、反复性的例行决策,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处理的决策。比如,为普通顾客的订货单标价、办公用品的订购、有病职工的工资安排等。所谓非程序化决策,则是指对那些过去尚未发生过,或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尚捉摸不定或很复杂,或其作用十分重要而需要用现裁现做的方式加以处理的决策。比如,某公司决定在以前没有经营过的国家里建立营利组织的决策,新产品的研制与发展决策等等。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尽管是看似两类不同的决策,但两者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西蒙的决策理论中,这两类决策就像光谱一样的连续统一体,其一端为高度程序化的决策,另一端为高度非程序化的决策,沿着这个光谱式的统一体,可以找到不同灰色梯度的各种决策。
(3)不同类型的决策需要不同的决策技术。决策技术又分为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传统技术是一种古典技术,是从有记载的历史到目前这一代一直为某些经理和组织所使用的工具箱。而现代技术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技术。
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的理论与传统的决策理论及其他学派相比,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其一是决策是管理的中心,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西蒙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
其二是在决策准则上,用满意性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西蒙认为,完全的合理性是难以做到的,管理中不可能按照最优化准则来进行决策。首先,未来含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人们不可能对未来无所不知;其次,人们不可能拟定出全部方案,这既不现实,有时也是不必要的;第三,即使用了最先进的计算机分析手段,也不可能对各种可能结果形成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其三是强调集体决策与组织对决策的影响。西蒙指出,经理的职责不仅包括本人制定决策,也包括负责使他所领导的组织或组织的某个部门能有效地制定决策。他所负责的大量决策制定活动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活动,同时也是他下属人员的活动。
其四是发展人工智能,逐步实现决策自动化。西蒙在他所著的《管理决策新科学》一书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总结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在高层管理及组织结构中的应用。
西蒙等人认为,一个企业组织机构的建立及企业的分权与集权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孤立地存在,必须要与决策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们非常强调信息联系在决策中的作用。他们把信息联系定为“决策前提赖以从一个组织成员传递给另一个成员的任何过程”。西蒙认为,今天关键性的任务不是去产生、储存或分配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过滤,加工处理成各个有效的组成部分。今天的稀有资源已不是信息,而是处理信息的能力。
西蒙认为,企业在制订计划和对策时,不能只考虑“攫取利润”这一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瞻前顾后,争取若干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一同实现。例如,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要保证所谓“充分就业”,就常常会导致物价上涨,要使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一同实现,按西蒙的决策理论,就不能唯利是图,而要兼顾就业和物价两个方面,或许要使两者各做一点牺牲,保证实现各自的适度目标。其决策理论以“有限度的合理性”而不是“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前提,应采用“符合要求”的原则。在决策方式上,他主张群体决策。群体参加决策的优点是,群体成员不会同时犯同样的错误。可以避免决策的失误。群体参加决策可将问题分成若干部分、分别交给专家处理,从而加速问题的解决和提高解决的质量。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西蒙有关组织决策的理论和意见,应用到现代企业和公共管理所采用的规划设计、预算编制和控制等系统中及其技术方面,效果良好。这种理论已成功地解释或预示如公司内部信息和决策的分配、有限竞争情况下的调整、选择投资各类有价证券投资和对外投资投放国家选择等多种活动。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建立在西蒙的思想之上。
三、社会影响
在管理理论众多的探索者中,有幸享有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经济学大奖的人,至今只有一人,那就是《管理行为》一书的作者——赫伯特·西蒙。仅此而论,西蒙虽不敢说是后无来者,但肯定是前无古人。他对经济组织内的决策程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促使经济学中一个新理论的诞生,即决策理论。决策理论的诞生,结束了管理理论中“经济人”模式的历史,开创了“管理人”的新时代,他的理论对管理学的发展有着方向性的影响。
与其他管理学大师相比,西蒙看起来貌不惊人、平平淡淡、一团和气、笑容可掬,是那种典型的书院式学者,他身上没有什么别具一格的传说,也没有能引起轰动效应的绯闻或趣事,只是把等身的著作留给了世界。西蒙的著作甚多,包括同他人合著在内共有20多部,其中《管理行为》一书是他的代表作。他的社会影响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不需要以学科来限定头衔的大科学家、拥有九个博士头衔和众多顶级荣誉的学者、国际象棋的痴迷者和业余外交家。
1.不需要以学科来限定头衔的大科学家
西蒙在自传《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一书中这样描述道:“我诚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我曾经在许多科学迷宫中探索,这些迷宫并未连成一体。我的抱负未能扩大到如此程度,使我的一生有连贯性。我扮演了许多不同角色,角色之间有时难免互相借用。但我对我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是尽了力的,从而是有信誉的,这也就足够了。”
在当代科学发展史上,西蒙就是为数不多的那种不需要以学科来限定头衔的大科学家,他几乎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甚至还有部分人文科学都融汇到了一起。在他那里,科学的分门别类不构成通行的障碍,反而是他前进的标志。在1955年以前,西蒙虽然在多个学科领域跋涉,但基本上还是在管理学、经济学的大范围内游弋。此后,他的研究方向发生了重大转移。当他接触到计算机后,一眼就看出了这种机器有可能带来的奇迹。于是,他立即转向了人类问题解决的心理学研究上,特别是转到对人类用于思维过程的符号处理研究上。从此,西蒙开始了他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创新,并赢得了人工智能创始人之一的地位。尽管西蒙后期主要从事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但他的学术经历、他的研究方法、他的思想范围,远远不限于单一的心理学。
2.拥有九个博士头衔和众多顶级荣誉的学者
西蒙学识广博,一生获得过九个博士头衔,曾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1943 年)、耶鲁大学名誉理学博士(1963年)、芝加哥大学名誉法学博士(1964年)、麦吉尔大学名誉法学博士(1969年)、密执安大学名誉法学博士(1978年)、匹兹堡大学名誉法学博士(1979年)等。
西蒙是当今很多重要学术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如人工智能、信息处理、决策制定、问题解决、注意力经济、组织行为学、复杂系统等。他在晚年获得了很多顶级荣誉,如:1975年的图灵奖、197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86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1993年美国心理协会的终身成就奖。
3.国际象棋的痴迷者
西蒙与众不同的地方有一点,就是他对国际象棋情有独钟,痴迷了一生。他似乎要透过那黑白相间的棋盘,来参透人类的奥秘。在他眼中,国际象棋几乎就等于人类世界的一个缩影。从象棋里面不仅可以发现人类的思维习惯,更能解读符号语言的奥妙,从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行为。
西蒙从高中时就对国际象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花了两年时间认真下国际象棋。在高中毕业时,他的棋艺已经相当不错了。那时,城市的娱乐场所在晚上为下棋者大开方便之门,在那里,他遇到了设计出通用下棋评估系统的阿帕德·埃洛,这套系统能够判断出一个棋手处于什么水平——是大师,还是专家,或者仅仅是一个普通的A级棋手。而西蒙却未能突破A级水平。一天晚上,西蒙和埃洛下棋,同往常一样西蒙输了,可他并不甘心。回家后,他重新分析了棋局,通过一步步推理,发现在走第17步棋时如果用象进行正确进攻的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对手。在他21岁时,有一次由芝加哥飞往纽约参加专业会议,中途经过底特律、布法罗,并让他第一次从空中看到了美丽的尼加拉多大瀑布。据他回忆,这次旅行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无关紧要的冒险。在曼哈顿,一位贫穷的演员骗取了西蒙的信任,西蒙给他5美元以支付逾期旅馆的账单。在百老汇,他整夜未眠,与失业的象棋大师下棋,每输一盘付25美分。通过切磋技艺,他的棋艺大有长进。西蒙曾一心想达到象棋专家水平,可学术研究与琢磨棋艺不可兼得,只好一直当棋界票友。1958年,机会终于来了,西蒙开始研究纽厄尔—肖—西蒙(NSS)国际象棋程序,棋艺同他的学术研究融为一体。于是,他开始经常在匹兹堡象棋俱乐部下棋,很快,他就成了一名老辣的棋手,在城市锦标赛中获得了1853分,水平提高得相当快,甚至击败了当时匹兹堡市最强的对手。但是,棋艺归棋艺,学术归学术,尽管有着强烈的获胜欲望和不服输心理,但他无法像职业棋手那样把时间全部耗上。即使业余参与,要想保持比赛名次,就必须每星期至少用一两天来比赛。西蒙只好忍痛割爱,放弃了对棋艺的追逐,仅仅保留了一个业余爱好者的本色。象棋终究未能成为他的伴侣,只好永远做他的情人。假如有人要给西蒙塑像,别忘了,没有国际象棋作陪衬,就难以体现他的风采。
4.业余外交家
在学界,西蒙有着业余外交家之称,而这位业余外交家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这位管理学大师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他先后来中国访问交流达10次之多。除了他的母国以外,西蒙在中国待过的时间是最长的。他同中国的多个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多方面的学术合作。西蒙首次来华是在1972年。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坚冰后,中国开始与美国进行科技沟通。于是,美国的计算机科学家代表团来到中国,西蒙在计算机技术上的造诣以及为美国政府服务的成就,使他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代表团的成员。可以说,西蒙以他学者式的洞察力,在这次短暂的访问中就对中国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到1980年他参加美国心理学代表团再次访问中国时,他给代表团提出的建议就是按照中国的规矩排列代表团的出场顺序,以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和面子。这次访问,使西蒙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达成了学术合作协议,西蒙也根据自己姓名的谐音,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司马贺。短暂的学术交流,使这位司马先生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在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大厅,他领教了中国教师努力掌握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热忱。从此,这位司马先生开始了自己在中国的学术活动。
此后,他又先后8次来华访问。1983年春,应中国科学院的邀请,西蒙教授到中科院心理所进行关于人类短期记忆的合作研究,同时在北京大学系统地讲授了认知心理学。西蒙的夫人多萝西娅则给心理所的人员辅导英语。在历时三个月的系统讲演中,西蒙从理论上讲述了认知科学的基本观点,阐述了科学理论的层次和规律,分析了物理符号系统和行为选择的满意原则等问题,还介绍了EPAM程序、启发式搜索等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问题。从1984年到1987年,西蒙每年都要来中国工作3周,与中国学术界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他在计算机翻译古汉语、汉字的短时记忆、问题解决和样例学习等问题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还亲自指导过中国研究生。
西蒙一向致力于中美学术交流的工作。自1980年起,他一直是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成员,并于1983~ 1987年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1985年,他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此外,他还是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管理学院等单位的名誉教授。1995年,西蒙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西蒙在与中国同行交往的二十多年中,结识了许多朋友,他的为人处事和治学态度给中国朋友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西蒙非常热爱中国,他在自传《我生活的种种模式》中称中国为“我的中国”,称他的中国朋友为良师益友。如今,西蒙教授虽已作古,但他永远是中国人所尊敬的长者。
四、代表著作
西蒙一生的著作甚多,包括和他人的合著在内一共出版过20多部,发表过很多高质量的文章。他的代表性著作有:
1. Public Administration,New York, Knopf,1950.
2. Models of Man: Social and Rational; Mathematical Essays on Rational Human Behavior in Society Setting,New York, Wiley,1957.
3. Administrative Behavior:a Study of DecisionƽMaking Processes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Macmillan,1957.
4. Organizations,New York, Wiley,1958.
5. The New Science of Management Decision,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60.
6. Essays on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cience Models,MIT Press,1963.
7. The Shape of Automation for Men And Management,Harper and Row, 1965.
8. 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IT Press,1969.
9. Human Problem Solving,PrenticeƽHall,1972.
10. Models of Discovery:and Other Topics in the Methods of Science,D.Reidel Pub.Co.,1977.
11. The New Science of Management Decision,PrenticeƽHall,1977.
12. Models of Thought(Vol.1),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13.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MIT Press,1981.
14. Reason in Human Affairs,Basil Blackwell,1983.
15. Models of Thought(Vol.2),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16. Models of My Life,MIT Press,1996.
17. Models of Bounded Rationality (Vol.3),MIT Press,1997.
已经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
1.管理决策新科学,李柱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我生活的种种模式:赫尔伯特·A.西蒙自传,曹南燕、秦裕林译,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3.管理行为(第四版),詹正茂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孙涤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