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得主罗伯特·卢卡斯

得主罗伯特·卢卡斯

时间:2023-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罗伯特·卢卡斯美国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芝加哥大学罗伯特·卢卡斯是1970年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理性预期学说的实际应用,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对经济政策调控经济的局限性的洞察以及用统计学方法评估经济政策的可能性等……对此,卢卡斯印象深刻。在此期间,卢卡斯的经济动力学的全部观点逐渐成形。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

(1937年~ )美国 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芝加哥大学

罗伯特·卢卡斯是1970年以来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他的理论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理性预期学说的实际应用,均衡经济周期理论的提出,对经济政策调控经济的局限性的洞察以及用统计学方法评估经济政策的可能性等……卢卡斯的研究开创了一门新的经济研究领域即理性预期经济学,后来不少著名的经济学家均从事该理论的研究。

——瑞典皇家科学院

199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以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做的贡献。他的研究“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一、生平简介[1]

1937年,卢卡斯出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父母亲曾开过一家名为“卢卡斯冰淇淋”的小餐馆,但在他出生后不久,因受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倒闭了。卢卡斯的父母崇尚自由主义,并将它当作一个有作为的人能独立思考的标志。受父母的影响,卢卡斯从小就喜欢思考问题,他和母亲探讨有关宗教信仰、装潢问题,甚至还讨论如何选择香烟;和父亲探讨有关技术上、管理上问题,有时还讨论当时的政治问题。与父母的交流,激发了他的思维活力,培养了他思考问题的能力。

1955年,卢卡斯从西雅图的罗斯福公立学校高中毕业。在学校时,他的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成绩较为突出。有一次,父亲叫他帮助解决手头的冷藏设计问题,他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计算结果出来后,竟真的被他的父亲所采用,这令他十分高兴,因为这是他实际应用数学的首次尝试,而且是最为激动人心的一次。17岁时,卢卡斯考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接受自由主义的熏陶。芝加哥给予他奖学金,但芝加哥没有工学院,从而终止了他做工程师的梦。在那个时候,热门专业是学物理,但卢卡斯对此没有兴趣。真正令他激动的是芝加哥学院的人文科学,如西方文明史和知识的组织、方法及原理。这些课程中的一切对他都是新的。他选修古代史序列,并且变成主修历史。卢卡斯由于获得了一项伍德罗·威尔逊博士奖学金,而进入加州大学攻读历史专业研究生。

在芝加哥,卢卡斯读到了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伦尼,他记述了罗马时代的终结,并强调面对政治大破坏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连续性。对此,卢卡斯印象深刻。在伯克利,他选修了经济史课程,并旁听经济理论课。从那时起,他开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改学经济学,并因此回到了芝加哥。1963年,卡内基工学院(现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工业管理研究生院提供给卢卡斯一个教职。

卢卡斯在卡内基工学院的第一年,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动态系统和在时间过程中优化的数学,并设法看一看这些方法如何可以最好地用于经济问题。那几年,卡内基—梅隆有一群杰出的经济学家对动力学和预期的形成有兴趣,卢卡斯也是其中之一。他在那时与雷纳德·莱普英合作进行项目研究,他还与爱德华·普里斯科特合作完成了一个不完全竞争产业的动力学的理论项目,并写了一篇《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的文章。在此期间,卢卡斯的经济动力学的全部观点逐渐成形。

此后,卢卡斯又对萨缪尔森的一个货币经济的交叉各代模型产生兴趣。他的观点集中反映在1970年完成、1972年发表的《预期与货币中性》的文章中。这篇文章是他的代表作,货币中性是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演讲主题之一。1995年5月,在明尼亚波列斯联邦准备银行的赞助下,还为此文专门组织了一个25周年的纪念会。

1974年卢卡斯回芝加哥教书。1980年成为芝加哥的约翰·杜威有优异贡献教授。199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以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他的研究,“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卢卡斯从20世纪70年代初起,率先将理性预期假说成功地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开创并领导一个新的宏观经济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直到获奖前,卢卡斯在宏观经济模型构造、计量方法、动态经济分析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分析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学术贡献[2]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经济领域的“滞胀”现象,结束了凯恩斯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反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潮纷纷涌现。货币主义理论没有能够对经济衰退和失业等现象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卢卡斯的以一系列开拓性贡献引发形成的理性预期理论和学派在货币主义研究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完全不同于凯恩斯学说的理论。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经济衰退与失业,使理性预期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代了货币主义的地位,赢得了西方经济学界广泛关注,并引发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场大革新。

1.理性预期基本前提

众所周知,“古典学派”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前提之上:其一是假定经济主体(消费者或生产者)的行为决策的目的是追求最优(效用和利润最大化)。因此,所谓完全竞争,实际上暗含假定:经济主体掌握了与决策有关的完全信息,经济主体在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计的未来会发生的情况,总是完全准确地符合于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这实际上抽象掉了关于未来的任何不确定性;第二个基本前提是连续的市场出清。它假定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伸缩性,通过价格调整使与成交价格相应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恰好相等。这种成交价格即是均衡分析中的均衡价格。因此,市场出清表示成交价格位于均衡价格。因为均衡价格表示需求者自愿或愿意买进的数量恰好等于供给者自愿或愿意售出的数量。

均衡分析在古典经济学中分为两种: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与到马歇尔手上完善的局部均衡论。前者假定各种商品的价格、供给和需求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的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达到均衡时才能决定。而后者假定某一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况,不受其他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

卢卡斯选择前者而弗里德曼选择了后者作为理论前提。当整个经济,尤其是劳动市场处于均衡(充分就业)状态时,一切愿意按照现行工资出卖劳动的数量(劳动供给)正好等于一切愿意以此工资购买劳动的数量(劳动需求)。在均衡状态下存在着不愿意按现行工资出卖劳动的失业者,他们被称之为自愿失业者,自愿失业者在整个劳动大军中所占的比例,被称之为自然失业率或自然率。

卢卡斯对约翰·F.穆思(1961)首创的理性预期理论最早产生重视,并最早把这些思想应用于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穆思的理性预期理论(或假说)认为,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经济主体在t- 1期(如当前时期)能预测t期(如未来时期)会出现的价格值,形成理性预期所依据的信息包含三个组成部分:模型结构的知识、政府政策操作方面的知识以及经济变量过去值的知识。经济主体在t- 1期主观预测某一变量(如市场价格)在t期实际会出现的数值将等于他在t- 1期所获得的这些信息计算出来的该变量的数学期望值,而后者则等于根据模型结构的有关知识计算出来的市场供求平衡时的均衡价格。所谓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人的主观预测必定与客观实际完全一致,而只是假定人们根据t- 1期获得的所有相关信息计算的数学期望将是最好的预测值。

同时,卢卡斯最早提出不完全信息观点,并将决定经济主体追求最优行为决策的信息由完全信息改为不完全信息。建立在以这种不完全信息基础上的最初的研究,也是由卢卡斯在《关于产量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的某些国际性证明》等文中进行的。在这篇文章中所得出的价格和产量之间的正相关曲线通常称为卢卡斯供给曲线。

卢卡斯根据理性预期假说,在追求最优的经济主体行为决策中加入预期形成方式;将决定经济主体追求最优行为决策的信息由完全信息改为不完全信息。正是在此基础上,理性预期学派才能在古典经济学两大前提下,尝试着建立有别于古典学派的理论体系即不确定条件下的均衡理论体系,并致力于解释古典经济学所难以解释的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以及价格水平对实际产量的影响和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的相关性,并对宏观经济政策问题做了有别于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政策的政策无效性说明。

2.理性预期宏观理论

卢卡斯在为理性预期学派寻求更加紧凑而复杂的古典经济学式的前提而做的开拓性工作及以后的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中,为理性预期学派创立宏观经济理论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卢卡斯运用新前提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得出了出清劳动市场理论。卢卡斯和拉平(1969)在《实际工资、就业与通货膨胀》一文中首创了一个方法。他们认为,工人为达到其毕生的收入(亦效用)最大化的目的,总是不断地替换闲暇和工作。在现期实际工资上升而预期在将来会下降到正常水平时,相对于未来的闲暇,现期闲暇价格上升,从而更多的劳动愿意被提供;反之,当实际工资永久性上升,闲暇的现期和将来的价格一样,不存在相对价格变动,因此不存在由于闲暇在两个时期的替代而造成的现期劳动供给的变化。这个理论把劳动市场劳动的投入变动解释为理性经济主体效用最大化选择结果的就业波动。

卢卡斯为了解释古典学派所不能解释的一般价格水平对实际产量的影响问题,提出了卢卡斯供给曲线,从而说明了价格和产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分析中,卢卡斯假设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是由N个完全相同的厂商(以一个典型的厂商i为代表)所组成,选择厂商i来研究其供给曲线,假定所有价格有完全伸缩性,并迅速出清市场,而且卢卡斯把自然率概念引入产量决定,认为在既定微观经济结构中,由经济主体依据对通货膨胀率的正确预期而产生的经济行为所形成特定的总产出、总就业量,就是“自然产出水平”和“自然就业水平”。此外,借助费尔普斯孤岛经济想象,假定厂商正处于不能进行瞬时通讯的隔离的孤岛上,由于厂商i只知道自己产品的价格而对整个经济中的其他价格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在区分总价格上涨中相对价格与绝对价格变动时,具有理性预期的厂商的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具有差距,使实际产量偏离其自然产出水平。

在均衡经济周期理论中,卢卡斯一方面借助于他和拉平共同创造的解释劳动市场周期波动的劳动力时空相互替代的概念及费尔普斯的孤岛经济想象,另一方面借助于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假说,认为经济主体决策是理性的,他们能稳定地收集并处理信息,在预测未来时,他们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对价格变动是长期还是短期做出判断。如果经济主体认为价格变动意味着他出售产品(实际)价格是长期变动,那么他不会改变产出。如果认为是短期的价格变动,由于闲暇和劳动之间的高度可替代性,即使价格的短期较小变动也会引起就业的较大波动。经济主体根据经验判断实际工资变动是由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平)引起还是由相对价格的引起。由于经济主体混淆总价格和相对价格的变动,所以如果一般价格水平未被预料到增加,单个经济主体根据过去的经验将一部分价格(工资价格)变动归结为一般价格水平(总工资水平)变动,将另一部分价格(工资价格)变动归结于相对价格(实际工资)变动。这样如果被观察的价格变动被认为是短期的和部分的实际工资变动,则就业增加,于是每个生产者决定增加劳动时间,从而使整个社会就业增加;反之,则减少。而导致周期波动的未被预料到的一般价格水平变动根源在于货币(货币存量的变动),所以称其周期理论为均衡货币周期理论。

3.理性预期,政策与经济计量

卢卡斯对于理性预期学派经济政策的主张与经济计量模型形成的主要贡献,是在批判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无效性及其经济计量模型的错误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经济政策主张及理性预期的经济计量模型。

理性预期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落脚点在于其政策无效性命题。最初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的是卢卡斯和萨金特。这个命题建立在两个假说及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基础上的:理性预期假说(以及附带假说即信息同等地被公众和货币当局所了解)、自然率假说和卢卡斯总供给函数。卢卡斯总供给函数表示对围绕自然率产量的偏离取决于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之间的偏差。经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货币供给的增长率不参与产量的决定,系统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根据卢卡斯总供给函数的观点,对于产量的自然率水平的偏离是由预期错误所引起的;高于(或低于)预期价格的实际价格促使人们认为相对价格已经改变,因此需要调整产量。如果人们具有理性预期并知晓与货币当局一致的信息,那么,他们利用所拥有的有关货币当局的政策规则知识来形成对于未来价格的预期。因此,只要政策使用系统的货币政策,理性的经济主体能使他们对政府货币政策的预期同实际货币政策基本相符。当货币当局随机改变货币存量时,由于经济主体信息不完全,导致理性经济主体预期出错,从而影响产量。理性预期要求这些错误的存在不超过初始的使人感到意外的时间。如果当局试图以系列的对于货币供给的正方向的冲击来使公众感到意外,公众会非常快地预期它们的政策以及它们对于价格水平所造成的后果,从而使政策变得无效。

卢卡斯认为,政府应放弃施行带规律性的政策,因为经济主体具有理性预期,政策有规律地施行,其规律性迟早会被经济主体觉察并作为决策的信息依据之一,使凯恩斯主义政府相机抉择的稳定经济政策为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抵消,因此,政府不如放弃施行这种带规律性政策,而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它的自发调节作用,这样反倒能使整个经济处于稳定状态。卢卡斯说:“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就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了。期望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

卢卡斯在研究中不仅发现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某些缺陷,而且建立了克服这些缺陷的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卢卡斯的分析有别于凯恩斯主义经济模型的地方在于:引入理性预期因素,将以前计量模型中结构参数从常数改为随机参数。在这种模型中,政策变动被看成是随机参数的变动,并从两方面影响经济体系,一方面改变经济主体的时间系列行为参数;另一方面改变控制体系的其他部分的行为参数,这种行为参数的变动方式主要依赖于政策变动方式。如果经济体系依照一种事先确定的、为人了解的规则而变动,则依据行为参数的系统变化值,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动就能预测出来。

4.理性投资理论

卢卡斯对投资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和普雷斯科特合作的《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一文中。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构造了一个分析竞争性行业的局部均衡模型。他们假设,行业由使利润贴现之和最大化的无差异厂商组成,生产所需的唯一投入是资本。由于实物投资存在调整成本,因此厂商的最优决策是使其实际资本存量缓慢调整到与其意愿资本存量相等。在该模型中,资本具有不变价格,对厂商产出的需求服从已知的马尔科夫过程。行业产出的价格取决于需求和行业供给,行业供给取决于资本存量。均衡实现时厂商选择的行业资本存量路线必须使由该路线确定的产品价格与厂商的预期价格相等。因此,该模型中的均衡是一种理性预期均衡。

卢卡斯和普雷斯科特根据福利经济学定理考察计划者问题时发现,计划者问题的解所决定的行业资本存量的马尔科夫过程,收敛于一个唯一的不变概率,从而为构造相应的经济计量方程提供了依据。

这篇文章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证明不确定条件下理性预期均衡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的方法,这一证明方法在以后被广泛采用。

5.经济周期理论

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并在后来的一系列文章中对该模型做了一些扩展和补充。经济周期理论是宏观经济学中分歧最大的一个领域。形成经济周期的根源是什么?经济周期的性质即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对这些问题,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理解。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都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需求方面,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供给冲击特别是生产率冲击是造成经济波动的根本原因。关于经济周期是外生的还是内生的这个问题,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认为,经济波动是由经济的内生力量决定的,经济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货币经济周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则认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产出波动是外生冲击造成的结果。

卢卡斯在《预期与货币中性》一文中最先提出了一个考察菲利普斯曲线的市场均衡分析框架。在卢卡斯之前,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曾分别指出产出与通货膨胀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替代关系,货币政策不具有长期的产出效应。但由于他们采用的是适应性预期假定,因此他们认为两者在短期内存在替代关系。卢卡斯发展了他们的观点,认为在理性预期条件下,两者即使在短期也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为了理解不完全信息的作用,先考虑完全信息条件下市场的均衡。假定年轻人知道在他的隔离市场上卖者的数量即同龄人的数目,由于在每个市场上的现期名义需求相同,年轻人可以根据他所处市场上的名义价格推断出两个市场的相对价格。假设他所在“岛”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则意味着该“岛”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相对较高,因为他在下期将购买商品的预期价格与年轻人的现期配置无关。假定替代效应占优势,则该“岛”每个年轻人供给的劳动相对较少,从而使该“岛”的产品售价上升。类似的分析表明,如果不存在货币供给增长的随机性,则货币量的波动也不影响实际产出。在完全信息条件下产出与通货膨胀之间没有关系。

现在假设信息是不完全的,根据市场出清假设,每个市场上的价格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当供给者发现名义价格较高时,他无法确定价格高是由于卖者少(第一种随机性)还是由于货币增长率高(第二种随机性)。他们的最优估计是,实际价格是名义价格的递增函数。这对两个市场都适用。因而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货币量的快速增长既产生通货膨胀又产生高产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存在的,但它并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所用。

在卢卡斯看来,周期的根源在于外生的货币冲击,周期的传导机制是信息不完全。该模型的缺陷在于,由于模型假设经济时刻处于均衡状态,因此货币冲击造成的产出波动的持续时间将非常短,从而不能解释就业和产出的持续波动。为此,卢卡斯在《一个经济周期的均衡模型》一文中,引入了信息滞后和实物资本两个因素,对初始冲击的持续影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信息滞后说认为,即使是过去的相关信息也不能完全为人们所了解,从而人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预期,这样波动就会持续存在。现在,信息滞后说已成为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标准解释。

6.增长理论

卢卡斯在增长理论方面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他的一篇为新增长理论的产生奠定基础的开创性论文——《论经济发展机制》中。文中揭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经验缺陷(即不能解释国家之间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巨大差异),提出了两个内生增长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在模型中,人力资本增长率是非工作时间的线性函数。人力资本投资所产生的收益没有全部被投资者获得,投资具有正的溢出效应。由于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经济中最优产出增长率高于均衡增长率。另外,整个经济的生产具有规模收益递增的性质,经济可以实现内生的增长。

如果不存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经济甚至将以更高的增长率增长。这一结论很重要,它意味着增长的发动机是内生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不是外生的技术变化。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可以解释各国持久收入的差异,但不能解释增长率的差异。由于人力资本具有正的外部性,相同技术水平的工人在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国家中获得较高的工资,因此该模型解释了存在着人口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强大吸引力的原因。

第二个模型是“干中学”的外部性模型。该模型包括两种商品和两个国家。在模型中,学习完全外在于厂商但完全内在于生产国;一种商品的生产率比另一种商品的生产率增长得更快;一国专业化于生产哪种商品完全取决于初始资源配置。如果两种商品的替代性强,生产率增长快的那种商品的消费将比另一种商品增长更快。当且仅当两种商品的替代性强时,专业化于生产知识密集型商品的国家才具有更高的增长率。一国开放贸易可能导致该国专业化于生产知识密集度低的商品,从而降低该国的增长率。

卢卡斯的这篇论文和保罗·罗默的论文激发了经济学家研究增长问题的兴趣,使经济学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支——新增长理论。卢卡斯和罗默都抛弃了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关于技术外生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采用收益递增的假设建立模型。由于允许资本(包含了知识)的收益不变或递增,罗默模型认为最发达国家可能增长最快。卢卡斯则强调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并界定了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这种外部效应的存在意味着一个工人的生产率越高,他周围的人将越聪明,这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解释。

卢卡斯和罗默等人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研究使得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年的沉寂后得以复兴。由于他们采用的新分析框架可以容纳各国在基本条件方面的差异(如技术水平的差异、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因此可以解释世界各国在收入水平和增长率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并使增长理论更好地与发展经济学融合起来。

三、社会影响

1.经济学界的天才

卢卡斯是在他58岁的那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据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般不颁发给60岁以下的人,诺贝尔评选委员会是基于何种考虑,人们无法完全知晓。似乎有这样一种猜测:鉴于经验,如果把这样一个重要的奖项颁发给了某个经济学家,他就有可能不再有新的研究和发现,也就是说,为了使那些伟大的经济学家能够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等待,等到60岁以后,在等待中让他产生更多的成就。而天才的卢卡斯则是一个例外。

对所有从事经济研究的人而言,卢卡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巅峰。他通过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一系列论文,直接冲击了长期占据主流的凯恩斯经济学,甚至被人认为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一场标志着凯恩斯学派终结和理性预期学派诞生的革命。也正是这一系列的论文,使卢卡斯在1995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颁奖词至今看起来依然如此动人心魄:“卢卡斯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改造了宏观经济分析和深化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卢卡斯已经使得直到70年代为止所发表的大多数经济理论站不住脚了。他也是自那时以来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2.嗜烟如命的“瘾君子”[3]

卢卡斯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经济学家,还是一位嗜烟如命的“瘾君子”。他的课堂经常烟雾缭绕,因为他走进课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拿出烟灰缸,点燃一支烟,一边吐云雾,一边阐发他的理性预期理论。他原来在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同事罗伯特·巴罗是一个厌恶香烟的人,在办公室门上总是贴着“禁止吸烟”字条,不过后面还补上“卢卡斯除外”。因为这位同事认为,与卢卡斯探讨经济学问题所带来智慧上的收获,足以补偿令人不愉快的烟味。

四、代表著作

卢卡斯的代表性著作有:

1.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Econometric Practice, with Thomas J. Sargen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January 1, 1981.

2. Studies in BusinessƽCycle Theory, MIT Press, 1981.

3. Models of Business Cycles, Blackwell Publishers.January 1987.

4. Recursive Methods in Economic Dynamics, with Nancy L. Stokey, and Edward C. Prescot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10,1989.

5. Lectures on Economic Grow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1, 2004.

已在中国出版的著作有:

1.为何资本不从富国流向穷国,应洪基、罗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经济发展讲座,罗汉、应洪基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经济周期理论研究,朱善利等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注释】

[1]根据诺贝尔官方网站翻译整理,http://nobelprize. 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1995/lucasƽautobio. html。

[2]根据期货听龙网整理,http://www. qhltw. com/html/200807/1/20080701174110. htm。

[3]资料来源:范久宇、张凤松,《看不见的手》,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p. 145- 1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