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鲁格曼 (Paul Krugman)
(1953年~)美国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
普林斯顿大学
今年的桂冠用以表彰克鲁格曼对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的研究所做出的贡献。通过证明规模经济对贸易格局和经济活动定位所产生的影响,他的思想已引起人们对这些问题研究的广泛调整。
——瑞典皇家科学院
2008年10月13日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时左右,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他获得的奖金额度仍为1 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不会受金融危机影响。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研究所做出的贡献。瑞典科学院赞赏他创建新理论回答了有关自由贸易的问题:“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有何影响?全球城市化有何驱动力?”授奖评语说,克鲁格曼借此整合了先前完全互不关联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这两个研究领域。
一、生平简介[1]
1953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十几岁时,他就成为科幻文坛超级大师阿西莫夫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名著《基地三部曲》的拥趸,书中利用经济及社会力量导入模型而拯救幻想中“银河帝国文明”的描述让他终生难忘,当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拯救文明的心理史学家。“其实,我当时最大梦想就是成为心理历史学家,这直接促使我走上经济学之路,因为社会科学中经济学方法最接近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心理史学。”30多年过去了,这个总是一件套头毛衫、胡子拉碴的55岁的男人仍旧多少有些尴尬地回忆自己的少年。对他而言,经济学能够将帝国兴衰与王侯更迭这些重大历史事件转化一纸符号数字,并且进而可以解释预测,这种理解带来的兴奋无可比拟,这或许也正是他的天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的源泉所在。
20世纪70年代,克鲁格曼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进入经济学重镇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这段时间被克鲁格曼形容为“单调”。其间他醉心历史,不少时间都用在选修与历史相关的课程。但是,他对经济学的深刻理解被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赏识,不仅主动选他作为研究助理,并且引导他走向职业经济学家之路,大学毕业之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顺理成章地进入了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在MIT接受主流经济学训练。在他的MIT岁月中,经济模型与现实观察结合,直达假定的研究范式让克鲁格曼大开眼界,随后几年,他逐步奠定了他开创的“新贸易理论”基本视角:规模递增与不完全竞争在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对于两百多年比较优势理论的颠覆与重建。
克鲁格曼博士毕业后到耶鲁大学任教。1978年,他去探访著名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的作者),当时多恩布什在学界与政界都享有崇高声誉,被克鲁格曼誉为“经济学家中的经济学家”,正是这位大师鼓励克鲁格曼完成有关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而这篇论文在1979年让克鲁格曼一举成名。当年7 月,他把这篇论文提交到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讨会上,参加这个会议的都是当时国际上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当他开始宣读论文时,人们没有加以注意,都在相互交谈。渐渐地,大厅安静了下来,人们停止交谈,专心地倾听克鲁格曼的演讲。克鲁格曼回忆道:“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90分钟。”
20世纪80年代之后,克鲁格曼职业生涯一帆风顺。他开始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发表演说,参加研讨会,会见各式各样的人。1982 年,克鲁格曼刚从瑞典的一个国际会议回来就接到费尔德斯坦的电话,邀请他去华盛顿任职,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在华盛顿任职的经历中,他发现了自己的另一项才能: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述严肃的经济学问题。1983年里根的总统经济报告就是由克鲁格曼主笔的。
华盛顿的一年使克鲁格曼身心俱疲。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既不做学问,也不问政治。不过在外人看来,他“混”得很不错:年纪轻轻就成为终身教授,拿着丰厚的薪酬、常常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参加各种会议,甚至还写出了几篇挺好的论文。不过,克鲁格曼的内心极为失落,他说:“和世界上99%的人相比,我没什么可抱怨的。但我的参照对象是同辈中最成功的经济学家,我还没有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1987年,克鲁格曼开始重新恢复了创造力,他写出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体系的作用、贸易集团化。这些文章获得的好评打消了他对自己研究能力的怀疑,他开始开辟一个新的领域——新贸易理论。这些成就使他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1988年,克鲁格曼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该书一出版即在美国引起轰动。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成为各大学和贸易公司的标准教材。各大公司的总裁在看到他所著的书之后纷纷找上门来,请克鲁格曼为他们做商业咨询。这段时期克鲁格曼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课题——经济地理学。他雄心勃勃地想把这个课题发展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并在这个领域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992年的总统选举使克鲁格曼在全美国人面前大出了一番风头,他在电视上的经济演说给克林顿极大的帮助,但是克林顿在执政之后并没有启用他为总统经济顾问,而是选择了伯克利大学的女经济学家泰森,原因在于克鲁格曼的性格过于刚直,在华盛顿和学术界都得罪了不少人。克鲁格曼自己也说:“从性格上来说,我不适合那种职位。你得会和人打交道,在人们说傻话时打哈哈。”
1996年,克鲁格曼又一次令世人大吃一惊,他出版的《流行的国际主义》一书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他提出,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之上,迟早会幻灭”。他认为,亚洲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已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将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大规模调整。1997年,该预言成功验证,有力奠定了克鲁格曼作为“新一代经济学大师”的地位。该书在短短两年内重印了8次,总印数达120万。同时,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自此克鲁格曼名声大噪,出了几本深入浅出又好看的经济读本,并在《纽约时报》写专栏,影响公共政策,如证明欧洲发达国家的公共医疗不单对全民的健康保障胜过美国私营的医疗体系,而且成本与经济效益都比美国好。当然,克鲁格曼更是小布什的严厉批评者。克鲁格曼在公共空间的激情言论或多或少遮蔽了他的学术贡献应有的理性光芒。不少媒体就把他主要看做亚洲金融危机与次贷危机的预言家,甚至断言他获奖受惠于大环境。其实,对亚洲发展模式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预警不过是众多批评矛头之一,克鲁格曼只是将意见广泛传达到公共空间,他也很坦诚地表示,没有预测到美国金融风暴的严重程度。
二、学术贡献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洛的爱将。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其关键思想是报酬递增。克鲁格曼对经济学的突破性理论贡献是创建了新贸易理论和创建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同时,他在国际金融和萧条经济学领域也有着突出的贡献。
1.关于新贸易理论的研究[2]
克鲁格曼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缔造者。新贸易理论1979年刊登于荷兰《国际 经济学杂志》,篇幅长达10页。文章认为,全球化趋向于制造业基地产品和地点的集中,趋向于增加都市生活压力,在集中的过程中把人们吸进中心。上述过程会造成地区分化,形成一个高技术都市化核心区和一个欠发达“外围”地带。城市拼力跟进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里的集中问题成为重大政策课题,对发展中国家尤甚。而城市化使都市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难度日益增加。
新贸易理论有别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处,在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之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因此,贸易应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国家间发生,例如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而欠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却并不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而是在要素禀赋极为相似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而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导致一个国家可能既出口汽车也进口汽车。这些事实对传统贸易理论构成了严峻挑战。
克鲁格曼在《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格局》(1980年)等论文中所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是对李嘉图传统的背离。该理论认为,即使在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本身也可以是产生贸易的原因。尤其是产业内贸易使得专业化与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并进而导致更低的价格和更大程度的商品多样化。虽然历史上也曾有经济学家认识到规模经济是导致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他们没有将这种思想模型化并做出合乎逻辑的推论。克鲁格曼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所构建的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拓展应用于具有可分性产品的国际贸易领域,从而构建了一个不仅是全新的,而且是综合了传统观点的新贸易理论模型。
克鲁格曼认为,新贸易理论模型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因为,当交换基础是各种要素的禀赋差异时,开放贸易会有损于双方中某一方的利益;但如果交换是以规模收入递增为基础,贸易开放就会对双方均有利。
2.关于新经济地理的研究[3]
克鲁格曼的另一突破性理论贡献是多年来致力于经济地理学的复兴研究,创建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他最早对新经济地理学思想进行的系统阐述见于1991年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这一论文中,并在随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著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克鲁格曼认为,以前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分析“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工具,导致空间问题长期被排斥在外,现在,由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分析工具的发展,可望将空间问题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报酬递增规律如何影响产业的空间集聚,即市场和地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上。他的基本观点是,规模经济与下降的运输成本相结合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以及为什么相似的经济活动集聚在相同区位。克鲁格曼曾运用“中心—外围”模型分析一国内部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在该模型中,处于中心的是制造业地区,外围是农业地区,区位因素取决于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相互影响。假设工业生产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生产活动将趋向于空间集聚。
克鲁格曼还通过重新诠释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性的观点进一步论述了产业集聚的形成过程。在他看来,产业地方化现象产生于基本要素、中间投入品和技术的使用等供应方面的外部经济性,具体而言分别是:(1)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效应。即来自同一地方、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的聚集能集中越来越多的技术工人,帮助企业克服种种不确定性;(2)中间投入品效应。一种产业长期集聚于一地可以吸引许多提供特定投入和专业化服务的供应商,使之逐渐成为地区的生产中心;(3)技术“外溢”效应。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信息在地区内部更易流动和获得,因而聚集在一个地区内的企业更易获得正的外部性效应。
克鲁格曼认为,报酬递增同时以规模经济和正的外部性方式出现,在产业集聚的形成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前者使产业在特定区域集中,后者使不同企业和相关产业集中,造成地区专业化,这样,产业的空间集聚和区域专业化就成为克鲁格曼运用报酬递增原理来分析产业集聚现象的两大依据。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有别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处在于,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了重新考察,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的某些问题的直观表述进行了较严格的论证和说明,从而试图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范畴之中。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重均衡、历史、预期、突变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空间经济活动的基本视角,它们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内涵。同时,由于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因而也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在克鲁格曼看来,新经济地理学应看作对新贸易理论研究的深化,甚至可以认为,新贸易理论将在某种程度上包容于新经济地理学之中。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推进,经济的竞争主体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是国家之间而是区域之间的竞争。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界线已变得越来越模糊。新经济地理学为研究国际经济问题提供了另外一种新视角。
3.关于货币危机理论研究[4]
克鲁格曼在货币危机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在四代货币危机理论中,他的贡献贯穿始终,对于第一代、第二代和第四代模型更是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观点和模型。
克鲁格曼(1979b)提出了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其主要结论是,与固定汇率相矛盾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外汇储备的耗尽,最终使得固定汇率制度崩溃,但这个过程不是一个平稳的过程,而是有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上固定汇率制会遭到突然的投机攻击。Obstfeld(1984)在克鲁格曼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1997~ 1998年前后,旨在解释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出现,克鲁格曼(1997,1998)是其中的代表性模型。克鲁格曼认为汇率市场是无效率的,羊群效应非常显著,这种模仿型行为很可能会产生货币危机。克鲁格曼还指出提出了金融过度的概念,当一国的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入国际金融市场时,金融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会转化成为证券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过度积累,引发金融泡沫,加剧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造成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在特定条件下,当金融机构的过度金融行为推动的泡沫难以为继时,资产泡沫就会破灭,由此导致的巨大规模呆账使政府难以承担,外资和部分内资就可能出现退出和外流,从而造成国内资产价格下跌,最终导致汇率制度的崩溃。克鲁格曼(2002)进一步提出了第四代货币危机模型,该模型类似于第三代模型,只是把聚焦点更多地集中在资产价格而非汇率上。谈到克鲁格曼的货币危机理论就不能不论及著名的“三元悖论”。这是克鲁格曼在M- F模型上提出的,基本内容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不可能同时做到汇率固定,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对“三元悖论”的最好说明,东南亚国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没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
4.关于汇率目标区理论的研究
克鲁格曼的汇率目标区理论集中体现在克鲁格曼(1991c)关于汇率目标区的文献中。克鲁格曼的理论模型研究了汇率在目标区内变动的特征,当汇率在中心汇率上下一定幅度内波动时,政府不予干预,当汇率接近浮动上下限时,政府才出面干预。克鲁格曼还指出汇率目标区的分析方法类似于期权定价和不确定性下的投资。
5.关于萧条经济学的研究[5]
克鲁格曼的萧条经济学理论是以他的专著《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为代表的。在书中,他既否定东亚奇迹的经济成就后再度语出惊人,指出当前经济的普遍问题是需求不足,所谓萧条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克服需求不足的问题。在一个没有足够需求的世界里,自由市场原则是难以运行的,所以需求不足才是问题的根源。他认为治理萧条的办法,对于富国而言应利用利率杠杆,对于穷国而言应放弃固定汇率,要改善对银行的监管,而且在出现危机时政府必须果断地实施紧急管制。
三、社会影响
保罗·克鲁格曼,24天更新98篇的博客狂人、大众报刊专栏作家、共和党政策疯狂攻击者、养猫、两次婚姻、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粉丝、人缘据说很一般、而且容易情绪化……乍看上去,这个出生在美国婴儿潮时期、中产家庭、看科幻小说长大的中年男人并不格外有趣,甚至有些自闭。但是,我们发现,他24岁就构筑出汇率危机的初步模型,并成为该领域的开创者,30岁即发表了多篇顶级经济论文,38岁就获得有“小诺贝尔经济学奖”之称的美国经济学会为杰出中青年学者而设立的克拉克奖。显然,此刻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他来说是实至名归,唯一的意外就是得奖太早和一人独揽。
“今早,有一件趣事发生在我身上……”这则简短博客马上被祝贺的留言淹没。这份幸运连克鲁格曼也颇感意外,自觉过早。虽然他得诺奖也被业界公认不过是时间问题。
“说实话我觉得经济学很有趣,并不像有人感觉的那么乏味。”克鲁格曼说,他迷恋经济学观念诠释预测世界的强大力量,“我们都渴望权力,希望成功,但终极的奖赏是理解的愉悦”。
根据克鲁格曼的学术地位以及在当今经济形势下所做出的贡献,克鲁格曼在社会影响中扮演了当代的凯恩斯、金融危机的预言者、布什政府的批判者和救市方案的制定者四个重要角色。
1.当代的凯恩斯[6]
与凯恩斯相似的不仅是其文笔,克鲁格曼的世界观和政策立场带有鲜明的凯恩斯主义色彩。他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推出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道:“世界经济还没有进入萧条,可能也不会在短期内进入萧条,尽管萧条没有来临,萧条经济学,即专门讨论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的经济学,已经重返历史舞台了。”因此,或许为了激发人们重视萧条的可能性和破坏力,克鲁格曼向世界发出了大萧条的警示,并且将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相提并论。
这番言论在当时可谓是骇人听闻。尽管如此,多数人仅仅是把克鲁格曼的书当作畅销书来读:话题沉重、具有挑战性却论述有力。即便是现在,很多经济学家还认为衰退是微不足道,对衰退的有关研究也是一个逐步消失的话题。
自由市场的推崇者认为,政府干预刺激需求的做法是自由市场的敌人,克鲁格曼力图告诉我们的是:他们错了。在一个没有足够需求的世界里,自由市场原则是难以运行的。克鲁格曼认为,萧条经济学是对免费午餐的研究。世界上确实存在免费的午餐。因为在萧条时期,部分资源是闲置的,可以随手取来。当我们有办法雇用更多的失业工人开动机器时,并不会造成其他产业生产要素的减少。
在某种程度上说,克鲁格曼就是当代的凯恩斯。他不是像学院派新凯恩斯主义者那样,赋予凯恩斯理论以新的生命力,而是致力于劝说公众和政策当局回到凯恩斯的立场上来。凯恩斯有一本文集名为《劝说集》,其中说到成功的劝说有时候比完善模式更为重要。在全球金融大厦陷入风雨飘摇之际,市场至上的教条和对道德风险的担忧显得苍白无力。对于破除这些教条和担忧,克鲁格曼总能让我们不再犹豫。
2.金融危机预言者[7]
1994年,在亚洲经济一片看好声中,克鲁格曼语出惊人,他在权威学术杂志《外交事务》双月刊上发表专文,批评亚洲模式侧重于数量扩张,轻技术创新,所谓的“亚洲奇迹”是“建立在浮沙上,迟早幻灭”。因为仅靠大投入而不进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在高速发展的繁荣时期,就已潜伏着深刻的危机,迟早要进入大规模调整。在亚洲经济玫瑰满途的日子,克鲁格曼教授的论断犹如乐章中的不和谐音,尖锐刺耳,举世为之哗然。1996年,克鲁格曼在《流行的国际主义》一书中大胆预测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的金融风暴印证了他的独具慧眼,也奠定了他作为新一代经济大师的地位。
在2005~ 2006年间美国经济让人摸不着方向,此时的克鲁格曼嗅到了经济危机的味道。“在出现拐点时,那些通常代表经济风向标的各种指数往往会指向不同的方向。”2006年底,克鲁格曼发表了一篇名为《经济风暴的征兆》的文章,提前预测到了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2007年,克鲁格曼又开始著书立说对布什政策提出最严厉的批评,并提出潜在危机的重重危害,还发出警告,“那些以为美联储或者任何人会有一个计划让金融危机过去的人,将会失望”。2008年3月,他在接受专访时预测:“我很担心这种情况(日本式的经济衰退)在美国发生,此次危机有可能和20世纪90年代末的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初的网络危机一样严重。”一个季度后,他说的经济衰退终于从格林斯潘和保尔森的口中得到证实。就在2008 年3月,克鲁格曼预言,美国住宅价格要回到合理水平,将平均下跌25%,甚至40%至50%。他还认为,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这种模式不应成为解决今后大问题的方式。
果不其然,2008年9月,华尔街的金融巨头纷纷倒下,一场惊心动魄的危机正在迅速蔓延。随后事态的发展,再一次让克鲁格曼的预言成为现实。他提醒公众:“我们处在一个必须时刻系紧安全带、动荡不安的世界经济中”,而且他认为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
在得知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后,克鲁格曼在接受采访时给世界经济走势做出了诊断:此次危机已经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危机同样危及实体经济,即使信贷市场被盘活,未来还是有可能会出现严重衰退。在克鲁格曼看来,“我们正在目睹一场和20世纪90年亚洲金融风暴同样严重的危机。这次危机在某些方面可与大萧条时期相提并论”。
3.布什政府批评者[8]
克鲁格曼的诨号是“傲慢的驴子”,在学术上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任何政党开战。作为布什政府政策坚定的批评者,克鲁格曼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这种风格。
在小布什当选总统不久,克鲁格曼就开始担任《纽约时报》的专栏作者。在此期间,出于对布什政府政策的义愤,同时也出于一名经济学者的职业道德,克鲁格曼开始撰写评论文章,深入剖析布什政府的政策。从加州能源危机、安然公司事件到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以及倒萨战争,克鲁格曼经常在大众媒体人云亦云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戳穿布什政策背后各种骗人的小把戏。2001年3月他指出加州的能源危机是假相,与当局关系密切的大公司对于市场的操纵显然是罪魁祸首。克鲁格曼认为:“那些公司要么是圣人要么就是奸商”,12个月之后安然倒闭。克鲁格曼的观点与当时华盛顿的“御用”经济学家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2003年9月,克鲁格曼精选了自己3年来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专栏文章,结集出版《大破解——我们迷失在新世纪》一书,由于其起止时间和布什参加总统竞选并当选几乎同步,遂成为克鲁格曼“倒布”的最有力武器。
克鲁格曼的文章对布什政府的社会保障计划、减税计划以及能源和环境政策所依据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克鲁格曼提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主导布什政府政策的美国右派保守势力将是一支“颠覆性的力量”,其隐含动机是想从根本上变革美国现行经济和政治制度,是想根除罗斯福新政以来所构建起来的福利体制。
在克鲁格曼看来,正是布什政府前几年推行的过于宽松和缺乏监管的政策,催生了此后的金融泡沫,最终引爆今天的危机。“布什先生令我们的政府堕落,并且损害了立法的原则。”克鲁格曼在2007年5月18日的一篇专栏文章中这样写道:“他已将美国领入战略灾难和道德贫穷。”
克鲁格曼一直是布什政府的批评者,从伊拉克战争到减税计划,他认为政府错误的政策导致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他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与大萧条时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两次危机惊人的相似超乎我的预料,”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说,“我们的金融系统处于失控的状态,人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购买国债和饮用水。”
其实,透过“倒布”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务实的克鲁格曼。作为最坚定的自由市场支持者,克鲁格曼只是不希望看到美国经济被华尔街以金融创新的名义绑架,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大搞虚拟经济和疯狂的毫无理智的进行所谓金融创新。他批评政府的潜台词在表明一种观点:只有强大的实体经济和谨慎的金融创新才能支撑美国经济的发展。
4.救市方案制定者[9]
克鲁格曼撰文指出,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发展可分成四步:第一步,住房市场泡沫破裂使拖欠贷款和丧失赎回权的案例激增,继而使抵押支持债券的价格暴跌。第二步,金融交易亏损使众多金融机构所持资本相对于它们的债务而言太少。泡沫时期大家都欠下巨额债务,资本短缺变得尤其严重。第三步,资本短缺,致使金融机构不能或不愿提供经济运行所需要的信贷。第四步,金融机构一直试图以出售包括抵押支持债券在内的资产方式减少债务,但这导致资产贬值,令财务状况变得更糟。这种恶性循环就是一些人所说的“去杠杆化悖论”。
在新的救市计划被批准之前,保尔森的救市计划呼吁联邦政府买入7 000亿美元问题资产,主要是抵押支持债券。克鲁格曼认为,这也许能打破去杠杆化的恶性循环,即危机第四步。即使这一点也并不确定:不仅财政部拟议购买资产的价格,许多资产的价格同样承受着下跌压力。即使恶性循环得到遏制,金融体系仍然会面临资本短缺。
因此,克鲁格曼强调,从这次危机的成因看,政府似乎应该从第二步、而不是第四步入手进行干预:金融体系需要更多资本。如果救市计划用力在第四个环节,那是“金钱换垃圾”之举。
克鲁格曼强调,国会宜暂缓片刻,着手认真修改救市计划,让它成为能解决真正问题的计划。不要让自己迫于压力草率行事。如果救市计划按现在的样子获得通过,不太遥远的将来我们都会后悔不已。克鲁格曼称,化解危机要做的就是采取过去多次金融危机中曾采用的做法,由政府向金融机构注资、换取部分股权,以解决资本不足问题。资本注入经常被称为暂时局部国有化,这是许多经济学家支持的解决危机的办法。
在美国众议院会议,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弗兰克与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内的11位经济学家一致同意了政府直接注资换股的做法。美国政府救市方案最终沿着克鲁格曼画出的轨迹进行。
四、代表著作
在过去十余年间,克鲁格曼出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发表文章几百篇。他的文笔清晰流畅,深入浅出,这些著作和文章不仅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普通大众的良师益友。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他的代表性著作有:
1.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 1979.
2. A Model of BalanceƽofƽPayments Crise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 11,1979.
3.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 1980.
4. Intraƽindustry Specialization and the Gains from Trad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1981.
5. History Versus Expectation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2), 1991.
6. Target Zones and Exchange Rate Dynamic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3),1991.
7.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1991.
8. Are Currency Crises SelfƽFulfilling?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1, 1996.
9.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Increasing Returns,Imperfect Competition,and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y, with Elhanan Helpman. MIT Press, May 1985.
10. Adjustment in the World Economy, MIT Press, August 1987.
11. ExchangeƽRate Instability(Lionel Robbins Lectures), MIT Press, November 1988.
12. Trade Policy and Market Structure, with Elhanan Helpman. MIT Press, March 1989.
13.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Trade, MIT Press, April 1990.
14. Geography and Trade (Gaston Eyskens Lecture Series), MIT Press, August 1991.
15. Currencies and Crises, MIT Press, June 1992.
16. What Do We Need to Know About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 190,July 1993.
17. World Savings Shortage, Inst for Intl Economics,September 1994.
18.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3rd Edition), with Edward M. Graham.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February 1995.
19. Development, 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Ohlin Lectures), MIT Press, September 1995.
20. The Spatial EconomyƽCities, Reg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ith Masahisa Fujita and Anthony Venables. MIT Press, July 1999.
已在中国出版的部分著作有:
1.流行的国际主义,张兆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6版),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海闻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克鲁格曼的预言——美国经济迷失的背后,张碧琼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4.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8年版。
5.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以)赫尔普曼合著,尹翔硕、尹翔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模糊数学:布什税收政策导引,何志强、邢增艺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7.宏观经济学(经济科学译库),(美)韦尔斯合著;赵英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微观经济学(经济科学译库),(美)韦尔斯合著,黄卫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9.致命的谎言:揭开经济世界的真相,陈宇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0.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和2008年经济危机,刘波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11.投机败局:克鲁格曼谈不稳定的汇率,刘煜辉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注释】
[1]根据“保罗·克鲁格曼学术生涯和主要著作回顾”(http://www. jrj. com)资料整理。
[2]根据《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光明日报)资料整理。
[3]根据《克鲁格曼与“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光明日报)资料整理。
[4]根据《克鲁格曼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http://bank. financeun. com/)资料整理。
[5]根据《克鲁格曼:再论萧条经济学的回归》(http://www. jrj. com)资料整理。
[6]资料来源:正读克鲁格曼(http://www. jrj. com)。
[7]资料来源:克鲁格曼:7 000亿是“现钞换废纸”(http://www. jrj. com)。
[8]资料来源:危机预言者、布什批评者:克鲁格曼获诺贝尔奖(http://www. jrj. com)。
[9]资料来源:克鲁格曼:7000亿是“现钞换废纸”(http://www. jrj. 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