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经济复苏的结构性保证
日本经济曾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出现复苏的迹象,然而这两次复苏均未能持续,刚有起色旋即剧烈下降。这种起而又落的反复,不能不使人们对当前的经济复苏能否持久心生疑惑。但是,如果对这次经济复苏进行深入考察,就有理由判断这次经济复苏有着许多结构性的保障,是难以逆转的。大体上可以归纳出以下三个结构性保证。
(一)创新成为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旋律
这首先在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上体现出来。尽管日本经济受“泡沫经济”的重创,但是企业从未放松过对研究开发的战略投入。近年来在新制造业战略的指引下,不断增大投入力度。2000年科研经费占GDP的比重,日本为3.12%,美国为2.65%,德国为2.37%,英国为1.87%[11]。据《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企业研究开发调查报告,自2000年以来日本企业对研究开发的投入经费连续三年增长。调查表明,有75%的企业准备大幅度增加研发经费,55%的企业计划在今后五年内每年提高研发经费比例[12]。在研发经费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合作开发正成为日本企业研发的新特征。相对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无力单独进行重大技术攻关,为此,日本政府于1998年公布了TLO法即《大学等研究机构技术转移法》,以减免税收、提供补贴等方法鼓励中小企业同国立科研机构、大学合作开展研究。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独立行政法人经济产业研究所发表的《平成十五年度日本技术革新中的产学合作实态调查》称,70%的日本企业都在以各种形式同国立研究机构、大学开展联合开发。合作开发的重点大多集中在医药、电子电器和建筑行业[13]。
持续和大量的科研投入,使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有了新的动力和物质支持。日本经济产业省制定的日本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日本制造业已经由成本节约型向创造领先型转变。前者以使用从欧美引进的新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为特征,后者则是通过研究开发实现本国资源的最优配置。日本企业已经出现了五个新兴产业群。它们是:(1)第三性产业。所谓第三性产业,是指处于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之间的产业,具体来说是以数码技术和网络技术武装起来的家电、系统化的机器人、ITS信息服务的汽车等,其中信息化家电的市场规模在2025年可从现在的5万亿日元上升到28万亿日元。(2)尖端产业。近年来以国家投入为主体而形成的尖端科技已在海洋、航空、太空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主要有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新型超音速飞机和人造卫星等。日本政府期望这些产业的发展能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波及效果,预料尖端产业到2025年也会达到15万亿日元的规模。(3)老龄化产业。由于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的家庭护理、疾病预防、家庭病床、安全管理和康复、基因诊治等产业规模如今已达39万亿日元,2025年将达到155万亿日元。(4)环境产业。目前以环境监测、环境整治、灾害防治、循环利用为主体的市场规模为15万亿日元,2025年将达到60万亿日元。(5)感性产业,即新型文化娱乐产业。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收入的增加,消费的重心正在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使人的感官得以满足的电子游戏、动画、电影、音乐、时装、家具以及运动和观光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群,市场规模现已达31万亿日元,2025年将达23万亿日元。日本经济产业省认为,这五大产业群将是今后日本的活力之所在[14]。
(二)竞争成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基调
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一段时间内,日本被相当多的西方媒体讥讽为“发展中的资本主义”,认为日本是不完全竞争的资本主义,其政府行为、企业组织、市场结构均与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相当距离。日本财界对泡沫经济的反思由此而从经济产业深入社会体制层面。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决策层发起了一连串的体制改革,力图把竞争机制融入社会经济各领域、各层面中去。
首先是政府体制的改革。从桥本龙太郎到小泉纯一郎,无不高举行政改革的大旗,效仿里根、撒切尔夫人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保守主义,强调民间活力,减少政府干预,中央政府机构从22个省、厅减少到现在的1府12个省、厅,包括邮政在内的一大批政府主办的企事业单位被民营化。
其次,战后延续了几十年的“企业系列”被彻底打破。原来各自成系统的三菱、三井、住友、芙蓉、安田等企业集团在严峻的经营危机冲击下被迫相互兼并。仅在1999年8—10月的三个月内就出现多起跨集团的兼并和改组。8月20日,第一劝业银行与富士银行、日本兴业银行合并;10月7日,东海银行与朝日银行合并;10月9日,DDI、ICDD与ICDD合并;同日,日石三菱与科斯莫石油合并;10月14日,住友银行与樱花银行合并;10月16日,三井海上火灾保险与住友海上火灾保险等合并。在短短两三年内,日本银行业从1990年前的22家银行兼并改组为4家。直到现在,这种跨集团的兼并仍在震荡着日本。2004年7月,东京三菱银行要与原富士银行等合并而成的日联银行(UFJ)合并,由住友银行和樱花银行合并而成的三井住友银行又横插一杠,也提出有意收购日联银行。旧财团的企业合并,彻底打破了战后日本几十年形成的企业格局,相互持股、相互照顾的局面不复存在,昨日之友成为今日之敌,从而激化了企业之间的竞争。
再次,在企业内部论资排辈的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用制已趋瓦解。2001年松下电气公司出现首次亏损后,立即裁减1.3万名员工,同时将上至公司董事下至课长的全体经营管理者的月薪降低了15%。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松下一向被公认为是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用制的创始者。其创始人松下幸之助曾经发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松下决不解雇一名员工。
(三)两党轮流执政的政治结构已现雏形
众所周知,自民党一党长期执政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鲜明特征,这在战后经济复苏时期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上述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日本政治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在野党几经分化,已经形成了以民主党为主体的强大阵营。民主党虽然在政策和执政能力上有许多弱点,但其事实上已经成为能与自民党对阵、随时可以上台执政的竞争对手。在2004年7月12日揭晓的第20届参议院选举改选的121个议席中,自民党获49席,民主党获50席,公民党获11席,共产党获4席,社民党获2席,无党派获5席。民主党刷新了1989年参院选举以来在野党所获议席的纪录。当时风头最盛的社民党也只获46席[15]。民主党不仅在议席上逐渐逼近自民党,而且早就建立了“影子内阁”,为其将来上台做好了组织上和政策上的准备。民主党的崛起,意味着日本政坛经过十多年的分化组合,已经初步形成了保守两党轮流执政的态势。有理由认为,日本的政治结构已经具备了各大利益集团之间平稳交接政治权力的功能。各大利益集团可以通过选举选择自己满意的政党上台执政,来体现自己的意志,寻求自己的利益。与自民党一党专政时的密室政治相比,这无疑是一个进步,至少可以避免因自民党内各派阀的权力之争而打乱经济的正常运行。
日本财界对政治结构的这一新变化的反应是十分灵敏的。2004年1月28日,日本经团联发表了《2004年第一次政策评估报告书》,该报告对自民党和民主党的政策水平与执政能力作了系统的公开评价。整个政策评估由三部分组成,即:(1)总体评价;(2)依照政策优先事项的评价;(3)综合事项评价。其核心部分是第二项,即各政党政策与财界关心事项的对照。在这一部分中,经团联明确地列出了十项要求政党优先考虑和实施的事项。其中主要有:(1)为经济再生和强化国际竞争力而进行的税制改革;(2)消除将来不稳定因素的社会保障改革;(3)为引入民间活动而进行的行政改革;(4)为实现科技立国而进行的环境整治;(5)确立能源战略和促进产业界自身努力的环境政策等。经团联按自民、民主两党政策主张与上述十项优先课题之间的一致性及两大政党为实施这些政策所作的具体努力分别打分,分数由A至E分为五个等级,A为积极推进,E为消极后退。令人深思的是,财界给两党打出的分数大体相当,自民党略占上风。在各党政策与财界优先事项的一致性上,自民党得了两个A、八个B,民主党得了五个B、三个C、两个D。在各政党为政策实施所作努力上,自民党得了一个A、八个B、一个C,民主党得了三个B、五个C、两个D。给自民党的总体评语是:尽管缺乏具体实施细则,但其政策与财界的关心事项基本一致。给民主党的评语则是:其行政政策、住宅政策等与财界关心事项基本一致,但在环境政策和雇用政策上与财界有所差异。同时,又表示希望民主党为从单纯的批判型政党转变为能上台执政的有独自政策取向的政党而努力[16]。经团联表示,今后每年都要发布这种政策评估,并强调这是企业向政党支付政治献金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