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日两国的FTA谈判进程
面对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在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经济一体化的问题上,中日两国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各自不同的战略。具体来说,中国选择了与东盟的多边谈判的方式,而日本最初选择了与东亚各国的双边谈判的方式。
中国加入WTO之后,马上着手与东盟的多边谈判。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就建立FTA达成共识,并于2002年11月签署了包括撤销各项关税的一揽子框架协议,确定了在10年内建立FTA的总体目标。自“早期收获计划”于2004年1月1日实施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有近600种农产品实施零关税,双边贸易发展迅速。2005年7月20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定”正式实施,7000种商品实施低关税和零关税,标志着中国—东盟的FTA建设进入全面实质性运作阶段。随着中国和东盟货物贸易协定的签署和实施,目前有关投资和服务贸易协定的谈判也正在进行之中。
2001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83亿美元。据统计,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增长迅速,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总体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超过30%以上。2006年,中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60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3.4%[2]。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旦建立,在人口总量上将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自由贸易区。虽然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还不及这两个地区,但进出口总额将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第二大自由贸易区。
另一方面,选择双边谈判的日本则与东盟各国的谈判进展相对缓慢。2004年4月,日本与新加坡签订了第一个双边协议——“日新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在此基础上,同年11月,日本政府制定了具体的FTA战略,提出了自由贸易协议谈判的指导方针和推动贸易协议谈判的先后顺序。其战略明确提出,在东亚地区日本以东盟各国和韩国为重点推进自由贸易谈判。进入2004年以后,日本先后分别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进行谈判。经过两年努力,好不容易在2006年6月与马来西亚签订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议,并于7月开始具体实施。这对日本来说是在东南亚地区的第二个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与其他大多数东亚国家,尽管有的达成了基本框架协议,但是没有更多实质性进展。
日本与东亚各国FTA谈判进展缓慢,除了日本选择了与东亚各国双边谈判方式的原因以外,日本政府政策摇摆不定,各部门之间意见不统一,各有主张,难以协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譬如,经济产业省主张与整个东盟缔结FTA,外务省则主张与东盟各国分别缔结双边协议,而农林水产省以食品安全保障为由不愿开放日本的农产品市场。政府内部争夺FTA谈判主导权的争执时有发生。除此以外,日本政府希望通过FTA谈判迫使东亚各国开放工业产品和投资市场,但是迫于国内各利益集团的压力,又不愿意开放本国的农产品和劳动力市场,使谈判陷入僵局。
中日两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与东盟各国的FTA谈判,呈现出相互竞争的态势。但是,作为该地区两个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和日本的双边谈判,却迟迟难以展开。
早在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缔结基本框架协议的时候,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的中日韩首脑会议上,时任中国总理的朱镕基曾建议就中日韩自由贸易协议展开可行性研究。但是,日本的小泉首相以与中国的FTA谈判是日本的中长期课题为由加以推诿。
数年之后,鉴于“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定”正式实施,中国和东盟的FTA进入全面实质性运行阶段,双边贸易增长迅猛,而且双方有关投资和服务贸易的谈判也在顺利展开。日本方面也在加快推进与东盟各国的FTA谈判。打开中日谈判僵局成为推动整个东亚经济一体化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005年1月12日和2月3日,中国驻日本大使王毅在早稻田大学和关西政界论坛发表演讲,提议推动中日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呼吁率先开展中日FTA的可行性研究。同年5月18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访日期间在日本东海日中贸易中心成立5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演讲,作为扩大中日经贸合作的六点建议的第一条,正式提出“尽快启动中日双边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吴仪副总理说:“中日同为亚洲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拥有本地区内规模最大的双向贸易。与东亚一体化进程和中日韩合作相协调,推动中日FTA符合双方利益。中方已提出一系列前瞻性建议,希望日方积极予以响应。”
在2005年,尽管中国方面多次呼吁日本尽快启动中日FTA谈判,也得到了众多日本企业的积极响应,但是日本政府仍然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造成目前仍无进展的状况。
中日FTA谈判难以进展,其背后有各种各样经济和政治的障碍。在经济上,两国都具有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极易受FTA影响的重要产业。如日本的农业、纤维产业,中国的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和机械产业。特别是日本农产品市场的开放问题,将是中日FTA谈判的主要障碍。正因为中日两国的经济规模相当庞大,所以FTA对两国相关产业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冲击将会很大。而且一旦受到冲击,经济上的不良后果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政治成本。
在政治上,日本前首相小泉屡次三番参拜靖国神社,历史认识问题加深了中日两国政府之间和国民之间的不信任感,影响了过去30年中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的关系。政治上强烈的不信任感成为影响中日两国FTA谈判乃至经贸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出于政治上的不信任,日本在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始终把中国作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与中国争夺东亚经济共同体的主导权。2006年,在东盟筹办首届东亚首脑会议的过程中,中日两国就曾在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合作组织母体的问题上观点对立,出现严重分歧。中国认为讨论建立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应该在“东盟+3”会议上;日本则主张在包括“东盟+3”成员以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东亚首脑会议上讨论。
去年10月安倍首相上台以后,中日两国政府首脑实现互访,紧张的政治关系趋向缓和。在经济关系方面,建立了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确认中日韩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加强协调,共同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但是,在中日FTA谈判上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