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中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日本在高速增长时期的“托底政策”涉及方方面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因篇幅所限,只谈到了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上按“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办事,坚持“藏富于民”的民生思想;在处理城乡、工农关系上扶弱固本,极力维护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民权思想;在经济战略制定中一切以国民生活富裕为出发点的民本思想。实际上,高速增长时期的“托底政策”远不止于此,还涉及政权组织形式、政治权力分配格局、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科教文卫等诸多方面。这留待今后继续探索。
仅就本文谈到的上述三方面而言,对中国目前的民生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民生、民权和民本三者综合起来,就是政府和国民之间的财富分配。社会财富是向政府及其附属物集中,还是向普通老百姓集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尽快纠正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严重失衡,谋求社会财富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
现在,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全民的共识,合理分享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要扩大内需,要重视民生,仅仅增加一点转移支付、提供一点特定财政补贴是不够的,根本的出路是向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和北欧国家学习,建设“小政府大社会”,把财富还给普通老百姓。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责任,把立足点转移到社会弱势群体上来。为民办实事的基点应该是从基本制度着手,维护人民的权益,增进人民的福利。
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富国”,另一个是“裕民”。前者以高速增长的GDP、持续增加的国家财政收入、巨额的外汇储备、大量的出口和经常项目盈余等为基本指标;后者则集中体现于普通居民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富国”和“裕民”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在政府宏观经济战略和制度设计中却需要不同的思路和做法。
民生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词。关注民生就是将国民的生活水平、物质利益和整体福利作为发展经济和制定公共决策的基本目标。在这方面,日本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期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宏观战略和制度设计将能够提供许多思考和启示。
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切实不断地提升社会底层群体的政治权益和经济福利,基本途径是从基本制度层面保障底层群体的政治权益和经济福利。我们期望,藏富于民的中国式“托底政策”能够早日出台。只有在民本这个“底”上,才能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日〕池田勇人:《均衡财政》,周宪文译,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版。
[2] 〔日〕伊藤昌哉:《池田勇人的生和死》,李季安、王振仁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3] 吉田茂『激動の百年史—わが泱断と奇跡の転換—』、白河書院、1978年。
[4] 〔日〕桥本寿郎:《日本经济论——20世纪体系和日本经济》,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 〔日〕经济企划厅编:《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度)》,孙执中、郭士信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 〔日〕桥本寿郎、长谷川信、宫岛英昭:《现代日本经济》,戴晓芙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 金明善:《现代日本经济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 経済企庁『昭和46年年次経済報告』、1971年。
[10] 神門義久「農地問題と日本農業」、奥野正寛、本間正義『農業問題の経済分析』、日本経済新聞社、1998年。
[11] 経済企庁『昭和41年年次経済報告』、1966年。
[12] 中日经济专家合作编辑:《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3] 加古敏之「日本における食糧管理制度の展開と米流通」、2005年、http://worldfood.apionet.or.jp/kako.pdf。
[14] 陈共、宋兴义:《日本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
[15] Bela Balassa and Marcus Noland,Japan in the World Economy,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8.
[16] 経済企庁『昭和49年年次経済報告』、1974年。
[17] 〔日〕安场保吉、猪木武德编:《高速增长》,《日本经济史》第8卷,连湘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教授,博士;论文原载辽宁大学《日本研究》,2008年第2期)
【注释】
[1]〔日〕池田勇人:《均衡财政》,周宪文译,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版,第18页。
[2]〔日〕伊藤昌哉:《池田勇人的生和死》,李季安、王振仁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43—53页。
[3]吉田茂『激動の百年史—わが泱断と奇跡の転換—』、白河書院、1978年。
[4]〔日〕桥本寿郎:《日本经济论——20世纪体系和日本经济》,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
[5]〔日〕经济企划厅编:《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度)》,孙执中、郭士信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1—94页。
[6]根据下图绘制:経済企庁『昭和49年年次経済報告』、1974年、第Ⅱ-2-23図「春季賃上げ率と関連指標の動き」。
[7]〔日〕桥本寿郎、长谷川信、宫岛英昭:《现代日本经济》,戴晓芙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3—124页。
[8]〔日〕升味准之辅:《日本政治史》,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61—962页。
[9]金明善:《现代日本经济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1—52页。
[10]同上书,第242页。
[11]経済企庁『昭和46年年次経済報告』、1971年、第146表。
[12]神門義久「農地問題と日本農業」、奥野正寛、本間正義『農業問題の経済分析』、日本経済新聞社、1998年、第61—68頁。
[13]根据下图绘制:経済企庁『昭和41年年次経済報告』、1966年、第7-1図「農家の購入増加」。
[14]根据下表绘制:経済企庁『昭和41年年次経済報告』、1966年、第7-1表「農家得の増加」。
[15]根据下表绘制:経済企庁『昭和41年年次経済報告』、1966年、第7-2表「兼業の進展」。
[16]中日经济专家合作编辑:《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04页。
[17]〔日〕经济企划厅编:《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孙执中、郭士信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页。
[18]加古敏之「日本における食糧管理制度の展開と米流通」、2005年、157頁、http://worldfood.apionet.or.jp/kako.pdf。
[19]金明善:《现代日本经济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7页。
[20]加古敏之「日本における食糧管理制度の展開と米流通」、2005年、158頁、http://worldfood.apionet.or.jp/kako.pdf。
[21]金明善:《现代日本经济问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8页。
[22]中日经济专家合作编辑:《现代日本经济事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01页。
[23]〔日〕经济企划厅编:《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度)》,孙执中、郭士信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4页。
[24]陈共、宋兴义:《日本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27页。
[25]Bela Balassa and Marcus Noland,Japanin the World Economy,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88,p83.
[26]以上数据摘自陈共、宋兴义:《日本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27]陈共、宋兴义:《日本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129页。
[28]〔日〕桥本寿郎、长谷川信、宫岛英昭:《现代日本经济》,戴晓芙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29]根据下图绘制:経済企庁『昭和49年年次経済報告』、1974年、第Ⅱ3-11図②「得階層別財政便益率」。
[30]経済企庁『昭和46年年次経済報告』、1971年、附表1。
[31]同上。
[32]〔日〕安场保吉、猪木武德编:《高速增长》,《日本经济史》第8卷,连湘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01页。
[33]同上书,第180页。
[34]同上书,第226页。
[35]陈共、宋兴义:《日本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