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渔港经济区演化动力的来源

渔港经济区演化动力的来源

时间:2023-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渔港经济区演化机制的进一步分析便涉及对“向心力—离心力”机制中离心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当辅助企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时,这一效果就更加明显。

对渔港经济区演化机制的进一步分析便涉及对“向心力—离心力”机制中离心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分析。实际上,不论是使企业趋向渔港经济区移动的向心力还是使企业背向渔港经济区移动的离心力,都又由两类方向相同但性质不同的作用力组成:一类是拉力;另一类是推力。这两类作用力的区别在于:拉力使渔港经济区企业产生主动的位移,而推力则使渔港经济区企业产生被动的位移。下面对这些作用力的来源进行讨论。

(一)渔港经济区产业向心力的拉力主要产生于低成本生产要素的吸引和对聚集经济效应的追求

在渔港经济区发展初期,渔港经济区内企业和产业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对低成本生产要素的区位倾向相对更为强烈,因此,在这一阶段,那些在土地、劳动力、原料等生产要素上具有成本优势的渔港经济区对企业和产业产生的吸引力更大。但是,随着渔港经济区走向成熟,这些生产要素成本上的优势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地位将被聚集经济效应所取代。

聚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外部性,更具体的说,是一种外部规模经济,产生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节约。学者亨德森(Henderson,1988)曾指出,聚集经济是地理接近的企业(工厂)之间存在的正的溢出的效果,即使企业生产技术是规模报酬不变的,所有企业的生产率也会因为集聚产生的外部性而获得普遍提高。

对于聚集经济的来源,美国学者巴顿(1984)曾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这些方面在渔港经济区中同样存在,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是运输成本的节省。某些指向性相同或在投入产出上存在前后向关联的工业企业集中布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特别是运输成本。例如,针织厂、纺织厂、服装厂等相互提供原料或产品的工厂布局在一起,可以缩短厂与厂之间的距离,从而节约运输成本;炼钢厂与炼焦、炼铁、轧钢、重型机械厂布局在一起,可以大量节约劳动力、运费和燃料等。在渔港经济区中,水产品市场与水产品仓储物流企业和水产品加工企业、水产品初加工企业与水产品废弃物加工企业等集中布局,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

二是对不可分物品的共享。例如,工业的地理集中可以共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包括公路、铁路、机场、站场、仓库、给排水与供电设施、邮电通信设施、教育与科研设施、商业饮食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以及其他一些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等物品具有不可分性,并且一般固定成本投资很大,只有需求达到最小需求规模才有利可图,规模报酬递增效应也很明显,共享这些设施,能够带来更大的需求规模,推动这些设施的供应,并通过分摊,降低每一个使用企业的使用成本。因此,只有在工业合理集聚的地点才有可能装备一流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是中间投入品类辅助企业的共享。相关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区,可以共同利用某些辅助企业。这些辅助企业主要包括三类:一是提供零部件或某中间产品的辅助企业,如为汽车制造厂协作配套的方向盘厂、滚珠轴承厂、离合器厂、轮胎厂、散热器厂、制动器厂、变速箱厂、汽化器厂等;二是利用下脚料或废料的辅助企业,如污水处理厂、废渣综合利用厂等;三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的辅助企业,如机修厂、模型制造厂、电镀厂等。与不可分物品的共享一样,中间投入品等辅助生产企业的共享也将为中间投入品等辅助生产企业带来更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同时也降低各非辅助企业的相关产品和服务购置投入。当辅助企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时,这一效果就更加明显。这种共享效应有利于推动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进而通过辅助企业生产的规模效应、非辅助企业生产的规模效应、全行业生产的规模效应等,使全行业总产出相对于总投入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全行业的平均生产率随着总投入的增加而上升。

四是本地市场潜在规模的扩大。人口和工业在城市地区的大量集中,增加了城市自身的需求,为当地的工商业增加了潜在市场。企业接近于市场区,可以迅速掌握市场需求变化,提升市场适应能力,还可以减少运输费用,降低实际销售成本。同时,城市专业批发市场和物资市场的形成,可以统一安排购进原料、燃料,组织运输,使各工厂分享大批量购进原料、燃料的好处。此外,相互提供原料或产品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还可以减少各工厂备用设备和原材料的储备量。

五是劳动力的共享。同类企业或使用同种劳动技能的企业在一定空间上集中,对具有此劳动技能的劳动力而言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会吸引大量具有此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向该区域集中,从而在该区域形成该类劳动力的专业市场。而专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则将大大降低企业雇用劳动力的时间成本和货币成本。同时,有才能的经营者和企业家的集聚也将发展起来。这样,企业可以雇用到各种熟练工人、技术人员、经营者和企业家,从而节约人员培训费用。

六是融资的便利。大城市一般是区域金融中心,拥有各种金融机构,如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交易所等。这为企业筹措资金提供了方便。

七是商业信任的增进。工商业的集中,可以使经营管理工作者和企业家面对面地打交道。这样,他们就可以更为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增进信任,并使得思想得以自由交流。同时,工商业集聚在一起,也便于互通情报。

八是对企业革新的促进。一大批生产同样商品或可替代商品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城市中,必然引起竞争。这样反过来就促进了革新。同时,地理集中有助于在商品生产者与顾客之间产生一种更为自由的情报传播,这样商品生产者就可以根据顾客的需要,及时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改进,开发一些新产品。此外,大城市拥有优越的通信条件,以及发达的情报网络和新闻媒介,这样就能使企业迅速了解到国内外革新情况和市场信息。

九是新知识产生与扩散的加快。对企业而言,新知识主要指新思想、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技能等,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条件下,不断获取新知识已成为诸多行业、企业的立命之本和保持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一般而言,新知识主要通过创新活动来产生和获取。但是创新是一种投入大、周期长的活动,单靠一家企业的力量,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同或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是新知识产生的重要来源,而相同或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便利了企业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大大缩短了企业之间交流所需的时间,加快了企业间交流的频率,从而大大促进了新知识的产生。此外,学习和扩散也是企业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式,而知识的扩散具有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特征。企业的地理集中缩短了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知识的学习和扩散。有学者从劳动技能的传递角度研究知识的扩散,他们认为,劳动者的生产率受到其劳动技能的影响,而劳动者之间的技能存在高低之分,与具有更高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接近,有利于技能的获取以及知识的交换和扩散。在强调面对面的交流对于技能获取的作用后,他们得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将利于低技能劳动者与高技能劳动者的面对面交流,从而提高获取新技能的机会,加快技能转移。

经济集聚归根结底是一种价格机制作用下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这使得集聚成为经济活动的一种内生趋向,具有客观性、自发性和主动性。聚集经济效应在渔港经济区的发展中同样明显,只要具备了集聚的初始条件,渔港经济区内的经济聚集就会发生,并且在没有任何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主地进行下去。这种以聚集经济为基础的牵引力是渔港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最核心的力量。由于这种力量产生于相关产业内部,并且是客观存在、自主发挥作用的,我们也称其为渔港经济区发展的内生向心力。

(二)渔港经济区产业向心力的推力主要产生于政府行为的影响

虽然基于价格机制的聚集经济效应(市场机制)是渔港经济区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核心动力,但是政府在渔港经济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为渔港经济区的经济集聚创造初始条件。经济活动虽然具有集聚的内在倾向,但是自发的经济集聚是否发生、会在哪里发生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从自发的经济集聚的一般形成过程来看,通常那些在经济集聚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产业的率先布局对经济集聚的产生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自发的经济集聚一般发生在这些产业布局的地点,这些产业率先落地后,会吸引后续产业跟进,进而产生集聚。但是,这些产业会率先在哪里布局则难以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情形是,那些对运费因素具有最强烈布局诉求的产业的布局。此类产业通常最容易自发地布局在两种区位:一是交通枢纽;二是资源产地。因为在这些区位布局,能够显著减低这些产业,特别是有大量资源运输需求的产业的运输费用。但是对于那些运输需求不强的产业,区位布局的不确定性则大大增加。经济集聚的这种特性对渔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总的来看,渔港虽然具有一定的运费节约作用,但是并不明显:首先,渔港经济区发展所用原料很大一部分是进口原料,包括远洋渔业原料和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原料,但是多数渔港不是开放口岸,从而不能上岸此类原料,此类原料多是要像普通货物一样从一般商港上岸,因此,那些布局在渔港经济区的以此类原料为主的企业,并不能充分享受到渔港的运费节约作用。其次,产业布局的运费不能仅仅考虑原料输入环节的运费,还要考虑产品输出环节的运费,也就是说,要考虑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两个环节的整体运费情况,只有能够实现整体运费最低的区位才最具有区位吸引力。渔港一般只具备原料输入功能而不具备产品输出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渔港的运费节约作用。第三,渔港虽然对部分生产原料确有运费节约作用,但是在小区域范围内,选择其他区位布局的运费并不会显著增加,加上其他区位有时反而会有运费之外的更有利的吸引因子,这也会使渔港在运费节约方面的吸引力减弱甚至丧失。渔港在运费节约效果上的上述局限性,最终增加了以其为依托的渔港经济区完成初始产业布局的难度。这时,要促使相关初始产业完成在渔港经济区的布局,就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甚至使用强制手段等措施,强力推动这一过程,只要这一过程得以完成,以聚集经济效应为基础的内生演化机制就会在渔港经济区的后续发展中起到主要作用。

二是加快渔港经济区的经济集聚过程,并提升其完善程度。虽然理论上初始产业成功落地之后,渔港经济区的集聚进程便可以自发进行,但是如果政府能够通过相关政策手段加以刺激,相关产业移动的速度将更快,进而缩短整个产业集聚进程。比如,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提升项目选址渔港及渔港经济区的获利水平,通过扶持和保护政策帮助渔港经济区的企业尽快发展壮大等,这些都有助于增强渔港及渔港经济区的区位吸引力,引导更多产业项目更快地布局到渔港经济区中来。再如,政府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渔港经济区的产业发展路线和制定相应的管制制度,提高渔港经济区的发展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少走弯路;可以通过提供企业无法自己解决的各类公共服务,包括培训服务、平台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等,为企业经营搭建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帮助企业更快成长。政府还可以在加强产业链条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上多做工作,帮助企业穿针引线、促进合作。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整个渔港经济区聚集经济的发育水平。

政府推动渔港经济区发展的手段有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直接手段主要是直接投资和一些强制性手段,如行政命令、发展规划、法律法规等,间接手段主要是政策手段,如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等。直接手段的作用机制是令行禁止,直接作用于企业行为,作用效果直接、快速、明确,而间接手段的作用机制是通过经济手段(市场机制)引导企业行为,作用方式柔和,但作用过程缓慢、结果不明确。具体采取何种手段,应随渔港经济区的发展阶段而异。一般而言,在渔港经济区初始阶段,直接手段效果更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后,应更多地采取间接手段,到了成熟阶段,仍可继续采取一些间接手段来引导渔港经济区的发展,但应适当降低政策干预的强度,并逐步取消不合时宜的优惠政策,将公共服务和管理方式方法的适应性调整作为此阶段的工作重点。

总之,相对于聚集经济效益而言,政府对渔港经济区及其各产业的推力作用是政府从外部施加给渔港经济区及各产业的,是外生的,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外生向心力。尽管政府对渔港经济区的推动作用也像聚集经济效益一样可以贯穿渔港经济区发展的始终,但是其政策重点和作用大小却应随渔港经济区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只有在渔港经济区的初始形成阶段才可以起主导作用,到渔港经济区发展的后期,政府应将主导力量让位于内生向心力,否则有可能会由于过度干预反而干扰了渔港经济区的正常发展。

(三)渔港经济区产业离心力的拉力主要产生于区域间产业区位位势的变化以及其他区位对渔港经济区产业(企业)的吸引

影响产业(企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涉及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每个领域又都包括很多方面,聚集经济只是其中一个因素,运输费用更是其中一个更为细分的因素。任何一个区位都不可能在所有区位因子上都是最优状态,即使其在某个或某些区位因子上拥有最佳位势,这种优势也不可能永久保持:一方面,产业的区位位势会随着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一些原本优势区位因子少、整体区位优势弱的地区会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拥有的优越区位因子越来越多,产业区位位势不断提升,而另一些地区,则会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较慢,产业区位位势被相对弱化甚至被绝对削弱;另一方面,区域间的产业政策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区位间的相对位势,一些地区的产业政策比另一些地区更优惠,对产业(企业)就会更具有吸引力。因此,渔港经济区的发展永远都面临着区域间在产业区位位势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可能来自于所在城市,也可能来自于其他城市;可能来自于其他渔港经济区,也可能来自于其他经济功能区。当一个渔港经济区的区位优势被削弱、另一个更有优势的区位出现时,渔港经济区内产业(企业)向其他区位的迁移就会发生。此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企业)的主导区位选择因素也不同,当一个产业(企业)的主导区位选择因素发生改变时,其区位迁移也会发生。所有这些导致渔港经济区企业向其他区位迁移的位势因素变化都可以归为渔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离心力。

可以看到,这种基于区位竞争的产业离心力也是产生于渔港经济区产业内部,并与聚集经济有着类似的作用机制,它也是一种内生的驱动力。实际上,产业(企业)的区位迁移对渔港经济区而言并不总是坏事,虽然有的渔港经济区会随着产业(企业)的外迁而走向衰退,但也有的渔港经济区会随着部分产业(企业)的外迁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迈进。对于任何经济功能区而言,要使区域产业发展保持长久活力和生命力,关键是要时刻关注区域产业竞争态势,并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和发展环境建设,在保护好自身已有区位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发展新的区位优势,以适应区域产业体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保持区位吸引力,而企业的迁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过程。

(四)渔港经济区产业离心力的推力主要产生于聚集不经济和政府管制

首先,经济活动单元在衡量渔港经济区的经济价值时,不仅会看它所带来的收入或效用增长,还会看它带来的成本增加。只有收入或效用为正时渔港经济区才是布局的理想区位。经济活动在渔港经济区内的集中,一方面会产生聚集经济,同时,也会引起聚集不经济,即因集中所引起的费用增加或收入、效用损失:一是交通拥挤使运输费用和时间大大增加;二是地方资源的不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将可能导致能源、原材料供给短缺,而远距离从区外大量运入,又需要花费巨额运输费用和运输扩建或新建投资;三是用地用水紧张,供电不足,地价和水电成本大幅度提高;四是住房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五是集聚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展,导致通勤人数和通勤距离大为增加,等。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总是相伴而生,在渔港经济区产业聚集的早期阶段,由于聚集经济大于聚集不经济,从而聚集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聚集引起的聚集不经济将超过聚集经济,从而使渔港经济区的区位效用变为负值,这时,渔港经济区内的经济活动将会由集中走向分散,部分企业从渔港经济区内迁出并在新的区位形成新的集聚。

其次,政府的管制也是渔港经济区产业离心力的重要来源。随着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和城市地域的扩张,很多渔港经济区将与所处城市的城区连为一片,这时渔港经济区的土地将被城区化。如果此时渔港经济区与城市土地利用总体功能规划不相一致,其土地功能也将面临转变,政府将可能出台相关政策调整渔港经济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新产业引入重点,已有的不符合定位的产业将面临搬迁,甚至整个渔港经济区也面临被撤销。

总之,上述这两方面因素的推力作用,使得渔港经济区内的企业集聚不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即使产业离心力的拉力因素不存在,渔港经济区内的企业扩散仍然会在渔港经济区内企业的集聚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