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与渔区小城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相结合战略。中国正处于加快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而广大渔区的城镇化和渔民转产转业是当前中国加快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重点现实问题。鉴于渔港经济区在解决这两大问题方面具有很大作用,有必要将渔港经济区的发展与中国广大渔区的小城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结合起来。①要结合地区实际,积极在渔港经济区周围规划发展小城镇,并将渔港经济区发展纳入地区小城镇统一规划,在渔港经济区用地、功能区布置、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接;②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充分考虑当地渔民转产转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发展一些能够多吸纳当地转产渔民就业的产业,并鼓励和支持当地渔民创业。
二是立足区域资源和经济基础战略。首先,渔港经济区要发展得有特色、有竞争力,必须建立在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的基础之上,这既包括水域、滩涂、渔业资源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区位、文化、制度、地方市场需求等软环境资源,盲目地发展地方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将很难取得大的成效。其次,渔港经济区的发展也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基础,包括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渔业(渔港)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基础不同,影响着渔港经济区发展模式、路径、规模和产业的选择。
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战略。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生产必须牢牢抓住和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否则产品就没有出路。渔港经济区的发展也是如此。首先,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在市场空间上找到立足点。产品在国外市场上需求好,可以面向国外市场发展外向经济,产品国内市场空间大可以面向国内市场发展国内经济,产品本地市场需求大还可以面向本地市场发展区域经济,只有在市场空间上有了立足点,渔港经济区才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此外,渔港经济区的发展还必须时刻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动向,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产品和产业结构,推陈出新,以保证不被市场所淘汰。
四是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战略。中国渔港数量庞大,渔港经济区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当全面铺开,必须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策略,有侧重的进行。首先,必须在符合渔港建设标准与条件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渔港建设布局,使渔港分布更加均衡。其次,应统筹考虑渔港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整合、扩建、提升现有渔港功能和作用,将那些港址条件优良、对周边经济和社会发展拉动辐射作用大的中心渔港与一级渔港作为规划建设和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大规模、综合型的渔港经济区,而那些等级较低、基础条件不够优越的渔港,可以根据地方实际以地方财政适当支持发展。建设小规模、特色化的渔港经济区。
五是全方位开放战略。渔港经济区要实现发展,不仅要利用好本地资源,还必须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际资源。例如,在解决发展资金的问题上,渔港经济区不仅要充分挖掘本地资金潜力和引导本地企业再投资,还应积极引进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企业到本地发展。在解决生产原料问题上,渔港经济区不仅要注重发展本地原料,还应积极从国内其他地区乃至国外进口原料。在人力、科技等方面也是如此。只有全方位开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渔港经济区才能发展得更好、更快。
六是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结合战略。市场机制应是渔港经济区发展的主导机制,企业的资本投资、产品销售等行为都应在市场机制主导下进行,包括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应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也十分必要。政府在渔港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应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包括渔港及渔港经济区的宏观布局、渔港经济区的产业布局、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性等。政府应充分利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引导,使企业投资流向政府期望的领域,并使企业经营合规合法,以提高渔港经济区的运行活力和效率。
七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战略。规划是实现目标的有效手段。不论是全国渔港经济区的宏观布局还是微观层面的渔港经济区用地布局、产业布局等都应提前做好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推进。规划目标明确后推进的过程应采取分期进行的策略,集中优势资源,优先突破几个渔港,然后再逐步推开,如此可以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八是区域合作战略。渔港经济区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避免重复建设和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恶性竞争,在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方面实现错位发展。同时,要加强渔港与渔港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渔港经济区发展方面的合作,积极推进科技与人才共享、信息互通、基础设施相连,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集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