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替代理论是新古典经济学关于效用最大化理论在老年收入问题研究中的运用。这一理论以西方经济学中的要素收入分配理论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考察已经作为要素收入的价值如何在要素所有者一生中分配。它的基本内容是,认为年金制度是人们储蓄活动的替代物。这一理论把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划分为工作阶段和退休阶段,人们在心理上总是试图将其所掌握的资源在一生中进行适当的分配,以便使消费在一生中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人们在工作阶段并不消费他们的全部收入,而是拿出一部分作为储蓄用于退休阶段的消费。因此人们在工作时期进行正储蓄,在退休阶段进行负储蓄,从而使全部收入在一生中形成一个稳定的消费流。这一理论认为,职业年金制度的出现是为了方便人们的这种储蓄活动,是通过年金的缴纳与支取,来代替以往人们的储蓄行为。所以年金的缴纳与受益应反映人们为保持老年收入的储蓄倾向,否则,人们将通过自身的储蓄行为对职业年金制度实际形成的当期消费与未来消费的比例进行调整,使实际消费与储蓄的关系符合人们心理倾向所决定的比例。因此,按照这一理论,在理想状态下,有着完善的劳动市场和资本市场,没有税收,没有不确定性,那么,人们缴纳的养老准备金就被看作人们所愿意进行的储蓄的替代物。这一理论所依据的假设包括人们对一生收入、消费量以及从一定收入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这些假定前提是十分严格的,明显表现出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征。在这些前提不完全具备时,例如,当存在着国家对职业人员作为年金准备金缴纳的收入部分实行免税时,就会改变职业人员收入预算线的斜率,从而改变职业人员原有的消费与储蓄比例。对这一理论持批评观点的一派认为,不仅税收优惠会改变职业人员按照效用最大化原则调整自己的消费—储蓄比例,而且当资本市场上投资收益发生变化时,还会对职业人员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当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不变时,一方面,投资回报率的提高可以使职业人员预期终生收入增加,这种情况会进一步使职业人员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率的提高也会使职业人员增加消费所带来的机会成本提高,从而促使职业人员减少消费。究竟职业年金制度会引起储蓄和消费比例怎样的变化,并不是能够通过理论的逻辑来说明的。从对这一理论的批评,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从纯粹的意义上看,职业年金可以是职业人员为保证自己退休阶段收入而进行储蓄的一种实现形式,但是国家对职业年金准备金的税收政策、资本市场的变化等因素,使得职业年金制度的存在改变着社会的实际消费—储蓄比例。所以,并不能简单地把职业年金制度看作是人们储蓄的替代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