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章“我国城市的基本特征”中已经讲过,我国的城市除了深圳市、珠海市、厦门市等一批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兴起的新兴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都是在历次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布局中兴起,并依托各种资源优势,借助产业发展推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或者说是在较低的生产力水平下兴起,经历了上千年、数百年,或者几十年不等的岁月更迭,几经兴起、衰亡、复兴、发展的历史磨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升,又在不断的拆拆建建过程中形成了当今的城市形态。现在,让我们再从城市改造特征的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些不同特征类型的城市,由兴起到发展再到今天的城市形态所经历的简单过程,看看能否为城市改造特征的描述提供一点线索和依据。
(1)所谓“历史名城”。比如,西安、北京、武汉、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这些在千百年的古城基础上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城市历史的痕迹总体上是留在资料和故事里,除了零星分布的古迹遗址外,所能体验到的城市轨迹只能是仅存的城墙和古建筑,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扩张发展和改造建设已形成了古都风貌与现代城市元素相融合的城市形态,但由于城市年代久远遗留问题多,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居住条件的改造改善空间依然较大,任务繁重;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其一些老城区胡同里的居民至今还未享受到集中供热、供气等发达的基础设施配套条件。
(2)所谓“老工业城市”。比如,上海、天津、广州、青岛、哈尔滨等百年城市,这些城市是在过去的重化工业、轻纺工业、商贸业发展中兴起并逐渐发展,留下的是殖民地时期的城市痕迹,以及局部的、具有相对完整的西方特色的城市区域风貌,就是今天其现代化的气息依然浓重,构成了城市的特色景观。但是,新城区的现代化水平和公共环境与老城区相比还是有着较大的差距,老城区在经历了产业升级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危旧房改造后,在保护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其挖潜改造发展的空间和价值依然较大。
(3)所谓“资源型城市”“旅游城市”。比如,大同市、大庆市、东营市等一大批城市依托的是煤炭、石油等资源优势,景德镇、淄博市等一大批城市依托的是矿产资源+手工艺产业(陶瓷)资源优势,张家界市、黄山市、承德市等一大批城市依托的是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延安市、遵义市、井冈山市等一大批城市依托的是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扬州市、敦煌市、曲阜市等一批城市依托的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重庆市、徐州市等一大批内陆城市依托的是区位水陆交通资源优势等。这些依托自然、社会资源优势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的历史阶段差异性较大,很难一概而论,但有一个共同点:除了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名城和依托“水陆交通资源”优势兴起的城市属于具有一定历史的大城市外(除了历史城市外,如扬州市、徐州市等),大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城市发展的痕迹可追溯,改革开放以前形成的老城区规模也不是很大,经过一定的旧城改造后,老城区与新城区的整体差异在缩小但差距依然较明显,城市扩张发展和挖潜发展的任务都很重,除受资源枯竭制约的城市(如抚顺市)必选向内挖潜发展之路外,其他城市的扩张发展依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4)所谓的“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是占全国城市总量比重最大的、管理层级最清晰、兴起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差异性最大的相当一批内陆省会城市、其他地级市、县级市等大中城市,它们大都是历史上“因市而兴”的城镇,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较低生产力水平下逐渐扩张,又在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其城市发展的痕迹可追溯,未来城市扩张发展和挖潜发展的任务都很重,无非有的城市年代久远,老城区底子薄、基础差,规模也较大,其向内挖潜改造的任务较重罢了。
(5)所谓的“沿海开放城市”和“边贸城市”。比如,青岛市、大连市、宁波市、伊宁市、黑河市等,它们在原有区域产业城市的基础上,借助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在新的起点上又迅速开发了经济技术与城市发展相融合的新城区,财富得到积累后回过头来向内挖潜改造老城区,不断提升老城区的资源资产价值,当今城市的发展依然是“向外扩张”和“向内挖潜”同步走。
(6)所谓的“新兴市场城市”。比如,温州市、义乌市、东莞市、昆山市、寿光市等,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在21世纪以来,在县城或镇驻地基础上,借助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在城市群中功能定位准确、产业分工明确,靠的是主导产业的大发展和具有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而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的城市。如今城市的最大问题就是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特别是经济结构调整容易使老城区随主导产业兴衰而兴衰,城市发展基本是以老城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重点,新城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为重点的双向选择了。
这里要说明一点,我们不是在对城市的发展史进行研讨,或对个别城市的发展进行点评,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梳理给下面将要讨论的城市改造特征问题提供一点线索和依据。所以,通过简单梳理一下这些不同类型城市兴起的历史背景、发展的大体过程、现在的形态特点,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土地归全民所有等的制度特点,以及处于快速发展转型期的基本国情,我们就可以形成一个总的、大体的印象,并从中窥视出带有共性的、基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改造特征。
再来回顾一下第三章“我国城市的基本特征”讨论中所得出的结论:“我国所有的城市就其进入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而言,有着一个共同的、相对起点较高的发展阶段,这就是我们曾反复强调的‘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距今有30多年的历程。”“这也许就是我们国家城市发展的整体特征吧。”也可以说,这个“改革开放年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上的一个里程碑和分水岭,是一个新的起点,落实到城市发展历史上,可以这么划分,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前形成的城市区域,就是我们说的城市“老城区”,那么,这之后兴起并发展的城区、城市,我们就称其为“新城区”或“新兴城市”(如深圳市)。实际上,城市需要改造的区域如果用时间年限来划分的话,就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的“老城区”,或者说,具有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对改革开放以前千百年来形成的“老城区”实施改造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