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文化产业

浙江文化产业

时间:2023-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浙江省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从民族组成来看,汉族占浙江省人口的99.1%,少数民族总人口为39.97万。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浙江省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陆域面积10.18万km2,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中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具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地貌由西南向东北呈阶梯倾斜状。浙西南地区山地高峻,谷底幽深,最高峰为龙泉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929m,中部地区多为海拔100~500m的盆地丘陵,东部地区为地势低平的堆积平原。从成因来看,主要地貌类型有海岸地貌、河流地貌、多级平面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和河口地貌等。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性显著,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置多样,气象灾害繁多。年平均气温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极端最高气温44.1℃,极端最低气温-17.4℃;浙江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mm,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h。浙江省河湖众多,境内有西湖、东钱湖等容积100万m3以上湖泊30余个,自北向南有苕溪、京杭运河(浙江段)、钱塘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江和鳌江等八大水系,钱塘江为第一大河,上述8条主要河流除苕溪、京杭运河外,其余均独流入海。浙江省土壤类型多样,主要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浙江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浙江省自然环境优越,植物种类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0.58%,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等。

(二)人文经济概况[1]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活动,境内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典型的山水江南,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

浙江省下辖11个市,其中杭州、宁波为副省级市,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为地级市。根据《浙江省统计年鉴2013》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共有人口4799.3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521.61万,人口密度为471.41人/km2,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倍多。从民族组成来看,汉族占浙江省人口的99.1%,少数民族总人口为39.97万。畲族是浙江世居的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省内有畲族人口170993人,占浙江省人口的0.4%,占省内少数民族人口的约43%,主要分布在丽水市莲都区、景宁县及温州市苍南县、泰顺县、遂昌县。

浙江省是中国东部地带的经济高地、先进的制造业基地,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7568亿元,人均GDP为6846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1055美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78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44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33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8∶49.1∶46.1。浙江是中国省内经济发展程度差异最小的省份之一,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柱。其中杭州和宁波经济实力长期位居中国前20位。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第一产业农业呈总量增加,比重下降特征。浙江省主要农产品大米、茶叶、蚕丝、柑橘、竹品、水产品在中国占重要地位。浙江工业以轻工业(纺织和服装)、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异军突起,2000—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总值比例由17.31%上升至51.70%。浙江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01亿元,比上年增长8.5%,轻、重工业增加值分别为5029亿和6671亿元,分别增长6.4%和10.0%。但是其产业层次还停留在较低水平,特别是制造业水平较低;其优势产业多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高附加值产业竞争力较低。

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978—2013年,浙江省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例由18.7%增加到46.1%,未来上升的空间较大。目前,批发、零售贸易、房地产、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以及旅游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第三产业的主体。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38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571亿元,增长12.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567亿元,增长8.4%。2013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3358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1667亿美元,高于浙江省出口平均增速8.0个百分点,占浙江省出口总值的67.0%。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依托丰富的港口、渔业、旅游、油气和滩涂五大资源组合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产业、海洋渔业、石化产业、旅游产业为核心的海洋经济体系。

二、浙江省海洋文化概况[2]

海洋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利用海洋的漫长岁月里所沉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生活、劳动在海洋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它包含着人类对海洋、潮汐、岛礁、风浪、海流等海洋事物的认识,以及与海洋密切相关的宗教信仰、精神生活、文化艺术、神话传说。[21]

浙江海域蕴含着丰富的鱼类饵料、自然形成的天然渔场,其中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世界闻名的大渔场。浙江沿海的曲折岸线,大多岸滩稳定,水深湾大,港域宽阔,航道.通,多天然良港,又地处中国海岸线中部,便于南下北上,与海外沟通交流。浙江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因此,在浙江独特的海洋自然条件、优厚的海洋资源、深邃的历史文化以及繁荣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浙江海洋文化。从文化构成学的角度看,浙江海洋文化特色内容主要由以下四个层面构成:其一是历史悠久、精致创造的物质性海洋文化;其二是具有协作团队性特色的海洋行为文化;其三是体现了海洋文化一定实质性内蕴的海洋商贸精神;其四是粗犷与柔和相济的海洋审美文化。[22]

(一)海洋物质文化

物质性海洋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主要内容构成,是濒海人群创造海洋文化能力的最直接体现。浙江人发扬吴越文化传统,充分利用浙江海域的海洋资源优势,形成了浙江物质性海洋文化的精致创造性特点,并具体表现在勇于探索创新及精于技艺性创造等方面。

从探索创新的角度看,浙江开创了中国海洋航行、造船和海洋渔业捕捞之先河。萧山跨湖桥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的独木舟,以及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木桨、陶舟及鲸鱼、鲨鱼等海洋鱼骨,表明了浙江先民是中国最早的木船制造者、海洋航行者和海洋捕鱼者。并且长途的中国航海也萌芽于浙江古越人。《越绝书》记载,越王勾践从长江口越海航行至山东半岛琅琊一带的漫长航海,标志着中国的航海术初步形成。此后浙江人又为发展中国海洋事业勇于探索:如唐代开辟了中日来往最便捷的航线;明州商人张支信商船曾从明州望海镇(今镇海)启碇赴日本,只经3昼夜就抵日本,创当时最快纪录;宋代已把指南针用于航海中,拓展了远洋航线;到元代,浙江出发的船队向西直达地中海沿岸和东非海岸;此外,从唐代开元年间起,兴筑海塘抵御海侵毁田伤人的创举,也充分表现了坚韧不拔的浙江人勇于探索创新的海洋文化创造精神。而从温州的永嘉、乐清出土的石网坠看,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浙江先民已开始用网具来捕捞海洋鱼类;公元前505年,吴越两国在海战时大捕石首鱼,这说明浙江沿海渔场,早在2000年以前就开发利用了。

浙江海洋文化的精致创造性也表现在先进的制造水平方面,这是浙江追求精致、善于创造的文化传统深层影响的物质呈现。在古代中国,航海、造船等都是科技含量很高的技艺性生产,它们不但涉及数学、材料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学科,而且还需要掌握科学的制造工艺和先进的制造技术。浙江在这些重要的涉海生产领域,取得了大量的杰出成就。

至今大家公认越人精于造船和擅长于航海,他们是中华民族中最出色的航海家和造船技艺师。《周书》中“于越献舟”之说,可见越族先民在3000年前已经能够造高质量的船,并作为礼物献舟到中原,显示了越人精于造船的才能。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得以传承。长期以来,浙江人为中国航海及造船事业发展做出了多项贡献:汉时浙江所造的大船已长二十余丈,能载六七百人。六朝时温州曾是三国孙吴的造船中心。隋唐时期,浙江是全国造船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官营和民营造船业发达。五代吴越国中,杭州、越州、台州、括州(今丽水)等地都是造船基地。当时往来中日的船只,全是中国船,而中国船几乎都是吴越船。宋代宣和年间,在明州打造的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和循流安逸通济神舟两巨船到高丽时,其高大精致引起“倾国耸观,欢呼嘉叹”。而从宁波1979年出土的宋代海船看,已运用具有防摇减摇作用的舭龙骨状的构件;并用加麻丝的桐油灰,保证水密,防止漏水。而郑和下西洋时所乘海船,前期有许多也是浙江制造的,足见当时浙江造船技艺水平之高。

同样,砌筑海塘需要准确计算,精心施工,浙江人不断改革,提高海塘长期抗海潮性能。如改砌石多纵少横为纵横交错,使其“属不可解”;又如“层必渐缩而上作阶梯形,使顺潮势无壁立之危”;又根据不同地段的潮流,提出不同筑法,如有的地方需“开深根脚,用大桩排钉,深入沙底,趱办巨料,砌筑石工”等,都是精致创造的体现。

(二)海洋行为文化

海洋行为文化是滨海人群海洋生产、生活中人际交往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区域海洋文化特点的重要构成内涵,它往往与区域物质性海洋文化创造特点及地域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浙江海洋经济特点和不重对抗、偏于宽和的浓厚文化氛围影响下,浙江海洋行为文化显示出较强的协作团队性特点。首先它体现在浙江涉海生产组织方式中的协作团队性。浙江人擅长的造船、航海涉及多种复杂的工艺和技术,往往需要许多人共同协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海洋捕捞也需船老大与其他渔民的密切配合;而修筑海塘更依赖万众的齐心协力。浙江颇具特点的海洋生产组织方式,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浙江涉海人群的行为方式和人际交往,孕育了他们重视协作的团队精神,并通过这种优良的团队精神,使浙江的这些海洋产业在古代中国保持较长时期的领先发展地位。其次,协作团队性也表现在海难救助等民风习俗上。涉海性生产具有较强的危险性,航海常遇风浪之险;出海捕鱼更是“一只脚踏在棺材里,一只脚踏在棺材外”,生死未卜;修筑海塘也会在频繁的台风侵袭中有倒塌之危。因此,浙江涉海人群养成了乐于救助的美德,体现了珍贵的团队互助性。如遇见求救信号,救助者必会义不容辞见影蜂拥;而对海难不救者,必遭众舆论严斥。又如遇到海中浮尸,渔民称为“元宝”,要将其包裹好并拖带上岸,用棺木收殓埋葬等。再次,协作团队性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明显体现。从船员、渔民尊敬船长、船老大到集中的渔村民居;从爱凑热闹的民风到举办出海或谢洋祭祀仪式;从清一色的灯笼裤到浓彩重抹的装饰爱好,都能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团队性精神。

(三)海洋商贸文化

具有较强商贸精神是浙江海洋文化又一重要特色内涵。商贸精神往往积淀着与社会发展相关的理念,它应属于准意识性层面的文化构成,能体现区域海洋文化的深层特点。古代浙江长期远离中国政治纷争中心,战事较少,社会安定,百姓较为富庶,民众商贸意识历来较为深厚。宋代以后浙江经济更为发达,“两浙之富,国之所恃”,商贸也更加繁荣。同时,浙江发达的手工业、航海业,以及独特的海岛、海岸优势等,都会促进多种形式海洋商贸活动的展开,使浙江海洋文化中蕴含着较强的商贸精神内涵。它首先表现为浙江滨海人群具有浓厚的海洋贸易意识。海岛四面悬水,以渔业经济为主,海岛人群必须进行商品交换贸易,才能满足日常生活的多种需要;又加之目睹海上贸易的兴盛及暴利,这无疑培育了他们的海洋商贸意识,弥漫着展开海洋贸易的文化氛围。其次,兴盛的海外贸易活动也感性地显示了其蕴含着较强的海洋贸易精神。古代浙江的海外贸易一直较为发达。早在战国时,浙江的会稽(今绍兴)、句章(今宁波市西)、东瓯(今温州)等已成为海外通商口岸,展开海外贸易。此后历代历朝的浙江海外贸易都十分繁荣。五代十国时吴越国设有博易务,管理海外贸易;北宋起浙江设市舶司,以促进海外贸易。南宋两浙市舶司先后管辖杭州、明州、温州、秀州华亭县、青龙镇五处市舶务,足见当时浙江海外贸易兴盛。即使在明清两代海禁之时,仍有较多的民间海上贸易活动,冒死取利。宁波双屿港的走私贸易规模为当时全国之最。再次,商贸精神也体现在浙江本籍思想家明确倡导重商思想上。基于浙江繁荣的海洋和陆地商贸活动,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思想家们,对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谋道不谋食”的贱利思想提出挑战,认为人都有自利本性,“就利”是“众人之心”;工商业的发展与农业同等重要,反对国家对工商业领域的限制,倡导“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这种重视商贸、注重功利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以后浙江许多思想家,并成为浙东学派的重要思想,也成为中国海洋文化中少有的呈体系性的意识形态性思想内涵,这无疑是浙江海洋文化特点的亮丽体现。

(四)海洋审美文化

粗犷与柔和相济是浙江海洋审美文化的美学特色。海洋审美文化是以美的艺术形式,在展示奇异的涉海生活中表现真挚的审美情怀,它是海洋文化的纯意识性内容构成。海洋审美作品特色既受海洋广阔浩瀚、变幻莫测等自然审美特点的影响,更与区域文化审美传统密切相关。因此,浙江海洋审美文化往往在给人以粗犷海洋生活美感的同时,会感受到偏于雅致、恬淡的审美情趣和深层吴越文化底蕴,这除了文学作品外,在浙江海洋审美音乐、舞蹈等中也能得到具体感受。

诗歌是古代浙江海洋审美文化的最主要艺术形式。那些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浙江籍作家,深受吴越文化的长期熏陶和影响,往往擅长于在展现粗犷涉海生活画面中,曲折地表露真挚感情。而浙江民间性的海洋诗作往往更贴近涉海生活实际,更具浓郁的浙江地域气息。它们常以质朴的生活化语言,直接抒发对生活的真挚感受和情怀。如渔歌、渔船号子、歌谣等,都具有很强的直白粗犷美。由于这些诗作的创作者和接受者深受吴越文化传统的全方位浸润,其语言、意象和情感都带有更强的浙江海域风俗感,作品在再现涉海性生产、生活中,流溢出偏于柔和的审美情趣和美感特色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浙江有关海洋事物的传说故事,几乎都是根据事物特征,用现实生活的内容进行附会演化,透射出浙江气息的审美传统。如《鲻鱼的传说》抓住鲻鱼秃顶、不吃小鱼小虾,专吃海底泥的特征,编讲了和尚秃顶是由于见美貌女子起邪念,而被观音菩萨摔到海底所致的离奇故事,把民俗风情、大胆想象与审美情趣浑然一体,会在品味野趣美感的同时,感受到爱的柔情及优美的艺术创造。

民间涉海性舞蹈和伴奏的音乐是浙江海洋审美文化的重要构成,此类舞蹈和音乐大都无固定的配法,舞蹈者主要是根据浙江特有的音乐节奏,模仿海洋生产动作和鱼类活动状态翩然起舞。如《贝壳舞》用拟人化的形式夸张表现贝壳的新奇活力;又如曾流行于宁波、舟山渔区的跳蚤舞,舞者在变化多端、铿锵有力的浙江民间锣鼓音乐伴奏下,用“矮步”“耸肩”和“跳转”等动作,模仿颠簸渔船上劳作的基本动作,节奏鲜明有力,粗犷而豪迈,而舞蹈动作灵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颇有粗犷与柔和相济的美感特点。

三、浙江文化创意产业概况[3]

(一)产业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新思想、技巧和先进技术等知识要素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广泛就业机会的产业,包括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音乐、电影、表演艺术、动漫等13类行业。[23]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尤其要大力发展金融、创意、信息、咨询、物流、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2008年 6月召开的浙江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的任务,并且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明确在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文化大省的进程中要把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重大工作。

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浙江省在书画、雕塑、动画、工艺设计、服装设计、影视传媒等专业领域颇有专长,在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方面优势突出。在政府、企业、高校等共同推动下,浙江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氛围日渐浓厚。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切实将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先后出台《关于建设文化大省若干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等一系列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快速启动发展阶段,经过近几年发展,形成了软件、动漫、广告、设计、传媒等优势行业,逐步形成依托城市、集聚发展的空间布局态势,涌现出众多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浙江省文化创意企业发展活跃,浙江广电集团、浙江日报集团、浙江出版集团等10家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竞争力明显提升,广厦集团、横店集团、宋城集团等大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积极进入广播影视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大量小型设计公司、个人工作室、策划咨询公司不断涌现。浙江省已成功举办中国国际动漫节、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文博会)、中国宁波世界创新工业设计展等重要会展,省内院校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全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氛围日渐浓厚。

(二)产业定位

浙江省发改委公布的《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09〕558号)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位为:

1.全国领先的艺术品创作、展示和交易基地。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等艺术创作资源和越剧等地方戏曲以及石雕、木雕等民间造型艺术资源,鼓励开发更多符合新时代特征的文化艺术作品,建设全国性的文艺作品展示交易场所,努力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品创作、展示和交易中心。

2.全国一流的以日用轻工产品设计为特色的工业设计基地。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立足义乌小商品、绍兴轻纺、温州轻工等制造区块,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一批龙头骨干企业,着力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和水平,积极联姻各类成果转化中介机构,推进“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型,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工业设计基地。

3.全国领先的以行业应用、工业控制、商务网站为特色的信息软件基地。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着眼于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进程,立足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优势区块,重点发展信息服务、软件设计及应用等行业,在工业自动化、金融财务、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发更多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发展区块和骨干企业,努力成为全国领先的信息软件基地。

4.全国领先的以动漫游戏、影视制作为特色的数字娱乐基地。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顺应互联宽带网络、多媒体终端等技术发展趋势,立足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娱乐产业基地,以及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传媒学院等动漫教学研究基地,以杭州“动漫之都”建设、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宁波国家级动漫原创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省动漫、影视产业的发展,着力开发动漫游戏作品和影视产品,深化发展数字娱乐内容产业,努力成为全国领先的数字娱乐基地。

5.全国一流的以园林设计、建筑装饰为特色的建筑景观设计基地。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加大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视引进国际品牌规划设计机构,扶持本省专业建筑设计机构做强做大,进一步提高园林设计、建筑装饰等领域的竞争优势,促进文化艺术与创作设计的结合,努力成为国内一流的建筑景观设计基地。全国一流的以文化开发、数字技术为特色的传媒出版基地。做大做强传媒出版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优秀的创作团队,利用先进技术加快产业调整和升级,提升影视、传媒、出版整体发展水平,努力把浙江省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传媒出版基地。

(三)产业构成

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由艺术品业、工业设计、信息软件、动漫游戏、建筑设计、传媒出版、广告策划、咨询服务、文化会展、教育培训和创意农业等相关行业组成。

1.艺术品业。浙江省艺术品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中国美院、浙江大学和西泠印社等机构,挖掘民间工艺及作品,发展了书画、雕塑、篆印、陶艺等各类艺术品创作,并加快了培育美术经纪、美术出版、艺术品展示、艺术品拍卖、艺术品鉴赏等中介服务机构,推进浙江省艺术品的商品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

2.工业设计。浙江省工业设计行业主要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围绕区域特色产业,以工业设计园、行业设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为主要载体,加大了财政和金融政策对R&D、企业研发和工业设计的投入力度,并有效整合和引进各类设计资源,发展高等级研发实验室、专业化工业设计公司和以院所为依托的工业设计室,支持骨干企业设立专业化工业设计部门。

3.信息软件。浙江省信息软件产业以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宁波信息科技产业园等为主要平台,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着力突破共性基础软件及软件核心技术,重点推进面向行业应用和产业升级的嵌入式软件、软件出口与服务外包、行业应用软件、网络传输服务、数字内容与网络增值服务的发展,进一步优化软件与信息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化程度。

4.动漫游戏。浙江省动漫游戏行业发展主要以杭州高新区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西湖区数字娱乐产业园和宁波动漫基地等为载体,完善教育培训、产业孵化、展示交流、技术支撑等公共服务平台,集聚美术原创、数字加工等专业创意人才,培育漫画、动画、游戏、衍生品开发等各类相关动漫游戏企业,建立和完善生产创作、市场运营等产业体系。

5.建筑设计。浙江省建筑设计行业在加快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推进建筑景观设计领域的市场化进程,重点支持规划设计院所做大做强,着力扶持建筑景观设计公司发展,并通过引进国际建筑设计机构,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

6.传媒出版。浙江省通过对广播影视制作的扶持,做大做强一批省级国有控股影视集团,建设了一批知名影视拍摄基地,培育了一批民营影视制作企业,创作了一批广播影视精品。未来的广播影视经营模式创新,需要大力开发广播影视衍生产品市场;大力发展数字电视产业,培育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7.广告策划。浙江省广告策划行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广告、报刊广告、户外广告和新媒体广告,扶持发展网络广告等新兴广告业态。浙江省广告策划行业发展以创意设计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多元化发展,加强市场研究、营销企划、广告创意、媒介投放、效果评估、产品展示等产业链之间的分工协作。

8.咨询服务。浙江省咨询服务行业通过引导和鼓励咨询服务创新,重点发展市场调研和策划、企业咨询、商务策划、金融咨询等咨询活动。此外,还重视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与北京、上海、香港等地专业院所以及国际咨询企业的人才交流和合作,打造了一支相对优秀的咨询从业队伍。

9.文化会展。结合浙江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进一步在扩大中国国际动漫节、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宁波“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会展影响力的基础上,支持创建一批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知名会展品牌。大力发展主题创意、活动策划、展馆设计、宣传招展等为会展举办方和参展方提供的专业策划服务。

10.教育培训。浙江省通过大力发展新兴网络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和考试辅导教育等行业,大力培育信息软件、工业设计、工艺美术、艺术创作、广告策划等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步伐,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强化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11.创意农业。结合浙江省农业区域布局和资源特点,浙江创意农业发展则是充分挖掘特色农业产区、蔬菜优势产业带、花卉园艺区、传统蚕区以及山体绿茶产区的生产、经济、生态、文化、艺术等功能,引导扶持发展创意农业。

四、浙江省旅游业概况[4]

近些年来,浙江省重点发展和完善“旅游与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互动”的浙江旅游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不断提升浙江在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一)旅游资源概况

浙江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2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4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48处、国家级森林公园38处、省级森林公园7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其中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唯一加入联合国世界人类生物圈保护组织的海岛)、省级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村镇79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9处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8处。此外,浙江还有14处全国重点寺观等。

(二)旅游经济总量

从旅游经济总量来看,浙江省旅游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13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866.3万人次,同比持平,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3.9亿美元,同比增长4.7%;根据浙江省旅游局抽样调查测算,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3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02.2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旅游总收入5536.2亿元,同比增长15.3%;全省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178.6万人次,同比增长11.2%。

(三)旅游市场概况

1.入境旅游市场

2013年,全省累计接待入境游客866.3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3.9亿美元,同比增长4.7%。其中接待外国人576.6万人次,增长1.1%;香港同胞102.2万人次,同比下降1%;澳门同胞34.2万人次,同比增长13.3%;台湾同胞153.3万人次,同比下降5.4%。2013年,浙江省入境外国游客按各大洲的分布情况是:亚洲游客275.6万人次,同比下降5.1%;欧洲游客149.1万人次,同比增长9.9%;美洲游客77.7万人次,同比下降0.7%;大洋洲游客23.4万人次,同比下降0.5%;非洲游客17.5万人次,同比增长0.5%。

表1-2 2 0 1 3年浙江省入境旅游主要客源国情况 (单位:万人次)

续表

2.出境旅游市场情况

2013年,全省组织出境游客178.6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其中出国游累计组团人数112.4万人次,同比增长22.2%;港澳台游累计组团人数64.4万人次,同比下降6.1%。全年台湾游累计组团人数12.8万人次,同比下降32.4%。

表1-3 2013年浙江省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情况(单位:万人次)

注:表中为旅行社组织的出境旅游数,而文中则是组织出境游客数,包括旅行社,故数据有出入。

3.国内旅游市场情况

根据浙江省旅游局抽样调查测算,2013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43439.1万人次,同比增长1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20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2%。

表1-4 2013年浙江省各城市国内旅游情况

(四)旅游企业经营情况

2013年,浙江省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81.7万人次,同比下降22.5%,占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总量的9.4%。全省旅行社外联入境游客70万人次,同比下降30.0%,占全省接待入境游客总量的8.1%。2013年,浙江省住宿设施平均客房出租率55.4%,比去年同期下降2.0个百分点;平均床位出租率56.5%,比去年同期增长4.4个百分点;平均房价为296.0元/间,比去年同期下降8.4%。其中星级饭店平均客房出租率54.1%,比去年同期下降4.0个百分点;平均床位出租率52.0%,比去年同期增长0.5个百分点;平均房价为335.1元/间,比去年同期下降0.1%。2013年,全省纳入统计范围的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50439.1万人次,同比增长17.2%,其中收费景区实现门票收入65.7亿元,同比增长8.6%。

参考文献

[1]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21 Agenda)[C].Rio de Janerio,Brazil,1992:1-351.

[2]Robert Kay,Jaqueline A lder.Coas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M].Lon-don:E&FN Spon,1999:1-387.

[3]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4]国家海洋局局长:海洋文化竞争决定海洋竞争的成败[N/OL].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gundong/200905/t20090517_505335989.shtm l,2009-05-17.

[5]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去年实现增加值2205.2亿元[N/OL].科技日报网,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 l/2013-11/08/content_232606.htm?div=-1,2013-11-08.

[7]Ehler C,Fanny D.Visions for a Sea Change.Report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Workshop on Marine Spatial Planning.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and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IOC Manual and Guides,46:ICAM Dossier,3.Paris:UNESCO,2007.

[8]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Tourism Highlights Edition[R].2003.

[9]New some D,Moore S A,bow ling R K.Natural A rea Tourism:Ecology,Impacts and M anagement[M].Clevedon: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2002:8-21.

[10]W TO.Tourism Highlights[R].2008.

[11]WTTC.World-key Facts at a Glance[R].2010.

[12]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旅游和旅行业对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影响:2006年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报告[EB/OL].http://www.W ttc.org/china/tsa.htm.2006-04.

[13]王明星.文化旅游经营体验方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4]韦复生.耦合与创新:民族文化创意与区域旅游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的新视角[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74—179.

[15]范柏乃,蓝志勇.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与定量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16]李怀祖.管理研究方法论(第2版)[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7]文军,蒋逸民.质性研究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8]A.J.维尔.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9]谭跃进.定量分析方法(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0]B.W.里切,P.伯恩斯,C.帕尔默.旅游研究方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1]董玉明.海洋旅游[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22]柳和勇.简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及特点[J].浙江社会科学,2005(4):122—126.

[23]陈清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溢出效应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5):34—38.

【注释】

[1]据来源于浙江统计网,http://www.hzstats.gov.cn/。

[2]柳和勇:《简论浙江海洋文化发展轨迹及特点》,《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第122—126页。

[3]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09〕558号)。

[4]数据来源:浙江旅游局网站,http://www.tourzj.gov.cn/lyzl/lytj.aspx。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