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界定
在界定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定义之前,需要首先了解文化旅游、海洋旅游和文化创意旅游的相关概念。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本研究在第三章已经做过论述,因而在此先对文化旅游和海洋旅游的概念进行简单综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早在1977年就提出“文化旅游”的概念,认为文化旅游“实际上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它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29]Berghe和Keyes(1984)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族群联系,当人们探寻异域异族文化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即文化旅游。[30]Sm ith(2009)在其著作《文化旅游问题研究》中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远离居住地,为了满足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活动。[31]世界旅游组织(WTO)把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即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或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32]国内学者李江敏、李志飞主编的《文化旅游开发》(2000)中认为“文化旅游是旅游者以观光参与等行为为媒介,通过了解和熟悉特定文化群体(区域)的文化特性来达到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的目的的旅游活动”,具有民族性、互动性、感悟性等特征。[33]张国洪(2001)认为“文化旅游是指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的求知和憧憬所引发的,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文化介入或参与需求冲动的过程”[34]。朱桃杏等(2005)从国内外著名期刊所载文化旅游类论文的角度,从概念与综述、文化旅游地景观及其形象研究、文化旅游者及市场研究、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文化旅游环境与保护研究、文化旅游管理研究、文化旅游理论与方法研究等7个方面的内容,对文化旅游研究进展做了述评。发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概念和内容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定论,作者认为国外文化旅游的研究重点主要是遗产地旅游,国内文化旅游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18]王明星(2008)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作为旅游主体,借助旅游中介和旅游目的地等外部条件,通过对信仰、精神、知识、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历史、传说和自然遗产、人文遗产等旅游课题的某一类或几类旅游资源的观察、鉴赏、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到一种文化享受和收获的旅游活动。[35]李萌(2011)认为学界对文化旅游的认识,除人文精神主导指向、新文化旅游指向、创意指向这些概念界定之外,绝大多数的定义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沿着“动机目的—内容对象—体验收获”的路径进行探讨,着重强调文化性动机、文化类景观和文化体验;但这种思路有两种风险:一是越来越把文化旅游归为一种特殊兴趣旅游或特种旅游的范畴,领域相对狭窄;二是任何旅游活动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文化动机、文化景观、文化体验,毕竟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36]该学者还认为文化旅游是从旅游资源角度出发的,通过文化资源的表达、展现和传播形成吸引力以满足旅游者文化交往与体验需求的社会过程;它既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生产过程,体现着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文化互动交往关系;文化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信息、文化情感、文化意义的构建与传递;从生产过程看,文化旅游的生产是一种旅游功能生产与文化功能生产二者的统一,本质上是一种对文化资源、文化需求的旅游创造过程;从产品形式看,文化旅游始终跟时尚性、潮流性相连,是新的文化生活方式的代表与体现;从驱动因素看,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依靠的不是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才是根本驱动力;从社会效应看,它不仅仅是经济价值的创造者,更是对多元文化价值的开掘、赋予、提升和积累,形成文化资本,促进文化多样性。[36]
而关于海洋旅游的定义,李隆华等(2005)把海洋旅游定义为:海洋旅游是以海洋为目的地的旅游,从本质上看则是人类行走和休闲的欲望在地球上的最大伸张。[37]李红波等(2008)认为,所谓海洋旅游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以海水、阳光、沙滩为主要内容,为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体育活动和疗养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38]董玉明(2002)将海洋旅游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为目的而进行的海洋游览、娱乐和度假等活动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39]魏小安等(2013)认为海洋旅游是指人类以海洋环境为中心所从事的旅游活动,包括人们离开居住地到海洋环境中所引发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其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开展的,以体验海洋文化为主要目的,能够满足人们愉悦需求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40]《中国旅游大辞典》指出:海洋旅游是指依托海洋旅游资源开展的各类旅游活动,以陆域距离远近为标准,可以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以依托的海洋环境为差异,可以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41]
海洋文化创意旅游不单单是一种集合海洋文化、思想、科技、精神、创意和知识要素的高端旅游业态,更是中国沿海和海岛地区旅游转型和升级的全新思潮。由于海洋文化创意旅游是新事物,内涵丰富,涉猎广泛,国内尚无学者对其概念进行探索。本研究试图在总结文化旅游、海洋旅游和文化创意旅游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界定,以期抛砖引玉,并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来关注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研究。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资源基础是海洋文化资源,包括海洋历史文化、海洋建筑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洋服饰文化和海洋文化艺术文化等,旅游者通过对海洋文化创意的体验、欣赏和审美,从而得到精神和文化上一种享受。从旅游者角度来看,作为海洋文化旅游的转型和升级产物,通过让游客积极参与和体验,为游客提供发展创意潜质的机会,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异的渴望。
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关键是创意和创新。从广义上讲,凡是由海洋文化创意产生的旅游均属于海洋文化创意旅游。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那些以海洋文化创意为核心要素的旅游活动或者缺少海洋文化创意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的旅游活动称为海洋文化创意旅游。海洋文化创意旅游是全球化条件下,以消费时代人们的海洋文化娱乐需求为基础,以海洋高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网络等新传播方式为核心,以文化旅游、海洋旅游和创意旅游的全面融合为特征的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新型旅游业态。海洋文化创意的内涵是依靠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海洋科技与海洋艺术手段,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创造、创新、重构和提升并生产出具有海洋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以满足旅游者提供真实性、参与性、体验性和创新性的旅游活动,并满足游客感性需求和理性精神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原则
(一)突出创意生产和消费[2]
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交通、通信、交流方式发生了变化,游客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精神需求日益凸显,使得创意和旅游的结合变成了现实。优秀的创意是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起点。新经济、新文化加快了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使海洋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新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业态不断涌现。海洋文化旅游的新产品、新产业的竞争力强弱最初起源于创意并最终体现在市场上。只有把优秀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实现产业化,才能把创意资源变成创意资本,创造新的价值和财富。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的产生离不开十个元素,即创作者、思考、创意企业家、自由职业者、员工、新公司、网络组织和商业聚集、团队合作、资金和营销。[42]随着创意产业的持续推进,创意人员渐趋专业化、职业化,创意活动日益专门化、独立化;同时创意消费的扩大进一步拓展了创意相关产业发展的空间。[9]围绕创意的生产和消费,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支撑体系。在创意建立的体系中,海洋文化创意的生产是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出发点和“灵魂”,而创意消费是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最终归宿和“寄托”。创意生产和消费是海洋文化创意旅游业态的“内核”,是联结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组成部门的纽带,是统领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发展的核心。
(二)反映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历史演进性
创意、知识和信息提供了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大发展的强大动力。[43]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将海洋文化、创意旅游、文化旅游和海洋科技有机结合,形成智力资本带动的生产力和传播力,在经济层面上能提高海洋旅游产业增加值、海洋社区就业等,在社会层面上能推动旅游社区社会变革和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创意经济是经济发展中正在兴起的新发展模式,在经济和文化融合的基础上,使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发展等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得到发展。沃皮·哈维斯托认为在倡导责任的社会中,创意与创造性处于核心驱动的地位,创意不仅是特定创意阶层的特权,还属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时代,创意社会目标在于保证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在经济增长和人们的福利水平之间取得平衡。[44]约翰·哈特利认为创意产业是与实践共同演化的,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是“创意社会”。他指出:创意产业发展演进历程为从创意集群(产出)到创意服务(投入),到创意社会。[45]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海洋文化创意旅游指培养创意源头,促进海洋文化创意产出;海洋文化创意经济指扩大海洋文化创意投入,将创意成果作为生产要素,推动和海洋旅游产业的融合,营造创意资源投入与转化的软环境;创意社会指积累海洋文化创意资本、培养海洋文化创意人才,扩大海洋文化创意溢出效应,实行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产业集群园和与海洋社区互动,促进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地域综合体建设。
(三)反映旅游的创意参与和体验[46]
从游客参与和体验角度来看,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于游客对当前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表现之一,即海洋文化创意旅游需求的旅游,属于较深层次的旅游,体现游客对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憧憬和向往;第二个层次是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行为和不同海洋文化创意感知和创意参与,构成的游客对海洋文化创意旅游需求的导向,即海洋文化创意旅游体验;第三个层次即旅游者体验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后不同的海洋文化创意评价、体验评价、感知评价和满意度评价,这是长期潜存在游客的心灵深处,对游客的心理、行为存在影响、发挥作用的“旅游后效应”(见图4-2)。
图4-2 海洋文化创意旅游中的游客体验
三、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特征
(一)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资源是历史范畴的概念,它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遗存或潜在的趋势或规律性的事象。旅游资源的形态、内涵、存在方式、空间范围都会与时俱进;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促进旅游资源内涵及其范畴的变化,有两个最显著的因子:一是人类游憩需求的变化;二是科技进步因素。[47]由此可知,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始终处于不断的生发过程之中,加之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人的智能资源、创意能力也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和提高的状态,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理论上具有开发的无限性特点。故而,海洋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性强的旅游发展方式。
(二)游客的学习性和参与性
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和其他类型的海洋旅游活动的区别之一是前者对知识、信息、教育等文化因素的追求所占比重较大,学习性非常突出。这种学习性往往是通过愉悦体验的方式呈现出来。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强调的是一种欣赏、研究、学习海洋文化及其创意的文化旅游活动。游客在欣赏海洋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感受人类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了解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学会热爱海洋文化、提升尊重海洋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通过海洋文化创意旅游还须突出游客的参与性。一是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可让游客参与到海洋文化创意之中,感悟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海洋性、文化性、创意性和异质性;二是海洋社区的参与性,也就是说,海洋文化创意旅游是旅游者、海洋社区居民、政府、开发和经营商广泛参与且共同受益的一种旅游活动,尤其是要充分保障海洋社区居民的充分受益,以保障海洋文化创意自组织的有序运行。
(三)价值的增殖性
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属于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其发展能够带来价值增量效应。文化的价值只有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放到传播或传递过程中,才能被人们经历体验,也才能得到认识、欣赏和接受。[36]如果说“文化传播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重新界定文化和认识文化的过程”,人们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估价和确定某种文化的价值,而且还要增殖和繁衍出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增殖”,那么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具有典型的文化增殖特征。主要表现在:在价值创造环节,海洋文化创意具有对海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拓展和价值创造功能;在价值实现环节,海洋文化创意赋予海洋文化创意旅游商品以新的观念价值,由此带来高附加值。
(四)独特的创意性
独特的创意性是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核心特征。创意是指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发明,具有独特性、原创性和效用性。在围绕海洋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开发设计、生产、分配与消费的过程中,创意作为核心要素,因其效用性而使得其不可分割的独创性延伸于整个产业链。海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设计与生产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过程。与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相关的创意一般分为科技创意和文化创意,而科技创意就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意通过新程序、新方法和新工艺,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功能结构,在满足消费者的同时也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而文化创意则通常表现为情感、观念和品味,通过内容创造给游客以丰富的体验。
海洋文化创意独特的创意性还体现在经营、推广、销售等环节。在创意旅游市场营销中不乏一些经营、推广高手,他们富有创意的营销手段在宽度和深度上带来了巨大的增值效应。所以,支撑海洋文化创意旅游的创造力和创意本身是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其独创性是宝贵的资源,它可以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和创造财富的新机会。
参考文献
[1]贺寿昌.创意产业增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
[2]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冬.文化创意产业及其政策探析[D].东北大学,2011.
[4]郭惠玲,曾路.动态化整体产品概念研究及其战略意义,商业研究,2002,8(上半月版)总第251期.
[5]吴威.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4:32—38.
[6]王伟伟.加快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辽宁大学,2012:19—22.
[7]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8]高长春.时尚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9]董红杰.创意产业“五位一体”的成长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刘利群,傅宁.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1]彭艳,朱明健.创意产业中创意源的衍生模式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32(3):99—101.
[12]彭艳.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扩散模式研究——以动漫产业为例[D].武汉理工大学,2010:30—31.
[13]Florid Richard.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67-72.
[14]易华.创意阶层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0,32(3):61—65.
[15]李振华.上海市创意阶层休闲消费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6]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7]郑燕华.创意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创意产品娱乐营销研究[D].汕头大学,2009.
[18]朱桃杏、陆林.近10年文化旅游研究进展——《Tourism Management》、《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旅游学刊》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5(6):82-88.
[19]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8.
[20]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1]肖岚.创意产业融合成长的动力机制及其自组织创新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2.
[22]杨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2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4](GB/T18972-2003)[EB/OL][2003-03-24].http://www.cnta.gov.cn/htm l/2008-6/2008-6-27-20-31-36-7.htm l.
[25]汪宇明,钱磊,吴文佳.旅游资源新论——基于游憩需求变化与技术进步的视角[J].旅游科学,2010,24(1):9—16.
[26]Eric Van Heesvelde.Convergence between Fixed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s[J].Infomation,2000,3(2):271-275.
[27]胡晓鹏.网络型组织结构与模块化创新[J].财经科学,2007(4):80—87.
[28]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30—34.
[29]罗伯特·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蒲红等译.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5.
[30]Van den Berghe P,Keyes C.Introduction:Tourism and Re-Created Eth-nicity[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343-352.
[31]Smith M K.Issues in Cultural Tourism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09.
[32]Thorburn A.Marketing Cultural Heritage:Does ItWork w ithin Europe[J].Tarvel and Tourism Analyst,1996(6):39-48.
[33]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4]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5]王明星.文化旅游经营·体验·方式[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36]李萌.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上海文化旅游研究[D].复旦大学,2011.
[37]李隆华,俞树彪.海洋旅游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8]李红波,李悦铮.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探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0):109.
[39]董玉明.海洋旅游[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40]魏小安,陈青光,魏诗华.中国海洋旅游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41]邵琪伟主编.中国旅游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69.
[42]John How kins.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A 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2001.
[43]UNCTAD.Creative Economy Report 2010[R].2010.12.
[44]Haavisto Virpi.Towards a Creative Society:Embracing the Diversity of Creativity[J].The Finnish Economy and Society,2008(3).
[45]Hartley John.The Evolution of Creative Industries-Creative Clusters,Creative Citizens and Social Network Markets[R].Belin:Indrstries Conference,Asia-Pacific Weeks,2007.
[46]朱华武.湘绣文化旅游形成与适应机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40—50.
[47]汪宇明,钱磊,吴文佳.旅游资源新论——基于游憩需求变化与技术进步的视角[J].旅游科学,2010,24(1):9—15.
【注释】
[1]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2010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30—34页。
[2]董红杰:《创意产业“五位一体”的成长路径研究》,2014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