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照进现实,梦想引领未来。今天,“新丝绸之路”的共建原则有望开启区域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
李广宇
早在2007年,麦肯锡的两位全球资深董事Dominic Barton(鲍达民)和Kito De Boer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了“Tread Lightly Along The New Silk Road”一文,提出并呼吁建设“新丝绸之路”。中国政府“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之后,麦肯锡随即成立了项目组对这一课题进行了长达半年的深入研究,现已形成初步成果。 我们的研究来自与国内外智库、学术组织、投资机构和企业界专家的访谈,麦肯锡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管控等多条业务线长期的实战积累,以及对国内外发展案例的深入分析。
历史照进现实
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3世纪的1500年间,按全球贸易额来讲,“丝绸之路”一直是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在唐朝,中国GDP一度占到世界总量的58%,而“丝绸之路”就贡献了中国GDP的5%。
历史照进现实,梦想引领未来。今天,“新丝绸之路”的共建原则有望开启区域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这条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贯通中国、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我们的基本测算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包含欧盟成员国)覆盖近50亿人口,经济总量约为39万亿美元,分别达到全球总量的70%和52%。我们认为,随着全球范围内商品、服务、金融、人口和信息的自由流动增强,世界经济重心将逐渐向东方和南方的发展中国家倾斜,因此“一带一路”顺应并引领当今世界潮流,这一重大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
如果硬件和软件的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我们预计到2050年,这一区域将为全球带来80%的GDP增量和30亿的中产阶层。在可持续方面,可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以上。目前各方的共识之一是基础设施要优先发展。我们也对基础设施建设释放的乘数效应进行了估算,每10亿美元的基建投资可创造 3万~8万个就业岗位,新增GDP25亿美元。
从蓝图到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可围绕基础设施、产业提速和民生福祉这三项重点主题落实到行动。
基础设施是目前制约沿线不少国家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对企业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型基建项目很多,但是必须甄选出哪些具有经济可行性,哪些是可投资的项目。我们的想法是搭建线上线下(O2O)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以及为供需双方牵线搭桥。这个平台主要包括基建项目大数据平台和以基建为主题的线下博览会。
基建设施先行是为产业发展铺路。中国在建设产业园、经济特区和跨境自贸区等方面的丰富实践可供沿线国家向现代化工业转型借鉴。中新苏州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区和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中方应该将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和管理制度等软件环境相结合来帮助当地园区发展,同时避免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生态和环境的问题。
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实在在改善民生。我们建议从可负担住房入手,推动当地城市化建设,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中国可以总结保障房的经验与教训,鼓励本国私营企业走出去,以市场化原则参与所在国家的可负担住房建设。同时,推广一体化全产业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外,也可考虑引入住房公积金制度。
风险防范与管控
对有志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来说,政治风险、经营风险和金融风险是必须要谨慎考量的。在政治风险防范上,政府可为企业建立政治风险保险机制,提供政治风险咨询服务,还可设立区域商事仲裁机构来解决跨国争端。在经营风险防范上,企业可以从信息、职责、流程、治理和文化等五方面搭建海外投资风控体系。在金融风险防范上,鼓励成立联合财团共同投资、共担风险;金融机构还可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创新的金融工具分散信贷风险。
● ● ●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正在进入从倡议到行动、从蓝图到现实、从理念沟通到务实合作的新阶段。我们愿与各方展开更深入的交流,共同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和繁荣贡献力量。
本文是李广宇为此次麦肯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圆桌论坛所作的开场演讲。李广宇为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常驻上海分公司,他同时也是麦肯锡亚洲区基础设施及公共部门业务负责人。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2015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