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品味《舌尖上的中国》,我们会发现,它的一炮走红不仅仅只是因为形式上精美的制作,更多的是因为它将人与食物两个主体相互关照联络,纪录片的手法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桥梁作用,让两者可以在其中得到交融。
孔子在《礼记》中说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古代圣贤大多已经把饮食提高到了一个人的本能本性所在。同时,美食能让人们获得一种满足感、幸福感。因此,人们对食物产生欲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让人们愈来愈倾向于隐忍自持,饭桌上越来越多的场景是大家拿起筷子叨扰两口便停“箸”不前。这一次,《舌尖上的中国》正是将人的需要摆在了第一位,将这样一种人最本真最纯朴的欲望都解放了出来。
食品背后的人也在这部片子当中受到了关注。他们不再是食品工业化进程中日夜运转的流水线工人,也不再是金碧辉煌的酒店后厨雕盘刻花的大师傅。这次,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手工传统食品的制作者。影片着眼于他们在制作食品时对食物本身的一种热情和敬意。不掺杂任何利益驱使的用心制作也与当下食品安全屡遭质疑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发了大量观众在看完影片之后对食品安全的思考和对食品返璞归真的美好愿景。
《舌尖上的中国》回归了最具烟火气息的传统美食,将“家”、“人”这两大要素融入到影片的情感价值中。多少人在观看过影片后想起了妈妈的手擀面,家乡的猪肉炖粉条。中国人古来便有“游子情怀”,出门在外吃得再好总比不上家里母亲亲手做的土菜小吃,想念的总是家里烟囱中飘出的袅袅白烟。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也成功地勾起了观众的思乡情结。而该片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哲学智慧的展现也是极为精辟的。《自然的馈赠》中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在展现中国古来即有的环境文化,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昭示着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不应忘记了孕育我们的大自然这样的道理。这些都是《舌尖上的中国》独具人文情怀的表现,适时的人文关照、民族情怀都让观众有了“寻根”之感。
评点
毫无疑问,《舌尖上的中国》完成了中国纪录片的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从制作到内涵,都打破了中国以往大多数纪录片的模式,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得以树立起一个成功的文化品牌的原因。
首先,从选题和策划开始,一个优秀的中国纪录片品牌就应该充分把握到受众的期待。人们究竟想看什么?每一个纪录片的制作组都应该这样问自己。中国之前的很多纪录片之所以不被人熟知甚至被人诟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太过“自信”,精英味太浓。纪录片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注重真实性的片型。真实性的“度”把握得不好就很容易造成数据和专业知识堆积的情况,也就自然而然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而《舌尖上的中国》则从社会流行语——“吃货”出发,以最大众化草根化的视角将一个个我们身边有关食物的故事娓娓道来。地里长的,水里游的,到处都是我们熟知的食材,再配以鲜香浓郁的配料,即使只是在电视里看到,都能让我们垂涎欲滴,只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着对食物最本能的欲望,期待从食物中我们能够获得一份满足感。
其次,《舌尖上的中国》国际化的制作风格也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这也是中国文化品牌走向世界可以借鉴的一个方法,在保持作品民族性的同时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经验并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当然,这一做法的前提是在以不丢失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我们希望国际市场接受的并不是一个照搬照套,全盘异化的成品,而是一个能起到宣传民族文明作用的桥梁。《舌尖上的中国》正十分“给力”地宣传了民族文化并适时进行人文关怀,致敬传统手工美食,致敬每一位勤劳的劳动者,并将食物与家、人紧密联系起来,在勾起无数观众馋虫的同时,也勾起了他们浓浓的乡情和人情。同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我们在发展迅猛的社会中永不忘记自然的馈赠。这些无处不在的人文关照,让《舌尖上的中国》走进了每家每户,也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