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求职心理的准备

求职心理的准备

时间:2023-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导入案例一:学生气?要注意适度宣泄应是无破坏性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案例导入

案例一:学生气?

李同学由老师带去面试,一开始,考官对她的素质挺满意。最后,考官对她说:“根据你的性格特点,我们想把你安排在办公室,可能跟你的专业不对口,但是我们认为你更适合这个岗位。”她拿不定主意,小声地说:“要不,我回去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主考官愣了一下,“好吧”,他微笑着说:“不过要记得,以后你参加面试的时候,不要说‘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因为这样会显得你没有主见,明白吗?”

【点评建议】学生气太重是一些大学生的“通病”。要记住,走上社会后就要学会独立自主,凡事依靠父母的学生,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信任。

案例二:好高骛远?

“我的首选是出国,其次是上海,再不行呆在杭州也可以。”在一家跨国公司的面试现场,当被问到“你打算在哪里开始你的职业生涯”时,社会学专业的小王这样回答。考官皱着眉头问:“我们打算在一些二线城市开拓市场,你有没有兴趣?”“说实话,我本来就是从小地方来的,如果还回到那里,有点无颜面对父老。还是大城市更适合我吧。”

【点评建议】不管在哪里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不意味着就此度过一生,关键还是看自己的能力。如果顾及“面子”问题,不愿意到一些相对艰苦的地方去,往往会被认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这是目前很多用人单位的“大忌”。

案例三:面试紧张情绪

张同学大学求职意向首选是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层层筛选,他如愿进入普华永道和安永的最后一轮面试,也就是要去见事务所的合伙人。能在数千大军中杀到见合伙人已经实属不易。然而,在见合伙人的时候,他特别紧张。在见普华永道的合伙人时,他叫错了合伙人的名字,并且临走时把包忘在了合伙人的办公室里;在见安永的合伙人时,由于是英文面试,他重复一个英文单词数遍,唯恐对方听不清楚,直至那位合伙人亲自打断并说明他已经明白了张同学的意思,他才明白该适可而止。结果是两家国际一流的会计公司都在最后面试时将他拒之门外。

【点评建议】上面的小插曲中可以看出张同学精神紧张,缺乏自信,跌倒在自己最想去的公司前。

基础知识

一、心理素质及心理调适

(一)心理素质与求职择业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品质,人在认识、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心理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自身发展,人的活动效率以及人对各种环境变化的适应。

良好心理素质的基本特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行为适度。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除了有利于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之外,对择业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调适

毕业生在求职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这些挫折和冲突常常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特别是其中那些心理障碍,既不利于择业,也不利于身体健康,甚至还会影响整个人生。因此要学习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

1.自我转化法

有些时候,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这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一门心思学习,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利用假日郊游,接受大自然的熏陶,等等。

2.自我适度宣泄法

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宣泄”。切忌把不良心情埋藏于心底。较妥善的办法是向父母、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求得安慰、疏导、同情,也可以去打球、爬山参加运动量大的活动。要注意适度宣泄应是无破坏性的。

3.自我慰藉法

自我慰藉法就是自我安慰法,实质是自我忍耐。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得解脱。

4.松弛练习法

松弛练习法也叫放松训练,是一种通过练习学会在心理上和躯体上放松的方法。放松训练可帮助人们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的身心反应,如焦虑、恐惧、紧张、心理冲突、入睡困难、血压增高、头痛等症状,且见效迅速。

5.理性情绪法

理性情绪法认为,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这些信念指引下的认知方式会左右人的情绪。比如,有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受了挫折便消沉苦闷或怨天尤人,其原因在于他原本认为“大学生就业应当是顺利的”,“我的择业应该很理想”,“我过去事事顺利,这次也不应例外”,等等。如果将这些想法加以纠正,则不良情绪能得到控制。毕业生运用理性情绪法时,应首先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并对其进行挑战、质疑和论辩,同时对比两种观念状态下个人的内心感受,鼓励自己向理性观念方面转化,从而有助于排除不良情绪。

二、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处于求职择业的关键时刻,不少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就会严重影响关键时刻的职业选择。

(一)焦虑心理及其调适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及某些生理反应。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使人产生一种压力感,迫使人积极努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易导致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毕业前夕,绝大多数毕业生心理活动表现为焦虑。使他们焦虑的问题主要是: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屡屡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自己看中的单位,父母、亲友不赞同怎么办;选择单位失误,造成“千古恨”怎么办;到单位后不能胜任工作怎么办;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的大学生以及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毕业时精神上负担重、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学习上得过且过、穷于应付、反应迟钝;生活中意志消沉、长吁短叹、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有些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一提择业就心理紧张,无所适从。

要消除这种择业心理障碍,真正走出“焦虑”的心理误区,一方面要做到“知己知彼”,在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另一方面要把握好社会的需求和用人单位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换位思考,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选录标准,可以站在用人单位的立场进行思考。参照往届大学生、身边的同学、各种层次毕业的同学的一些成熟的思考和经验,冷静地思考各种问题,做好择业的各种准备。这有利于帮助自己减少决策上的失误,树立正确决策的自信心,增强决策的果断性。

(二)从众心理及其调适

从众心理,人人皆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过强的从众心理是人依赖性的反映。毕业生在择业时,客观地存在赶时髦的盲目从众现象。由于虚荣心、依赖性和侥幸心理的存在,期望水平受到其他人,特别是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往往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从客观上讲,大学毕业生接触社会少,不太了解社会行业、职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存在盲目择业的必然性。从主观上讲,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主见,有较强的依赖性,不能从个人的特点出发去考虑问题,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顺大流,随多数人的想法去选择职业而脱离自己的实际,误入择业的盲目从众的心理误区。

作为一个现代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消除依赖心理,增强主宰自己命运的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独立地选择自己的职业,独立地去开拓自己的事业。

(三)从一而终的心理及其调适

由于过分看重择业质量对自身前途的重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常常受到“一锤定音”、“从一而终”的择业观念的干扰,内心冲突激烈,容易出现左右摇摆、优柔寡断、难于决定等情况。其病症在于思想保守,不能正确看等人才流动。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人才流动是历史的必然。“候鸟式就业”将成为人们择业的一般规律。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丰富了阅历,增长了见识,这对激发志气、增长才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见异思迁固然有不对之处,频繁跳槽亦不可取,那会使你盲目流动,误了最佳成才年龄和机会,动摇你对事业执著的专注精神,但如果你背上“从一而终”的枷锁,你将增加择业的难度。

(四)自卑心理及其调适

自卑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在择业中,一些大学生过低地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这种现象多见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毕业生、部分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容易错失良机。

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有不如人的地方和不可克服的毛病,但也应该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果一味地用别人的长处来比自己的短处,无视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那只能强化自己的自卑感。相反,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善于正视失败和挫折,自卑感就会慢慢地消除。

(五)过分追求完美的心理及其调适

追求完美,这乃是人类健康向上的本能,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但过分追求完美则容易引起自我适应障碍,产生决策的失误。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上过分追求完美主要表现为:期望自己完美无缺,择业期望值偏高,“强求公正”三个方面。

1.期望自己完美无缺

不能容忍自己“不完美”的表现,不肯迁就现实中平凡的、有缺点的自我,对自己的所做所为产生不满情绪。

2.择业期望值偏高

这是大学毕业生求职理想化与侥幸心理相揉合的结果,表现在择业目标上,是盲目攀比,占尽好事。如:一要经济收入高;二要看得见的前途;三要福利待遇好;四要工作稳定风险小;五要工作轻松地理环境好。表现在择业过程中,挑剔多多,不愿过早地将自己“定死”在一个单位上,人为地造成择业困难。签订单位后,还多方联系,一旦有自己认为的“好”单位有意向接纳时,又拼命寻求办法违约。

对于这两个问题,主要是因为“过度的自我接受和过度的自我拒绝”,过度的自我接受往往让大学生高估自我,拿放大镜看自己的长处,拿显微镜看别人的短处。加上过分看重择业质量对个人前途的影响和心存“有一线希望”的侥幸心理,择业期望值自然会被人为抬高。过度的自我拒绝往往让大学生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否定、抱怨和指责自己,极易引起严重的情感操作和内心冲突,给择业带来一定的困难。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适:一是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有优点缺点;二是内心建立客观的评价标准。人的价值是相对的,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确定出高低优劣,因而评价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客观的标准;三是自觉进行心理品质培养。

3.对择业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特别注意和敏感

眼看着有关系的同学选择想去的单位,特别是看着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恨自己“出身”不好,怪社会没给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与条件。这主要原因是认识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公正公平是相对的。毕业生在择业中,务必要走出强求公正的心理误区。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总是有不同之处,别人的境遇比你好,你无论怎样抱怨也不能改变自己目前的现状。问题并不在于世界上存在着不公正的现象,而在于你对这些现象所持的态度。与其等待公正的竞争环境的到来,不如勇敢面对现实,主动改变自己的境遇。

三、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

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保证求职择业的顺利进行,不仅应当积极排除择业期间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还应及早进行心理锻炼和思想教育,使之形成正确、健康的择业心态。

(一)正视现实

正视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正视现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正视社会、正视自身。

1.正视社会

人是社会之人,是现实之人,无论正视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应该正视社会,适应社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那种脱离社会、脱离现实、好高骛远、凭空臆想的做法都不正确;逃避现实的想法更是不可取的。

2.正视自身

常言道:知人为聪,知已为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正视自身,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如思想表现、专业学习状况、各种能力、身心素质等,将有助于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

(二)不怕挫折,敢于竞争

挫折是指个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干扰和障碍,致使动机不能实现时的情绪状态。有人说,挫折是试金石。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保持健康的心理,勇于向挫折挑战,敢于竞争。

(三)放眼未来

尽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多数大学生可以通过“双向选择”获得较满意的职业。但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大学生的志愿仍难以实现。对此,毕业生应有充分的估计,要从长计议,正视现实,适应现实,放眼未来。

实践拓展

妨碍大学生求职成功的五种不健康心理

1.当官端“铁饭碗”心理

有些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入了龙门,读书多就等于身价高,觉得当官才是正途,削尖脑袋往“公务员”队伍钻,非要端上“铁饭碗”。须知这些地方是实力和关系的大比拼,其结果往往让他们大失所望。

2.盲目自信心理

在择业中,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有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硬,理所当然工作要比别人好。这些同学大多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因此往往和一些好的工作失之交臂。

3.自卑畏怯心理

有些毕业生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心里就发憷。参加招聘面试,有的面对招聘者结结巴巴,面红耳赤,一旦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

4.依附依靠心理

有的大学生自己不着急找工作,整天攀亲戚、拉关系,总想靠关系轻松谋职。部分学生缺乏主见,缺乏独立意识,出外求职,总爱拉亲戚、同学相伴,把自己的命运交由家长或朋友驾驭,这种无主见无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5.攀比与嫉妒心理

在求职中,大学生之间的攀比与嫉妒现象时有发生,他们互相攀比,比周围的同学哪个选择了知名度高、效益好的单位;哪个同学去了大城市或高层次部门。这些热衷于攀比的毕业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独和清高,延误了就业时机。

思考分析

1.在求职过程中,你有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吗?

2.应聘一家用人单位没有成功时,你是如何调适自己的?

3.临近毕业,周围同学纷纷找到满意的工作,还没有落实单位的你会焦虑吗?会与其他同学攀比吗?如果有上述情况,你如何调适?

4.找工作需要家长代劳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