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经济理论
城市经济理论如城市集聚经济理论、城市空间体系理论、城市经营理论和城市竞争力理论等,可以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城市集聚经济理论中对城市集聚能力与扩散能力的研究,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依据,尤其是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策略性建议产生了重要影响。城市集聚能力就是充分吸纳和利用城市自身、周边城市以及更远城市和地区的各种资源要素,促进城市自身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潜力的一种能力。而城市扩散能力是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和地区扩散其发展外溢效应的能力,并通过将产品和服务外输到这些地区,获得更多外部顾客的接收与认可能力。总的来说,提升城市的承载力不仅需要资源、要素等的集聚,还需要城市具备较好的配置与转化能力。因此,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分析与探讨,可以借鉴城市集聚经济和扩散经济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内容作为其研究依据。
城市空间体系理论最早起源于Christaller(1933)和Lsch(1940)提出的“中心地理论”,它指出了城市与城市以及城市与邻近市场的等级关系。之后,学者们开始发现,城市对区域的经济作用具有距离递减的效应。“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空间扩散理论”等的相继出现,为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理论依据。20世纪90年代,该理论得到深入发展,其主要包括空间流与城市地域系统空间特征研究、城市群空间通达性研究、城市群联系与交通运输网络研究等。就目前来看,城市空间体系理论中对城市资源、环境、交通以及基础设施等的研究,可以作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的重要参考。
城市经营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叶,城市经营理论的产生及其概念的初步界定,在城市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市场营销学的经营思想,描述了城市经营的一个基本轮廓。城市经营的两个主体分别是政府和市场;经营对象是经营城市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城市形象三个方面;城市经营做法主要包括:国有资产化、国有民营和公营、市场经济手段、市场化运动等等。由于城市综合承载力涵盖的内容丰富,各个方面的承载开发能力不同,所以城市经营理论可以为城市综合承载力提供优化升级的策略。
在城市竞争力理论中,城市竞争力可以看作是在城市发展与竞争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集聚、扩散与转化能力,具体体现在:通过集聚能力来攫取生产要素和资源,通过扩散能力来争夺市场,通过转化能力来优化资源配置。关于城市竞争力的模型,国内外学者从城市竞争力的形成要素着手,提出了丹尼斯模型、“钻石理论”模型、Linnamaa模型、Douglas Webster模型、宁越敏和唐礼智城市竞争力模型、IUD城市竞争力模型、倪鹏飞弓弦箭模型等。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具体体现,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2.复杂系统理论
20世纪20年代,系统科学兴起。随后,研究平衡结构的形成与演化的相变理论,研究连续过程引发不连续结果的突变理论,研究非平衡相变与自组织的耗散结构论,研究系统演化与自组织的协同理论,研究确定性系统内的随机性的混沌论,以及研究生命系统演化行为自组织的超循环理论等相继诞生。国内外学者认为,复杂系统是指通过对其子系统的性能了解而无法对这一系统整体做出全面的解释,即复杂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复杂系统主要由系统元素和系统环境构成。其中,系统元素是系统的基本元,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系统元素组成的,而系统环境则是由系统以外的、所有可以和它产生关联的事物构成。也就是说,在分析复杂系统时,一方面,要研究它的环境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分析各子系统的结构及不同子系统间的联系方式。复杂系统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整体涌现性、复杂共生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演化性、开放性和脆崩性。根据复杂系统理论,结合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定义可知,城市综合承载力就是一个由各相关软硬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中遇到复杂问题需要按照复杂程度进行处理,不回避事物的复杂性。
3.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20世纪90年代,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大量与资源、环境相关的问题,致使城市发展面临水土等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污染、道路和交通拥堵等诸多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危机,诸多学者试着从生态、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空间结构以及社会学等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来看,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城市看作一个特殊生态系统,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城市发展中,继而形成了城市的自然生态观、经济生态观、社会生态观以及复合生态观等理论;城市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城市看作一个消费者,主要解决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矛盾;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城市看作一个生产实体,主要解决经济活动在满足居民需求与其副产品所产生负效应之间的矛盾;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以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态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与规划、交通体系的优化以及社区建设等方面来解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则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从居住环境的适宜度、就业机会的获取、受教育的权利、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邻里关系的和谐等方面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资源承载理论、系统协调理论、系统更新理论以及循环经济理论等。其中,资源承载理论强调从城市资源承载力的角度分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系统协调理论将城市看作由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等子系统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重视人类社会同自然的协调发展;系统更新理论则从发展动力着手分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城市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有机体;循环经济理论则将生态学规律引入经济活动,强调一种可反馈式的经济活动流程,力图使所有的物质、资源都能得到合理、持久且高效的利用,“减量化、再利用与再循环”是其重要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中获得有价值的启示。
4.多属性决策理论
多属性决策理论主要涉及城市综合承载力各要素的权重确定问题。起初,多属性决策理论的研究对象都是以定量属性为主,随着研究不断增多,学者们认为同时考虑定量和定性的属性对决策问题更具有说服力。研究多属性决策理论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三种。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定量和定性因素相结合的情况,是运用最为简单的两两比较方式对各个因素进行评判,建立矩阵并对评测结果进行综合处理。随着层次分析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模糊层次分析法应运而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和决策者知识、判断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专家可能无法掌握能够表现事物真实状态的信息,而模糊层次分析法可以极大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通常是与其他分析方法结合使用的,在多属性决策中,用三角模糊数代替具体数值或评价语言来评价指标,同时结合其他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减少交叉,降低主观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综上可以看出,城市综合承载力作为一个由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其关键要素的选择、相应指标的确定以及权重大小的分配都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因此,可以利用各种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与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