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国内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起步相对晚一些,但土地的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国内相关研究中起步较早的,1986年,由中科院石玉林、陈柏明组织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是这一领域较早的代表作。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始于1989年,新疆水资源课题组首次对新疆水资源的承载力和开发策略展开研究。当时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界定、理论依据和评估方法等都处于摸索阶段(刘庄,2006:4—6)。
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迅速增多。各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定义和研究方法对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进行了考察。1991年,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主持完成了国家级课题:“我国沿海新经济开发区环境的综合研究——福建省湄州湾开发区环境综合研究总报告”。报告首次给出了“环境承载力”的含义,指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在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一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曾伟华等,1991)。其中,“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指的是现实的或假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朝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而“能承受”则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1992年,洪阳、叶文虎等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们构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自然资源支持力指标、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和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指标。这一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组成部分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得到响应。自然支持力指标包括了生产周期内可更新的可再生资源以及不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金属矿产资源等。环境生产支持力指标包括了生产周期内可更新的资源再生量,如水资源、空气资源、生物资源等,同时还包括了环境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能力以及环境对污染物的消纳能力。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指标包括了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技术支持系统等。他们同时也提出了可持续环境承载力的两种计量模型:人口与经济、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模型(P-ER)和可持续环境承载力模型(ECCs模型)(洪阳、叶文虎,1998)。1996年,彭再德等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将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定义为“一定时期和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不发生质的改变,保证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程度”(彭再德等,1996)。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学者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注进一步提高。从“中国知网”的论文收集数量上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主题的论文,从2000年初每年几篇的规模发展到2013年和2014年达到和超过一百篇的较大规模。2007年,张红从发展的角度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她指出,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下,要达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就不能只局限于资源环境本身,应该把社会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两个系统相结合,分析各自的内部运行规律,并找到它们的结合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既要在一定的环境容量条件下,在既定的发展方式下做静态研究,也要对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加以分析和研究(张红,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