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服务业总体规模看,2012年,上海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60%,产值超过10000亿元,2013年这一比重进一步提升到62.4%,标志着上海已经稳步迈入服务经济阶段。仅从规模而言,上海仍旧是服务经济的初级阶段。这个比重与同为国内一线城市的北京和广州相比略低,京广两地比上海更早迈入服务经济阶段,其中北京服务业比重已达到76%;而且与其他国际大都市如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比较也是相距较远:这三地在GDP超过10000亿元以后,服务业比重迅速提升到75%以上,成为承载就业的主要产业;而全球城市纽约和伦敦的服务业比重则达到80%以上之后,服务业成为它们承载就业的核心产业,尤其是以金融产业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而作为一个以全球城市为发展目标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服务业在规模上还有较大的一段差距。
上海的城市功能正逐渐从生产性功能向综合性功能转变,所以,服务经济的产业体系规划和布局尚处在萌芽和酝酿中。上海服务产业体系的发展导向将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为目标,并以制造业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率来驱动服务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不仅仅是作为“无水之木”的服务外包形式而存在。因为服务外包会在核心技术环节、外部需求和品牌等方面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发包方。制造业和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内涵是多层次的:(1)未来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形态将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物理上的分离走向制造环节、设计环节和营销环节一体化形态;(2)运用互联网新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发展将催生以互联网为平台的跨产业领域和跨产业链的新模式和新业态。然而,上海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制造业具有同样的问题,一方面是两者的协同性不强,没有通过优势互补,开拓出一条具有本土创新功能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另一方面是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只是嵌入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所以,上海服务业也面临着与制造业相同的问题,即如何通过提升产业能级成为未来就业承载力的核心产业。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上海服务业发展仍旧呈现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新兴服务业发展为辅的格局。从表6.6看,上海金融、物流、商贸、房地产、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成为上海服务业的六大支柱产业。2012年六大服务业总和占上海第三产业比重达到80%。2013年,上海六大服务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以信息、金融、房地产业增长最快,增长率分别为12%、15%、17%,超过GDP增长率(7.7%)的二分之一多。其中,上海金融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20%,其较快增长得益于上海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上海正在积极努力打造多层次多格局的金融资本市场:在未来形成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为主导的格局,并且辅之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股权投资企业等各类功能性金融机构。金融产业是上海未来服务经济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对上海未来打造成为长三角和东南亚资本配置中心具有重要意义。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因为制度障碍、服务业进入壁垒和税收体系等因素,仍旧以传统金融业中的商业银行发展为主。而商业银行中的国有企业居多。国有企业的弊端如服务缺乏创新、资本配置效率低、人浮于事等现象在银行业中屡见不鲜。所以,金融业规模扩大并不意味着金融服务业效率提升。作为未来就业承载力的主要产业,金融服务业的问题是如何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来提升其就业承载力。
表6.6 2012—2013年上海服务业各行业产值和各行业占第三产业比重
资料来源:上海统计局。
房地产业在上海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达10%,这主要得益于房地产业利好政策、刚需旺盛和房价持续上涨预期。然而,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可能造成产业结构内部失衡,对资金和土地的过度需求可能对其他产业造成挤出效应,影响其他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应该与城市人口同步增长,而不应成为经济增长依赖的支柱产业。上海房地产业发展对上下游产业链具有很大的乘数效应,包括供应商、中介服务商、建筑商和钢铁制造业等。所以,房地产业的发展一度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对就业承载力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就直接效应而言,房地产业本身的资本劳动比较大,就业吸纳力有限,但是,由房地产业带动的上下产业链所能吸纳的就业相当可观,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房地产业也是上海就业承载力的主要产业。但从长远角度看,房地产业应尽早寻找转型路径,回归发展的正常轨道。房地产业只有符合人口增长规律和产业结构平衡原则,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未来房地产业的转型可能会释放一部分劳动力人口,进而对就业承载力造成压力。
信息和计算机服务业在上海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8%左右,而且近年来增长较快,其主要得益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移动互联网发展和信息化等外部有利的环境。信息服务业有望成为未来上海战略新兴产业的一部分。信息服务业发展机遇和趋势是和不同产业领域和不同产业链跨平台合作,形成新模式和新业态。目前,信息服务业仍旧有很大一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通过核心技术进口和本土劳动力结合的模式进行信息服务外包。所以,上海信息服务业仍旧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并没能分享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信息服务业未来发展的目标是如何通过升级本土资源禀赋结构,进而在全球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以此提升就业承载力。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产值从2007年的475.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65.56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2012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大约在7%— 8%。其中,企业管理服务和咨询服务分别占商务服务的近三成左右,会计审计、税务服务、广告服务和会展服务增长速度也较快。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上海服务经济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体系中的核心载体,其自身的发展对构建上海综合服务功能和创新体系,进而提升制造业能级和驱动产业创新具有非凡意义。然而,上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有一部分是作为跨国公司总部跟进的配套服务行业,不容易本土化,容易随着跨国公司战略变化而不断迁移,进而成为落脚产业。而其本土服务产业不成体系,创新动力不足,服务业能级较低;又因外资服务业主动与本土服务业战略隔离,进而不利于其内部结构的升级。所以,未来上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方向,是在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寻求创新机制和升级路径,带动服务业价值链和服务网络的重构和再造,进而成为未来就业承载力的主要产业。
除了上述几大支柱服务行业,还有一些消费性服务业近年来也在服务业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以2012年为例,住宿餐饮占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占2%、卫生福利保障占3%、文化娱乐占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一个以消费性城市为发展导向的国际大都市而言,其比重是略低的。同时,与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对比,其在服务业体系中是结构失衡的。上海城市功能转型的一个内涵是逐步从生产性城市向消费性城市转型。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在互联网和智能系统的引领下,带动消费平台、娱乐平台和社交平台的融合发展:消费者在平台上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生产,以此带动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带动文化、娱乐、餐饮和家庭服务等消费服务业的成长。所以,上海未来消费性服务业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其发展思路是通过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服务业的结构升级。消费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要远远高于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如重化工业,是未来就业承载力的主力军。
综上所述,上海已经形成一个以六大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其中以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业为主;并形成以六大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生产体系,其中以金融、物流、商贸、房地产为主。同时,上海产业结构仍旧偏重以投资拉动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为主,其创新动力不足和服务能级不高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障碍。上海未来发展的目标是以服务经济体系为主,并打造一批高精尖制造业和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产业,大数据、新材料和互联网等产业,从而在整体上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不仅如此,伴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上海将打造几大功能性平台,如全球货品和服务交易与流动配置平台、全球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全球信息知识技术交换与服务平台、全球文化娱乐创意及服务平台,这对上海产业体系的能级提升又形成了导引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