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未来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展望

时间:2023-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革,以及考虑到未来可能存在的挑战,我们预测,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上海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特征。205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全球经济活力最强与最大的城市群。其五,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将走向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将进一步提升。

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以及科技进步所带来的变革,以及考虑到未来可能存在的挑战,我们预测,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以及上海的发展将呈现出以下趋势特征。

其一,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成为自由、高效、智慧、包容的全球城市区域,核心特征是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中,在中国崛起的大环境下,面对技术的变革与发展的挑战,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将更加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更加走向一体化的区域融合,成为自由、高效、智慧、可持续的全球城市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实力将会进一步增强,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中心;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将会进一步深化,网络化、同城化趋势将日趋明显,行政分割逐渐弱化,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信息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得以普及,城市运行更加有序;长三角城市群的文化环境和生态系统也将进一步优化,具备更强的文化软实力,走向生态化的发展道路。总的来说,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将更加具有包容性,社会将更加公平,城与城、人与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将逐步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其二,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呈现出高密度、强联系特征,由严格的等级结构到网络的扁平化转变,形成嵌套型多层次的大都市经济圈。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水平的整体提升,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将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演化成为以核心城市作为主要节点、以交通干线和主要水道作为主要轴线、中小城镇沿轴线密集分布的超高密度、超强联系的多中心网络化城市连绵区域。城市群内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功能定位将更加合理,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将实现从传统的部门间分工到部门内分工、再到产业链分工的转变,中心城市着重发展公司总部、研发、设计、培训以及营销、批发零售、商标广告管理、技术服务等环节,中心城市郊区和其他一些大中城市侧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而周边其他城市和小城镇则专门发展一般制造业和零部件生产,从而形成一种网络化协同发展的格局。

多层次大都市经济圈,是长三角城市群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大都市圈的一个重要优势和特点(鞠立新,2013)。第一层次是上海核心大都市圈。上海是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外向窗口和国际化主要通道,是长三角城市群其他城市的资本、金融、信息、科技、人才、医疗、教育和文化等要素的枢纽和中心;第二层次是苏南都市圈和杭州湾都市圈,世界其他大都市圈也有这一类层次,但属于长三角城市群的这两大都市圈的发展空间之大、经济实力之强和发展势头之猛,实属罕见;第三个层次是苏中、苏北以及浙南的温台都市圈和金衢丽都市圈,尽管通常并不把这些都市圈包含在长三角城市群之内,但是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考察,可以称之为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的边缘或外围区域。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包含着好几个都市圈,不仅有上海大都市圈,还有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经济圈等。

其三,未来30年,高铁提速等交通便捷性带来的地理上的时空距离不断被压缩,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流域经济带及其他区域可能实现融合,长三角城市群出现“泛化”现象。

最近10年来,随着高密度高速公路网的建成、铁路的大提速和动车组的开通,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已经大大缩短。而目前可以预料的是,未来30年,交通运输技术将会继续发生重大变革,长三角城市群的交通网络也将继续完善,从而使得城市之间的空间可达性进一步提升,空间距离的影响将日趋减弱。在此基础上,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多边互动将更为密切,资本、人才、信息、商品等要素的流量与流速都将得到极大提升,通勤就业和人口居住的同城化趋势将更加明显,“跨城就业的常态化”将得以实现,特大城市的人口和住房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与之相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城化也将逐步实现,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城际衔接将更加深化,跨区域、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将初步建成,公共资源在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由于高铁的提速,2050年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中心的“1小时”或“2小时”都市圈或许能够扩展到长江流域经济带,与珠三角与京津冀的联系也会大幅度加强,届时,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腹地将更为广阔。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群,其依托更为广阔的内陆腹地将能更好地起到引领作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其四,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出现“中心城区—都市区—城市群—全球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金字塔”型。

2050年的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全球经济活力最强与最大的城市群。届时,一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体系出现扁平化现象,原有的等级严格的城市等级体系趋于消失,区域内城市功能多样,分工明确,基本实现互利共赢;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在出现“中心城区—都市区—城市群—全球城市”的空间结构“金字塔”型,这样的空间结构符合经济学发展规律。空间结构上的差异能够促进要素的流动,促成长三角城市群形成健康有序的城市体系,进而提升其国际经济竞争力。

其五,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将走向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将进一步提升。

基于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从而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提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方面,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必将实现优化,传统的依靠资源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将逐渐转向集约化的智力消耗型增长;另一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各个城市之间地缘相近、发展相依,具有一体化的生态系统,未来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合作将进一步深化,覆盖整个区域的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将基本建成,环境污染的区域联防联治将进一步加强。此外,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将很有可能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三规合一”,同时,各个城市之间也将实现相关规划的协同,进而会从区域发展全局的角度来统一规划各类主体功能区域,探索差别化的区域生态、资源利用政策,合理确定城市边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六,未来30年,长三角城市群行政边界不断弱化,经济边界得以强化;长三角城市群行政边界—经济边界—地理边界三者高度耦合,一体化趋势加强。

中国目前现行的官员考核制度和财税制度造成了地方本位主义的广泛存在,未来伴随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相关制度可能会发生调整,从而长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去行政化,行政壁垒将逐渐打破,地方市场分割将得到缓解。相应地,长三角城市群各个城市间的规划统筹、功能互补、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资源共享、设施共建、生态共护将面临更小的行政阻力,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将逐步减少,区域一体化将更加深入。随着去行政化的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的市场化程度也将不断加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发挥更为基础性的作用,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商会、行业协会和其他非政府性组织也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