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融创新案例

金融创新案例

时间:2023-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第四批金融创新案例2015年8月18日,上海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形成了第四批金融创新案例,共有11个,分为八大类。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曾分别三批发布了27个金融创新案例,宣传推广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政策,促进金融业发展,社会反响良好。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自贸试验区跨境同业存单发行、交易与信息服务。

1.第四批金融创新案例(11个案例,八大类)

2015年8月18日,上海市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形成了第四批金融创新案例,共有11个,分为八大类。2014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曾分别三批发布了27个金融创新案例,宣传推广了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政策,促进金融业发展,社会反响良好。

一是分账核算单元建设(3个案例),含自贸试验区财务公司分账核算单元建设、境外发行大额同业存单补充分账核算单元流动性、商业银行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等。

案例1。申能财务公司和电气财务公司作为全国首批入驻自贸试验区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率先形成了财务公司分账核算单元的建设模式,并通过境外融资降低集团资金成本。

案例2。2015年2月,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发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与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实施细则》。根据这个政策,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通过中行香港分行发行大额同业存单(CD),募集离岸人民币资金超过40亿元,拓宽了金融机构补充分账核算单元流动性的渠道。

案例3。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通过FTU分账核算业务从建行海外分行融入7500万英镑,为某企业集团下属自贸试验区企业发放FTE外币贷款,支持企业海外业务发展。

二是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展创新(1个案例)。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正式启动后,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可按相关要求向区内及境外主体提供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融资服务。

案例4。交行上海市分行为自贸试验区企业提供本外币跨境融资服务,简化融资手续,企业可自行选择负债币种,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金融衍生品交易创新(1个案例)。

案例5。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在分账核算单元下通过美元兑人民币自营掉期交易,积极探索以金融衍生交易降低资金成本,有利于规避利率汇率风险。

四是外汇管理改革创新(1个案例)。

案例6。上海银行依托自身的现金管理平台和托管框架,满足区内投资型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管理需求,有利于吸引资产管理、投资银行、股权投资等国际资本集聚,促进上海财富和资产管理中心建设。

五是金融交易平台建设(2个案例),含“黄金沪港通”和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一站式金融服务等。

案例7。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次引入境外交易所作为特别会员,与香港金银业贸易场合作推出的“黄金沪港通”业务,拓展了国际投资者参与境内黄金市场的渠道。

案例8。浦发银行上海市分行通过开发自贸试验区电子商务服务系统,利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为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及其全球会员单位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上述2个案例,体现了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

六是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模式创新(1个案例)。

案例9。设立在自贸试验区的上海首家民营银行——上海华瑞银行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与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的创新优势,积极探索投贷联动业务模式,对一家研发基地设在张江的创业型互联网企业发放了5000万元贷款。

七是保险产品监管创新(1个案例)。

案例10。经中国保监会同意授权,在上海率先推出航运保险产品注册制,由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在会员范围内进行航运保险产品注册管理,会员可直接使用已注册的航运保险产品。该案例体现了简政放权的监管思路,有助于加快上海航运中心和国际保险中心建设进程。

八是“走出去”企业融资服务(1个案例)。

案例11。工行上海市分行以某企业自由贸易账户存款为质押担保,为其境外非居民并购实体的FTN账户发放并购贷款,用于境外收购;中行上海市分行、中行法兰克福分行为某自贸试验区企业安排了总金额2亿欧元的银团贷款,用于其向境外支付港口使用费;浦发银行自贸试验区分行为某企业的境外子公司FTN账户发放6亿元并购贷款,支持其收购一家加拿大上市公司;交行自贸试验区分行为一家知名互联网企业设立在自贸试验区内的投资管理公司的境外子公司发放了一笔1亿美元的离岸贷款,支持其境外并购项目的股权转让款。上述案例中,商业银行根据自贸试验区相关便利政策,通过自由贸易账户或离岸业务,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支持其海外业务发展。

2.第五批金融创新案例(12个案例,六大类)

2015年12月7日,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小组等部门,共同发布了第五批金融创新案例,共有12个,分为六大类,其中含4个科技金融创新案例。

一是利率市场化创新(1个案例)。

案例1。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自贸试验区跨境同业存单发行、交易与信息服务。2015年10月12日,首批8家试点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招行、光大、浦发银行和华瑞银行)成功发行自贸试验区跨境同业存单,全部获得足额认购,总发行量29亿元。该创新有利于完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利率定价机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拓宽境外人民币投资回流渠道,促进全球人民币资金在上海集聚,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市场与境外人民币市场的联系,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二是金融市场创新(1个案例)。

案例2。2015年11月18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共同出资设立的中欧国际交易所在法兰克福顺利开业,标志着中德双方共同建设的欧洲离岸人民币证券市场正式开始运行,这既是中国金融市场机构“走出去”发展的实例,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对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有积极意义。

三是跨境金融服务创新(3个案例)。

案例3。海通证券以自贸试验区分公司为借款主体,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借入境外低成本资金,用于其购买中资企业在香港市场发行的债券,该案例系证券公司首次根据上海自贸试验区分账核算业务境外融资政策,探索自贸试验区跨境融资业务和以债务融资工具为基础,为中资企业海外融资提供服务。

案例4。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牵头为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组建了国内首个多品种混合银团贷款,该贷款横跨自由贸易账户和普通账户两个账户平台,涵盖3类融资品种,具有差异化提款条件和融资用途的特点。

案例5。浦发银行成功发行首单FT跨境理财产品,规模为5000万元,收益率为3.6%,募集资金主要投向区内企业的信托贷款收益权。上述三个案例拓展了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宽了区内企业跨境融资渠道和人民币境外投资范围,也有利于境外人民币资金的保值增值。

四是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创新(1个案例)。

案例6。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探索建立专业创新平台、健全内部工作机制、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为自贸试验区“走出去”及“引进来”企业打造专属的自贸试验区全球金融服务直通车,这对于商业银行参与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和转型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五是科技金融创新。

案例7。上海银行积极响应人民银行提出的“探索符合科技企业特征的可变利率定价模式”,着眼科技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拉长风险与收益匹配时间,推出了“远期共赢利息”业务。该业务改变“一价合同”的传统定价模式,在贷款发放时先收取相对低的前期利息,待企业成长后,再根据一定的触发条件,收取延期支付的远期利息,从而实现银企共赢。

案例8。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推出“‘科创E保’科技企业创业保障保险”。该保险产品为国内首款“创业保障保险”,对处于初创期科创企业的创始人,因意外事故或企业经营不善终止经营,可获得一定的费用损失补偿,避免了创业失败可能带来的生活困难,也为创业者二次创业提供物质基础。

案例9。浦发硅谷银行积极借鉴母行美国硅谷银行的业务模式和服务科技企业的经验,推出初创期科技企业投贷联动金融服务方案,针对获得A轮融资后的科技企业,提供较低利率的贷款,同时配套安排认股权以补偿银行的风险成本,实现了投贷联动融资服务方式创新。

案例10。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的“‘海王星’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云方案”。该方案为科技创新活动及科创企业量身定制专属金融产品,在服务中引入大数据支持,借助工行在网络、资源、客户、产品和平台等方面的优势,在专业化信贷服务基础上,针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企业,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顾问服务等综合化金融服务。

六是金融监管创新(2个案例)。

案例11。上海银监局吸收借鉴国际监管通行做法,在全国首创银行业务创新监管互动机制,针对法规未覆及、法规不明晰、政策无操作细则的领域,设立绿色政策通道,允许上海自贸试验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就拟先行先试的非行政许可类的新产品、新业务,通过“自主申请、监管指导、个案突破、持续评价”的方式,有条件率先试点。

案例12。上海保监局开展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信息监管改革试点。一是采用“互联网+保险中介监管”的方式,以创新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股权信息登记机制为切入口,加强对保险中介机构法人治理的监管;二是建立7×24小时全天候电子化股权信息平台,实现保险监管部门与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传递互联网化、与工商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电子化,该试点有利于各参与主体查询信息,提高监管效率。

3.第六批金融创新案例发布(15个案例,五大类)

2016年5月17日,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工作协调推进小等部门,发布了上海自贸试验区第六批金融创新案例,重点聚焦“金改40条”发布以来的金融创新。第六批金融创新案例有15个,分为五大类。

一是金融监管创新及行业自律(4个案例)。

案例1。2015年12月,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出台了支持自贸试验区“金改40条”发布后的首个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区内企业(不含金融机构)实施外债资金意愿结汇、简化经常项目外汇收支流程等改革创新举措,体现了外汇管理简政放权,由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方式的转变。

案例2。2016年2月,上海保监局出台了《上海市保险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备案管理办法》,将原先已在试验区实施的航运保险营运中心分支机构设立备案制管理、保险支公司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备案制管理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市范围,进一步简化其他事项备案材料,为保险市场主体营造了便利的制度环境。

案例3。2016年4月,上海银监局出台了《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银行业市场准入相关报告清单》,对区内中外资银行机构准入报告事项进行系统梳理,调整部分事前报告事项为事后报告事项,提高了监管服务效率。同时,上海银监局深化创新监管互动机制,支持商业银行探索业务创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案例4。2016年4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等9家上海地区银行联合制定了《跨境金融服务展业三原则同业规范实施机制》,就银行开展跨境金融业务审慎管理要求等建立同业协调与自律机制,促进了本市跨境金融服务合规开展与公平竞争。

二是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展(4个案例)。

案例5。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与杭州银行上海分行合作开展首单自由贸易账户间参合作,扩大了自由贸易账户的适用范围和市场影响力,对希望开展自由贸易账户业务,但尚未设置分账核算单元的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合作机会。

案例6。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自贸试验区交易系统达成了首笔利率互换交易,拓展了自由贸易账户使用功能及范围,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实现了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和自主定价。

案例7。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为落户上海自贸区的上海有色金属网金属交易中心办理首单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自由贸易账户电子商业汇票,拓展了自贸区“国际板”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人民币结算方式。

案例8。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上海自贸试验区分公司通过自由贸易账户从境外融入资金用于境内资产管理业务,拓宽了资产管理公司资金来源渠道。

三是金融业务创新(3个案例)。

案例9。其中,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支持自贸区跨境电商平台运营,提供涵盖本外币支付结算、贸易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

案例10。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等根据自贸试验区相关便利政策和监管部门创新互动机制,创新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服务,为支持企业“走出去”创新跨境金融服务。

案例11。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发行国内首单保单质押贷款资产证券化业务,通过引入资产证券化运作模式,盘活存量保险资产,提高了保险投资收益率。

四是金融市场创新(3个案例)。

案例12。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的“上海金”人民币集中定价交易,首次实现了以人民币作为黄金基准定价货币,有助于完善国际黄金市场价格体系,提升人民币作为黄金计价结算货币的地位,有利于促进构建多层次、更加开放的中国黄金市场。

案例13。上海清算所发布的中国信用债指数,作为反映信用债市场价格水平的指标,为投资者提供市场价格和利率变化信息,促进市场更为合理的投资交易,为监管机构分析市场发展态势提供量化参考。

案例14。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去年12月推出“科技创新板”,已挂牌企业42家,较好地发挥了服务科技型、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为相关多层次资本市场孵化培育企业资源的重要功能,也是金融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五是金融机构创新(1个案例)。

案例15。国内首家中外合资再保险经纪公司——江泰再保险经纪公司在沪成立。作为完善再保险产业链的一项重要举措,公司在获得保监会颁发经营许可后,于去年12月正式开业,旨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走出去”企业海外项目提供风险管理和保险安排服务,同时将引入国际先进的再保险技术,吸引和培养专业化再保险人才,提供专业化的再保险经纪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