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由其资本高度密集特点衍生出三个基本特性:第一是建设周期长;第二是在发展的早期,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第三是初始的投资规模巨大。而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与资源禀赋相关,相应也有三个特征。这就是,第一,资金十分短缺,资金的价格或利率高昂;第二,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外汇短缺,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高;第三,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重工业的特征与中国当时经济状况相冲突,一旦中国选择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资源禀赋特点及资源动员能力产生了直接的矛盾。
第一是重工业建设周期与资本禀赋的矛盾。重工业作为提供生产手段或生产资料的部门,形成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周期大大长于轻工业部门。又由于重工业的资本密集度高,在整个基本建设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不断投入巨额资本,另一方面资本的回报期也较长。这样,在重工业生产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占用的资金很多,占用时间长,利息负担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很低级的阶段,1952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04元,这种低收入水平抑制了资本的积累,因此,在主要生产要素中,资本是最为稀缺的。稀缺的资本必然导致由市场形成的资本价格或利率相当高昂。50年代初期,市场资金月利率在2%—3%左右。以年利30%的复利计算,每投资1元,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收回,则5年后本息将累计为3.71元,10年后则为13.79元。很显然,在当时的条件下,重工业的发展负担不起这样高的资金成本。
第二是重工业设备来源与外汇支付能力的矛盾。对于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国家来说,不仅重工业部门的技术含量大,而且发展重工业所需的技术设备有很大部分要从国外进口。以发展重工业作为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就意味着大规模进口机械设备,从而对外汇支付能力提出很大的需求。当时中国的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和封闭状态,可供出口的产品品种有限、数额小、换汇创汇的能力很低。再加上当时中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大都不正常,获取外汇的机会就更少了。这种外汇短缺或者说与进口设备的需要相比外汇支付能力的不足,在市场决定外汇价格——汇率的情况下,必然导致高昂的汇率水平。这种情形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发展重工业的成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