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厂址选择
(一)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
厂址选择是企业运营系统进入实施阶段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厂址选择正确,会使企业节约生产成本、加快产品运输速度、快速响应客户要求、加快市场信息传递速度,也能够使企业各个层次的员工安居乐业。而厂址选择不正确,即选择在一个交通闭塞、信息传递不通畅、各种生产原材料不易获得、产品运输困难的地方,无疑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生产问题,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除了像采矿、伐木这样的特殊企业的厂址必须选择在原材料所在地外,绝大多数企业的厂址选择范围可以相当广泛,必要时可扩大到全球范围。为了获得一个合理、满意的厂址方案,必须对众多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1.政治因素
政策、法规条件决定了企业运营的外部商业环境,为企业的生产运作活动方式做出了界定。政治因素主要包括当地政府对外来企业的优惠政策、当地的法制状况、地方保护状况、贸易壁垒、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对外来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等。商业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运营能力的发挥,是设施选址中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之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政策上体现和保证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这是能够吸引大量外资进入我国市场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我们的一些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和高新科技园内设厂就有很多政策优惠。
2.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状况等与自然条件有关的因素,这其中包括土地资源的价格、水资源的供应潜力、水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
例如,气候条件将直接影响职工的健康和工作效率。根据美国制造业协会的资料,气温在15℃~22℃时,人们的工作效率最高。不同产业对气候条件的敏感程度不同,对气候条件较敏感的产业有纺织业、乐器制造业等。英国的曼彻斯特之所以成为世界著名的纺织业聚集区,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是一个主要原因。
企业还应根据所生产产品的特点,选择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作为厂址。例如造纸、化学工业、制糖等企业用水较多,需优先考虑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建厂。一些制药企业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其厂址需靠近水质较好的地点,否则,高昂的水处理设备投资将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3.经济因素
这是厂址选择中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条件
具体包括人力资源的成本、质量(如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可获得性等方面。由此出发,可将厂址选择所匹配的人力资源条件概括为:尽可能方便地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获得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劳动力。其中,对人力资源成本应以单位产出为标准进行分析比较,也就是不仅要看工资水平的高低,还要和劳动质量联系起来,剔除不同劳动质量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差异的影响。例如,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常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往往倾向于选择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建厂;对于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企业,通常人工成本所占比重较小,员工的技能变得更为重要,其厂址往往应靠近便于员工培训的区域。
(2)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供应条件
一方面,出于保证供应和成本方面的考虑,许多对原材料、燃料消耗量大,依赖性较强的企业,尤其是那些生产运营过程中原材料损耗大的企业,应按照“原材料指向”原则,尽可能靠近原材料产地。如火力发电厂应尽可能建在煤矿附近,造纸厂应尽可能建在森林附近,食品加工厂应尽可能建在农场附近等。另一方面,为了保证专业化生产运营条件下的协作件的供应,缩短供货周期和平均存货时间,厂址应尽可能选择靠近协作厂且具有良好运输条件的地方。随着准时生产制这种先进的生产运营方式的实施和推广,选择厂址时必须妥善处理同协作厂的关系。
(3)交通运输条件
在拥有便利交通运输条件的地区建厂,是厂址选择的一项基本原则,对于缩短企业从供应商获得生产运作过程所需原材料、燃料和将生产出的产品投放市场的“双向”物料运输距离,节约运输时间和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钢铁、石油炼制等需要运输笨重物料的一类工厂,厂址选择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原则,尽量靠近港口或铁路;对于涉及国际贸易的企业,厂址应尽量靠近航空港、海运港口或集装箱周转站,必要时优先选择在保税区内,以便于国际运输;而对于一般企业,厂址选择要求尽量靠近公路、铁路。
(4)地价和税收条件
选择厂址时,需要适当考虑地价问题。不同地区的地价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市区和市郊的地价可以相差十几倍到几十倍,有些新兴城镇为了吸引投资,其地价可能仅仅具有象征意义,甚至为零。但不能认为地价越低越好,还要综合考虑建设工厂的其他费用、配套条件等。税收条件也是如此,要在弄清当地的税收种类、水平、优惠条件及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4.市场竞争因素
企业进入目标市场设厂的目的就是参与当地的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对选址地区的目标市场状况进行充分分析。通过竞争状况分析,企业能够做出参与目标市场竞争的战略选择。如果所采用的战略能够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说明企业进入该地区能够取得良好的运营绩效;否则,说明企业目前不适合选择这一地区投资建厂。在进行竞争状况分析时,可采用波特或其他人提出的战略管理理论分析企业在当前环境中是否能够取得竞争优势。
5.生产运营全球化因素
(1)可选地址增多
传统的选址只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内进行,而当前的选址必须在全球范围进行。否则,企业有可能丧失很好的选址机会。
(2)选址问题复杂化
在本国或本地区选址时所考虑的因素偏重于经济方面,如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等,然而,生产运作全球化前提下的选址问题则需考虑政治、文化、民族习惯等多种因素。因此,企业在进行选址决策时所要考虑的问题更加复杂。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会导致生产运作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变化。企业在进行选址时,必须评价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多个方面。
(3)能否适应生产运作全球化的技术要求
全球化条件下的选址对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毫无疑问,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需要许多技术的辅助和支持,如互联网、管理信息系统等。企业在进行选址决策时,必须考虑该地区是否具备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运作管理的环境和配套能力。
总之,厂址选择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需要全面考虑每个因素,权衡利弊,利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分析和决策。在不同的选址决策问题中,影响选址决策的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影响选址决策的因素进行筛选和评估,通过调查研究对各个不同的选址方案进行评比。
(二)厂址选择的步骤
厂址选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和各专业人员协同开展,具体来说,厂址选择的一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
根据企业建厂的出发点或目的,明确厂址选择的目标(如扩大生产运作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实施企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竞争力;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回避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的不利因素,降低生产运作成本等),为确立厂址选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供依据。收集、整理有关新工厂的数据资料,包括生产运作规模,占地面积,运输量,水、电、气的用量,对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要求,“三废”排放的具体种类和排放量等。这些资料提供了设计和规划厂址方案的约束条件。主要包括:
(1)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数量;
(2)企业生产运作过程中的作业和流程;
(3)设施组成,包括面积、设计要求等;
(4)目标市场的竞争状况分析;
(5)所需资源的数量、质量与供应渠道,如原材料、动力、燃料、水等;
(6)环保处理设施预算;
(7)物流运输方式和数量;
(8)企业组织机构的设计,包括员工数量、素质要求等;
(9)政策、法规的理解与分析等。
2.选区阶段
首先在明确目标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区分哪些属于主要因素,哪些属于次要因素,并围绕建厂目标和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建立评价厂址方案的具体标准和指标体系。然后选区,即选定若干个区域(地区),对这些区域进行分析评价。这个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
(1)走访行业主管部门;
(2)选择若干地区,收集资料;
(3)进行方案比较;
(4)当地人力资源状况评估。
3.定址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组成选址小组,到初步确定地区内的若干地点进行调查研究和勘测,其主要内容包括:
(1)从当地城市建设部门取得备选地点的地形图和城市规划图,征询其关于地点选择的意见;
(2)从当地气象、地质、地震等部门取得有关气温、气压、湿度、降雪量、日照、风向、风力、地质、地形、洪水、地震等的历史统计资料;
(3)进行地质水文的初步勘查和测量,取得有关勘测资料;
(4)收集当地有关交通运输、供水、供电、通信、供热、排水设施的资料,并交涉有关交通运输线路、公用管线的连接问题;
(5)收集当地有关运输费用、施工费用、建筑造价、税费等经济资料;
(6)对各种资料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测算各种数据,经过比较,选定一个合适的厂址。
4.编制报告阶段
(1)对调查研究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2)编制综合材料,绘制所选地点的设施位置图和初步总平面布置图;
(3)编写选址报告,对所选厂址进行评价,供决策部门审批。
(三)厂址选择的评价方法
在前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通过分级加权法可以有效评估这些影响因素,便于进行厂址选择。这里介绍一种比较常用的分级加权法。
首先,根据收集的资料,把影响厂址选择的相关要素列成一份清单,并根据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确定其权重系数。
其次,对所有因素建立一个共用的主观评价标尺,例如,可以建立一个优秀、良好、中等、较差的4分制标尺,并按此标尺对每一个因素规定一个分数,然后对各因素打分。
最后,根据每一个候选厂址的优劣等级算出该厂址的总分,得分最高的厂址方案即为所选方案。
假设有A、B、C三个候选厂址方案,现将评价厂址方案需要考虑的因素和各等级的分值情况列于表6-3中,经专家组打分后各方案的得分情况如表6-4所示,试用分级加权法评选各候选方案。在表6-3中,列出了影响此次厂址选择的10个因素,包括水资源供应、原材料供应、气候条件、交通运输、人力资源供应、生产协作性、投资费用、政策条件、可扩展性和环保条件,并作出了统一的等级评价标尺,用1到4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中等和较差,其中,1级下的满分为300分,2级下的满分为223分,3级下的满分为146分,4级下的满分为69分。
表6-3 厂址方案等级分值
表6-4 候选厂址方案得分情况
解析:从表6-4中可以看出,A方案总得分为244分,B方案总得分为205分,C方案总得分为180分,A方案总得分最高,因此,可以确定A方案为中选方案。
二、厂区平面布局
(一)厂区平面布局的含义
厂区平面布局是指在厂址选定、生产单位确定之后进行的一项重要的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工作,它根据已选定的厂址地貌,对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或单元,如基本生产车间(例如铸造车间、加工车间、装配车间等)、辅助生产车间(例如机修车间、模具车间、动力部分等)、生产服务部门(例如运输部门、仓库、检查部门等)、技术准备部门(例如试制车间)以及公用设施、办公部门等进行合理布置,确定其位置,并相应地确定物料流程、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因此,合理的厂区平面布局可以有效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厂区平面布局是生产运营管理领域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由于企业的绝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厂区内进行的,因此厂区平面布局是否合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职工的工作环境、物料运输及应变能力等各个方面。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在制造业中,总经营费用的20%~50%是物料的搬运费用,而优良的厂区平面布置可使这一费用减少10%~30%。
(二)厂区平面布局的原则
1.厂区平面布局应以生产流程为中心
厂区的平面布局方案应以生产流程为中心,使厂房、建筑物和各种设备的配置满足企业生产过程的要求。例如,为基本生产车间服务的辅助生产车间和服务部门应围绕其服务对象进行布置。
2.厂区平面布局应合理规划物流路线
围绕生产过程合理组织各种物资的厂区运输,在满足生产工艺过程要求的前提下,按各部门之间物流与非物流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进行系统布置,尽量缩短运输距离,避免交叉运输和相向往复运输,以减少物流量。此外,出于安全的考虑,还应避免物流运输的主干道与员工上下班的出入通道出现交叉。
3.厂区平面布局应划分不同功能区
根据厂房、建筑物布置对安全、防火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应把功能相近或对防火等条件要求相同或相近的单位集中布置在同一区域内,为此,一个企业的厂区内往往分为多个不同的功能区,如生产加工区(又分为冷加工区和热加工区)、动力区、行政办公区、生活区等。
4.厂区平面布局应与外部环境协调
在进行厂区布局时,应使厂区的环境、建筑群的布置和式样与周围的社区环境相协调,生产过程的流向和运输系统的配置,应与厂外提供的运输条件协调、衔接,以保证物资输入和产品输出的顺畅与方便,并且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便利条件,特别是厂外的公用设备、公路、河道以及城市的居民区、商业区等。
5.厂区平面布局应体现对员工的关怀
厂区平面布局要考虑到企业员工在厂区进行作业时的生命安全,例如妥善考虑防火、防爆、防毒、防盗等安全生产要求,合理布局。再者,作为现代企业,除了保障员工基本的生命安全外,还应注重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关爱与呵护,可考虑在厂区设置舒适的工作休息区域,做好厂区绿化和美化工作,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6.厂区平面布局应考虑企业的远景发展
厂区布局要根据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在现有的厂区面积上为企业今后可能有的发展预先留出必要的空间,即预留发展用地,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准备。
(三)厂区平面布局的方法
厂区平面布局需要经过反复的实验、比较与验证,因此刚开始在进行厂区平面布局的时候可以在纸面上利用模型完成设计,模型有带颜色、平面与立体等多种形式,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
1.优先安排主要生产车间以及某些由特殊需要决定其位置的车间
如禁止吸烟的作业场所,应另设吸烟区;仓库区域内应设置消防车通道;储存石油、化学易燃物品的仓库可布置在地下室或其他比较安全的地方。
2.确定主要过道位置
厂区内的人行道、车行道应平坦、有足够的宽度和照明设备;主要过道的两端尽可能与厂外公路相连接,中间与各车间的大门相连接,道路与轨道交叉处应有信号装置、箭杆和明显标志。
3.确定辅助部门和次要过道的位置
根据各组成部分的相关程度,确定其他辅助部门以及次要过道的位置。
利用模型在纸上进行厂区平面布置的方法,便于进行修改比较,形成多种不同的厂区平面布局方案。当然,也可以利用诸如生产活动相关图布置法、物料流向图布置法等定量分析方法来进行厂区平面布局的工作。
三、车间布局
(一)车间布局的含义
厂区平面布局完成,意味着对工厂各个组成部门进行了合理安排,接下来就应考虑各个组成部门内部的布置即车间布局问题了。
车间布局又称为设备布局,是指车间内部的工种、机器、设备应该如何组织配备的问题。在车间里,设备布局是否合理,将影响产品的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以及劳动生产率。
(二)车间布局的原则
1.运输距离最短
在符合生产工艺过程要求的前提下,使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运输路线尽可能短,使布局达到时间短、费用低、便于管理的目的。
2.服务生产经营
在组织中,生产经营协作密切的组成部门应相互接近,使辅助生产和生产服务工作及时满足生产经营需要。
3.单一流向布局
车间布局应使生产流程尽量不存在迂回曲折和平面反复交叉现象,即尽量按生产流程的顺序布局,减少运输费用与时间。工艺流程布局中比较好的布局形式有直线形(I形)、直角形(L形)、环形(O形)、马蹄形(U形)、蛇形(S形)等。
4.多层立体布局
在技术、资金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多层的立体布局,充分利用空间、场地,节约面积,缩短运输距离。
5.安全与弹性
车间布局应符合有关生产的法令和制度,符合劳动保护、环境保护的法令和制度,满足文明生产的要求等,确保生产经营的安全进行。
另外,车间布局也应具有一定的弹性,需要考虑企业未来发展,留有一定的发展余地,便于今后进行相关调整。
(三)车间布局的类型
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特点不同,各企业内部的空间组织存在很多差异。常见的车间布局类型包括工艺专业化布置和产品专业化布置两种基本类型。另外,在这两种类型的基础上还衍生出几种其他的车间布局类型。
1.工艺专业化布置
工艺专业化又称工艺原则,它根据不同的生产工艺性质来设置车间、工段、班组等生产单位。在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里,集中着同类的工艺设备,对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零件)进行相同的工艺加工。例如,机械制造厂将车床、磨床等设备分别放置,形成车工工段、磨工工段。因此,这种布局又称为“机群式布局”。
(1)工艺专业化布置的适用条件
在这种布局下,设备的通用性较强,且同类或相似的设备较多;生产的产品需求量较小,但品种具有多样性;需要技术水平较高的操作工人。因而,这种布局方式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像制鞋厂、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制造厂等都采用工艺专业化布置。
(2)工艺专业化布置的优势
①较强的适应性。当产品品种变更时,不需要调整设备和重新布局。
②能合理利用设备和生产面积。在这种布局方式下,同类设备集中在一起,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设备与生产面积,减少重复添置设备,降低设备管理成本。
③便于进行工艺管理。相同的工艺都被集中在一起,因而可以方便地进行工艺管理,有利于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
④局部停工不影响全局生产。当遭遇设备故障时,生产不会立即中断,局部停工不致影响全局,可用其他设备代替生产,且因为安排比较简便,可以少受工序的限制和场地的影响。
(3)工艺专业化布置的局限
①高额的移动和运输成本。半成品在车间之间辗转交接频繁,流程交叉重复,运输堆放较多,运输费用较大。半成品运送时间较长,停放时间较多,生产周期被延长,在制品数量也较多,因此,流动资金占用量较大。
②复杂的计划控制系统。车间之间的联系与协作频繁,计划管理、在制品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工作复杂。
③对工人的技能要求较高。产品频繁更换,对工人技术水平要求较高,且培训期一般较长,培养一个合格工人的成本较高。
2.产品专业化布置
其是依据对象原则,按照产品(部件、零件)的不同划分生产单位(车间、工段、班)。在产品专业化布置中,生产单位或设备是按照某一种或某几种产品的加工路线或加工顺序顺次排列的。因此,这种布局方式又称为“对象专业布局”、“生产线布局”、“封闭式布局”。
(1)产品专业化布置的适用条件
在这种布局下,产品结构比较稳定,零件的标准化与通用化程度比较高;能够半自动或全自动进行生产;分工精细,工种、设备类型齐全;企业具有较稳定的专业方向和一定的生产规模。因此,它适合于大批量、连续生产。像汽车生产线、酿酒厂、造纸厂等都是采用产品专业化布置。
(2)产品专业化布置的优势
①缩短产品加工路线。这种布局方式可以缩短加工的路线,节约运输、辅助工具等费用。
②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减少产品的搬运和停滞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和流动资金占用量。
③对工人的劳动技术水平要求较低。这种布局方式对工人的劳动技术水平要求较低,便于进行劳动力分配。
(3)产品专业化布置的局限
①设备利用率较低。设备需要的数量较多,但不能充分利用,工艺专业化相比设备利用率较低。
②设备灵活性较差。在这种布局下,设备具有较高的专用性,因此,一旦产品设计改变或新产品引入,就可能需要调整整个布局,代价较高。
③工人技能水平较难提高,且工作没有成就感。由于通常进行的都是高度分工的作业,工人技能单一,较难学到其他技能,且每天的工作重复性较大,容易使员工产生厌烦感。
④局部故障影响全局。一旦发生缺料、缺人手或设备故障将会导致整个过程的停顿,影响面较大。
3.混合专业化布置
混合专业化布置就是将工艺专业化布置和产品专业化布置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它包括在工艺专业化形式的基础上,采用产品专业化的原则建立生产单位,或在产品专业化的基础上,采用工艺专业化的原则来建立生产单位。这种布置形式机动灵活,如应用得当,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我国企业中这种布局形式使用得比较普遍。
4.成组技术布置
所谓“成组技术”,就是建立在工艺相似性原理的基础上,合理组织生产技术准备和生产过程的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成组技术就在机械制造业中被大力推广应用,已由单纯的成组加工延伸到产品设计、制造工艺以及生产管理等各个生产系统中。从实质上讲,成组技术是一种生产组管理技术,包括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标准化工作、生产管理、计划管理等多方面。
成组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减少生产技术准备工作量,缩短生产技术准备周期,降低生产技术准备费用;可以增加生产同类零件的生产批量,有利于采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可以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为按期交货提供有利条件;可以简化管理工作等。
成组技术扩大了零件的生产批量,为在单件、中小批量生产企业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使用高效率的自动化机床和数控机床以及为采用成组生产单元和成组流水线等先进的组织形式创造了重要条件。因此,成组技术布置就是基于成组技术理念组成的各种加工单元的组合,其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和多变化的生产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