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物流管理要素

企业物流管理要素

时间:2023-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运输管理(一)运输概述1.运输的概念运输是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有的学者甚至把物流管理描述为对静止或运动库存的管理,由此可见,库存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运输管理

(一)运输概述

1.运输的概念

运输是人和物的载运及输送。按照物流国家标准术语的解释,运输是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某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它是在不同地域范围间(如两个城市、两个工厂之间,或一个大企业内相距较远的两个车间之间)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

2.运输的功能

运输是物流作业中最直观的要素之一。运输具有两大功能:产品转移和产品储存。

(1)产品转移

无论产品处于哪种形式,是材料、零部件、装配件、在制品,还是制成品,也不管是在制造过程中,将被转移到下一阶段,还是实际上更接近最终的顾客,运输都是必不可少的。运输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产品在价值链中来回移动。既然运输利用的是时间资源、财务资源和环境资源,那么,只有当它确实提高产品价值时,该产品的移动才是重要的。

运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最低的时间、财务和环境资源成本,将产品从原产地转移到规定地点。此外,产品灭失损坏的费用也必须是最低的;同时,产品转移所采用的方式必须能满足顾客有关交付履行和装运信息的可得性等方面的要求。

(2)产品储存

对产品进行临时储存是一个不太寻常的运输功能,也即将运输车辆临时作为相当昂贵的储存设施。然而,如果转移中的产品需要储存,但在短时间内(例如几天后)又将重新转移的话,那么,该产品在仓库卸下来和再装上去的成本也许会超过储存在运输工具中每天支付的费用。

在仓库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利用运输车辆储存也许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可以采取的一种方法是,将产品装到运输车辆上去,然后采用迂回线路或间接线路运往其目的地。在本质上,这种运输车辆被用做一种储存设施,但它是移动的,而不是处于闲置状态。实现产品临时储存的第二种方法是改道。这是当交付的货物处在转移之中,而原始的装运目的地被改变时才会发生。

3.运输的参与者

运输的参与者有托运人和收货人、承运人、政府和公众。

托运人和收货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将货物从起始地转移到目的地。运输服务中应包括具体的提取货物和交付货物的时间、预计运输时间、货物损失率以及精确和适时的交换装运信息和签发凭证。

承运人:承运人作为中间环节,期望以最低的成本完成所要完成的运输任务,同时获得最大的运输收入。

政府:运输对经济有影响,政府期望一种稳定有效的运输环境,以便经济维持增长。运输可以使产品有效地转移到各个地区,并使产品按合理的成本获得。

公众:公众关注运输的可达性、费用和效果,还有环境和安全性方面的要求。

4.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按运输工具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按运输线路分为: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城市内运输、厂内运输等。按运输作用分为:集货运输、配送运输等。按协作程度分为:一般运输、联合运输等。

(二)运输管理

1.合理运输“五要素”

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很多,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运输距离、运输环节、运输工具、运输时间、运输费用。

2.不合理运输的表现形式

不合理运输是指忽视了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和合理分工,转载量低,流转环节多,从而浪费运力和提高运输费用的现象。因此,克服运输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对加强运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不合理运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返程或起程空驶,对流运输,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倒流运输,运力选择不当等。

3.合理运输的途径

为了克服不合理运输的现象,在物流运输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组织合理的运输。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如下:

分区产销平衡合理运输:是指在组织活动中,使某种货物在一定的生产区固定于一定的消费区。其主要适合于品种单一、规格简单、生产集中、消费分散或消费集中、生产分散及调运量大的物质产品。

尽量发展直达运输:其追求的要点是减少过载、换载,从而提高运输速度,节省装运费,降低中转费。

“四就”直拨运输:指就产直拨,就车站、码头直拨,就库直拨,就车、船过载等,简称“四就”直拨。它减少了运输的中转环节,力求以最少的中转次数完成运输任务。

注意:“四就”直拨与直达是两种不同的合理运输形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一般是货物运输里程较近,批量较少。后者一般是货物运输里程较远,批量较多。在运输中若两者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果。

配载运输:是指在组织铁路货运时,由同一发货人将不同品种但发往同一车站、同一收货人的零担托运货物由物流企业自己配组在一个车皮内,以整车运输的方式托运到目的地。

提高技术装载量:是组织合理运输提高效率的重要内容,有组织轻重装配、实行解体运输、堆码技术的运用三种做法。

二、仓储管理和库存控制

库存管理问题是企业运作中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到企业经营者特别是物流经营管理者的关注。它对于经营管理者来说,既涉及满足用户存取商品的各种需要,又与增加企业收入、降低成本以提高盈利、扩大市场等问题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库存商品会占用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因此减少库存量、降低库存成本,是库存管理追求的目标。有的学者甚至把物流管理描述为对静止或运动库存的管理,由此可见,库存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一)库存的概念

库存并不是只存在于现代社会。一般来说,只要有物质生产活动,库存就会随之存在。比如在古代,人们在春夏进行粮食的播种、耕种工作,秋季进行收获,然后将收获的粮食存储起来用以维持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直至第二年的收获季节,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生产与库存过程。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比古代更为复杂,体现出高度的专业化和信息化特征。库存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流通领域,乃至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库存都普遍存在。那么,什么是库存呢?

所谓库存(inventory),是指用于满足未来的外部需求而目前处于闲置的一切有经济价值的资源。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1)库存是资源,且是有价值的资源。库存资源可以是人、财、物等有形实物也可以是无形物质。库存必须是有价值的资源,一些能够满足未来需求的资源不一定具有经济价值,如阳光、空气等。在获取这些资源时,不需要支付相应的成本。

(2)资源的闲置就是库存,与这种资源是否存放在仓库中没有关系,与资源是否处于运动状态也没有关系。比如存储在仓库中的物质资源无论存储时间长短,都是库存。而在超市货架上未销售完的少量存货也可称为库存。

(二)库存管理的概念

所谓库存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简单地说,就是对库存资源进行管理。它主要是指在保障供应的前提下,通过预测和计划,选择、采用合适的库存管理模式和方法,确定合理的库存量标准并掌握库存的变化动态,适时对库存进行调整,以期达到库存量最优、库存成本最小的目标。其中,库存管理的目标或宗旨主要需要考虑两个方面:①满足用户需求,即在正确的地点、正确的时间、有足够数量的合适商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②降低库存成本。库存管理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利益。

过去的传统观念认为企业库存的商品越多,表明企业的实力越雄厚,证明企业有强大的人、财、物等资源作为保障,足以支付庞大的库存量所带来的较大支出;现在则认为零库存是最好的库存管理。

库存不足或过剩都会对企业造成相应的损失。库存过剩,会占用较大库存空间,需要较多的库存管理人员,相应地要支付的库存成本较高,造成企业人、财、物等资源不必要的浪费,加重企业的库存负担。对库存管理控制不当而导致的库存不足将会使企业错过某些销售机会,减少相应的销售额,或者造成违约,导致严重罚款,降低企业信誉度,更严重的甚至会失去客户。因此,库存管理的核心是库存控制。

库存管理的宗旨或目标,主要是保障供应、降低成本以及快捷性。首先是保障供应,做到不缺货,使市场上的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仓储的根本任务。无论是生产、流通还是消费,都离不开库存物资。若要顺利地进行生产工作,就要确保有足够的材料的供应。企业在销售机会较多的时期,足够的产品存货能增加销售的数量,从而降低因缺货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若单纯为了保证供给而大量库存,必然会占用很多库存资金,并且需要对所在仓库进行维护和管理,对库存物资进行保管,就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反而会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下降。因此库存管理就是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的统筹,将库存成本控制到最低限度,只有降低成本,增加盈利空间,才能增加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以尽快的速度满足社会的市场需求,库存管理不能只根据经济或技术指标来进行,还要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因此,库存管理要满足企业快捷性的要求。

(三)不良库存的影响

在实际的企业生产运作中,计划不周、生产计划变更、销售预测失误等原因造成的不良库存,可能导致企业资本固化、加剧库存的损耗、增加管理费用、增加企业生产销售成本等。

(四)库存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社会中任何商品的生产和销售都越来越离不开库存,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助于企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如果一个企业想实现生产、采购、运输等物流过程的规模经济,建立并拥有一个合适的库存是必备的基础。大批量的订货能够使企业在一些方面获得竞争优势,比如:能够降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和总的运输费用;由于原材料价格减少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减少因缺货而可能产生的订单损失、客户流失和信誉下降等问题。

保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切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环节:制订生产计划,列出产品生产所需要的物料申请单,由供应商发送货物,物料运输、接收检验、进行生产,把物资运输到销售商或消费者处等。每个环节以及环节之间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使这些环节之间不产生脱节的情况,就需要建立合理的库存。如果备有存货,就能满足在购买期间的物料供应,减少时间约束给予生产环节的压力。此外,某些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具有很强的季节性,使得物资的供应和需求不同步,如果没有一定的库存保障,企业就无法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进行。例如,对消费者来说,电热毯的购买时间主要集中在秋冬季,但是它的生产却分散在一年中;水稻、小麦的收获期一般集中在一年的某个时期,但对于粮食的消费却贯穿于整年之中。企业拥有了库存,就可以降低时滞给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波动性,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由于市场需求情况变化很快,企业应能及时把握市场变化建立竞争优势。另外,订货周期也存在变动因素,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变化和不确定性可能会使企业原材料或产品供应不足,从而导致缺货损失,这就需要库存发挥重要作用。存储生产过程所需要的原材料不仅能够保持正常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可能在未来原材料价格上涨或原材料短缺情况出现时通过价格投机,赚取差价获得利润。此外,出现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库存也能帮助企业降低生产、销售受到的冲击。

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业效率。通过在生产作业各环节之间建立起相应的在制品库存,使原本顺序固定、相互关联的工序相对独立,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此外,通过设置产成品库存,企业可以按大于当时的市场需求的经济批量进行生产和配送,不同时间生产出的产品可以按一个类别进行出售。这样建立和利用相应库存带来的是制造成本的降低和作业效率的提高。

帮助企业实现分区域、低成本、专业化生产。由于产品生产涉及方方面面的资源,如原材料、能源、劳动力资源、水资源等。企业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往往选择在产品生产所需资源价格相对较低的区域进行生产。然后利用库存存储分散在不同地区生产好的零部件,利用企业内部的存货转移进行最终的整合组装。

库存通过这些方面的重要作用,能够帮助企业节约成本,降低生产中的不确定性,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五)库存控制方法

库存控制是库存管理的核心,其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库存计划,采用库存控制方法监测库存情况使实际库存情况与计划相一致,实现库存管理的目标。库存控制方法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时候订货,订多少货以及如何订货。一般来说,库存控制方法主要有两种:定量订货法和定期订货法。这两种方法是库存控制最基本的方法。定量订货法,是指预先确定一个订货点和订货批量,随时检测库存,当库存量下降到预定的最低库存量(订货点)时,按规定数量进行订货补充的一种库存控制方法。定期订货法,是按预先确定的订货时间间隔进行订货补充的库存管理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预先确定一个订货周期T和最高库存量Q max,周期性地检查库存,根据最高库存量、实际库存、在途订货量和待出库商品数量,计算出每次订货批量,发出订货指令,组织订货。

三、物流配送管理

(一)配送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关于配送的解释是: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用户的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活动。一般来说,配送一定是根据用户的要求,在物流据点内进行分拣、配货等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及时送交收货人的过程。虽然配送的英文原词是Delivery,但人们却十分爱用Distribution。因为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配送理解为交货、送货,它是物流中的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它把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是包含物流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物流形式。

从经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根据配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及配送的本质,可以把配送描述为以现代送货形式来实现资源最终配置的经济活动。这个概念包括四点内涵:①配送是资源配置的一部分,因而是经济体制的一种形式。②配送是“最终资源配置”,是接近顾客的一种配置。③配送的主要经济活动是现代送货。配送是以现代生产力、劳动手段为支撑,依靠科技手段实现“配”和“送”的有机结合的一种方式。因此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简单送货。④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配送处于接近用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

(二)物流配送的特征

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时代,物流配送得到了新的发展,它具有以下新特点:

1.物流配送信息化

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物流配送被信息技术武装起来是新型物流配送的最基本特征,它主要指的是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以及信息传递的实时化等。物流信息化不仅有利于电子商务企业将整个物流配送管理过程变得简单化和易于管理,从而大大提高物流配送工作的效率,而且有利于消费者网上购物,从而使交易过程变得效率更高、费用更低。

2.物流配送过程智能化

物流配送的智能化是建立在物流配送信息化的基础之上的。在物流配送的过程中企业通常需要进行大量的研讨与决策,譬如仓库库存的确定、运输路径的选择、运输车辆的调度、物流配送中心经营管理决策等问题。而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下,物流配送中心可以使决策过程借助信息技术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实现物流配送的简单化和智能化。比如,可以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将实体配送活动的各项职能和功能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模拟。通过模拟配送,可以找到实体配送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从而进行优化组合,最终实现整个实体配送过程效率最高、费用最少、距离最短、时间最少的目标。

3.物流配送高效化

在传统的物流配送企业内,为了实现对众多客户大量物资的合理配送,需要利用大面积的仓库放置存货,并且由于空间的限制,存货的数量和种类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下,配送体系的信息化集成可以使电子商务企业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所有仓库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大型的“集成仓库”。“集成仓库”在统一调配与协调管理下,可以使电子商务企业有效地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更重要的是物流配送的效率将会大大地提高。

4.物流配送时效化

在以往传统的物流配送过程中,由于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完成一个物流配送活动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配送的持续时间在网络环境下大大缩短,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物流信息传递、资源整合均可以通过互联网在几秒钟内得到有效的处理。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配送极具时效性。

5.物流配送柔性化

电子商务的出现能让物流各环节之间、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柔性化就是指电子商务企业真正能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来组织生产、安排物流活动、调节生产工艺。因此,物流配送模式的柔性化正是适应生产、流通和消费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特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新型的物流配送较传统的物流配送更加容易实现其配送的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时效化以及柔性化,它以一种全新的面貌代表了现代市场营销方向。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不仅可以减少企业的库存量、加速资金流转、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还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物流配送业务管理

在供应链环境下配送在物流中占据着重要的环节,配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流成本的高低,而要想降低配送成本,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配送模式,高效地将物料送达需求方。目前我国实际运作过程中,运用较多的配送模式主要有自营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第三方配送模式及集团配送模式等。对于众多配送模式,由于产品形态、企业状况及顾客要求存在着差异,因而配送过程也会有所不同,甚至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一个较为完整的配送业务流程如图8-3所示。

图8-3 物流配送

(1)进货:是配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主要包括货源的订购、集货、进货以及相关的质量检验、结算和交接工作。

(2)储存:是进行配送的一个重要且必需的环节,有储备和暂存两种形态。储备是一定时期配送规模要求的合理储存数量,其结构稳定,时间相对较长,形成了配送的资源保证;而暂存是为了方便工作在理货场所进行的货物贮存,其结构易于变化,时间也较短。

(3)分拣、理货:是按照进货和配送的先后次序、品种规格和数量大小等所进行的整理工作。

(4)配货与配装:配货是依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从仓库中提取货物而形成的不同货物的组合;而配装是依据运能及线路等形成的货物装配组合。关键是要充分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以实现分拣、配货及配装的有效衔接和组合。

(5)送货:是依靠运输工具等将装配好的货物送达目的地的一种运输活动。要提高送货的效率,需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确立配送据点的地理位置,而且要考虑客户的要求、送达的目的地以及运输线路、时间、工具等。

(6)交货:是将货物送达目的地后,将货物交付给用户,并向用户办理有关交接手续的一种活动,是配送活动的结束。其中,快捷方便的交接手续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四)配送中心管理

1.配送中心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配送中心的定义是:

从事配送业务的物流场所或组织,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

①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

②配送功能健全;

③完善的信息网络;

④辐射范围小;

⑤多品种、小批量;

⑥以配送为主,储存为辅。

配送中心是一种暂时存放产品的设施,并通过有效地组织配货和送货,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配送中心不只是作为一个设施,承担储存和选送货的任务,作为货流的聚集点,配送中心还具有更加复杂的功能,是经济、信息、价值的结合点。综合已有的配送中心的定义,本书给出配送中心的定义如下:

配送中心是供应链中连接上游产品供应商和下游产品需求者的中间环节,它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操作工具对产品实行储存、配送、再加工等增值服务,实现产品的空间和时间的增值过程,并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进行管理,从而使整个供应链成为更加高效、集成的功能实体。

在本定义中,配送中心被看成功能实体,不但承担商品的转运功能,还承担附加的增值功能,从本质上阐明了配送中心的作用。

2.配送中心功能

配送中心是以组织和实施配送性供应或销售为主要职能的流通型节点,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理货中心、加工中心的综合体。为了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配送中心一般具备以下一些作业功能:

(1)运输和配送功能

配送中心需要自己拥有或租赁一定规模的运输工具。具有竞争优势的配送中心不只是一个点,而是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因此,配送中心首先应该负责为客户选择满足其需要的运输方式,然后具体组织网络内部的运输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客户需要的商品运抵目的地。除了在交货点交货需要客户配合外,整个运输过程,包括最后的市内配送都应由配送中心负责组织,以尽可能方便客户。

(2)储存功能

配送中心需要有仓储设施,但客户需要的不是在配送中心储存商品,而是要通过仓储环节保证市场分销活动的开展,同时尽可能降低库存占压的资金,减少储存成本。因此,公共型配送中心需要配备高效率的分拣、传送、储存、拣选设备。

(3)装卸搬运功能

这是为了加快商品在配送中心的流通速度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公共型的配送中心应该配备专业化的装载、卸载、提升、运送、码垛等装卸搬运机械,以提高装卸搬运作业效率,减少作业对商品造成的损毁。

(4)包装功能

物流中心的包装作业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商品的销售包装,而是通过对销售包装进行组合、拼配、加固,形成适于配送的组合包装单元,以提高配送的效率。

(5)流通加工功能

主要目的是方便生产或销售,公共型配送中心常常与固定的制造商或分销商进行长期合作,为制造商或分销商完成一定的加工作业。配送中心必须具备的基本流通加工职能有贴标签、制作并粘贴条形码等。

(6)物流信息处理功能

由于配送中心现在已经离不开计算机,因此将在各个物流环节的各种物流作业中产生的物流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并向货主提供各种作业明细信息及咨询信息,这对现代配送中心是相当重要的。

从一些发达国家配送中心的具体实际来看,配送中心还具有结算、需求预测、物流系统设计咨询、物流教育与培训等增值性功能。

四、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

(一)包装技术与包装合理化

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包装起着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的作用,它是货物存放和物料管理的重点。合理的包装关系到仓库的布局、设计和生产率,同时影响到客户服务水平、费用成本以及物料的搬运等。

1.包装的功能

无论是产品还是材料,在搬运输送以前都要进行某种程度的包装捆扎或是装入适当的容器,以保证产品完好地运送到消费者手中。因此,包装被称为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社会物流的起点。

包装有两个基本功能:营销与物流。在其营销功能中,包装是“无声的推销员”,它是企业与消费者相互联系的最终界面,包装通过形状、文字、图案、色彩等信息,吸引客户购买,有美化商品,宣传商品的作用。

从其物流功能来看,包装的作用就是保护、识别产品或材料,传递相关信息,便于组织和沟通。具体体现在:包装可以保护商品,避免或减轻装卸、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受到的碰撞、磨损等外力损害,同时也可以防止商品发生化学变化,如受潮、发霉、腐烂、锈蚀等以及受到生物等外界影响,如霉菌、鼠、昆虫等。包装上印刷的各种储运标志,便于产品或材料的识别,可以指导商品的储运操作与管理,同时在识别商品的过程中,商品名称、通用的商品代码、制造厂商等相关信息也被传递,这有利于产品或材料的输送、装卸搬运等流程中的各种操作,提高了各个环节的效率。然而,在实现这个功能时,包装占用了运输、储存空间而且增加了产品重量,企业应力图利用包装的优点,减少其缺点,如占用空间、增加重量等。同时由于存在逆向物流,因此还要考虑包装的环保问题。

2.包装的分类

为了适应各种商品性质的差异和不同装载工具的要求,包装在设计、材质、技法、形态方面出现了多样化。广义的包装按其不同的包装方式可分为散装、裸装和包装三种。根据包装在流通中的作用,可以分为销售包装和运输包装。根据包装的性质又可以分为专用包装和通用包装等。

3.包装标志

包装标志主要分为销售包装标志和运输包装标志。销售包装标志主要通过包装图案、文字、条形码等信息传达商品的信息,能够方便消费者识别、选购,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运输包装标志主要是应用图形或文字在运输外包装箱上对内装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标示。

4.包装材料及形式

包装所用的材料有容器材料、内包装材料、包装用辅助材料等。主要有:纸、塑料、木材、金属、玻璃、陶瓷等。而其所用辅助材料主要有:黏合剂、黏合带、捆扎材料等。

5.包装的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流领域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合理化、现代化、高效益成为现代物流的基础。包装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能够满足现代包装产业的需要。现阶段普遍应用的包装技术主要有:防震防破损包装技术、防虫防霉包装技术、危险品包装技术、特种包装技术、现代包装技术等。

6.包装合理化

包装合理化是指在包装过程中使用适当的材料和适当的技术,制成与物品相适应的容器,节约包装费用,降低包装成本,既满足包装保护商品、方便储运、有利于销售的要求,又要提高包装的经济效益的包装综合管理活动。

影响包装的因素主要有:标准化,定价(成本),包装或产品的适应性,包装的保护性,包装的可搬运性,产品的易包装性,包装的可回收、可再利用性等。因此包装合理化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深入了解产品因素和物流因素;了解流通环境和运输目的地;注意包装与物流功能之间的平衡等。

包装合理化一方面是相对于整体物流的合理化,这种合理化往往用物流总效益与微观包装效益的统一来衡量;另一方面是包装材料、包装技术、包装方式的合理组合及运用。

(二)装卸搬运作业技术管理

1.装卸搬运概述

装卸搬运是指在同一地域范围内,以改变物的存放状态和空间位置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活动,具体包括装上、卸下、移送、拣选、分类、堆垛、入库、出库等活动。装卸搬运是伴随运输和仓储而产生的必要的物流活动,与运输产生空间效用和仓储产生时间效用不同,它本身不产生任何价值。但这并不说明装卸搬运在物流过程中不占有重要地位,物流的各环节活动如运输和仓储等是靠装卸搬运连接起来的。

装卸搬运的频率比其他物流环节要高,费用比重也比较大,以我国为例,铁路运输始发和到达的装卸作业费大致占运费的20%左右,船运占40%左右。此外,进行装卸操作时往往需要接触货物,这是在物流过程中造成货物破损、散失、损耗、混合等的主要环节。因此,在物流系统的合理化中,装卸搬运活动占有主要地位,是影响物流效率、决定物流技术经济效果的重要环节。

2.装卸搬运作业的构成

装卸搬运有对输送设备(如辊道、车辆)的装入、装上和取出,卸下作业,也有对固定设备(如保管货架等)的出库、入库作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堆放、拆垛作业

堆放(或装上、装入)作业是指把货物移动或举升到装运设备或固定设备的指定位置,再按要求的状态放置的作业;而拆垛(卸下、卸出)则是其逆向作业。

(2)分拣、配货作业

分拣是在堆垛作业前后或配送作业之前把货物按品种、出入先后、货流进行分类,再放到指定地点的作业,配货则是把货物从指定的位置按品种、下一步作业种类、发货对象进行分类的作业。

(3)搬送、移送作业

它是为了进行装卸、分拣、配送等活动而进行的各种移动物资的作业。包括水平、垂直、斜向搬运及其组合。

3.装卸搬运的分类

(1)单件装卸

单件装卸指的是非集装按件计的货物逐个进行装卸操作的作业方法。单件作业对机械、装备、装卸条件要求不高,因而机动性较强,可以在很广泛的地域内进行,不受固定设施、设备的地域局限。

单件作业可以采取人力装卸、半机械化装卸及机械装卸。逐件处理装卸速度慢,且装卸要逐件接触货体,因而容易出现货损,反复作业次数较多,也容易出现货差。单件作业的装卸对象主要是包装杂货、多种类、少批量货物及单件大型、笨重货物。

(2)集装作业

集装作业是对集装货载进行装卸搬运作业的方法。和单件装卸相比主要异同在于,都是按件处理,但集装作业的“件”的单位大大高于单件作业每件的大小。集装作业一次作业装卸量大,装卸速度快,且在装卸时并不逐个接触货体,而仅对集装体进行作业,因而货损较小,货差也小。

集装作业的对象范围较广。一般除特大、重、长的货物和粉、粒、液、气状货物外,都可以进行集装。粉、粒、液、气状货物经一定包装后,也可集合成大的集装货载;特大、重、长的货物,经适当分解处置后,也可采用集装方式进行装卸。集装作业有托盘装卸、集装箱装卸、货捆装卸、集装网袋装卸和挂车装卸等。其他集装装卸方式还有滑板装卸、无托盘集装装卸、集装罐装卸等。

(3)散装作业

散装作业指对大批量粉状、粒状货物进行无包装散装、散卸的装卸方法。装卸可连续进行,也可采取间断的装卸方式,但是都需采用机械化设施、设备。在特定情况下,且批量不大时,也可采用人力装卸。散装作业方法主要有气力输送装卸、重力装卸、机械装卸等。

4.装卸搬运设备

装卸搬运是物流的主要职能之一,物流的每一环节都以装卸搬运为起点和终结。物流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卸搬运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装卸搬运设备是装卸搬运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对设备的类型、机械特征、主要参数的了解是使用和选择装卸搬运设备必须具备的条件。装卸搬运机械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起重类、输送机类、升降机类和绞车类、车辆类、其他机械等。

5.装卸搬运作业合理化

在装卸搬运活动中,为了改善对物资装卸搬运的管理,需要选用合理的装卸搬运方法和设备,同时应采用相应的合理化措施。

选择装卸机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包括:

吞吐量。对于车站、码头、仓库等各种物流作业现场,吞吐量都是装卸搬运作业量核定的最基本因素。

堆码、倒搬作业量。在装卸作业现场,物资并非都是经过一次装卸作业就能完成入港、离港、入库、出库、入站、出站等作业的。往往由于货场的调整、保管的需要、发运的变化等因素,必须对物资进行必要的堆码、倒搬作业。堆码、倒搬的次数越多,装卸作业量就越大。这部分装卸作业量越少越接近于零越好。

装卸作业量。由于装卸作业直接受到物资流动时的不均衡影响,这就导致了装卸搬运作业机械在使用上可能出现忙闲程度的不同,为了能适应装卸作业现场可能出现的高峰期,机械作业能力应对此有必要且充分的准备。

另外,还应注意装卸作业的选择应以满足现场作业为前提,装卸机械的选择应以现场作业量、物资特性为依据。同时,在能完成同样作业效能的前提下,应选择性能好,节省能源,便于维修,有利于环境保护,利于配套,成本较低的装卸机械。

装卸机械的选择应以经济合理、提高效率为原则,根据不同类物品的装卸搬运特征和要求,物流过程输送和仓储作业的特点,正确估评装卸搬运机械使用的效益,合理选择装卸搬运机械。

科学合理地组织装卸搬运过程,尽量减少用于装卸搬运的劳动消耗,降低了产品和物流成本。常用的合理化措施有:

(1)消除无效搬运

提高搬运纯度,只搬运必要的物资,如有些物资要去除杂质之后再搬运才比较合理;避免过度包装,减少无效负荷;提高装载效率,充分发挥搬运机器的能力和装载空间;中间的物件可以填装其他小物品再进行搬运;减少倒搬次数,作业次数增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物品损坏的可能性。

(2)提高搬运的灵活性

物品的放置要利于下次搬运,在装上时要考虑便于卸下,在入库时要考虑便于出库。如,装于容器内并垫放的物品较散放于地面的物品易于搬运。同时充分利用重力来移动物品,避免反复从地面搬起重物以及人力抬运或搬送物品。

(3)合理利用机械

装卸搬运的机械化能把职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尤其对于危险品的装卸作业,或人力无法操作时,机械化能保证人和货物的安全。为了提高生产率、安全性、服务性和作业的适应性等,应将人力操作转由机械来实现,而人可以在更高级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4)集装单位化

将零放物体归整为统一的集装单元称为集装单位化。由于搬运单位变大,可以发挥机械的效能,提高作业效率且搬运方便,灵活性好;负载的大小均匀,有利于实行作业标准化;在作业过程中可以避免物品损伤,对保护被搬运的物品有利。

(三)流通加工作业技术管理

1.流通加工作业概述

流通加工是物流的重要的环节,属于物流的辅助功能。流通加工是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是指物品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刷标志、拴标签、组装等作业的总称。

流通与加工属于不同范畴。加工是改变物质的形状和性质,形成一定产品的活动;而流通则是改变物质的空间状态与时间状态。流通加工为了弥补生产过程加工不足,更有效地满足用户或本企业的需要,使产需双方更好地衔接,将这些加工活动放在物流过程中完成,而成为物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流通加工是生产加工在流通领域的延伸,也可以看成流通领域在职能方面的扩大。

2.流通加工的作用

物流领域中的流通加工主要侧重于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服务功能。不仅针对某一企业,而且具有社会性。流通加工的主要作用体现在:

(1)进行初级加工,方便用户

用量小或临时需要的使用单位,缺乏进行高效率初级加工的能力,依靠流通加工可使使用单位省去进行初级加工的设备及人力,从而方便了用户。目前发展较快的初级加工有:将水泥加工成生混凝土;将原木等加工成门窗;冷拉钢筋及冲刺异形零件,钢板预处理;整形、打孔等加工。

(2)提高原材料利用率,增加商品的附加值

通过流通加工进行集中下料,将生产厂商直接运来的简单规格产品,按用户的要求进行下料。以钢板为例,生产厂家生产出来的钢板,其面积都较大,到用户单位后,需要进行切割。按照这种方式,各用户单位都需购置剪刀车。若钢板从生产厂家出来后,到流通加工点,按用户需求进行加工,再运送到各用户手中。这样既可以集中下料、合理套裁减少钢板在切割过程中的浪费,又可以避免用户单位自备剪刀车。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讲,既减少了材料的浪费,又减少了设备的重复设置。

(3)促使多种运输方式合理组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在流通过程中,产品的运输路线基本上是生产厂家——流通加工——用户,流通加工一般设在与用户距离较近的位置,产品从生产厂家到流通加工所在地,其数量较大,而从流通加工地到用户手中其数量一般较小,所以前者可以采用火车、船等运输工具,后者采用小型货车,从而降低物流成本。

(4)提高加工效率及设备利用率

在分散加工的情况下,加工设备由于生产周期和生产节奏的限制,设备利用时段时而紧张时而空暇,使得加工过程不均衡,设备加工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流通加工面向全社会,加工数量大,加工范围广,加工任务多。这样可以建立集中加工店,采用一些效率高、技术先进、加工量大的专门机具和设备,一方面提高了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另一方面还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流通加工合理化

流通加工管理要实现流通加工的最优配置,不仅应做到避免各种不合理现象,使流通加工有存在价值,而且还应进行最优的选择,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不合理的流通加工主要表现在:流通加工地点设置不合理;流通加工方式选择不当;流通加工作用不大,形成多余环节;流通加工成本高,效益不好等。

为避免各种不合理现象,对是否设置流通加工环节,在什么地方设置,选择什么类型的加工方式,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装备等,需要做出正确抉择。实现流通加工的合理化,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加工与配送相结合

将流通加工设置在配送点,一方面按配送的需要进行加工,另一方面加工又是配送业务流程中的一个环节,加工后的产品直接投入配送作业,这就无须单独设置一个加工的中间环节,使流通加工有别于独立的生产,而是使流通加工与中转流通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同时,配送之前有加工,使配送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这是当前对流通加工进行合理选择的重要形式,在煤炭、水泥等产品的流通中已表现出较大的优势。

(2)加工与配套相结合

在配套要求较高的流通中,配套的主体来自于各个生产单位,有时无法完全依靠现有的生产单位进行配套,进行适当的流通加工,可以有效促成配套,大大增强流通加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3)加工与合理运输相结合

流通加工能有效地衔接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促进两种运输方式合理化。利用流通加工,可以在支线运输转干线运输或干线运输转支线运输这些必须停顿的环节,不进行一般的支转干或干转支,而是按干线或支线运输的合理要求进行适当加工,从而大大提高了运输及运输转载水平。

(4)加工与合理商流相结合

加工与配送的结合,提高了配送水平,强化了销售,是加工与合理商流相结合的一个成功的例证。另外,通过简单地改变包装加工,形成了方便的购买量,通过组装加工消除了用户使用前进行组装、调试的困难,这些都能有效地促进商流。

(5)加工与节约相结合

节约能源、设备、人力是流通加工合理化重要的考虑因素,也是目前我国设置流通加工、考虑其合理化较普遍的形式。

对流通加工合理化的最终判断,是看其是否能实现社会和企业本身的两个效益,而且是否取得了最优效益。与一般生产加工企业相比,流通加工企业更应树立社会效益第一的观念,它们只有在以补充完善为己任的前提下才有生存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