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理论界一般认为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即受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这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
(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在城市化的初期,城市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农业提供商品粮的多少,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以及提供工业原材料的多少,为城市提供多大的市场等,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又是城市化的基础。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总是起步于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发展与工业化的快速兴起关系密切。英国的曼彻斯特、纽卡斯尔、利物浦,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等新兴城市在早期,都紧密地依附于城市中的主导工业而得以发展。但工业为何要布局于城市?工业化的深入为何能够推动城市的发展?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聚集经济效应
所谓聚集经济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学认为,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产生聚集经济效应的基本途径。
(1)规模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在既定技术和要素价格下,产出增长率大于各种要素的投入增长率,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这主要是因为一个较大的公司能更好地克服生产上的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说,它能使用更有效率的设备,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随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生产增加而下降。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
(2)地方化经济主要是指同一行业的企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产业,聚集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它相对于单个企业而言是一种外部经济。同类企业集聚在一个地区,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更重要的是由于厂商彼此接近,可以更快捷地获取技术和市场信息,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不仅如此,它还有助于加强平等竞争,共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共同使用交通、供水、供电等公共设施。
(3)城市化经济主要是多个行业向城市地区聚集,通过产业之间前向与后向的联系,厂商从整个城市规模和多样性中获益,使多个行业的成本降低。它对于行业而言也是一种外部经济。多个行业集聚在一个地区,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体系,彼此之间互为对方的原料供应商和产品使用者,从而减少了运费、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收益;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多样化需求,吸引更多的客源、开拓更大的市场;还可以使企业之间增强信任感,促进合作,结成企业之间的网络。企业彼此间的相互接近,使企业之间能长期地密切接触,从而建立信任感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循环累积因果效应
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是指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是互相联系的,互为因果的,并呈同一种“循环累积”的态势。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发生相应变化,并强化原先的因素。[6]例如,一个城市中发展了一种新工业,它需要在当地雇用员工,这会带动当地就业水平的提高;这些人又主要在本地消费,又会带来消费需求的上升;同时,这一产业的发展会为它的上游企业提供新的需求,为它的下游企业提供新的供给,这又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增长,如果这类企业向其他地区输出产品,它又可以使得城市对外贸易加强,当地人们收入的增加和企业的发展还会带来市政收入的增加,这又会使得市政当局有更强的能力来投资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这样,充满活力的工业布局、劳动力市场和更好的基础设施又能吸引新的工业到此布局。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发展的动力在循环过程中往往互为因果,城市规模也就在这种循环和累积过程中不断扩大。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具体作用过程见图11-1[7],在这个循环中,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是一种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不仅具有累积效应,而且常常带来加速度,从而使城市和新工业不断得到发展。
图11-1 循环累积因果效应的具体作用过程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步取代工业而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城市化的动力从此传到了第三产业身上。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生产性服务的增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设施。如企业生产要求有金融、保险、科技、通信业的服务;产品流通要求有仓储、运输、批发、零售业的服务;市场营销要求有广告、咨询、新闻、出版业的服务;工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越要求加强横向协作与交流。
(2)消费性服务的增加。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开始追求更多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如住房、购物、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法律诉讼和社会福利等。以上各种需求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带来就业机会与人口的增加。
但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对于城市化的作用,又有显著的不同。如果说,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量的增多,即主要是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那么,第三产业促进的是城市软硬体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主要是城市化在“质”上的进步。这就是二者的区别之所在。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诸多动力机制当中,可以分解出两大基本力量,即以农业发展为代表的农村“推力”,和以工业化与第三产业为代表的城市“拉力”。这两股力量一“推”一“拉”,使得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不可避免地发生和发展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