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战略

时间:2023-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进口替代战略进口替代,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但也有一些拉美、非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它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大。

(一)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指利用贸易保护政策,通过发展国内消费品生产来取代进口。进口替代生产主要集中于食品加工、饮料、服装、鞋类、纺织工业等消费品工业。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是通过保护性关税和进口配额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生产企业实行保护。进口替代战略是一种内向型的工业化战略。

发展进口替代工业,首先要确定有广阔国内市场需求前景,并一直是依靠进口的产品种类,然后通过引进技术,以合资、合作或外商独资等形式发展国内进口替代工业。最后,为了保护这些新建立起来的幼稚产业,国家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和政策予以支持,其中主要是保护关税。保护关税是指对同类进口产品课以高额关税,而对国内进口替代工业所需资本品、中间产品则实行优惠关税,甚至免税,以缓解进口替代品生产初期的成本过高问题。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进口替代是各国为实现工业化而最早采取的战略。工业革命后兴起的美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工业国家都是通过贸易保护措施发展本国工业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等国家也通过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到20世纪60年代,进口替代战略已在拉美、非洲和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成为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

对于如何评价进口替代战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通常认为,进口替代战略一般需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发展最终消费品工业,以替代这些产品的进口。进口替代工业主要集中在食品、服装、日用百货、小家电等消费品,形成进口替代的幼稚工业。随着幼稚工业的发展壮大,当其所生产的消费品足以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便进入第二个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工业从最终消费品的生产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等资本品和原材料。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有研究表明,进口替代战略的成效主要集中于最终消费品领域,而对于资本品和中间产品来说,则成效并不显著。以进口占国内总供给中的比重变化来表示的替代系数可以证明这一点,见表13-1。

进口替代系数反映一定时期内实际进口在总供给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进口替代系数为期初进口比重与报告期的进口比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如下:

表13-1 最终消费品、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系数

进口替代系数越大表明进口替代程度越高。表13-1所列国家中,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替代系数均高于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的进口替代系数。

虽然存在不同的看法,但从现实情况看,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途径之一,事实也证明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进口替代战略取得了很大成就,并且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并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如新加坡、韩国、更早些时候的日本都是这方面的范例。但也有一些拉美、非洲和亚洲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它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不大。

为了克服国内生产条件的不足,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最初阶段,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总要通过各种保护措施来支持进口替代工业。除了保护关税和进口配额制外,在外汇定值和汇率水平上一般总要高估,这样可以降低使用进口产品的生产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同时,还往往实行严格的外汇控制和配给,不仅控制进口总量,而且对受管制商品实行外汇配给。为了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国家在制定一系列外部保护政策的同时,也确定一些国内保护政策,如在资金、技术、价格、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在重重保护之下,进口替代工业发展很快,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第一,进口替代工业缺乏活力,经济效率低。严密的保护措施,使企业缺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动机,因而产品价格高,没有竞争力,一旦离开保护,其生存就成为问题。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工业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基本上来自国外,所以这类企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不大。

第二,由于进口替代工业不能摆脱对国外资本品、中间投入品和其他投入的依赖,所以,进口替代工业越发展就越需要更多的外汇来进口这些投入。进口替代战略节约了用于进口消费品方面的支出,但扩大了进口资本品和中间产品方面的支出,外汇短缺更加严重,国际收支不平衡加剧。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口替代产品生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业发展。与国内企业相比,外商企业在生产技术、资本、管理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这类企业的产品有可能形成对国内市场的垄断,使国内工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第四,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进口替代工业使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技术,多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这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由上可知,进口替代战略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逐渐培养其竞争能力,应根据本国的资源优势选择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国内要素投入在总投入中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进口替代工业的效率和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

(二)出口促进战略

出口促进(Export Promotion)战略指发展中国家用制成品替代初级产品作为主要的出口商品,以此加强本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故又称为外向发展战略。其基本思路是:利用本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产品,并扩大这类产品的出口,以此增加就业,提高人均收入。由于输往国外产品的标准较高,因此可以利用出口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与进口替代战略相比,出口促进战略主要是发展加工业和制造业。扩大出口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并有利于克服进口替代战略所带来的国际收支恶化、经济效益低下、出口萎缩和经济内向化发展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有利于纠正资源配置的扭曲状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正是由于出口促进战略相比进口替代战略有上述优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拉美和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纷纷转向出口促进的外向发展战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实施出口促进战略的初期,一般是发展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较易掌握、资源相对易得的加工工业,如食品加工、原材料加工、服装、纺织品、鞋类及一般家用电器等。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口促进工业逐渐转向技术复杂、市场潜力大的机电、电子、半导体、石化等现代高技术产业,在产业调整中,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从出口促进工业的性质可以看出,发展这类工业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力,需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等人力资源条件,因此,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本存量,是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基本条件。另外,国家的大小、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从实际情况看,在领土广阔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要实行全面的出口促进战略是不现实的。一些幅员较小、海外交通便利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适宜发展出口促进的外向发展战略。因为这些小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不突出,而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人力资源质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的不同地区采用单一的发展战略不利于经济发展。相反,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和比较优势来确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出口促进战略强调将一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将本国产品置于国际环境之中,这对于国内企业必将产生很大的竞争压力,迫使其重视技术创新,改善管理,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从而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出口促进战略能够更多地利用国际分工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运用外向发展战略取得成功的发展中国家,根本原因是这些国家及时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他们的优势,而这正是发达国家的劣势。在先进技术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发展中国家的就业,而且可以调整资源配置不合理状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有利于改善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克服外汇短缺现象。出口促进战略旨在扩大出口,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出口扩大必定带来更多的外汇收入,并加快资本形成。

最后,出口促进战略不仅带来外汇收入增长,促进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掌握新技术,了解新知识、新信息,增强人们的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这些将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出口促进战略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首先,容易使一国经济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出口比重越大依赖性越强。一旦形成依赖性,国际市场的波动就会对国内经济产生更大的影响。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已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外向发展战略会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虽然各国都在鼓吹自由贸易,但出于各国的自身利益,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尤其是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十分盛行。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国际竞争力就比较弱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要想扩大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份额就越发困难。

再次,由于发展出口促进工业也需要一定的保护措施,政府势必要通过补贴、税收、贸易保护政策来支持它的发展。这些措施虽然能促进出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但也会导致其生产效率的低下。而且大量的补贴和税收优惠势必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利于其他部门的发展。

最后,出口促进工业的发展如果不能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协调发展,则可能会导致经济结构失衡,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如何处理好出口替代工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一点对于发展中的大国尤其重要。

(三)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促进战略的比较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在理论界和国际机构中,赞赏进口替代的主张占据主流地位。当时人们认为传统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捷径。因此,在50—6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明显地倾向于进口替代战略。如果说在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第一个阶段,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还比较顺利的话,那么,进入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就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资本品、中间产品的生产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这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状况是相矛盾的,为了保证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国家必须采用力度更强的保护政策,使效率低下的国内进口替代企业按本国货币计算有利可图。结果,资源配置由于利率、工资率和汇率的扭曲而严重不合理,政府对进口替代工业的补贴越来越多。进口替代工业变得越来越没有效率。到60年代后期,进口替代战略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发展研究中心对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后,得出结论说,当进口替代战略实施到一定阶段后,高水平的保护措施,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进口替代产品变成了昂贵的产品。低收入阶层不敢问津,市场需求狭小,生产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只有适时转向扩大出口,才能真正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究竟应该采取内向的还是外向的发展战略,这取决于一国的发展阶段、国际环境和具体政策的实施程度,不能简单地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