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1949—1978年和1979—2012年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作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时期在这方面的情况作一对比。在前一时期,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年均下降0.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年均上升0.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下降0.2个百分点。而在后一时期,第一产业比重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只是工业)年均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上升1.6个百分点。诚然,在上述两个时段有众多不可比的因素。比如,第一、二、三产业各自变化的基数是不同的。但上述数据确实无可辩驳地说明:前一个时期存在产业结构全面极端的严重失衡状态;后一个时期农业滞后和工业超前的状态在逐步趋弱,而第三产业则由前一时期极不正常的大幅下降转变为正常的大幅上升。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并没真正解决。主要根据有二:
第一,就农业来说,新世纪提出并践行科学发展观以来,党和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空前未有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作为农业主要产品的粮食产量,2009年达到53 080万吨,改变了1999—2007年连续9年产量低于1998年产量(粮食产量为51 229.5万吨)的局面。但当前粮食供需仍是一种紧张的平衡,作为粮食稳产基础的体制、机制和技术、物质等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根本解决。因而,作为最重要战略物资的粮食产量不稳的问题也就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也突出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滞后。其主要的直接原因,除了城市化滞后以外,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
第二,就第三产业来说,在许多工业的产能和产品过剩问题突出存在的同时,经济社会急需的第三产业(包括为生活服务和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别是就业容量大和为高技术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2003年低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中下等收入国家为52%,中上等国家为59%,高收入国家为71%。我国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我国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高收入国家和中上等收入国家,而且大大低于中下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这就突出反映了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前存在的那种产业结构全面极端的严重失衡状态已有显著转变;但就现状来说,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要彻底扭转这个局面,尚需较长时期来完成。
【注释】
[1]参见《中国统计年鉴2010》:2-1国内生产总值,2-2国内生产总值构成,附录2-3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国际统计年鉴2011》。
[2]《国际统计年鉴2011》:3-2国内生产总值(美元);3-3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元);3-9国内生产总值产业构成。
[3]因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显著,故参考2007年数据具有可比性。
[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8.
[5]1978—1992年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变革时期,国家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大量开始活跃在计划之外的市场领域的民间资本为辅,共同满足人们急剧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们可以称这一时期为“社会经济时代”。
[6]由于没有按2005年价格计算的2009年的相关数据,故时间阶段不包括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7]以1993年和2000年为分界线,原因分别为:1993年我国告别物资短缺时代;2000年,我国进入发展新纪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