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催生了知识经济时代,引起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加快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全方位变革。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产业结构的重心逐渐向信息产业和知识产业等“第四产业”偏移,并逐渐建立起了以知识为核心的各产业之间的新关联关系,即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
1981年,日本教授田地龙一郎教授等在一份专题报告中首次将“产业结构软化”应用于经济领域,用以描述世界经济模式。他们认为,产业软化是历史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的需求,并建议创立与之相适应的“软产业经济学”。实践表明,各国的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正在发生巨变,这种结构性变化的最突出特点是,世界经济模式由过去的刚性结构向柔性结构逐步转化,即从生产厚、重、大的重型硬件产品为主的产业向高效、智能化的知识和信息服务为主的软件化产业转变的经济现象。
(一)产业结构软化的主要表现
产业结构软化不仅包含产业结构服务化,即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和份额不断增大的过程,还包括产业结构高技术化、融合化、国际化等方面[5]。
1.产业结构高技术化
产业结构高技术化是指用高科技武装传统产业的过程。这里讲的传统产业,不仅仅是指传统工业,而且是指整个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包括信息业)。按照发达国家的道路,农业(第一产业)要先后经过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一直过渡到工业化社会,这也就是第一产业的高技术化发展过程。产业的高技术化的发展最先突出地表现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上。科技进步导致的劳动工具、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着传统的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化,使整个工业日益呈现高技术化。发展中国家由于实施了鼓励工业化和制成品出口的政策,并由于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许多制造业部门,使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工业相对其他产业在技术化的发展上更为突出,某些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技术化的发展上越来越接近发达国家。同样,其他产业高技术化的发展也在日益加强。此外,其他产业的高技术化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产业高技术化(如信息业高技术化)的发展方向同样是当代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
2.产业结构融合化
产业结构融合化又称“产业结构重叠化”或者“产业边界模糊化”,是指在知识分解和融合的基础上,由于大量新生技术日益趋同而形成新的知识产业群,以及产业技术融合而导致的产业重叠加深,使产业边界具有了越来越不清晰的趋势。产业结构融合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知识的高度渗透性使产业迅速分化,形成了核心技术趋同的诸多新兴产业群,原有产业边界日趋模糊。知识要素本身具有高度渗透性,主要表现在知识的快速分解、衍生和新的知识学科体系的建立,这就为产业的大量繁衍打下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产业技术的融合化导致产业重叠加深,使原有的以单一知识及其技术作为产业的划分标准遇到了强大的挑战。
3.产业结构国际化
产业结构国际化,又称“产业结构无疆界”化,它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通过产业构成的核心要素的国际流动,冲破国家疆界限制,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转换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尚未形成前,产业结构的变动一般是在一国国内伴随着本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的。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知识产业的兴起,逐渐出现了全球性产业,其迅速发展突破了地区和产业的界限,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现代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世界新的产业革命和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浪潮。其显著特点是它不仅涉及一些产业的整体转移,更重要的是涉及同一产业部分技术与生产环节等要素的转移。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变动的这一特征打破了产业结构变动局限在一国国内的传统格局,出现了产业结构变动无疆界的新趋势。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产业构成各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与配置,直接反映了产业结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国际关联的形成,使产业结构变动不断国际化。
4.产业结构服务化
产业结构服务化不仅表现为第三产业内部服务业的不断扩大,同时还表现为第一、二产业内部对服务需求量的不断扩大。首先,第三产业内部服务业的不断扩大,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为企业、事业部门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不断扩大;第二类是对个人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不断扩大;第三类是对社会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不断扩大。其次,以第二产业来看,其内部的服务量也在显著增加。在企业生产活动中,信息管理、综合计划、研究开发、市场调查、广告宣传、产品销售等与服务有关的业务比重急速增大。与此相适应,企业已不仅仅是销售有形产品的主体,更多的企业还利用各自的优势出售自己的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管理技术和商标,从而也成为提供服务的主体,使企业的产品生产和服务生产成为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制造业内部的软化和服务化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第二产业的扩大又使第二产业进一步趋向软化和服务化。各产业就是在这种相互联系中相互促进,使经济日益趋向软化和服务化。
(二)产业结构软化的原因
学术界关于产业结构软化的原因研究,可谓莫衷一是,但一般有几种影响因素得到了普遍一致的认同,如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的软化、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1.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是推动一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从技术角度看,一国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一定的生产技术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化,会引起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动。例如,能源利用率的技术水平提高,会使一定规模加工产业的能源需求量减少,相应地,能源产业部门的供给规模也会相对缩小。新工艺、新技术的出现,会导致新的产业部门产生,同时使使用原有陈旧技术、工艺的产业部门衰退,尤其是与其他产业部门高度相关的崭新技术的出现,会引起一国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的软化。
2.生产要素的软化
生产要素的软化是指资本、劳动、土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减少,而教育、知识和其他要素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大。生产要素软化的根本原因是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软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收益率,使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而且科技进步也带来了新的市场需求,使新产品和新产业部门不断涌现。
3.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
随着物质商品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方面,人们生活需求的重心正从对商品的多少、大小、轻重等的硬性需求,转向美观、轻巧和高质量等软性需求,从对硬件商品的单一需求转向对物质和精神并重的双层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不断上升,产品开发、信息咨询、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结构。投资结构是指资金向不同产业方向投入所形成投资配置量的比例。不同方向的投资是改变已有产业结构的直接原因。对创造新的需求投资,将形成新的产业而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对部分产业投资,将推动这些产业比未投资的那部分产业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并影响原有产业结构;对全部产业投资但投资比例不同,则会引起各产业发展程度的差异,导致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
(2)积累和消费结构。积累和消费结构实质上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当投资比例较高时,相关的资本资料产业将得到较快发展,产业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动。当消费比例较高时,扩大了的居民消费需求,将刺激生产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较快发展,同时将波及与生产消费资料相关的生产资料产业部门的需求变化,这同样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动。
(3)个人消费结构。个人消费结构是指个人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保健和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支出的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将直接影响消费资料产业部门的发展,并间接影响给消费资料产业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发展,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动。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由购买食品、衣服为主转向购买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转向娱乐社交和旅游等服务性行业,于是就相应地刺激了耐用消费品产业和旅游、娱乐等服务性行业的发展,这无疑改变了消费资料产业的内部结构。
4.国际因素的发展
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的不断深化,导致产业全球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跨国投资的重点领域,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的软化。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深化有利于开拓本国市场、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对本国某些产业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而国际技术和产业转移的深化,有利于本国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会促进引进新兴产业的较快成长。
(1)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有利于各国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获得比较利益,同时对产业结构也产生了影响。表现在:资源、商品、劳务的出口推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进口国内紧缺资源、劳务可以弥补本国生产该类商品产业的不足。同时,进口某些新产品还有助于开拓本国市场,对本国某些产业的发展起到抑制作用。
(2)国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生产技术、技术诀窍等在各国之间流动和转让。成套设备、自动流水线及先进技术的引进,不仅使进口国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而且可以促进引进新兴幼稚产业的较快成长,从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变迁的过程和时间跨度。
(三)产业结构软化的影响
产业结构软化,实际上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伴随生产力的进步,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以轻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20世纪40年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又使工业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产业结构软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过来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下着重分析产业结构软化对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周期、贸易结构、就业和收入结构分配的影响。
1.产业结构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业结构软化增强了国家的经济素质。许多研究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第一产业,如农业,应扩大规模,充分利用规模效应,重视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重大作用,鼓励农民参加生产;对第二产业,应加大资本的投入,因为资本的投入产出比更高;对第三产业,应看到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在解决就业方面的独特作用,制定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的有利政策。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生产手段和方法趋于自动化,生产过程日趋集约化和高效率化,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外延增长转变为内涵增长,注重效率和质量,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软化对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
产业结构软化使经济波动的时间缩短,经济波动强度和幅度有所降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发展周期表明,经济周期发展的规律仍然在起作用,“一战”后迄今半个多世纪里,周期性经济危机已发生6次。除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外,各国还不时发生危机。这一时期周期性危机的特点是生产下降幅度不大,很少出现大的危机,这是因为:(1)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抵消了传统产业的衰退;(2)通过信息技术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部门之间技术渗透力增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从而缩短了经济波动的时间;(3)随信息产业而起的信息服务部门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较小。
3.产业结构软化对贸易结构的影响
(1)产业结构软化对国际商品贸易结构的影响。首先,随着产业结构的软化,知识科技的进步,在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逐步增大。产业结构软化主要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知识创造的价值占的比重较大。其次,中间性产品国际贸易量增加。由于产业结构软化是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而有些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往往不是某个国家或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而是需要各国或企业分工与协作来完成。这种分工与协作的加强,将会引起中间性产品国际贸易的大量增加。
(2)产业结构软化对国际服务贸易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软化使传统国际服务贸易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也使各种新兴的知识型服务贸易形式大量涌现。随着产业结构软化、知识经济的兴起,诸如技术服务软件设计、工程设计与承包、会计和法律等项目咨询和计算机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电信服务、各种管理服务等都将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新兴对象,特别是信息服务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石。同时,产业结构软化使知识密集型国际劳务贸易比重增加。
4.产业结构软化对就业的影响
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演化,社会就业结构也出现了进一步软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从事农业、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劳动人数的比重越来越小,而从事管理、研究、技术开发、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其结果是蓝领工人越来越少,白领工人越来越多。源于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第三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信息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第一、二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使得更多的从事第一、二产业的工人投入到第三产业的服务生产中来。
5.产业结构软化对收入结构与分配的影响
(1)对收入结构的影响。经济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了居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各产业的合理定位,引导资源在部门间的有效配置,带动技术改良与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同时,随着稀缺资源的转移与产业重心的转换,劳动力也大量转移,就业结构改变,收入结构也会随之改变。国民经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劳动,但生产率较低,人均收入也比较低;在第二阶段,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人均收入提高;在第三阶段,由于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和高科技的普遍运用,第三产业可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高收入需求。
(2)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收入分配状况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把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的是经济学家刘易斯,他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按照他的描述,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早期,代表第二产业的现代部门能够以不变的工资水平从第一产业获得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直至二元经济结构消失。根据这个模型可以推出,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必然的(林毅夫,2002)。随着人口逐渐流动到生产率较高的现代部门,传统产业的生产率水平得到提高,收入差距才会逐渐缩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