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

时间:2023-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第一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农业分散化经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趋势。积极培育发展农业出口的主导型产业,可以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其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

当前农业的结构调整不同于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初的两次调整,也不单是农业内部的调整,更不仅是平面的调整,而应是在农业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统筹考虑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劳动力结构、农产品区域布局以及国内外的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等后的一次有序的市场化的战略性调整。为此,需要采取应对措施,着眼于参与国际经济大背景,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结构,发挥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际竞争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具体来说,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包括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

(一)有效发挥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市场发育不成熟使得宏观调控不可或缺。成熟的市场机制能够把价格确定在市场供需较为平衡的水平上,并准确反映有关消费者需求和生产者能力等方面的基本信息。只有在成熟的市场中,要素的相对价格才可能准确反映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市场信息的来源已扩展到全球范畴,但我国当前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市场中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还极不完善甚至是扭曲的,加之农民尚不适应市场,因此,必须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序进行。在调控的过程中,应尽可能运用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运用财政手段促进化肥、农药、农膜等行业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农产品储备等的发展。此外,政府还需加强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市场信息的客观引导下进行,农业的经营项目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需要政府迅速有效直接地宣传涉农政策和法规,使农民及时了解国家对各农业项目的政策倾向,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第一产业整体结构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农业分散化经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趋势。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

以市场为取向延长产业链,实施产业一体化经营战略,改进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的收购、销售、包装、储藏、运输条件,以增加初级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其中,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副业包括生产中间产品畜牧业、水产业、蔬菜业、水果业等,以及肉类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食糖及谷物加工业、蔬菜与水果加工业、饮料业等。推进农业产业化,可以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作为突破口,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把分散的农户纳入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体系,从而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步伐。

2.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由于农民固有的文化素质低、市场意识弱、居住分散、生产规模狭小的特点,客观上决定了其与市场经济存在一段距离,农民在自主调整农业结构时,显示出小农的脆弱性;而目前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与前几次的不同之处在于,结构调整受需求约束的强度和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在全球市场经济面前束手无策的脆弱的小农改造成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新农民。这一改造最终还要依赖于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和市场体系的不断发展。发展农民组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农业的产业化要求和当地不同情况,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不同模式,积极促进农民购销组织、生产者合作社及各种专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制度供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可以增强和保障农民的谈判地位,增强和提高农民的谈判能力,保护农民的利益。

3.发展农业出口的主导型产业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大力培育农业的主导出口产业,以促进中国农产品自身升级换代,推动调整农业结构。要素条件是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从我国近年农产品出口的状况来看,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中间产品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我国应在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大背景下根据劳动力资源丰富而土地资源稀缺这一特征来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应在大力增加国内支持总量的基础上,将有关支持措施由完全为粮食安全服务转变为发挥比较优势并兼顾粮食安全服务。但利用自身优势、增强农业的竞争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积极培育发展农业出口的主导型产业,可以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

(三)农业内部各部门结构调整

针对我国农业内部结构失调状况,我国农业必须在保持种植业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在保护粮食作物稳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

将农村承包责任制度下的个体农户与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有效地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将农村承包制度下的分散经营方式和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以提高畜牧业经营的社会化程度,实行在分散的家庭经营格局下的规模经营;通过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技术指导和技术实施,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畜牧业生产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加速畜牧业的现代化进程;采用以大规模的畜产品加工基地、加工中心将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供应与销售联结起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畜牧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在土地荒漠化日益严峻的今天,超常发展林业,对保护生态环境尤为重要。发展经济作物,并不仅仅要强调产值,更要注重品种的多样化和系列化,以适应日益增多的市场需求。

(四)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应该重点发展的农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面临着品种不优、质量不高的困扰。我国多数农产品仍然属于初级产品和中级产品阶段,精深加工能力和程度不足,知名品牌不多,外向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后劲不强。今后应根据市场需要和我国的资源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品种改良和品质优化工作:

(1)在优质优价的原则下推广适口、营养、保健型品种。

(2)加大投入,引进或开发出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和适合加工转化的品种,特别是价值高的品种。

(3)大力推广环保型产品和适合加工型的品种。

(4)开发高质量、高档次的新产品,以“新”取胜等。

(五)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包括科技、劳动力、资金和政策等。其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农民的增收,最终目的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如何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积极推进城市化,发展小城镇,加快农业劳动人口的转移。城市化,是产业结构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人口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实际上是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产业结构的协调和升级,正是在这种转移中实现的。因此,国家要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同时要积极发展小城镇,以缓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各种压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