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应用而萌芽,80年代快速发展,90年代以美国的“新经济”为代表,工业生产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以信息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模式。
(1)20世纪60年代,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大力发展钢铁、化工、汽车和机械等资本密集型工业,同时发展部分高附加值的技术、资本密集型工业,如机器人、电子工业和航天工业等,而把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及部分耗能多、污染大的重化工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由于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诱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迫使发达国家将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主的较少消耗资源与能源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了产业结构的水平。与此同时,亚洲“四小龙”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开始承接和引进美、日等发达国家转移进来的某些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等发展中国家,以实现其产业结构的升级。
(2)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进一步减少贸易摩擦,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重心向高技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的信息产业和以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使发达国家进入到了信息化生产阶段;另一方面,把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一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汽车、电子等产业转移到他国,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和东盟国家和地区。这次世界产业结构的转移和传递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大量吸收发达国家的投资,承接美、日转移出来的重化工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使经济增长有了新的推动力,并促使产业结构迅速升级。
(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在发达国家逐步成为现实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系统面临国际分工的变迁,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金融全球化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使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迅猛展开。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化成为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趋势;第二,高新技术化成为产业结构的另一个特征;第三,产业结构国际化;第四,产业结构融合化;第五,产业结构网络化。
世界产业结构的信息化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使经济周期发生变形,经济波动的强度和幅度有所降低。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生产手段和方法趋于自动化,生产过程日趋集约化和高效率化,由此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外延增长转变为内涵增长,注重效率和质量,从而加快了经济增长速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