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针对外国商品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对策建议

针对外国商品对我国产业安全影响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3-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安全发展的根本。外国商品通过自由贸易抢占我国国内市场,与我国产业展开激烈的产销竞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外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对抗的过程。完善、补充和灵活应用“两反一保”,降低贸易壁垒对我国产业的影响。

1.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安全发展的根本。外国商品通过自由贸易抢占我国国内市场,与我国产业展开激烈的产销竞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外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对抗的过程。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下大力气进行产业重组,鼓励企业间通过联合或兼并的方式组建大的企业集团,培育优势企业。要加大行业科技投入,力争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和积极防御能力。

提高产品附加值,原产地生产。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产业在资源竞争中的优势逐步减弱。与其在国际市场中打低价战,不如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地避免了由于盲目压价、恶性竞争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而且有效地规避了外国的贸易救济。根据原产地规则到国外投资建厂,以“原产地”替代“中国制造”也是目前可以采取的合理手段。

2.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

建立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完善《对外贸易法》,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工业发展历史较短,因此在国际投资交易中,会产生由双方竞争实力差异而引起的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甚至因竞争力悬殊而引发的利益冲突现象,导致我国产业利益严重受损。为了更好地保护国内产业,我们应积极运用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维护公平竞争,并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真正实现产业保护的前置化。

强化行会等中介的组织协调职能。行业协会作为企业和政府的纽带和桥梁,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行业协调、行业自律、政策研究、技术交流、信息传递、专业培训、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等方面的作用,切实提高服务水平。

3.制定合理的贸易救济措施

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当进口产品以不公平贸易方式对进口国的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时,成员国政府可以实施双轨制的贸易救济措施,即通过争端解决机制或国内相关法律程序,一定条件地背离其承诺的有关义务,有效运用国际收支平衡例外、一般例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安全例外、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作为产业保护手段,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恢复受损产业,以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

完善、补充和灵活应用“两反一保”,降低贸易壁垒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反补贴措施继反倾销之后已成为对华贸易限制措施的一个新焦点,因此完善和补充相关立法,增强其可操作性,妥善解决好与其他世贸成员的贸易纠纷已成为当务之急。政府有关部门应高效指导和协助涉案企业的应诉工作,以维护国家和企业的正当利益,实现与贸易伙伴的良好经贸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