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1月)
武汉市综合经济体制改革以“两通”为突破口。这里所谓“两通”,是广义的“两通”、包括“货币(信用)流通”或“资金融通”在内。要把武汉市建成全国内地最大的、多功能的内外经济贸易中心,如果不同时把它建成金融中心,它的战略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还存在并要发展商品生产,过去有过争论,现在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算是统一了。但对商品生产的特点和发展的条件特别是它和金融的关系还有认识不足之处。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的产品,商品的交换要求按等价原则进行。货币是表现、衡量和实现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银行是货币收支、存放和资金融通的机构。商品的运动离不开货币(信用)的运动,两者常是形影相随、互相交迭进行的。企事业的现金收付、转账结算、资金融通、异地汇划等都要通过银行。如果没有一套发达的金融机制(包括各种信用流通工具和金融机构),商品生产是难以迅速发展的。现代西方国家,形成了一套比较发达的金融机制。有人把它看成资本主义产物,我看应该把它看成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不过资产阶级利用它来为发展资本主义服务罢了。应该承认,西方国家的一套金融机制,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过,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它的积极作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并出现了许多消极作用。我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有分析地借鉴和运用它,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服务,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预防并限制它的消极作用。
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正向全面和纵深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搞活几十万个企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搞活,整个国民经济就活了,但是,通过政企分开、利改税、扩大企业自主权和改革劳动工资制度等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但还不能把企业完全搞活。应该看到,企业是细胞,金融是血液,没有通畅的血液循环,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还是活不了的。因此,在进行全面经济改革同时,必须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关于形成武汉金融中心的几点意见》符合这个方向,我是赞成的,现提出下列十点不成熟的设想,以供大家参考。
一、在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区内建立起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横向金融网络,适当减少金融体系的纵向行政干预,加强金融网络的横向经济联系。这种金融网络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国人民银行,它除执行和监督中央和总行关于金融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以及现金、信贷计划的实施外,应集中主要精力于控制货币的发行、宏观的金融管理;协调各专业银行的业务和调节地区的货币信用的流通等方面。第二层次是专业银行和专业金融机构,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金融信托公司等,它们在大体上有所分工,但应允许一定的交叉和竞争。第三层次是普遍设立信用社和储蓄所。在乡镇农村要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城市要大力发展城市信用社,还可适当发展集体性质的金融机构。储蓄机构应普遍设立,要深入街道里弄和较大的企事业单位设点,以便利人民存取。
二、推广发薪转账办法。为了有效地动员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除普遍设立储蓄网点外,还应在企事业单位职工比较集中的地方推广发薪转账办法。即在储蓄所给每个职工开个存款户头。每当发付工资时,不用将现金发给本人,而是将这份工资自动转入他的存款账户,俟存户使用时再提取,不用时按款计息。按照一般职工每月收支的规律和大数法则,估计职工每月平均工资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经常可以保存在账户上。就全社会来说,这将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
三、逐步推广支票存款。这在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是很普遍的。支票的使用,可以节约现钞流通,便利存户存取支付,比携带现钞安全可靠,还可以回笼货币。但使用支票的存户要讲信用,不能伪造或开空头支票,要逐步建立票据交换和清算中心以处理票据交换和清算事宜。这要有试点地逐步推广,先在中心城市同城使用,然后逐步推广用于异地支付。同时还可推广旅行支票,以便利旅客在异地旅行。
四、要开放商业信用,允许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赊销赊购。应该认识到,商业信用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不同的企业再生产周期和资金的循环过程不一样,有时我盈你缺,有时你盈他缺。有了商业信用就可相互调剂。一个纱厂生产了大量的纱卖不出去,而织布厂很需要买进纱,但没有现钱,如果没有商业信用,两方面的生产都受影响。过去我国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对商业信用限制很严。这种需要,只能靠银行贷款来解决,而银行资金有限,又要按信贷计划办事,没有纳入计划的生产资金得不到融通。如果各种企业的短期资金都要靠银行贷款来解决,银行也不堪负荷。现在许多企业出现买难卖难的现象,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有关企业之间缺乏这种资金融通的媒介,使商品的买卖发生脱节的现象。货币本来有延期支付手段的职能,可是在我国过去这种僵化的金融体制中,货币这种支付手段的职能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在我们要发展生产,实现四个现代化,处处需要资金,不仅长期资金缺乏,短期资金也缺乏。发展商业信用,不啻创造出大量短期资金为生产建设服务。随着商业信用的开放,必然会出现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抵押和买卖等金融活动,以及专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办再贴现、再抵押等业务。这些机制,只会给商品生产和流通增加润滑剂,又何乐而不为。此外,有不少的地方已经开展了预购预销和分期付款等消费信用业务,这种金融业务也可大力推广。
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股份公司。股份公司是用发行股票办法来筹集社会资金的一种组织形式。资本主义的发生靠原始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股份公司。马克思说过:“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家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1]股份公司的普遍建立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促进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当前我国从事四化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面临开展大规模建设的任务,但资金不足,矛盾比较集中,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过去我国长期依靠国家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来解决建设资金的需要。由于国家的财力有限,许多应该建设的项目排不上队。现在强调对外开放,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来从事我国四化建设。但是,在国家资金与外资之间,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社会资金。为什么不加以充分利用呢?而发展股份公司就是利用这种资金的主要形式。今后我国的经济形式将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形式,而集体所有制经济将是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能依靠国家,靠少数人的资金也不行。发展股份公司将是最好的集资方式,应该大力提倡。关于这方面,可参见《江汉论坛》1984年第8期上的有关文章以及《江汉论坛》和《青年论坛》编辑部即将联合出版的《股票基本知识与实践》一书。
六、推广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发行。发行债券是筹集社会资金的另一种形式。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营、集体和各种经济形式的企业都可以利用发行债券形式来筹集资金。过去我们有一个陈旧的观念,认为借债总是不好的。因此,曾经以“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来自我标榜。其实,问题不在于应否借债而在于借债对财政经济有无好处和借债能否偿还。美国经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美国债务却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美联邦政府负债就在万亿美元以上。据说下一年度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将近二千亿美元左右。为什么美国政府能够发行并负担如此庞大的债务?问题很简单,就是它不断以新债还旧债。债券不过一张纸,印刷不困难,也花不了多少成本。只要旧债能够按本利偿还,政府不失信用,债权者的利益得到保障,新债券就有人购买。再说,债务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有债务者就有债权者。美国政府虽然负担如此庞大债务,但债权者却是持有公债的金融机构、企业、资本家和普通公民。这样,政府用发行债券解决了财政赤字问题,债权者利用购买债券而获得了利益,双方都得到好处。尽管你政府负债如山,只要照样还本付息,不怕没人买。有人问:美国政府债务这样滚雪球,越滚越大,伊于胡底?我看不用担心。美国政府债务80年代末可能达五万亿美元,20世纪末可能达十万亿美元。但它会照样活下去。这不是暗示说,我国政府也可以不加限制地发行公债,而是说,适当增加一些政府公债的发行,不是不可以的。
以上是就中央政府发行公债本身而言。至于它对经济的影响如何,那是另一回事。说来问题复杂,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至于作为经济实体的公司发行债券,就不能那样自如了,因为有个还本付息的问题,要受到它本身清偿能力的限制。如果一个公司发行的债券不能还本付息,它的信誉丧失,就要破产清算了。此外,外债也不是可以随意借的,因为也有个清偿能力的问题,除非你总是依靠借债还债,像某些拉美国家那样。
七、在较大的中心城市中逐步建立起短期票据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只要开放商业信用,就会出现票据流通。票据是表现债权债务关系的证书。债权人持有票据,一方面希望能凭此在一段时期内取回本金和利息,另一方面也希望这种资金不至于冻结;在未到期以前,当需要时可以随时兑现。这就是说,要保持票据的流动性。因此,伴随商业信用而产生的票据、贴现、承兑、抵押和买卖等业务就出现了。这样,就会逐步形成短期资金市场。对长期证券如股票、债券也是如此。它们不仅有一个保本保息的问题,也有一个流动性的问题。投资于股票债券的人,有的是把这种投资当作长期储蓄,不要求随时兑现。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不希望把这种投资长期冻结起来,而在需要时可以变成现款,甚至打点折扣也在所不惜。因此,使股票、债券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是股票、债券能够顺利推销的一个重要条件。我国近几年来两次发行国库券,虽然都是超额认购,但购者主要是从爱国立场出发。如从经济利益考虑,很多人是不愿购买的,主要因为国库券不能转让买卖,购买国库券的资金冻结起来了,需要时不能变现,不如把钱存入银行提取方便。其实,让国库券在市场买卖,并不影响国家收入,反而可以使国库券更能畅销。当然,这种短期资金市场和长期证券市场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开始时只能采取渐进方式,先由专业银行或投资信托机构代理买卖,然后再逐步发展为长、短期金融市场。将来政府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多了,就需要在大城市中专门成立票据清算中心和证券交易所来从事这种业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有领导、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对它们要加强指导和管理,要利用它们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的一面,防止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所产生的那些消极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一点是肯定可以做到的。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都很丰富,主要问题是缺乏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特别是资金。有了资金,技术设备更新改造也不困难。因此,赵总理把资金不足,看成是当前经济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完全正确的。除利用国家资金和外资外,采取以上措施不仅可以积聚和动员社会上可以利用的资金,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可以创造出资金来。如发展商业信用,就是创造资金的一种方法。此外,在金融体系和机制日益发达的情况下,银行放款也有创造信用的功能。有人发愁说:“发展股份公司,将会把银行中一部分存款抽走。这不过把原来可以由银行运用的资金转投资给股份公司罢了。”其实,在金融体系日益发达和金融机制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诚然,在股份公司成立之初,会有一部分银行存款被提出去用于投资股票。但在公司收到这些股金之后又会再存入银行。如果公司把这笔股金付与第三者以购买技术设备,第三者又可把这笔资金存入银行,以此类推。当然,也会有一部分资金漏出金融体系以外,但毕竟是少数。再说投资于股票的资金也不一定是银行存款,也会有一部分是游离在金融体系以外的闲散资金。不是大致可以抵消么?
八、发挥专业银行对微观经济的服务、指导和监督作用,使企业活而不乱。当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精神是把企业搞活。要把企业搞活,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等办法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如果企业得不到其所需要的资金供应,企业还是活不了。这就要靠银行。但若企业活了,为所欲为,离开社会主义的轨道,也不行,还得有个笼子管住。这个笼子,主要是银行。企业的原材料购进,工资的支付,购货收入、信贷资金的借还等都会通过银行账户中反映出来。银行可以通过这些收支活动,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好坏、产品质量的优劣,市场的销路如何以及经济效益高低等都会比较有所了解,因而便于对企业进行监督。同时,由于银行接触面广,信息灵通,对地区和全国市场的动态知道得比较清楚。这样,也便于对企业进行指导。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今后的计划,指令性的计划将减少,指导性的计划将增多。而指导性的计划将主要靠银行来执行。因此,今后要使微观经济活而不乱,将主要依靠专业银行充分发挥它们对企业的服务、指导和监督作用。
九、要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进行计划调节的中央银行作用。去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这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重大决定。但是,中国人民银行究竟如何才能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这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主要靠政策法令、规章制度、制订货币发行计划和综合信贷计划,规定利率和汇价等是不够的,因为这些主要还是由上而下的行政管理,而不是用经济方法对宏观经济的调节。要用经济方法对宏观经济和货币信用的供求量进行经常的灵活的调节,还要有一套经济手段才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进行货币信用量的调节手段主要有三:第一,贴现率的运用;第二,银行存款准备金的调整;第三,公开市场对证券的买卖活动。这三大法宝在西方国家中之所以能够对货币信用供需量的调节起到一定的作用,主要因为在它们的国家中已经形成一套有效的金融机制,特别是短期金融市场和长期金融市场。由于存在着这一套金融机制,中央银行才能通过贴现率的升降、公开市场对证券的买卖和对商业银行存款准备率的调整在宏观方面对货币信用的供需起着调节作用。当然,由于资本主义条件本身的限制,这种调节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在我国还存在着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如果没有这一套机制,特别是像前述那样的信用工具和短长期金融市场,要中国人民银行真正运用经济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有效调节是困难的。有了上述一套金融机制,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就容易了。而且,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起着主导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将会更有效地运用这套机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协调、指导和监督。
总之,在今后我国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要使经济活而不乱,要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就要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在微观方面,要发挥专业银行和专业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服务、指导和监督作用;在宏观方面,要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对全国和地区经济的调节、协调、指导和监督作用。因此,今后金融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将会愈来愈重要。
十、实行类似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折实制度,以防止物价波动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我国价格体系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是许多商品价格不反映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供求关系。今后在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过程中,价格体制行将有所调整。按理说,价格体制的调整,必然有升有降,不一定引起价格总水平的提高。但是,人们往往有一种心理,对价格下调不以为意,而对价格上调却十分敏感,只要有少数物价上调,就会引起连锁反应,怕其他物价也跟随上涨。加之,在企业扩权过程中,有些企业不谋求从改善经营管理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而是把提高企业收入寄托在提高物价上面。这样,也会引起物价上涨。因此,在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控制物价。人们怕物价上涨心理活动有二:一是怕人民币贬值,购买力下降;一是怕工资收入跟不上物价的上涨。恢复建国初期那种折实制度,人们的工资、储蓄,政府公债将随物价指数的变化而定期调整。这样,既可保障人民生活,又可消除人民怕涨心理,防止由于物价波动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经过一段调整时期,物价体系理顺以后,物价平稳下来,那时折实单位与人民币价值保持一致,继续保持或废除它都没有什么关系。
以上不只是就建立武汉金融中心而言,也适用于全国性的金融体制改革。可能很不正确,请大家批评指正。
(原载《经济信息报》1984年11月29日和12月6日)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88—68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