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粮食安全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当前粮食安全的内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粮食的数量安全、粮食的质量与营养安全、粮食的经济安全和粮食的生态安全。
粮食的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最基本的要求,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粮食生产与市场贸易来保障全体居民粮食消费数量需求的能力。完整的粮食数量安全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粮食数量安全体现一国的总体粮食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总储备量、粮食国际贸易量;中观的粮食数量安全体现一国不同地区的粮食及不同粮食品种的供给能力,主要取决于该国粮食的地区结构与品种结构的合理程度;微观的粮食数量安全体现一国家庭获取粮食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收入水平。可以说,宏观的粮食数量安全是中观、微观粮食数量安全的必要条件,但却并不是充分条件,即实现了宏观的国家粮食数量安全才能实现中观和微观的地区和家庭粮食数量安全,但国家粮食数量安全并不能保证国内所有地区和家庭的粮食数量安全,三者同时实现才是完整的粮食数量安全。
粮食的质量与营养安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确保居民能够获得安全、卫生、营养的粮食及其他食品的能力。首先,要保障居民所消费粮食及其他食品的品质安全,即要符合卫生、安全、无毒、无公害等基本标准;其次,要保障居民膳食的营养安全,即为满足居民对营养均衡及多样化食品消费的需求,不仅要保证谷物类、豆类、薯类等粮食主食的有效供给,还应保证畜禽产品(肉、蛋、奶等)、水产品(鱼、虾等)、果蔬产品及糖油酱醋等以粮食为饲料或原料的副食的及时供应。这样才能确保居民食品消费的品质安全和营养结构合理。
粮食的经济安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指保障农民种粮经济收益稳定、确保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持续性的能力。粮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性决定了农民种粮的经济收益偏低,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农民易于选择进入能带来更高经济收入的其他产业,或缩小粮食种植面积转而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甚至放弃进行粮食生产,这必将危及一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大力实施农业政府扶持政策,逐步增加农民种粮的经济收益,增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引导农民的主体行为选择有益于国家粮食经济安全。
粮食的生态安全随着环境保护讨论的兴起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也成为现代粮食安全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粮食生态安全指保障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既强调粮食本身和粮食生产过程不受到污染,也强调粮食生产过程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水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当水和耕地的生态出现失衡时,粮食的有效供给将难以保障。可见,既要防止废气、废水、垃圾等污染大气、水和土壤,进而污染粮食及粮食生产过程;也要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等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还要有效防止耕地流失,才能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粮食生态安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