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进口作为调节国内粮食缺口的重要途径,其规模必须适度才能在保证国内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纲要》)所设定的目标,2020年以前,我国国内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比例要不低于95%,其中,谷物类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比例要不低于100%。然而,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司长郭玮在中国社科院2013年农村绿皮书发布会暨研讨会上表示,国家粮食安全标准可能需要调整,因为中国粮食自给率在2012年已经下降到90%以下,突破了《纲要》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的红线。笔者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FAOSTAT)的相关数据统计发现,中国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早在2000年就已曾降至90%以下,中国粮食进口量与消费量的比例自2008年以来也维持在10%以上,但谷物类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基本维持在95%以上,谷物类粮食进口量与消费量的比例也基本低于5%(如图8.1所示)。
图8.1 1978-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进口量与消费量的比例情况
结合中国粮食进口与粮食安全的相关性分析结论和中国粮食生产、消费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95%的粮食自给率或5%的粮食净进口率并非是适合当前我国国情的粮食安全控制红线,越过这个红线也并非意味着危机的来临,而是须引起政府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警觉以防止危机的爆发。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将中国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划分为三种情形:产-消比高于90%的“安全区”、产-消比位于90%-80%之间的“黄灯区”和产-消比低于80%的“红灯区”。当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高于90%时,粮食的净进口率不到10%,根据我国粮食历史经验,这一进口规模对国内粮食安全是不构成压力的。当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位于90%-80%之间时,粮食的净进口率于10%-20%之间波动,通过适当减少粮食出口、动用粮食储备等尚能够对进口规模进行较灵活的调整,而且,从当前我国的购买能力及世界市场供给能力来看,20%左右的粮食进口规模基本能够得到保障,但政府应高度重视,适时出台促生产、保内需的政策,防止净进口规模继续扩展。当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低于80%时,粮食净进口率达到20%以上,对世界粮食市场过于依赖,国内粮食市场应对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能力弱,一旦引发粮食危机,后果将尤为严重,2003-2004年中国的大豆危机便是如此。可见,按照当前发展趋势,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国内粮食消费,我国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的比例应保持在80%以上,即粮食净进口规模占粮食消费总规模的比重应保持在20%以下。应该说,中国粮食进口规模既有扩大的现实压力,也有适度扩大的潜在空间。因此,中国粮食进口规模的优化即适度扩大进口规模,但净进口率须控制在20%以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