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我们对导致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发生功能性障碍的各种情况作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并用数学方法使这些理论分析模型化。在我们的失业理论深化和建模的第2篇里,迄今为止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循着劳动力市场为什么不能通过工资的变动来出清市场,使供求趋于均衡。这一思路实际上还是与古典失业理论相一致的,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大规模失业现象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凯恩斯1936年发表的《通论》就是对这一类失业现象进行的最好的理论分析。凯恩斯把失业归咎于整个经济中有效需求的不足。这个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出口需求,这四个有效需求除后两类是由外生的变量决定之外,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内生变量。现在我们要问,由经济内在机制所决定的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为什么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呢?凯恩斯的宏观理论虽然对此作了很好的描述和解释,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凯恩斯宏观理论缺乏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尤其与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不相融合。因为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一种瓦尔拉均衡经济学,它强调整个经济体系通过相对价格的充分波动,从而使经济中所有市场处于供求均衡的状态,反过来讲,也只有当所有市场供求均衡时,相对价格才充当有效的资源配置的信号,经济行为人唯一地根据价格信号作出他们的行为决策,结果寓于前提之中,市场供求必然相等。而凯恩斯所研究的失业状态,实际上是一种非瓦尔拉均衡状态,即当劳动力市场供求不相等时,交易数量(就业量)等于供求双方中较小的一方(也被称作短边原则),如果用瓦尔拉均衡的标准来看,这是一种非均衡,但是从广义的均衡来看,这是一种配额均衡。当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时,经济行为人不仅要根据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而且要根据受制约的数量信号来作出其行为选择。如果所有经济人都是这样根据价格信号和数量信号来作出行为决策,形成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最终使市场达到一种非瓦尔拉意义上的均衡,那么这种均衡就是一种广义的均衡。如果说瓦尔拉均衡是通过价格摸索(price totannement)而达到的,那么非瓦尔拉均衡则是通过数量摸索(quantity totannement)而达到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非瓦尔拉均衡理论是西方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帕廷金、克洛尔、巴罗和格罗斯曼、贝纳西等人为凯恩斯理论寻找一个微观经济学基础而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为解释周期性失业(即凯恩斯失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基础,下面我们就来展开对这一理论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