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凯恩斯主义理论,目前“主流派”教科书中的解释,仍是希克斯和汉森提出的“收入—支出模型”,通称“IS-LM”模型。无论如何,这个模型对于说明某些凯恩斯主义的概念和方法还是有用的;就本书目的而言,它也可以提供一个阐明讨论对象的基本框架,便于展开关于凯恩斯主义特征的分析研究。
IS-LM模型由以下五个方程组成:
(1)总收入函数:
Y=C(Y,i,M/P)+I(Y,i,M/P)+G
(2)真实货币需求方程(此式也可看成供求均衡方程):
M/P=L(Y,i,M/P)
(3)总生产函数:
Y=f(N),f′(N)>0,f″(N)<0
(4)劳动总需求函数:
f′(N)=F(W/P)
(5)劳动总供给函数:
N=N(W/P),W>W 0
其中:
Y——国民总收入(按不变价格计算);
C——总消费;它是Y,i,M/P的函数;
I——总投资;它是Y,i,M/P的函数;
G——政府支出;
i——利息率(债券利息率);
M——货币供给量;
P——总价格水平;
M/P——真实货币额;
N——就业水平;
W——货币工资;
W/P——实际工资;
W 0——工人接受的最低工资。
模型中假定:(1)总产出只是就业水平N的函数,资本存量被视为固定不变,因此这实际是一个短期生产函数;(2)劳动需求F(W/P)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f′(N)等于实际工资W/P,从f′(N)与W/P的关系中便可求出劳动需求量;(3)劳动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W/P,不过前提条件是W≥W 0,即货币工资水平不得低于某一下限值。
这个模型可由图3.1表示:
图3.1
模型中的五个方程由图中的五条曲线表示:总收入函数表现为IS曲线;货币均衡方程由LM线表示[1];劳动供给与需求函数分别由第三象限的两条曲线表示;生产函数在第四象限。
这里不打算向熟悉IS-LM模型的读者详细介绍此模型的结构[2],而是借助这一模型及图示,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几个理论命题。
1.总需求决定理论。凯恩斯理论被认为打破了新古典宏观理论注重价格分析的传统,而把重点放在总产出或总收入的“真实变量”上,并且认为总产出水平不是由供求双方相互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水平决定的;在不变的价格水平上,可以存在不同的总产值。在图3.1中,这表现为:(1)给定LM线,总产出水平及相应的就业水平,由IS线的位置决定,当IS线为IS′时,国民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Y,N);若IS线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便要由扩大政府的补偿性支出G来使总需求扩大。这是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2)给定IS线,总产出水平由LM线的位置决定,即由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水平决定。
2.消费函数理论。凯恩斯最初仅用边际消费倾向来说明消费需求,用“边际消费小于新增收入”这样一个简单的命题来解释消费不足的现象,因此消费函数的形式仅是C(Y),C′(Y)>0,C″(Y)<0。20世纪50年代后莫迪利亚尼和弗里德曼分别提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性收入”理论(二者本质上相同),来解释宏观消费行为,使之建立在个人一生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这样,消费就不仅是Y的函数,也成为作为储蓄收入(计算未来消费价格的折现率)的利率i的函数(关于消费函数中的另一自变量M/P将在后面统一说明)。
3.投资决定理论。这是在总需求决定中最重要的部分。投资(包括折旧、净投资和存货增量)被认为是总需求函数中变动最大的部分。《通论》中指出,投资变动主要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预期投资收益)和利息率(借贷成本)。但由于凯恩斯同时认为投资量将确定在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相等的一点上,因此后人将投资直接表现为利率的函数:I(i)。20世纪50年代后汉森等人提出引致投资和加速原理,因此投资一般地也表现为总收入的函数:I(Y,i)。总需求决定的最根本含义在于投资决定储蓄,而不是相反。投资需求决定后,通过乘数效应,使总收入(产出)扩大(或缩小),最终使储蓄事后调整到投资所需要的水平;投资与储蓄的(事后)相等,决定着总供求的相等。
4.货币的投机需求。在货币需求理论也就是所谓“灵活性偏好”理论中,持有货币的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并非凯恩斯首先提出和特别强调的。他特别强调的是投机动机,其主要含义是信贷利率与货币持有成反向运动,中心环节是预期利率变动的弹性小于1:当利率较高,一方面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未来利率进一步上升的预期幅度较小,所持债券的价格不大可能下降,这都会增强放弃货币、购买债券的动机;反之则反是。因此,这种投机动机一方面将本身没有利息收入的货币与债券利息联系起来(投机动机是这二者间的唯一联系),从而可以将一部分货币需求表示为i的函数,即L 2(i);另一方面,由于货币需求的交易动机是收入的函数,即L 1(Y),这样,通过货币需求函数,就在Y与i之间建立了某种特定的关系,即LM曲线:
M/P=L 1(Y)+L 2(i)
5.真实货币效应(real blance effect)[3]。所谓“真实货币”,即指M/P,因此真实货币效应可包括M和P两方面变动的影响。但由于M是外生的政策变量,因此所谓真实货币效应主要指价格水平所引起的收入或支出的变化。
真实货币效应又可由两部分构成:(1)“庇古效应”,也称“财富—收入效应”。它指的是当价格下降时,人们手头作为一种财富的货币的真实价值提高[4],引起消费增长,从而使总支出—收入增长。这种效应仅仅表现在IS曲线中,也就是仅仅表现在总收入函数中的消费函数C(Y,r,M/P)当中:价格下降导致IS曲线右移。这种效应是新古典主义理论宏观均衡分析的基础之一。(2)“凯恩斯效应”。这是凯恩斯最先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当价格变动,比如下降时,由于货币的真实价格上升,会减少人们的名义货币需求。因此,这个效应只表现在LM曲线L(Y,r,M/P)中:价格的下降导致LM曲线右移。
6.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trade-off)。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了价格水平变动与实际工资从而劳动就业水平变动的反向关系;1940年的文章中又提出了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总供给水平,就将发生通货膨胀,即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理论;同时还指出了这种通货膨胀不久将引起工资上涨,并发生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Keynes,1940)。价格上涨对实际工资的影响以及需求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理论,包含着失业与通货膨胀反向运动的基本关系;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则意味着在存在失业的情况下,由于“工资争议”机制的作用,仍会存在通货膨胀。所有这些,后来统一表现在菲利浦斯曲线所描述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反向替代”的关系当中,并构成了凯恩斯主义总供给理论的基础之一。
以上的各种理论命题,形成了一个基本分析结构。然而,仅有这些理论命题,却并不能产生或必然产生凯恩斯所说的“失业均衡”。相反,上述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能够使国民经济自动地产生趋向充分就业均衡的力量。帕廷金提出的宏观均衡模型就是一例。它既包含了上述种种理论要素,又产生了市场自发形成的充分就业均衡趋势(Patinkin,1965)。失业均衡的发生,在这一理论结构内,必然是由于某种或某些市场因素的作用受到阻碍、受到限制的结果。因此,它被认为是在上述结构内引入以下四个重要假定的结果。
1.“名义工资拒下刚性”(downward rigidity)。当工人拒绝货币工资降低,使其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价格又不能迅速调整使实际工资下降时,由边际生产力与实际工资相等所决定的劳动需求,便会小于由名义工资决定的劳动供给,劳动市场无法“清了”(clearing),便出现了失业。在图式中,这表现为与一条水平的“工资地板”相适应的供求差额。这时,图3.1中第三象限劳动市场中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形状便改成下图的形状。图3.2中W为货币工资下限,或所谓的“工资地板”(wage floor)。
图3.2
当货币工资较高、价格为一定时,就会出现失业(ES)(只有通过价格上升,使实际工资下降,才会有充分就业)。当存在失业时,仍有均衡,即所谓“失业均衡”,因为这时仍满足劳动边际产出等于实际工资,就业者的劳动边际负效用等于实际工资的边际效用这两个均衡条件。
2.“灵活偏好陷阱”(liquidit tyrap)。这指的是利率已经很低,没有人再期望它进一步下降,用凯恩斯自己的话说是利率这时已经“事实上成为绝对的”,从而投机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已变为无限大,这时无论再增加多少货币存量,都不会使利率进一步下降,起到刺激投资的作用。这种情况否定了新古典传统宏观理论的基本结论,即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就业水平的理论,因此被称为“凯恩斯特例”。这就是图3.1中LM曲线水平部分所表示的情况。相对应的是LM曲线垂直部分所代表的“古典特例”,即不改变货币供求关系就不能改变就业水平的情况。
3.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低。这指的是利率变化对投资的影响不大,比如利率下降并不能引起投资的扩大。在图3.1中,这将表现为IS曲线的斜率较小,近乎于一条垂直线。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发生利率为零,仍不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而由于利率不可能为负(当然,除非通货膨胀率高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因此便永远不会有市场机制自动形成的充分就业。
4.“价格粘性”(stickiness)和缺乏真实货币效应。前面分析的货币效应,特别是“庇古效应”,历来被新古典主义理论视为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变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种种充分就业宏观均衡模型,很大程度都是建立在这种效应的基础之上的。只要价格能及时变动,扩大需求,或使实际工资及时调整到充分就业所需求的较低水平,失业便不会发生。但在凯恩斯看来,由于(1)价格调整很慢,在短期内是固定的;(2)即使价格变动,真实货币效应也很微弱(这一点被现代一些计量分析所证实),在理论分析中可以忽略,由此便产生失业均衡的可能。
所有这些情况,说明了市场机制本身往往不能使国民经济保持充分就业的均衡。由此,便产生了政府通过各种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性。因此,正是这些构成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