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贸易企业数据分析

贸易企业数据分析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阶段上海专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逐步放松的背景下,检验鉴定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地从事检验鉴定,这对上海依托国际资源充分参与国际贸易服务体系、融入全球国际公平贸易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情况下,自贸区率先跨越国家电信管制的“壁垒”实现“数据保税”无疑可以考虑纳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战略框架中。

结合目前自贸区贸易便利化的阶段性成果,可以考虑的制度创新举措包括:

1.采取兼顾专业化与灵活性的监管模式

针对高技术企业在自贸区外的经营的现状,我们可以根据相关企业在研发活动中使用的试验品的物理特点采取“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方式,简化海关手续,尽可能地提高货物在关境与口岸的流转速度,保证相关物品的贸易流程既符合企业科学实验的技术要求,又与海关监管的基本制度相一致。

相关的监管方式创新着力点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考虑对将逐票逐单的监管方式转变为审计检查式监管。根据产品的技术特点采取不同风险水平的区别式管理,合理运用风险分析技术,确定监管重点,针对某些敏感和可能存在潜在危险的货物,给予必要的检查,而对于低风险货物则给予快速通关待遇,采取物流直通程序和周报关制度。此外,在管理中以企业为监管单元,对于贸易记录优良的“优质贸易商”给予特殊的通关便利,提供其在网上向海关、商检、外汇、工商及税务等部门申办各种进出保税港区的手续,充分享有“一站式”服务,以“绿色通道”的方式提高企业的通关效率。

另一方面,针对上海目前发展活跃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跨国外包的专业技术特点,将软件服务外包、研发外包等专业服务外包的交付与结算流程管理同浦东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发展结合起来,依托生物医药和软件行业等行业协会的载体和专业人士的智力团队,将贸易和结算审批环节中有关卫生检疫和技术敏感性等专业检测流程交由专家团队,采取优质企业免检和抽检的快速通道制度,并与海关、商检与外汇管理等监管机构的监管流程之间形成对接。

2.建立”第三方服务”模式的专业检验检测平台

以第三方平台形式构建企业研发外包审核的流程简化,探索“检验检疫”流程“再造”,为相关的跨国研发外包项目的组织与结算寻求高效率的制度支持。

生物医药等研发企业在样品等研发外包方面的审核环节较多,对企业发展及控制成本方面形成制约。若自贸区发挥政策先行先试的优势,吸引、建立以政府认定的第三方检验中心作为综合性审核机构,节省研发企业在研发外包环节重复审批无谓消耗的时间成本,并逐渐探索审核制向备案制转型的机制设计,则有助于在区内形成吸引高技术研发企业的制度优势“洼地”。从中长期看,无疑有助于自贸区吸引更多的国际化高技术企业入驻,这对于改变目前自贸区新注册企业集中大量中小规模的商贸企业的现状,提升自贸区的产业能级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企业调研情况,高技术企业的研发与创新合作涉及的服务贸易,不同于制成品贸易,呈现出“不可触摸性”“不可描述”特点,与现有的国际贸易合约与结算审批的要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与此同时,目前涉及相关贸易合约审批的专业人员的相对稀缺,也对相关贸易流程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在张江高技术园区,一批具有“知识增殖性”的服务外包面临贸易流程管理的不便利。

针对上海目前发展活跃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跨国外包的专业技术特点,考虑到技术贸易这一特殊的“知识形态”的贸易模式,可以考虑以第三方机构为模式,“试点”中间品跨境流转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建立推进上海跨国研发合作的便利化。

我们提出依托商业机构(或者半官方机构)与政府相关机构合作,发展一个对知识密集型中间产品(或者设计专利等无形技术专利)的第三方服务,实现更加迅捷的技术贸易的专业检测服务。就目前的上海专业服务业发展情况看,上海的第三方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已有相当数量的集聚,对商品贸易流程所需提供的检验鉴定是上海专业服务业的重要发展领域,依托上海强大和专业覆盖面较广的工业检测技术,专业检验与检疫服务行业的潜在市场非常巨大。由于行业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对商品提供检验的服务水平仍较为有限。在现阶段上海专业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逐步放松的背景下,检验鉴定机构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地从事检验鉴定,这对上海依托国际资源充分参与国际贸易服务体系、融入全球国际公平贸易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上海地区共有59家经过国家质检总局许可的进出口商品检验鉴定机构,占获批检验鉴定机构数量的15%;上海还吸引了瑞士SGS、法国BV、英国ITS、德国莱茵TUV、美国STR等国际知名机构入驻。我们可以借鉴上述机构的检测模式,采取以科委为牵头,协调相关的官方检验机构与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合作的模式,开展对研发外包贸易相关的“独立”专业审核,从而提高贸易审批的效率。通过这个合作模式的发展,形成一个专业且获得国际认同的专业科技检验与检测服务供应平台,与自贸区的服务贸易便利化平台建设相对接。

3.探索”数据保税”方式的数据服务业对外开放

针对当前一批应用新一代互联网和专业知识服务的数据服务业所面临的业务开展和市场准入的问题,可以考虑在自贸区国际研发基地内率先跨越国家电信管制的“壁垒”,为推动跨国的数据服务业的发展而推行“数据保税”,突破现有的境外数据流动的严格管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自贸区开展海外数据挖掘与分析业务,同时扩大境外数据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推进这一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自贸区国际研发基地内可以选择有条件的企业首先开展实验,通过“分阶段、分领域”的方式在企业认定与业务选择上逐步推进,对这一新兴行业的投资开放进行一段时间的“压力测试”,探索形成自贸区内的“数据自由港”发展,为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下大数据产业的开放道路探索务实而可行的发展方案。

这个设想对于自贸区内下一阶段的新兴服务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有不少基于新一代互联网和专业知识服务的行业面临业务开展和市场准入的困境。其中,围绕着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新兴数据服务业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该行业直面中国对境外数据流动实施严格管制的境地,在方兴未艾的大数据产业投资领域,海外企业谋求与国内经济主体的合作意愿强烈,包括数据挖掘与分析服务业在内的高端信息服务行业扩大市场准入的内在要求非常大。在这个情况下,自贸区率先跨越国家电信管制的“壁垒”实现“数据保税”无疑可以考虑纳入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战略框架中。

4.推进人才跨国流动与人事管理制度创新

在符合上海重大科技攻关领域内的跨国联合技术合作项目下,对来自海外的科学家与技术人员采取“准国民待遇”。借鉴印度的“海外公民权”制度,对于自贸区海外华人及其家属在沪的科研工作居留予以与本地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同时在签证安排上给予更多灵活性,以方便其去留。目前海外人才出入境与居住已经在部分高技术园区的跨国研发合作网络建设框架下有所尝试,但是各个领域的制度突破相对独立,且具有“特事特办”色彩,其可持续与可复制性较为欠缺,尚未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制度化安排。而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的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可借助国际研发基地为目标的先行先试解决上述创新人才的流动与管理问题。

同时,自贸区内的研发中心可以作为一个以项目为纽带协调上海所有高校与科研机构研发创新的载体。在此载体下,用人制度率先突破现行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流程与管理办法,给予用人单位以更大的自主权,在符合上海产业升级与新兴服务业态培育的框架下,在自贸区内推行超越现有人事安排的人才录用与工作居留制度,采取高效而灵活的海外科研人员及其家属的雇佣与居留安排,并给予其与上海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