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伟大壮举,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从1919年孙中山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的设想,到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其间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梦想、企盼、争论与等待。这一漫长等待的日子记录了中华民族从弱到强的历史,更凝聚着三峡人的希望和憧憬。
三峡工程预计总投资1800亿元,工期17年,分四个阶段完成(含准备阶段)。对于三峡区域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意味着巨额资金的流入和重大机遇的来临。
(1)三峡工程分阶段综述。
①1992~1994年为三峡工程前期准备阶段。
全国人大通过决议后,为了保证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国务院于1993年元月3日成立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该机构是实施三峡工程建设的最高决策机构,直接领导三峡工程建设,由国务院总理担任委员会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三峡建委的有关日常工作;同时下设三峡工程移民开发局,负责三峡工程移民工作规划、计划的制定和监督落实;还设有监察局负责监察工作。1993年9月27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简称中国三峡总公司)。中国三峡总公司作为三峡工程项目业主,全面负责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负责建设资金的筹措(含移民安置费)与偿还。1994年7月24日,国家计委批准中国三峡总公司实行计划单列;1994年8月27日,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同意中国三峡总公司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业务。
在资金筹措方面,国务院决定在1992年对全国电网征收每度3厘钱三峡工程建设基金的基础上,从1994年开始,三峡基金调整为每度电征收4厘钱;1994年3月18日,葛洲坝电厂的产权划归中国三峡总公司,其部分发电利润可用于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工程建设资金来源还通过利用三峡电站发电收入、贷款、发行债券等途径解决。
在工程建设方面,1993年5月25日,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获得通过,并着手进行技术设计。三峡工程右岸一期工程混凝土纵向围堰的基坑开挖于1994年7月在中堡岛破土动工,右岸一期工程随之全面展开。1994年1月15日,三峡一期工程的主体工程三大建筑物,即永久船闸、临时船闸和升船机、左岸大坝和电站的一期工程紧张施工,形成轰轰烈烈的左右开弓的大好局面。与此同时,坝区内的征地移民、场地平整、施工用水用电设施、对外专用公路以及西陵长江大桥和坝区内道路施工等各项准备工作全面展开,坝区航运交通指挥部也宣布成立。
在征地移民方面,1993年8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重点研究了三峡库区移民和资金筹措工作,决定“中央统一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同年8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1994年4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移民开发局关于深入开展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意见报告的通知》。同年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主持会议,研究三峡工程建设和移民问题,确定三峡工程移民从该时起实行分省负责、经费包干使用。同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三峡工程库区进一步对外开放问题的批复》,同意将三峡工程库区各市县列为长江三峡经济开发区,实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优惠政策。
经过近两年的准备,至1994年底,三峡坝区各项基础设施已粗具规模,左右两岸的土石方开挖工程已全面展开。三峡一期工程土石围堰已经完成,一期导流工程具备了浇筑混凝土的条件。三峡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三峡工程正式开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三峡坝区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伟大的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②1995~1997年为三峡工程一期工程施工阶段。
为了保证三峡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党中央、国务院继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国务院办公厅于1995年1月发文,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清理整顿以三峡工程名义进行的各种非法经营活动;1996年,国务院决定对直接受益地区的用电征收每千瓦时7厘钱的三峡建设基金。国家批准发行三峡债券,’96三峡债券承销仪式在北京举行,此次发行债券总额为10亿元人民币。
一期工程以土石方开挖为重点,以大江截流为中心,在左右两岸如火如荼地展开,进入第一个施工高峰。至1997年底,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4亿立方米。右岸导流明渠于1997年6月30日按期通航。左岸临时船闸粗具规模,永久船闸土石方开挖完成设计总量的70%,基本完成左岸1至6号机组的大坝和厂房基础开挖,二期导流截流工程按照设计和施工计划顺利推进,上下游围堰四个堤头向江心进占,平抛垫底工程顺利进行。1997年9月底,大江截流前的枢纽工程、库区移民工程全面验收完毕。同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合龙成功,标志着三峡工程第一阶段的预期建设目标圆满实现,开始转入第二阶段的工程建设。
在此期间,与二、三期工程紧密相关的各项准备工作也相继大力展开:1997年6月24日,中国三峡总公司宣布对三峡工程首批14台水轮发电机组进行国际采购招标,并于1997年8月15日决标,加拿大、德国、法国、瑞士等国的国际知名企业中标建造。与此同时,“九五”国家重大技术设备研制及国产化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成套设备项目正式启动;移民工作逐渐展开,1995年4月10日,三峡库区首批移民大搬迁启动,湖北秭归向家店村35户移民外迁到湖北宜昌市伍家岗区;1996年6月,三峡输变电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按照三峡建委批准的输变电工程总概算(即依据1993年5月价格计算的275.32亿投资),开始转入工程施工阶段。1997年3月26日,三峡输变电第一个单项工程——长寿至万县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破土动工。
③1998~2003年12月为三峡工程二期工程施工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三峡工程转入二期工程建设阶段。1998年5月上旬,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清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移民收费项目问题的通知》。2001年1月15日,国务院总理朱基主持国务院第3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修正草案)》。该条例自2001年3月1日起执行。1998年9月,三峡建委办公室组织召开《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论证会。2001年7月,国务院决定:二期蓄水前(2003年6月),在三峡基金中安排40亿元专项费用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同年,还批准三峡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2010年)总投资为392.2亿元。
1998年5月21日,三峡工程临时船闸通航;8月27日,二期围堰防渗工程全部告捷;9月12日,二期基坑积水抽干,万古江底首见天日;坝段河床基坑土石方开挖当年基本结束。1999年,施工进入混凝土浇筑高峰期,连续三年混凝土年浇筑量突破400万立方米,屡创世界纪录。
从2000年开始,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工程,伴随混凝土浇筑和灌浆工程相继展开,2001年进入安装高峰。2001年11月22日,三峡工程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本体开始安装;2001年11月18日,三峡工程二期围堰完成历史使命开始被拆除。2002年5月1日,三峡大坝开始永久挡水。2002年1月,三峡二期工程的枢纽工程、输变电工程、移民工程三个验收大纲通过审查。2002年3月22日,三峡二期工程蓄水前库底清理工作全面启动。2002年5月,上游基坑破堰进水;7月下游基坑破堰进水。三峡大坝从此担负起永久挡水的使命。2002年10月26日,随着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到位,全长1580米的三峡左岸大坝,全线浇筑到设计的185米高程。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胜利实现了导流明渠截流。2003年4月16日,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浇筑到140米的设计高程。
2003年5月29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12次全体会议,批准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组的验收意见,同意枢纽工程按期下闸蓄水,船闸进行试通航,首批机组发电。
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如期下闸蓄水,6月10日水库蓄水到135米。2003年6月16日,双线五级船闸成功试通航。2003年7月10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到11月22日,首批6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标志着三峡工程二期三大目标顺利实现。
④从2004年起,三峡工程转入三期工程施工阶段。
三期工程的总目标是:2006年底三峡大坝全线到坝顶高程185米,汛后水位抬高至156米高程,2007年右岸首批机组投产发电,机组投产方案按2007年和2008年各安装投产6台目标组织土建、金属结构工程施工和机组安装工作。其中,三期混凝土施工高峰年为2004年,高峰强度为247.39万立方米;金结机电安装高峰年为2005年,年强度为3.13万吨;机组安装高峰年为2007年,年安装量为2.25万吨。
2004年,三峡工程共完成投资665 413万元,其中静态投资413 615万元,价差191 923万元,利息59875万元。三峡工程全年共完成土石方开挖13.05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26.48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92.67万立方米、机电安装3.68万吨、金属结构安装1.85万吨。2004年当年实现左岸五台新机组的投产发电,至此,三峡电站共实现左岸11台机组(共770万千瓦)投产发电,2004年当年完成发电量391.4亿千瓦时,有效地缓解了华东和华中,以及广东等地区的用电紧张状况。2004年汛期,三峡大坝成功拦截了约5亿立方米的洪水,初步发挥了三峡工程的防洪功能。右岸12台机组招标工作已经完成,其中国内企业中标8台,国外企业中标4台。工程建设质量总体优良,右岸大坝至今没有发现一条裂缝,混凝土浇筑质量比二期工程上了一个台阶。
2005年,三峡左岸电站提前一年实现了14台机组全部投产目标;右岸大坝全线浇筑达到了160米;综合效益不断展现,汛期的调控已经明显减轻了长江中下游防洪度汛的压力。三峡坝区年游客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
2006年2月10日,三峡左岸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 000亿千瓦时。5月20日,长达2 309米的三峡大坝全线达到185米设计高程。至此,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捉提前10个月建成。6月6日,三峡三期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成功拆除,三峡大坝全线挡水。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三峡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将日益凸现。
(2)三峡工程建设为三峡区域经济开发带来机遇。
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尽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平衡的现象,但从整体来说,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无可置疑的。要实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改造和治理大江大河,修建海港、高速公路、机场,要进行城市改造、能源建设等。三峡工程就是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之一,它的建设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工程,将使富饶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的1 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良田免受洪水的威胁;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 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将给沿江的工业城镇和广大地区提供廉价而清洁的电力;三峡水库的形成,改善了峡谷河段的航道,万吨级船队有半年时间可以直达重庆,而且可降低航运成本约1/3;三峡工程由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库移民工程,世界最大规模的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房、通航建筑物以及大规模的远距离输变电工程组成,巨大的建筑规模将给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建筑业、材料工业、机械电气制造业以及电力、信息产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等。
总之,三峡工程作为中国的大西南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机联系的纽带,必将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腾飞,这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占有“近水楼台”之利的三峡区域,将是三峡工程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
①三峡工程建设为三峡区域带来了获得资金的机遇。
三峡工程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国家除了对工程本身进行巨额的投资之外,还对三峡库区所遭受的损失进行了经济补偿。按1993年5月价格计算,三峡工程所需的900.9亿元人民币的静态投资中,库区移民投资就占了400亿元人民币。这笔巨额的补偿费为三峡区域带来了获得资金的机遇,并对三峡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峡区域获得资金的渠道主要包括:
·城镇、企业、基础设施等迁建中的国家经济补偿。淹没线以下的城镇、企业、基础设施等需要迁新址重建,国家对这些迁建项目都给予了经济补偿。虽然这些补偿资金必须用于搬迁重建,但是,迁建后的厂房以及基础设施都是新的,相对于搬迁前而言,不仅节约了维护(维修)费用,而且还延长了使用寿命,节约了大量资金。此外,大量国家已作价补偿的建筑材料,实际上也还具有再利用的价值。
·吸引外部投资资金。三峡工程以其举世瞩目的世界级的影响力,以及蕴藏的巨大的商机,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资金的投入。如旅游业、运输业、建材业等都已成为外来资金的投资热点,为三峡区域带来了巨额的资金。
·对口支援资金。对口支援作为国家支持三峡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对于政府各部委和发达地区及有能力的企业来说,既是追求“双赢”的战略投资,同时也是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它们在尽力支持三峡库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与库区各县市进行结对扶贫,既提供智力援助,也提供物资和资金援助。
②三峡工程建设为三峡区域带来了获得优惠政策的机遇。
为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三峡库区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国务院制定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以及中央有关文件中。主要包括:
·给三峡库区各县市以与沿海经济开放区相同的优惠政策,给三峡库区主要城市以与沿海开放城市相同的优惠政策。
·自三峡电站发电之日起,国家有关部门对三峡库区用电予以优先安排。
·从1994年开始,每年安排技术改造贷款5亿元人民币,支持乡镇企业贷款2亿元人民币,这两项贷款不计入移民经费。
·国家将从三峡水电站的发电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资金,设立三峡库区建设基金,按照淹没土地的比例(含坝区用地),分配给重庆市和湖北省,用于三峡库区的建设。
·国家规定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例如,为安置移民而开发的土地和新办的企业,在征收有关税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免税或减税优惠,还有进口物资的退税政策等。
除了上述优惠政策以外,国家还在产业政策上对三峡区域予以倾斜,组织中央政府部门和各省市对三峡库区开展对口支援等。此外,中央领导、国家部委领导关注三峡,也为三峡区域内各地争取倾斜政策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这些优惠政策对于加快三峡区域的经济发展,缩小三峡区域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三峡工程建设为三峡区域带来了市场机遇。
三峡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巨大的复合的市场需求,以及由此诱发的经济增长动力,是难能可贵的。三峡工程建设目前已进入施工建设投资高峰期。2004~2009年,每年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30亿元。连续多年的巨额资金集中投入,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尽管主体工程施工、大型设备和大宗物资采购,是面向全国、全世界招投标,当地企业难以介入,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完全有条件参与竞争,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如三峡库区淹没线以下企业、城镇和内迁移民的搬迁及重建,既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又需要农副产品、各种辅助性劳务人员和运输等各种各样的服务;大量旅游人口及三峡建设者涌入三峡,需要各种配套服务等。面对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巨大的市场需求,三峡区域内各市县可以利用自己“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以及自然资源优势、比较成本优势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抢先发展各种建筑材料市场、建筑市场、农副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各种生产与生活服务市场,让三峡库区内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闯市场,通过把握各种市场机遇,为三峡库区以后的发展积累一定的市场经验,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
④三峡工程建设为三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前,三峡区域经济生产以传统的粮食种植农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很低,尤其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和经济水平低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产业结构形成后又制约着三峡区域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三峡工程建设要淹没一些城镇、村庄、厂矿企业、耕地和园地等,城镇、企业、基础设施的搬迁重建、移民外迁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三峡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首先,大量的移民将外迁、耕地将减少,将促使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下降,并将有力地推动广大农村的城镇化,提高三峡区域的非农化速度。其次,国家对移民搬迁的补偿为三峡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三峡区域利用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极佳机遇,改造低产田和坡地,合理开发利用荒山、荒地、荒滩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同时在充分利用移民外迁和合理安置三峡库区内移民,使三峡库区的人口分布得以调整的基础上,抓住机会,大力发展三峡区域的第二、第三产业,将促进三峡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和高级化。
(3)三峡工程建设促进了三峡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前所述,三峡工程建设为三峡区域经济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实际来看,自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区域内各地抓住机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峡工程开工以来,尤其是进入三期工程建设以来,随着初期蓄水、双线五级船闸通航和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这三大目标的实现,三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增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三峡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教育和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多数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重庆市直辖以来经济一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幅一直保持在10%左右,同时以汽车、摩托车为代表,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汽车、摩托车工业以20%以上的速度连续增长,目前已占重庆市工业总产值的37%以上,利润40%以上。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 665.39亿元,比上年度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431.32亿元;第二产业1 181.24亿元;第三产业1 052.83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18%、44.32%、39.50%。第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提高。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重钢集团、西南铝加工厂等一批亏损大户扭亏为盈。宜昌市近年来也保持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88.68亿元,比上一年度增长17.5%。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79.09亿元、330.87亿元、178.7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度增长9.8%、23.4%、10.5%(见表3-3、表3-4)。
表3-3 2004年三峡经济区主要国民经济指标及增长比率
资料来源:重庆市、宜昌市、恩施州2004年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其中神农架林区未统计在内。“—”表示统计数据缺少。
表3-4 2004年度三峡经济区经济结构情况
②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高潮。
三峡地区位于川、渝、鄂、贵等数省市的交界处,相对于各省级行政区划均处于基础设施网络的边缘。基础设施的薄弱严重制约了三峡地区的经济发展。从2000年前后起,三峡地区兴起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潮。重庆市提出“8小时重庆”、“数字重庆”、“半小时主城区”的口号,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市道路、桥梁、电网、水利和通信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 609.9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在各类投资中,建设与改造投资1 216.84亿元,增长29.3%,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14.43亿元,增长25.5%;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393.09亿元,增长19.9%。工业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最大亮点。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98.30亿元,比上年增长51.8%,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4.7%,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其投资增量占全社会投资总增量的39.9%。民间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民间投资840.48亿元,比上年增长28.8%,高于同期国有投资增幅8.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52.2%。从增量上看,民间投资比上年净增187.7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增量的55.1%,是全市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市重点项目资金主要投向交通、能源、北部新区和城市开发,这四类项目投资总量为275.96亿元,占全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63.2%。其中,交通重点项目投资123.53亿元,能源重点项目投资51.40亿元,北部新区开发重点建设项目投资60.65亿元,城市开发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38亿元,分别占重点项目投资的28.3%、11.8%、13.9%和9.2%。2004年,“8小时重庆”交通工程全面完成并通过验收,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2 34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14公里,一、二级公路4 353公里。港口、机场吞吐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 538.79万吨,比上年增长39.9%;空港旅客吞吐量为523.34万人,增长22.1%;空港货物吞吐量8.76万吨,增长13.6%;集装箱吞吐量达到58.52万标箱,增长21.7%。2004年重庆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投资总计2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3.1%。亚太市长峰会项目建设全面推进,56个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投资40亿元;竣工袁家岗奥体中心、大坪循环道、石坪立交桥等12个重点工程项目;重庆国际会展中心、湖广会馆等44个工程项目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城市建设一大亮点,轻轨二号线一期工程实现试运行,三号线开工建设。渝万、沪蓉高速公路和渝怀铁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仅解决了三峡地区累积多年的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而且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极大的支撑拉动作用。宜昌市通过持续的“项目年”活动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投资向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集中于化学工业、水利电力、交通运输等行业。200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1.28亿元,增长8.5%。其中市县属投资完成133.79亿元,增长31%。全市争取国债和专项资金项目233个、资金5.83亿元,有效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宜万铁路全线开工,沪蓉高速进展顺利,天然气工程已经通气,城区沿江大道延伸段动工兴建,商业步行街项目正式启动,沙河污水处理厂、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进展良好。全市房地产投资完成20.17亿元,房地产施工面积276.26万平方米,与此同时,停工10年的12栋烂尾楼工程全部复工建设,城市面貌进一步改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固定资产的投入,对突破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瓶颈起到了重要作用,地方经济效益也得到了较快提高(见表3-5)。
表3-5 2004年三峡经济区经济效益状况比较
③三峡移民和城镇工矿迁建取得阶段性成果。
长江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确保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国家调整能源和水资源布局,充分发挥长江防洪、发电、航运效益,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性工程,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速三峡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三峡工程淹没区涉及湖北、重庆的21个区、县,移民总数113万人。广大移民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主动移民,艰苦奋斗,建设新家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三峡工程的第一期移民已经在1997年顺利完成,第二期移民于2002年也已完成,目前正进行第三期移民工作。截至2005年7月,已累计搬迁安置105.53万人,占规划移民总数的82.6%;搬迁、破产、关闭工矿企业1 464家;建设各类房屋3 984万平方米,并完成了大量的公路、码头、输变电、通信等专项设施的复建工作。12个全淹和半淹城市、县城已基本完成复建,其基础设施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城市功能已基本恢复。
开发性移民方针是在吸取国内水库移民教训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所谓开发性移民,是指统筹使用移民补偿资金和其他发展经济的投入,依靠科学技术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变生活救济为扶持生产,逐步增强移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农村移民安置以大农业为基础,以土为本,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安置,鼓励移民外迁安置,积极为移民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城镇迁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与推进库区城镇化进程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和完善城市功能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工矿企业搬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对污染重、能耗高、效益差的企业,实行关闭破产,对基础较好的企业,则结合对口支援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库区经济发展坚持与移民安置相结合,开发库区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扶持与移民稳定、致富的关联度较大的产业,培育有利于移民稳定致富的经济增长点。
开发性移民为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机遇。全国21个省市、10个大城市、中央50多个部委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国务院各部委以及中央大型企业也在项目、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向三峡库区倾斜。至2005年7月,对口支援共为库区引入资金210亿元,实施各类合作项目2 000多个,其中经济类合作项目到位资金186亿多元,社会公益类项目到位资金23亿元,兴建希望小学761所。通过合作、合资、兼并、技术改造等方式,合理开发库区资源,可持续地发展库区经济,培育和发展库区新的经济支柱,有力地促进了库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峡工程巨大的防洪效益和年均847亿千瓦时的清洁再生能源十分有利于保护三峡地区环境。针对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工程业主和库区各级政府采取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措施。
·鼓励库区农村移民外迁安置,减轻库区环境压力。国务院已经决定,从2004年到2009年,每年从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中提取5亿元,总额30亿元,与三峡库区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捆在一起,建立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主要以贴息、担保和资本金补助等方式,支持库区发展特色产业,扩大社会就业。
·加强长江上游防护林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结合库区实际发展柑橘种植和草食畜牧业。国务院批准了《三峡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鼓励库区各地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等工程建设,大力营造有利于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的生态林,同时还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库区柑橘业、草食畜牧业、渔业等发展规划。
·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对库区地质滑坡、库岸及高边坡采取工程治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等多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国家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仅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国家就投入40多亿元专项资金。
·批准实施《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目前,三峡库区的所有县城和主要集镇都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三峡库区的环保设施建设走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中小城市的前列。国家还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涉及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跟踪监测,并每年向社会发布公报。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受工程影响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已建河口中华鲟、白鲟幼鱼保护区,葛洲坝下游中华鲟保护区以及宜昌大老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等。
·积极开展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经过全国文物专家的普查,规划文物保护项目共计1 087项,一一明确了保护方案。目前,已实施地面文物保护项目302项,实施地下发掘项目531个,出土各类文物标本数万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工作进展顺利。
总之,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促使三峡区域的社会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而能否抓住发展的机遇,将最终决定这一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和地位。
【注释】
[1]谷国锋、滕福星:《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选择》,《经济纵横》,2003年第1期。
[2]迟文江:《长江经济开发区概览》,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3]王杰:《长江大词典》,武汉出版社,1997年版,第4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