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开发的不平衡增长与平衡发展,倾斜政策与协调政策总是交替进行、轮番推动的。尤其是在欠发达的三峡区域,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条件下,资源配置不能齐头并进,必须实行点轴式开发,从而形成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带动相邻地区共同发展。
4.3.1 空间格局
三峡区域经济开发的基本空间布局是:以长江为轴,以重庆、宜昌为增长极点,实行点轴开发,发挥聚合效应。
(1)以长江为轴,依托“黄金岸线”,发挥“黄金效益”。
三峡区域因长江而存在,三峡区域经济开发必须借助长江沿岸开放开发、联动发展的机遇,实施沿江突破战略。长江水系是中国内河最繁荣和最发达的水系,其水系航道总计通航里程5.53万公里,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53%,多条支流与西部地区相连,是西部地区通江达海的“黄金通道”。长江流域工业基础雄厚,已形成钢铁、石化、汽车、电力“工业走廊”。据有关资料,沿江钢铁企业年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45%以上,石化工业年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40%,汽车制造企业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7%以上,电力工业则有三峡工程、葛洲坝等大项目。此外,长江流域还是中国重要农业产业带,其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40%以上。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之一。目前已建有2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17个国家级开发区的产值、利税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开发区的40%以上。沿江一些省份已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方面形成新兴产业技术优势。长江还是西、中、东部市场“链接”的一条便捷渠道。长江沿岸有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上海市,有“中部商城”武汉,再加上以重庆为重点的西南市场,长江成为沟通全国大市场的纽带。“商品物流”通过长江纽带把沿江商贸大都市的市场向西部推进,必将带动西部地区的物流、技术流及信息流的发展。据预测,到2010年,长江干线货运量将达到3亿吨以上,货运市场需求呈平稳增长态势;长江干线集装箱运输市场需求将急剧增长,其他特种运输市场需求也将迅速增长。
在三峡区域经济开发中,要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联合与协作,在沿江地带形成产业聚集。沿江产业聚集要“打三峡”牌,要依托三峡谋发展。一是要积极发展与三峡工程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装配和维修,建材,运输,交通,通讯,副食品,商业等产业项目;二是要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库区开发的庞大市场需求,吸引联络国内外投资者到三峡区域投资,利用三峡工程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三峡区域的知名度,使三峡区域开发开放迈上新的台阶。
(2)以重庆、宜昌为增长极,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推动三峡区域城市化进程,形成现代化的城镇网络。第一,利用长江经济带开发,加快重庆、宜昌主城区建设,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集聚辐射作用;第二,选择长江沿线万州、涪陵、江津、宜都、枝江、当阳等现有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好、人口较为密集的城市,逐步发展成辐射能力较强的区域性大城市;第三,抓住三峡库区城市淹没搬迁的机会,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新城;第四,有选择地发展中小城镇,只有将小城镇经济逐步纳入城市现代产业发展的轨道,才能使三峡区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真正走上现代化发展之路。
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要发展大商贸,搞好大流通,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要积极参与建设长江高科技产业走廊以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目前,以上海、南京、合肥、重庆、成都等为区域性中心的长江高科技产业走廊已初具雏形,重庆、宜昌等城市应着眼于增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力求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先行一步,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和开发高新技术的强大能力。第一,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多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加强与经济带其他省市在高新技术开发上的联合,并积极培育公平有序的长江流域技术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走向市场。第三,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第四,教育是基础,在认真实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非义务教育发展步伐,并积极鼓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教育产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3)实行点轴开发,在重视“点”即增长极作用的同时,强调“轴”即交通干线的作用。
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以及河流航线的建立,连接交通干线的地区和沿线地区的人流和物流会迅速增加,生产和运输成本将随之降低,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使连接交通干线的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布局和区域开发主要是采取以沿海和沿(长)江地区为主轴线,并以沿黄(河)或陇海—兰新沿线地区为辅助轴线的点轴开发战略。经过国家近20年来的重点开发,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和自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增长轴。沿江地区尤其是地处长江中上游的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省,近年来也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可以预见,到2010年前后,沿江地区将有可能继沿海地区之后,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另一条主导性增长轴。
全国工业布局和区域开发的趋势是这样的,三峡区域开发也不例外。三峡区域经济布局可沿长江、宜万铁路和沪蓉、成渝、遂(四川遂宁)渝、渝黔高速公路,形成“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和鄂西南经济区。
(4)发挥聚合效应,实行资源和要素的对接和整合。
在市场聚合上,要积极建设三峡区域统一大市场,结合城镇化进程,搞好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加速商品流通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通过竞争性贸易与互补性贸易相结合,竞争与分工协作相结合,使三峡区域统一市场充满活力,并逐步与全国统一市场融为一体。积极创造条件,举办西部地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性、国际性商品交易会、博览会,把贸易流通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三峡做生意,使重庆、宜昌成为长江中上游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集地,突出重庆西部商贸中心地位。
在产业的聚合上,要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三峡区域经济开发中的主体作用。三峡工程建设和三峡库区开发,以及国家对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支持,有利于三峡经济区加快两个转变,实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应该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加快国有企业资产重组,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与沿江经济整合和形成联合整体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区域内装备条件较好,科研开发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的优势,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营、组织专业化协作等各种形式发展企业联合,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实力的企业集团,使其在三峡区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上,建设大型制造业中心和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上,发挥主体作用。
4.3.2 空间组合
根据三峡区域的地理区位、产业分布、发展潜能,应着力构建三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区——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1)都市发达经济圈。
建立以重庆为主中心,宜昌为副中心,包括万州、涪陵、长寿、开县、黔江、宜都、枝江、当阳等中小城市,建成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带)体系。以长江黄金水道、沪蓉高速公路、沿江铁路为纽带,形成沿江发达的城市网络,带动三峡库区和周边经济腹地发展。都市圈以建成长江上游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目标。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逐步成为长江上游经济带最强的经济增长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发挥四大功能:
①集散功能。通过构筑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依托庞大的市场容量,聚集并扩散物质商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促进经济中心城市本身的发展并带动周边及相关地区的发展。
②服务功能。依托都市圈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为商品及生产要素的流通服务,即交通运输服务、通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会展服务、娱乐休闲服务等。
③调节功能。通过大公司、大集团总部及决策机构调节商品、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周围及相关地区的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及生产组织结构的调整。
④创新功能。以其聚集的人才、汇集的信息,在制度、管理、技术、生产等方面展现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形成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基地。
(2)渝西经济走廊。
渝西经济走廊的范围:成渝、遂渝、渝黔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重庆境内地区,包括江津、永川、璧山、荣昌、双桥、大足、合川、铜梁、潼南、万盛、綦江、南川12个区县(市),面积18 828平方公里,人口990.72万人。其发展重点是:
①建设渝西产业密集带。发挥人口较为密集、区位优势明显、市场经济基础较好、人才集中、科教文化较为发达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商贸流通、金融、信息、中介等综合服务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生物工程)、装备工业(如重型汽车),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营造投资环境,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根据自然经济社会及市场条件,结合渝西经济走廊特色资源开发,沿成渝、渝黔交通干线,建设多个特色经济小区,形成渝西产业密集带。
②改善渝西地区的生态、生产条件。沿嘉陵江、綦江流域,成渝、渝黔交通干线建设绿色带;加快实施重庆西部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加快万盛区孝子河、铜梁巴川河、璧山璧城河、荣昌濑溪河等西部区县小河流水污染治理,整治河道,修建相应的污水处理厂,坚决关闭污染型企业。加快推进永川松溉长江提水工程、九龙坡区铜罐驿长江提水工程、铜梁安居琼江提水工程和大足玉滩水库等西部供水工程,缓解永川、大足、荣昌、铜梁、璧山、双桥等区县的供水状况。
③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大足石刻、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合川钓鱼城、万盛石林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以铜梁龙灯艺术节、大足石刻艺术节、万盛夜郎文化旅游节等作为载体,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扩大宣传,开展投资贸易活动,营造商业氛围,吸引国内外客商云集渝西经济走廊。
④构建开放性的区域市场。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共同完善以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重点的区域市场体系,消除市场壁垒,统一区域性市场的监督管理,构建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开放性的区域市场。
(3)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巫溪、巫山、奉节、云阳、开县、万州、忠县、石柱、丰都、垫江、涪陵、武隆、长寿、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城口、夷陵、秭归、兴山、巴东等23个区县,面积7.9万平方公里,人口1 600万。发展重点包括: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水利电力基础设施为重点,结合移民迁建工程,注重向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尽快构建三峡生态经济发展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件基础。在现有交通条件基础上,规划建设重庆—长沙高等级公路以及沪蓉、沪渝高速公路;建设达万铁路、涪万枝沿江铁路、南涪铁路;建设黔江州北机场和万州五桥机场;完成涪陵、万州、茅坪等枢纽港建设。
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是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建设沿岸绿色保护带、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全面治理水土流失,确保三峡大坝安全,减少库区淤积,建设绿色产品基地。二是水污染防治。加快实施库区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足够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三峡水库蓄水后,要全面实施污水和垃圾处理。严格限制污染型企业进入库区。三是地质灾害监测、预防。三峡大坝蓄水后将有一个“库岸再造”的过程,应建立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对重要而又危险的地段,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固、预防。四是保护天然景观,设立自然保护区,建设休闲旅游胜地。
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沿库区黄金水道、主要城市、交通要道,结合现有的发展基础,合理布局,在交通优势、能源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交汇点规划建设若干生态型移民开发区、生态旅游区、历史文化旅游区、少数民族旅游区、生态型工业区、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保税加工区,形成以长江三峡为轴心、与浦东产业带相呼应的三峡生态产业带。重点开发库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山水风光及人文旅游、探险、游钓渔业、水上运动、休闲疗养等方面的旅游业;依托黄金水道发展水运业;开发天然气、岩盐资源和中药资源发展大化工(包括制药等);开发铝土资源发展大铝业(冶炼加工);利用独特的生物资源和气候条件,发展生态农业及绿色产业,建立草食家畜基地、优质果品基地、中药材基地、天然香料基地、经济林基地、速丰林基地、蚕茧基地、优质烟叶基地等;开发各种非金属建材原料发展大建材(优质水泥、建陶、装饰材料、新型建材等);开发竹林麻资源发展大纸业(集中制浆,分散制品);继承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努力搞好开发移民和扶贫。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把移民与特色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化推动相结合,将三峡库区移民工程融入三峡生态经济发展区发展规划。加大对武陵山区、大巴山区和三峡库区等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扶持力度,增加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额度。建立社会扶贫资源动员、传递和分配的制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