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现代系统科学有关理论和整合心理学的模型

现代系统科学有关理论和整合心理学的模型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复兴和发展,直接源于现代系统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当然,系统发生突变时,则必须处在混沌运动状态。

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复兴和发展,直接源于现代系统科学、心理学、神经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探讨范式的进一步转换问题,需对现代系统科学思想理论和心理学有关前沿理论做些说明,在此基础上明晰社会经济系统运行演化的基本机理和理性概念的真实内涵,进而探索建构新的范式形式。

3.2.1现代系统科学的SO理论、SOC理论和CAS理论

1.自组织(Self-Organized,简称SO)理论

自组织理论又称复杂系统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现代系统科学第二代系统观,包括普里戈金(1987,2007)[185-186]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1984,2001)[136-137]的协同论,托姆(1989)[187]的突变论,以及混沌、分叉、超循环等一系列相互交融的理论。自组织是指复杂系统自发形成宏观有序的现象: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即耗散结构[7]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或信息,通过涨落,达到阈值系统便可能发生突变,由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时空或功能的有序聚集状态。自组织动力来自系统内各子系统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协同两种互补对立性机制;竞争可理解为子系统相互制约,协同可理解为子系统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自组织过程由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状态期间相对稳定,到达临界则可能发生突变或相变。

2.自组织临界(Self-OrganizedCriticality,简称SOC)理论

巴克(Bak,1996)[188]的自组织临界(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简称SOC)理论揭示,由大量相互作用成分组成的系统会自然地向SOC态发展,当系统达到SOC态时,即使小的干扰事件也可引起系统发生一系列灾变(如雪崩)。SOC表现出覆盖整个系统的满足幂律分布的时空关联[8],包括突变事件的规则性、无标度性、分形、1/f噪声等特征。经济系统具有SOC特征,例如19世纪的经济学家帕累托就发现个人收入的统计分布呈长尾分布(即所谓80/20法则):收入X不小于某特定值x的概率P与x的常数次幂存在简单的反比关系,即P[X≥x]~x-k。对于经济系统的这些非线性、非均衡和自组织等特征也有不少研究(王有贵,郭良鹏,2010)[103]

3.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AdaptiveSystems,简称CAS)理论

SO理论突破“熵增原理”揭示了有序性形成机理,为研究“活的”系统提供了基本逻辑,其随机性和确定性对立统一的思想,远比均衡分析的解释更符合社会经济现实。但SO理论未充分体现主观层面,将其应用于经济、社会等系统,仍不够令人满意。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不约而同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上,并形成第三代系统思想。其中圣塔菲研究所的遗传算法之父霍兰(J.H.Holland)1994年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尤具影响,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霍兰,2000)[189]

CAS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主体能与环境及其他主体进行交互作用,具有适应性;在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主体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并据学到的经验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基于个体演化过程加上“资源(resource)”和“位置(site)”等概念,构成个体演化和整个系统演化相联系的ECHO模型(“回声”模型),演化实质是宏观和微观统一、有机、内在的结合;系统的演变或进化,包括新层次产生和多样性出现等都在该逻辑基础上派生。当然,演化是相反相成的,既有从复杂到简单的“瓦解”趋势(退化),也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涌现”趋势(进化)。涌现出的具体形式又是不确定的,从而产生多样性,这种现象的具体发生在SO理论中称为“分叉”,崩溃退化也是一种分叉。

CAS既有足够的稳定性维系自身生存,也有足够的活力获得新生和发展,盖尔曼(2002)[190]从这一意义上把CAS隐喻为“混沌边缘(edgeofchaos)”[9]。计算机仿真证明SOC正是处于混沌的边缘,在不受有意识攻击前提下也有好的稳定性。自组织临界性(SOC)概念与分形、混沌边缘,以及CAS等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实中的生物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一般都处于这种“混沌边缘”状态。

当然,系统发生突变时,则必须处在混沌运动状态。演化分叉过程中的进化涌现或崩溃退化,就是CAS在混沌运动状态下的相变、突变或灾变,如生物的大暴发、大灭绝,气候、生态巨变,社会经济系统的大动荡、大危机以及战争、革命等等。这些事件频谱存在着幂律特征,并在已有基础上进行,也就是量变质变的哲学规律。“生物进化中一些看似巨大跳跃的例子……这是一些稀有事件,位于具有各种大小的整个变化分布谱的一端。位于分布谱另一端附近的微波变化比它们普遍得多,不管理事件大小如何,生物进化通常都是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整个生物的革命性再设计中,结构并没有被突然摒弃。”[10]

3.2.2整合心理学的AQAL模型

一个较CAS理论更富哲理启示的类似理论,是整合心理学家肯·威尔伯(KenWilber)1995年提出的AQAL(AllQuotientsAll Levels)模型(威尔伯,2009)[191]。威尔伯被誉为当代“意识研究的爱因斯坦”,早年以意识谱理论(威尔伯,2011)[192]成名,但代表性理论成就是AQAL模型,该模型实际上是一种宇宙论整合范式,其核心内容是全子本体论和四大象限模型。

1.AQAL(AllQuotientsAllLevels)模型的基本内容

威尔伯的AQAL模型讨论的范畴非常宏博,也称大宇宙观,主要观点为:①宇宙实相不是由物体、过程、整体或部分构成,而是由“全子”[11]构成;②全子都有内在(意识与文化等)和外在(客观形式或行为等)、个体与群体(丛聚)等形式和维度,各维度本质上不可分割(即“不二”本体论),并在交互作用中协同演化;③全子具有“横向”的自理力、协合力和“纵向”的自我超越力与自我消解力,此即全子“四力”[12],这是演化的动力学形式;④全子是全阶序(holarchy)的,具备层级“深度”和量数“广度”,进化后深度变深而广度变小(类似SOC幂律特征),对生命形式而言则其意识层级越高;⑤进化是超越与整合的综合,涌现新特征,解决某些旧矛盾与问题,但又会面临新的矛盾与问题;⑥全阶序彼此会共同演化,小全子会在大全子深度中的每一层次与大全子建立交换关系,进化有方向性;……。

威尔伯提出了一个认识论图式,即四大象限模型(图3-1[13]),这是一种含摄自然、社会、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全景式演化地图。全子阶序图谱包括物理、生物、人类和超个人心理学领域等层级,越高阶全子的主观能动性越强,对生命形式而言则具有了获得更大生存自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越高阶全子结构越复杂、层级越多,就越易在某层级或方面出问题,维持系统稳定性的挑战越大。

威尔伯还解释了认识论:“正如正面和背面只不过是观察一个人身体的两种不同角度一样,主观与客观,心灵与肉体、能量与物质都只不过是解释同一种实相的两种不同方式罢了。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却将它们一个一个‘对立’起来,并以此试图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真实,这就好比迫使自己陷入无休止的长期困扰之中一样,即试图解决一个毫无意义的伪问题”,“……紧紧地抓住最初而原始的二元论,也就是有关主观与客观、……机体与环境的二元论。这时,人类就从对于‘一切万有’的宇宙认同转变成了对于其机体的个人认同”[14]。这种对立或割裂,就是生起各种“界限”的过程,有了主客、人我、内外等等区隔。

认识论的“界限”范畴又是有差别的,也可用图3-1来说明:如果以图中坐标原点为中心画圈,圈越小即“界限”越狭小,对应于层级越低的全子,反之是深度水平越高的全子。圈的大小其实是演化(进化)水平的差异,具体如图3-2[15]所示,图中圆面表达全子深度及其包含关系,并可将高度理解为该水平数量规模关系。全子都有内部和外部,外部即外在的物化形态或机体,内部就是其意识,并且全子深度越深其意识程度越高。“界限”或机体的区别,对应着不同演化水平的生命形式,核心在于“意识深度”的层级差别,威尔伯的意识演化基本结构是其较系统的刻画。

图3-1 AQAL模型的四大象限及部分细节

图3-2 进化(演化)水平的示意图

2.肯·威尔伯的意识演化基本结构与对人类理性的理解

威尔伯(2009)[191]认为,全子深度是全阶序的状态变量,意识深度是其内部维度,即演化达到的特定认知能力状态。威尔伯提出的意识演化基本结构,包括“感觉实体、幻想与情感、呈现式心智、规则/角色思维、形式反思、统观逻辑、灵性、精微光明、空性”等层级。生命形式的自我执著程度,会随着意识深度的进化而降低,“每个阶段都超越前一个阶段,因而自我中心的程度会降低一些,受较浅、较窄的视野限制的程度就会降低,但是可以在视野上做得更深更广。自我中心的程度越来越低,包容的全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全子都得到平等的尊重”[16],存在从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甚至众生平等方向演进的总体趋势。

从群体维度看,同一生命形式的意识深度分布类似横橄榄形。人类具备“形式运算(形式反思)”能力,但达到“统观逻辑”程度以上的人极少。“形式运算阶段的觉察超越并包含着具体运算思维……具体运算的思维运用思维规则来超越具体的世界……而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运用新的内在性,超越思维规则,并对思维规则本身进行运算”[17]。具体运算阶段有以不同视角(参照系)思维的能力,但形式运算阶段才有对视角本身的反思审视能力(往往表现为假设—演绎的命题形式)——发现新的可能性和审视合理性的能力,这是人类理性的真正内涵。

如果能将理性及其前面各阶段有效整合,则达到“统观逻辑”层段(实现对各种视角的通达整合与圆融),这是人性心智的最高境界。至于“灵性、精微光明、空性”等层级,已属于超个人心理学范畴。每个层级向下包容各低级特征,向上则成为其未知世界。不同意识深度的认知能力不同,生存体验的境界相状会有所差异,再经由具有个体特色的“透镜”[18]或“模型”解释,便有了生命个体各自独有的经验世界。生命个体往往坚信自己的经验世界才是“客观的”“真实的”,难以认同、理解超越其意识深度的更本质或更真实的描述。

3.2.3自然科学前沿领域哲理性“反发现”[19]的启示

威尔伯的作品常有争议,积极评价可能过誉太盛,消极评价又多言过其实。威尔伯(2009)[191]本人指出,AQAL只是一个为了理解的方便而权宜设立的架构,不能机械地理解为板上钉钉的真理,除很多粗略的定向推演外还讲述了大量假说,但都可以用学术的眼光来证真或证伪。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也觉得AQAL有些关键细节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厘清,需要从自然科学领域获得必要的印证,要有逻辑的统一,尤其是哲理的统一。这里需要点破演化与自由意识的关系实质,破解演化理性与建构理性的对立。就本书目的而言,找到适用的分析框架就足够了。因此下面仅简略说明自然科学领域的有关印证,主要是哲学观的革命。

当代科学哲理性“反发现”进程由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掀开,两大理论都表示,经典的客观世界并非绝对的客观实在,前者直接将“观察”本身纳入其中,后者则揭示整体与个体的统一(如量子叠加态、波函数和波粒二相性等)。为统一两大理论,又出现M理论(含弦论)、全息理论等重要理论。威滕(E.Witten)的M理论如果正确,那么真实宇宙就不过是p膜上的世界——类似一些肥皂泡泡般的集聚泡沫,客观实在只是幻相。玻姆(2004)[193]的全息理论认为:本质是全域信息和非定域性的;所谓“虚空”包含巨大能量背景,物质不过是该背景的一种小小“量子化的”波状激发。现有技术条件下很难全部验证M理论、全息理论等,但在可实证的范畴都得到验证,如非定域性观点就已由量子纠缠现象所验证。

生物学、医学等领域的一些超个人心理学的发现[20],则与物理学前沿遥相呼应,同样喻示所谓“客观”并非客观的实在。假若客观是非实在的,对其的体验——主观世界也不可能是实在的。有研究就意识本质提出疑问,“意识是否属于一种纯生物的特征?……意识是由功能性的性能决定的,还是由文化的影响造成的?意识是否产生于大脑复杂皮层的神经活动?目前的脑科学能否理解意识?……”[21]质疑并非空穴来风,Science(1980)[197]就曾登载英国神经学教授JohnLorber所发现的没有大脑但智力生活都正常的惊人事实。

审视这些自我涅槃的理论、思想与证据,有着一致哲理指向:主客观本质上非分裂,主客观都非实在。但经验世界毕竟表现出主客观世界,终极本质或许是“非一非异”,即主客“不二”。非定域性则意味着“一多”“不二”,类似波粒二向性、量子叠加态。霍金(2011)[141]感叹“哲学已死”,并基于哲理性“反发现”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认为虽然认识是基于观测,但观测本身是被脑中的解释结构塑造的,“我们用自己的观测来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生我们”[22]

这表明,终极本质就在那里,却未必能被正确认识,即认识论可能出问题;同时,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毕竟只是一种错觉,并不改变终极本质。只有满足非定域性条件,普里戈金揭示的进化机理才能实现。定域性割裂类似全息照片被割成碎片,即使割裂仍全息等价。玻姆将定域性割裂表达为量子HJE(HJE:哈密顿—雅可比方程)退化为经典HJE的过程,即波函数分解成一系列的组成要素,整体运动退化(分解)成一组彼此相对独立的整体运动(洪定国,2000)[198]。所谓“相对独立的整体运动”,与肯·威尔伯在AQAL模型中的全子或整体子概念类似。由于定域性割裂,虚妄生起各种“界限”,生命机体和外部世界区隔,“人类就从对于‘一切万有’的宇宙认同转变成了对于其机体的个人认同”[23]。人我对立还意味着意识深处产生一种深藏的、无间断的自我中心,即顽固的自我执著。生命形式极力维持自我的存在,会相应生起苦乐感受等,并产生对事物的进一步分别,以及对“我的……”的执著,出现偏好、欲望、贪婪等心理。而要维持自我的存在和发展,须满足自理力、协合力的要求,并呈现超越力或消解力的作用,从而有了全子全阶序共生演化,AQAL模型对此提供了一种统观描述。

综上可见,自然科学前沿领域的哲理性“反发现”与威尔伯的AQAL模型是总体一致的。换言之,AQAL模型是有科学原理和证据支撑的,当然其论及的超个人心理学领域远非一般经验世界,对该范畴尚难评述。但经济问题并不涉及超个人心理学领域,那么借鉴AQAL模型就应该有其合理性。为此,下面将基于现代系统科学相关理论、AQAL模型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适用于本书整合重构增长理论需要的“解释模型”和研究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